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2贴子:40,173

承古拓新 坚守精诚 潜心学术 司命医人

  • 7
    别名 中医:腰股痛,腰胯痛,腰腿痛,腰痛,痹证, 注意: 请勿盲目按照【中医知识普及】的内容 试用。 请大家 中医辨证后 对症治疗! 转自 【医图】 医图贴吧 每天更新 中医知识、 养生、疾病预防、护理 等 欢迎大家关注 一起来交流学习。
  • 0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笔者重用其为主治疗常见流行性疾病,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传染病。四时之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易引发流行性感冒。中医分型有风寒、风热、暑湿,笔者所立方用于后两型比较适宜。 常用方:薏苡仁10~60克,金银花10~20克,连翘5~15克,芦根10~20克,菊花5~20克,甘草
  • 1
    胃癌术后患者,中医常认为大病之后,气血亏虚,多以补为主;但经此手术,脾多失运易致湿浊内生,胃失和降而清浊混淆。且饮食物“辛苦甘酸咸”五味的偏嗜,药物寒热温凉的偏盛,都会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故曾定伦认为此时多以“寒热错杂”为主要病机。现举典型案例说明。 吴某,男,54岁。 2012年2月,患者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毕II术),术后行化疗6个疗程。来诊时感胃脘痞胀,打嗝气逆,纳呆困倦,乏力气短,怕风汗多,动辄汗出,口
  • 0
    漆疮案 苏某,女,35岁,门诊病例,2010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在新装修办公楼上班,当日即皮肤发痒,入夜更甚。来诊时遍身疮疹,色潮红,身发烦热,且延及面部;舌苔黄,脉细数。 辨证:风热邪毒。 治法:消风清热。 主方:消风散加减。 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5克,黄柏10克,黄连4克,牛蒡子10克,蝉蜕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克,紫草10克,浮萍10克,刺蒺藜15克,防风10克,苦参10克,生甘草10克。5剂,水煎服。 艾叶200克,煎水外
  • 0
    别名 西医: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中医释名 本证多出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内盛,胎失温养而成。脾虚阳气不足,肾虚命门火衰,阳虚阴盛,虚寒内生,以致宫寒胞冷。 中医病机 本证多出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内盛,胎失温养而成。脾虚阳气不足,肾虚命门火衰,阳虚阴盛,虚寒内生,以致宫寒胞冷。见于妊娠腹痛、胎萎不长等病中。 体征 妊娠期间,小腹冷痛,绵绵不止,或腹形小于正常妊娠月份,伴形寒肢冷,腰部酸冷,手足不温
  • 1
    一般描述: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 应,为临床极常见症状,一般说来,产热与散热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使体温维持在37℃ 上下,每天体温差不超过1℃。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散热,则将引起体温升高,称之为发 热。 中医认为此病为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 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或导致发热。 中医
  • 0
    别名 中医: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 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
  • 6
    疏肝方药 疏肝方药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满,在疏肝方药中又因其作用的大小不同,分为琉肝理气和疏肝破气、疏肝降气三种,其中疏肝理气药主要用于气滞为主的胸胁或少腹胀满;疏肝破气药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或气滞痰积形成的症瘕、积块,疏肝降气药主要用于肝郁气滞,逆气上冲的头晕头痛、胸满胸痛、呃逆等, 一、疏肝药 (一)疏肝理气药 柴胡,苦辛微寒。本品主入气分,兼入血分,主入胆经、三焦,兼入肝经故既用于肝胆三焦气滞
  • 0
    别名 中医:胃脘痛,心下痛,腹痛,脏结,厥逆, 中医病机 本病是在慢性胃脘痛基础上,病邪阻滞的实痛、热痛。 病初起自脾胃,后波及肝及其它脏腑。 然基础之慢性胃脘痛,或由寒邪、食积阻滞; 或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寒;或瘀血凝滞所致各不相同。 中医诊断 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常在病邪作用下,突然腹痛起自胃脘部,继而延及全腹,病邪郁久化热,表现各种实热症,经过治疗或日久亦可转归他证。 因此,临证抓住病程分期进行辨证
  • 0
    中医释名 本证主要见于春温病后期,以及暑湿病的病变过程中。另外,风温失治,误治,或湿温化火化燥伤津等亦可见之。 中医病机 本证主要见于春温病后期,以及暑湿病的病变过程中。 另外,风温失治,误治,或湿温化火化燥伤津等亦可见之。 若素体阴精亏损者,复感温热病邪,多易致此证。 热邪深入下焦,灼伤肾阴,肾亏于下,而不能上济于心,阴愈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阴愈伤,相互影响,其病益甚。故证属虚实挟杂,病位重在少阴。 体
  • 0
    洗痔床初起 葱白十根 尾松一两 马齿苋一两 皮硝一两 五倍子(去虫)一两 槐花一两 绢袋盛药煮水,每日熏洗七、八次即愈,良方也。 内消zhi漏丸 愈后服
  • 0
    别名 中医:椒疮, 中医释名 于祖国医学的“椒疮”范畴。 中医病机 本病属胞脸疾病,内应于脾,故发病多与脾胃有关。 脾胃内有积热,复感风热邪毒,内热与邪毒相搏结,上塑胞脸,脉络阻滞,气血失和,故而发病。 另外忽视眼部卫生,亦能导致本病。 中医诊断 本病为邪实之证。发病之初,有轻度痒涩不适,脸内近毗部可见少量红色细小颗粒,多为风热客脸; 继而病情发展,哆泪胶粘,沙涩难睁,为脾胃积热;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眼睑重坠
  • 0
    一般描述: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 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 窍。 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
  • 0
    一般描述: 心悸是指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 ,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