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4,085贴子:9,982,149

未若隐笔记血史,言情小说掩春秋。

  • 269
    一直有人认为,宝钗在滴翠亭的行为是丝毫没错的,不需要负任何道德上的责任,还曾经见过有人还分析出另一种更奇怪的结论,就是宝钗这么做是为黛玉好,是为了锻炼黛玉. 说宝钗没错的人依据是小红并没伤害黛玉,黛玉的生活也没受任何不良影响.偶觉得这种人思想很狭隘,他们只把生活中直接的的人身安全伤害和感情伤害当成伤害,而对另外一种非实质和非直接性伤害进行有意无意的忽视.有一种伤害是"软伤害".这种伤害虽然不是直接作用在当事人
  • 70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管正确与否,有一点却是不容抹杀的,这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辞海》上说“爱情”是特指男女之间有情。两情相悦,互相理解,相互爱慕方有爱情。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在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同时,有没有可能产生别的爱情关系?如果有,其存在是否可能是否合理?而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歌德曾热情歌唱:哪个青年男子不
  • 124
    先从联系开始。 西游记与红楼梦: 皆因石头开始,孙悟空乃一石猴,而通灵玉是女娲补天石。最初的际遇个人认为是相同的,借用和尚的一句话,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此一节我把它作为开端。
  • 85
    说一说宝钗的两个侧影:傅秋芳和刑岫烟。
  • 2343
    从最早第一次接触红楼到现在,大约有四十多年了。还记得那时候正好和《红与黑》同时阅读,还觉得红楼远没有红与黑好看,现在回想,红与黑除了记得一点情节,其他了无兴趣了。对那本书的评价也不高。相反,红楼则时不时翻一翻,想一想,确信红楼确实是世界级别的优秀小说,可以和《战争与和平》一类比肩。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倾其一生心血于红楼尚未完笔的曹雪芹先生,绝对可以名列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曾经泡过红楼梦谭网
  • 70
    在我的生命意识里,不太喜欢呆板的人和事,不喜欢理教太重;我喜欢个性的完全舒赞、感情的充分表达,我喜 去奉承,所以我是从骨子深处不喜欢宝钗的。
    lhf露 2-7
  • 207
    《红楼梦》里诗词很多,这些诗词由于是为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心态以及命运等等服务的,所以,用诗词独立的品鉴眼光来看,优异之作不算很多。但是,有那么几首诗,用服务小说的角度来看,它们和小说人物的性格融为一体,如果把它们抽离出来,同样表达了作者的认识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同样可以独立于小说之外,是不可多得的诗词佳作。其中,《芙蓉女儿诔》和《葬花吟》是其中的代表。
  • 28
    我们理解黛玉的‘泪尽而逝’时,往往喜欢用‘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句话来意会,但我感觉黛玉的泪不单单是在对于宝黛间感情的交融而流,还该有为了经营这份感情所付出的辛苦,所经历的磨难而流。也就是说,黛玉为宝玉全身心的付出是‘无悔’的,但因此经历的凄苦磨难却不一定是‘无怨’的!
  • 81
    一,宝黛前世,绛珠草下凡人间,原本就是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里,有这面一段关于宝黛前世的木石前盟。 那僧笑道:“
  • 92
    “钗黛合一”流传已久,但其深意如何,至今仍无确切的说法。主要原因在于,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尤其是有人物偏爱的,对“钗黛合一”持否定态度,
  • 59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而我认为,曹公笔下的女儿更是花的化身。
  • 132
    看到一篇贴子,讨论象王善保家的,林之孝家的……这些媳妇、婆子,年轻时是不是也有过象晴雯、麝月这么好听的名字?。 其实更应该深入思考的是,这些
  • 61
    万种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是风流? 曲终人散有谁留,为甚营求?只爱蝇头! 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鲁迅先生在他的《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历史分成两个交替出现的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其实人也分为两种,一是不满足于现有的奴隶身份的人,一是满足于现有的奴隶身份的人。红楼梦‘大观园’里的丫鬟就是这样。不满足的,便想尽办法往高处攀登,努力寻找更适于自己发展的空
  • 39
    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不想做过多分析,因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充分的复杂性,不同的读者对书中同一个人物的解析不甚相同。但红楼人物的复杂性背后,有能够支撑起这个人物的个性,个性如主干,复杂性则随主干延伸出来,因此只要抓住人物的个性分析,就不会差到哪去。而人物的个性曹雪芹是已经定好了的,如“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之“勇”之“俏”、“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之“贤”、
  • 41
    今日是五月初五,传统的端午节,大早上吃了两个粽子,竟然觉得胃疼,所以没敢再吃,想着应该给这个节日留下些文字的,脑子里徘徊的居然是题目这句话,
  • 46
    《红楼梦》的大观园,是个女诗人争芳斗艳的风水宝地,虽说她们也曾自谦“把人的牙都笑到了呢”,但品读起来确实余香满口。而妙玉,这位极通文墨的才女,因为孤僻好洁,所以平时极少露面,更不屑炫耀其才。 但是,就在一个中秋节,妙玉被黛玉、湘云的联诗所感,续写了她的心声。“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透露万般凄美,我仿佛看到了划过她面颊的冰珠;“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更见一种雄奇,我惊讶她竟有如此慧眼,看清了埋伏
  • 65
    红楼处处有玄机,梦里梦外皆是情。若要走进风月鉴,石头定会点头笑。
  • 195
    王夫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吃斋念佛的大善人,疼爱小辈,又不善言辞,貌似也是个“闷嘴的葫芦”,但在我眼里,却不尽然。在此说说我的看法 。
  • 285
    众所周知,87版红楼是最经典的一版。人物选择,场景设计等方面都很优秀。那么,87版之后,还会不会有优秀的翻拍,甚至超越我们心中的经典的翻拍?
  • 249
    她真是个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的木头。 在她灰色的人生中,她已经被戳了好多针了。 她的首饰被下人拿去赌博了,多少有些可惜,但她没有嗳哟一声。 她贴身的丫鬟司棋被撵走了,多少有些难过,但她没有嗳哟一声。 她被后母邢夫人“恨铁不成钢”地斥责了,多少有些不悦,她没有嗳哟一声。 她共处一室的邢岫烟被欺负了,多少有些可悲,但她没有嗳哟一声。 直到像喜儿那样被拿去抵债时,她还想忍住丈夫的欺凌,尽量不发出一声嗳哟。 可是
  • 77
     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夜宴,有两个女“先儿”(对说书先生的称呼。原本“先生”是用来称呼有学问的人,如学堂的老师、读书人之间互相的尊称“某
  • 439
    论宝钗之"情冷" 话说天地有正邪二气,禀其灵生者,多为性情中人.恰有仙界那么一干情痴情种下凡生事,不由让人悬心,竟有和尚道士说下凡度脱几个,这几个是
  • 120
    下部:【雪雁】的名字,暗含林黛玉的一生悲剧? 80回后,雪雁的结局会是怎样的?为何雪雁是一只【折足雁】?
  • 435
    不熟悉的“隐者”湘云 能将豪气与禅意融为一体的人,实是难得。若为女儿,则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女子,黛玉自然做不得,她风露清愁,两弯蹙眉,别有
  • 51
    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袭人误接了宝玉对黛玉的一番深情剖白,吓得半死,恰此时宝钗悠悠过来,这么热的天,宝钗来干嘛呢?真
  • 42
    一. 新韵 (常用字范例) ⑴发花辙 麻 a , ia , ua. 阴平 花佳家葭妈葩沙纱他她它洼蛙鸦桠楂喳渣发夹刮掐撒杀塌鸭压撒虾 阳平 茶华哗麻琶娃霞暇峡瑕
  • 99
    吧里的一位吧友对黛玉所写“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一句有很多疑问。我单独开一个帖子阐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供楼主和大家参考。 此一问看似简单,实则为红楼梦通部书大主旨。 由来如一梦,是红楼梦作者对过往的“色”的总结。往事如梦,最终是“玩境归空”,也就是什么都没剩下。整部红楼梦都是在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具体到这一段,宝玉通过写““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这几句,来阐述他
  • 59
    《世难容》一曲唱的是妙玉,不仅唱词像她本人一样“妙”,光是题目都很“妙”,“世难容”三个字将妙玉的形象概括得淋漓尽致。妙玉虽然戏份低,但也是金陵十二钗中优秀的一钗,因为她也有“玉”,所以许多人频频将她与黛玉对比,有人说她是出家的黛玉,有人说她和黛玉分别代表出世和入世,有人说她是黛玉的影子,有人说她和黛玉都是半个人,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其实,妙玉和黛玉虽然相处得好,但她们是迥然不同的、相似
  • 47
    电视剧里的探春远嫁,切合了曹雪芹的本意,真是一去不回了。而高鹗续写的探春远嫁后衣锦荣归探亲,虽然美好,却是牵强附会的,因为根据前面的种种交待,“一去不回”已经得到确定了。 首先,探春出的谜语中有一句:游丝一断浑无力。指的是风筝断线。断线的风筝还能回来吗?所以谜语就能看出探春一去不回,难怪贾政愁烦得怎么也睡不着。 放风筝玩乐的那一集,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更是做了进一步印证。 再来看判词,“千里
    SCOMPAQ 10-4
  • 188
    写下这个题目,心情是沉重的。为什么死去的是金钏儿,而不是别人?如果金钏儿不是荣国府的奴仆,不是王夫人的贴身丫头,没在端午期间与宝玉调笑,王夫
  • 42
    “红迷”皆知,曹雪芹喜用惯用善用谐音,尤其是人名、地名。仅甄士隐一家基本都用谐音。如甄士隐(真事隐)、女儿甄英莲(真应怜)、岳父封肃(风俗
    SCOMPAQ 10-14
  • 178
    “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一句出自于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诗,原文是: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过。绝色天下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