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想象吧
关注: 141 贴子: 2,150

  • 目录:
  • 其他宗教
  • 4
      (第四节)如果修习“安那般那念”,就是修习出入息念,因为出入息念,与禅定一样有次第进入。所以,各种的禅定,都可以透过 “出入习法”进入,当你能够“止观双运”,证果是不在话下了,不待时节因缘就可以到达,于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可以到达。   【法义分享】修习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一)实际经历色圌界是什么、无色圌界是什么。(二)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三)
  • 0
    经核实吧主mishiliu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创造性想象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1
          指“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即“六根”,另译为“六入处、内六入、内六入处、六内入处、六入、六情、诸入”。
  • 7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 1、「道」就是「宇宙本体」,老子所讲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就是整个的虚空。佛陀称之为「空」、「法界」;中国的儒家,还有《易经》称之为「无极」;耶稣称之为「上帝」,穆罕默德称之为「天主」。实际上这些称呼都是指宇宙的本体。 2、「名」指的是现象界的一切。“道”是未显像的宇宙的本体,“名”是“道”化生出来的显像的一切事物。虚空、无极不是空洞的,它蕴
    缘世君 12-11
  • 8
    -第1章- “第一句” (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老子所讲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就是整个的虚空。 虚空、无极不是空洞的,它蕴藏着无限的能量,蕴藏着无尽的生命的能源,当因缘足够的时候,无形无象的能源会从能量转换成有形有象的物质。有形有象的物质,众生就会给它取一个名称,比如“男人”“女人”“房子”……,看得到的有形有象的东西,我们就会给它起一个名称
  • 0
    八识妙旨垂万代,不灭有情妙真如。
  • 0
    八识妙旨垂万代,不灭有情妙真如。
  • 1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全书结束!
  • 2
      (第四节)“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就是“四念处”,大家好好用功下工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可以一路上来。   (第五节)“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圌行嬉戏,多得财利。 ’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圌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稳而下’”结果这个伎师有所体悟说“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这是佛
  • 4
             六                     杂     二○八(二○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
  • 3
       五            杂  八一五(八○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护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
  • 0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柔致,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第十章里,老子就是跟大家介绍有为法的修行方法究竟是怎么样的。 “载营魄抱一”,用现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就是:我们要来到身心灵的统合,身心的合一。简单地讲就是身心合一,展
    mishiliu 11-16
  • 0
    -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释] 1、「持而盈之」:「盈」就是满,「持」就是自恃,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而自夸、自满、自大。 2、「不如其已」:因为「满招损,谦受益」,所以不如保持沉默,保持「静」比较理想。 3、「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把一把剑磨得很光、很亮、很锋利,使其锋芒、光芒外露。这里
    mishiliu 8-16
  • 10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心声》中的讲解: 【幻灯片】 老子一直在跟我们解析,众生是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唯有跳脱出二元对立的世界,众生才能够解脱自在。老子所启示的这些观念与一般人所指导的方法、导向,好 像都不一样。一般世间人都是教导我们越修越厉害,但是老子都教导我们要放下,要无为、要无私、要无我。「世间法」的修行是从「自我」出发,越修越厉害,越 来越有所得,而「出世间法」的修行,刚好跟「世间法」的修行是背
    mishiliu 8-13
  • 0
    《道德经》第七章 (2)后半段 《道德经》第七章 (2)后半段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7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了解这一段,也要先了解前半段的内容。这一章的重点就在于“不自生”,就是不自私,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个人。“不自生”,就是不是为了个人而做,这一种放下小我,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所作所为为了天下众生,你的这一种胸怀,这一种
    mishiliu 7-25
  • 0
    《道德经》第七章 -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 1、「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已。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此,有道的圣人都是谦虚退让,做什么事情都是把自己个人的利害得失放在后面,首先是为整个众生、为整个世间在考虑,反而赢得了众生的尊敬; 3、「外其身而身存」:圣人将自己的安危置于度外,把自己的名利、得
    mishiliu 7-15
  • 0
    《道德经》第五章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1、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2、「不仁」:就是没有偏爱、没有偏私。 3、橐钥:亦作橐龠tuó yuè,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4、「虚而不屈」:“虚”就是「
    mishiliu 7-13
  • 2
    《道德经》 第三章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大家就不会去争夺那些虚名了。 2、不贵难得之货: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 3、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4、
    mishiliu 7-4
  • 0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2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功成而弗居”,用讲的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非常的不容易。真的,你要能够做到不消极、不悲观,认真积极去做事,但又能够不居功,不容易!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居功,没有我慢,那就会“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如果你很认
    mishiliu 6-28
  • 1
    《道德经》 第二章 (后半部分) -第2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圣人:指解脱者、觉悟者,也就是证悟到“佛”的境界的人。老子、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六袓慧能、永嘉大师……,都是这样的圣人。 2、无为 :不强为、不妄为、不乱为,所作所为都顺应自然,合于“道”。 3、居:担当、担任。 4、行「不言」之教:以身教为主,
    mishiliu 6-27
  • 1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前半部分)(3)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一样在不断地求真求证,而且也不断地用现代的天文、物理科学方面来验证:到底老子讲的正确不正确? 我二三十年前就在收集当时顶尖科学界的科学进展,
    mishiliu 6-25
  • 0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因为那个万有的总源头,它本来就没有名称,在第一章里,老子将其称为“道”,这一章,老子将其称为“谷神”。 老子看到,这个“谷神”,也就是这个“道”,它是没有所谓死亡的,没有所谓的消灭。老子看得是多么的深,他看到了不生不灭,“道”没有那种所谓的灭亡、死亡。他已经看到了什么叫
    mishiliu 6-21
  • 0
    《道德经》 第四章 (前后句)(2)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所看到的是真正的“道”,是真正的实相。如果没有看到实相,他不可能讲得这么清楚,这么的具体。 “冲”,就是说,它看起来是“空”,是虚的。“冲”就是“空”,虚的。看起来好象没什么东西,但是当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却是无穷无尽, “渊
    mishiliu 6-19
  • 4
    《道德经》 第二章 (前半部分)(3)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章很不容易理解,大多数的理解或解读往往不是很正确,或是比较片面。因为这一章,如果你只是从语言、文字、名相上去解析的话,你没办法正确地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讲。这一章一定要从实相上去认识,你才会正确了解,才
    mishiliu 6-18
  • 7
    《道德经》 第二章 (前半部分)(2)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为什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呢?很多很多的解释,都没有解释出里面的深义。很多人会困惑,觉得老子讲得不实际,为什么我们知道美,就变成恶呢?为什么天下人知道善恶,这样不好呢? 我们的长辈
    mishiliu 6-15
  • 7
    《道德经》 第二章 (前半部分)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释] 1、恶:丑,恶事,不好的行为。 2、斯:这。 3、相:互相。 4、“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5、倾:倾轧 6、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译文: 处于二元对立世界中的众生,由于心灵
    mishiliu 6-12
  • 4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铿锵有力的!我很佩服老子的智慧,就是因为他讲出来的都是实相,而且都是那么精简。 打拳或练剑的人,如果是初学者,一般都是花拳绣腿,招数很多,但是真正的顶级高手,他不会那些花拳绣腿,他招数不用很多
    mishiliu 6-10
  • 2
    《道德经》 第六章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1、 “谷神”是形容无边无际的宇宙本体的,就是「空」,就是「道」。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2、「玄牝」是说“道”能够化育万物,就是佛教讲的「『空』能够生妙有」的意思。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有深远、微妙的意
    mishiliu 6-3
  • 7
    (因为第2章是解析「二元对立」的,放在后面再讲,现在先讲述第42章的第一句)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第一句 (1)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注释: 1、「道生一」:「道」,也就是「空」,里面蕴藏着无量的能源,当因缘形成的时候,「空」里面的无形无相的「能源」就会慢慢凝结成微小的粒子,“大强子”「夸克」等等这些微小的粒子就会慢慢形成,微小的粒子又会凝结成稍大的粒
  • 6
    《道德经》 第一章 第三句 (1) -第1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无』:就是“道”、“空”、“能源”、“无极”。 2、「有」: 指太阳和地球,以及现象界中的一切。 3、“妙”:奥妙,玄妙。 4、“玄”:深奥,玄妙。 5、“徼”:玄妙,奥妙。 6、“门”:门径
  • 3
    《道德经》 第四章 (前后句)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1、『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就是“空”、“能源”。 2、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这里指『道』之中充满了“能源”。 3、「『道』冲」:『道』它是无边无际的,里面蕴藏着无限的能源。 4、盈:满,引申为尽。 5、「而用之或不盈」:就是用之不尽,任凭怎么用都是用不完的。 6、渊:深远。 7、
    mishiliu 6-1
  • 6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第一句 (3)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完全不用宗教信仰,完全没有迷信,用合乎科学而又超越科学的简短方式,把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很精简很具体地把它描述出来了。高人出招,就是这么精简、精准、有力,所以
    mishiliu 6-1
  • 1
    《道德经》 第一章 第三句 (3)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就得出结论跟我们讲,所以我们就常常从这个“无”的世界里面,常常去看到那个“无极”,看到“道”,看到“空”的奥妙。 以前科学界认为,那个绝对“无’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现在才发现,那些暗物质、暗能量,竟然比人类所能测得到
    mishiliu 5-21
  • 4
    《道德经》 第一章 第三句 (2)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你要去看到万事万物演化的源头——无极、太极、道,竟然是这么样的奥妙啊,竟然能够演化万物出来! 所以,当你越去观察,你越会觉得“道”实在是太奥妙了! 你不知道,不了解“道”的时候,你会狂傲啊、我慢哪;当你知道了“道”的伟大之后,你会臣服
    mishiliu 5-21
  • 7
    《道德经》 第一章 第二句 (1) -第1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注释: 1、「无」:「空」之中,也就是「道」之中蕴藏着无尽的「能源」,而这个「能源」是无形无相的,一般人感觉不到它,所以老子就称其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一般人感觉不到它,但老子这位大智慧者却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它,懂得它的特性,知道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有」: 是指太阳和地球。“空”里面蕴藏着无尽的「能源」,在
  • 5
    《道德经》 第一章 第二句 (2)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是在继续补充前面的话。“道”,真正来讲,最深的就是宇宙的这个本体,儒家称之为“无极”,老子这里就把它称为“无”。 因为以一般人而言,你看不到它,摸不到它,所以老子权说,称之为“无”。但是要知道,“无”绝对不是虚无、空无啊,绝对不是空无一物啊!书的后面,老子会把这个“无”,这个“道”解释得
    mishiliu 5-16
  • 2
    《道德经》 第一章 第二句 (3)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科学界现在才开始逐渐接触到“无”的物理,但老子在2500年前就已经讲到了。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就是现象界的一切啊!天地包括所有的银河系、所有的太阳系、所有的众生。“道”这个宇宙本体,是现象界的所有银河系、太阳系,以及所有日月星辰的总源头。所以一切都是来自于“无”,来自于“
    mishiliu 5-16
  • 6
    空海法师在哈尔滨讲的“《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要了解“道”是什么,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切现象界的总源头。 老子要跟我们讲的这个“道”,是万有的源头,是银河系的源头,是太阳系的源头,也是你、我、他生命的源头,是所有众生,所有人类的生命的源头,是一切的源头。 “道”,是所有生命的总源头,这就是宇宙的本体。这个宇宙本体,老子勉强用这个“道”来称呼它,因为
    mishiliu 5-11
  • 2
    怎么不更了
  • 3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所讲的都很精简扼要,但是众生很容易因为不了解而扭曲。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
  • 0
    奇迹啊!搜创造竟然是我喜欢的内容,我也很喜欢道德经之类的但是涉及不深见谅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