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吧
关注: 107 贴子: 842

  • 目录:
  • 个人贴吧
  • 0
    安祥禅网络共修入门实录(之六) 作者:作者:空无所得 共勉前行 安祥禅是 耕云导师匠心独具所开创的慈悲法门,高效安全,不历僧祇获法身。恒光师兄说,我们不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专业修行,在生活中历练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与世隔绝的古寺中静坐专门念经与念咒是修行,快递员与坐地铁的上班族低声唱禅曲同样是修行,更高级的无为法观心法门愈发不拘形式。所以,使用网络沟通工具的安祥禅群共修符合安祥禅的本质,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
  • 0
    安祥禅禅友心得 修行感悟-把握机缘,收获人生快乐 作者:顿润 人生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是各有自己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追求都不同,无论个人人生如何选择生活,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寻找快乐! 当初我对孩子玩手机感到非常困惑,也不能知用了多少方法,结果还是无济于事.这件事令我如鲠在喉,长时间的自我折磨,我开始怀疑人生. 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去找姐姐倾诉.姐姐感觉劝不动我,便说:“你可以通过学习佛法改变人生”.
  • 0
    珍惜法缘,洗心革面 作者:禅修 在没有修行以前,我还不懂得什么叫因果, 只知道怨天尤人,看见别人过的好,心里就特别的嫉妒。别人说话做事有不如自己意的,就一直记在心里挥之不去。 俗话说得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感觉谁都对不起我,反正只能看见别人的缺点,确没有看见别人的优点。总之一天到晚就活在烦恼里。 从修行导师“安祥禅”之后,如今与之前的自己简直判若两人。通过修行以后,知道了凡事要先改
  • 0
    安祥禅 禅友心得 努力才有收获 作者:顿顺 努力做一个坚强的人,坚强会激发向上的动力,让人不畏惧,不懈怠,积极有奋进。 回顾自己的这一生,世俗中有苦有乐。劳碌的时候,心中有个希望,要让家庭因我而更幸福;要给孩子创造个好的环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因前辈留下的财富,过着非常舒适 生活,我会更加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所谓功不唐捐,因为我的努力,我的孩子过得不比别人差,(孩子从小是看着父母影子长大的)如影随行,我的
  • 0
    禅友心得 行禅心路笔录 作者:温达文的居民 我每天尽量安排时间,出去行禅二个小时左右,在这秋高气爽,秋意落花深的时刻,心绪轻若羽,记下一抹秋的心路歌摇,安祥,清爽,清凉,灵动。 拉着秋的凉爽,缓缓漫步。一步一心,一心一步,心在脚上,步步是心,心无旁逸安祥的走。 用心全然的丈量大地母亲的肌肤,用心感受,大地母亲与脚的亲密接触,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大约一个小时这样,忘我专注的走。
  • 0
    @全体成员 禅友心得 做好自己 作者:顿顺 人生无常,活好当下,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生活的考验,喜怒哀乐时时都会上演,我们随时都在,接受大宇宙的监督,你会发现心中有时安,有时不安,每每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严于律己,对境修正的好时机, 感恩那些在事物中呈现出来的,让我们觉查的影响情绪的因素,坦然面对,不躲避,该来的就来,该放手的就放手,有些冤结是要承受了结的,喜欢思维修的人就知道,应该善待违缘,是它们让我们知道该修
  • 0
    禅友心得 讲词的殊胜 作者:顿顺 选择大于努力,经常读耕云导师讲词的群友,都能深深体会到,导师把禅的生命的活力附以阅读者传心与加持。 心情郁闷的时候,读一读,讲词里就会出专属于你的开示;多唱禅曲,唱出快乐,唱出安祥,让你心情逐渐转变愉悦,会让你去除淤堵,引导你走出阴霾。 烦恼的时候,读一读讲词,导师会告诉你,烦恼与错误同在,会让你从中反省到自己的错误,通过忏悔,让你解除烦恼回归欢乐幸福! 喜悦的时候读一读
  • 0
    禅友心得 对深度思考的必要性有感 作者:顿润 每写一次心得时,都要经历几天高度集中精力、追根究底的思考. 平时总是认为自己修学的还可以,可是提笔却不知从何入手. 不得不静下心来,静静思考:逐步发现了一些及时需要纠正的地方.比如:只停留表层意识,缺乏深思熟虑,理论践行不彻底而留下障碍(心垢)越积越厚,在有限的时间,便会停滞不前,结果还要打回原地重新打基础,得不偿失。 我常奉劝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维稳前行,必须养成
  • 0
    禅友心得 “安祥禅’’共修心得(上) 作者:DRAGON 这个题目很早就想写,原因在于我自己就是共修的受益者。同期修的师兄,人数看起来挺多,但能一直持续的似乎没几个。我自己的体会,一方 面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烦恼希望佛法来帮助自己解脱。只是虽有心学法,而时间少事情多而繁,在家庭工作等种种压力下,好不容易产生的安祥火苗总是燎原不起来,以至于安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好多学人在最初这阶段就停止脚步。 还有一些,就如
  • 0
    安祥禅耕云导师开示 持诵金刚经消业障的现象   问:持诵《金刚经》时会打呵欠、流眼泪,有时在手臂、大腿或者是腰部的肌肉会跳动,这是什么原因?   答:你这个问题写得太扼要、太简单了,我给你补充:第一个,你平常睡觉喜欢做梦;第二个,你记忆力还减退;第三个,你还有头昏、头痛的毛病。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你若不读《金刚经》,过去的那些问题压在那个地方,没有浮现出来;你读《金刚经》,就会搅动你那些陈年的心垢。
  • 0
    禅友心得 作者:水木清华 最近,有个朋友时常找我聊天,每每来时都烦恼深重。我对她的状态颇能感同身受,的确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家庭主力的中年女性,真是难处特多。工作、孩子、家庭、父母、经济、健康……,哪一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都足够令人疲于奔命。我的朋友亦是如此,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孩子学业也不太顺利。我曾经建议她按我们安祥禅的方法如法持诵《金刚经》,令心态可以调和通畅一些。她读了一段时间,也确实
  • 0
    禅友心得 用安祥解决负面心态作用 作者:天垂一缕仁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有时,我们的不良个性会成为阻碍我们建立良好关系的绊脚石。不满、自满、傲慢、嫉妒、猜疑、懦弱、虚伪以及包庇错误等个性特点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阻碍我们与他人建立真诚互信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剔除这些不良个性,达到内心统一调和的安祥力量,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 讲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位孔雀,
  • 0
    安祥禅群友分享心得 萌娃 真正修行之人,乃指追求、开发心灵平等般若智慧之人也。欲实现此目标,修行者常寻种种法门与指导。其中,野狐禅与口头禅二者乃为修行之常见现象,与真修行者是鱼目混珠的关系。然吾断言,野狐禅与口头禅对修行之害处极大,反衬出实修实证之珍贵。 首先,野狐禅致修行者迷失方向,走入岐途。此辈爱以私智揣测经论,以文字巧辩,表其个人见解,并无实修实证。若修行者落入野狐禅,常自言佛性本有故,无须修自
  • 4
    根本问题 耕云先生 著述   随着生命而发生的种种问题,也始终随着生命在新陈代谢,显得层出不穷,复杂万分。   就人类来说,一切的问题不仅是因人而产生,靠人来解决,并且它们也始终紧追着人类的繁衍进化,不断地在提高它们的质和量,威胁、利诱着人类向前迈进、向上发展,除非人类消失,否则问题永远存在。一旦问题全部消除,人类进化也便立即终止。尽管人类藉千千万万问题的突破,到达今天的文明,也尽管人类永远要面对着解
    质量能 7-24
  • 8
    证道歌 耕云先生 著述   《证道歌》为“宗门”重要典籍,学者必读法宝。其淳朴、质直、肯决、刚毅、热情、豪放尤为全篇突出之特色。从“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便已从自肯中,点出了禅的血脉。最后以“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充分流露感恩赤忱!间亦闪耀出法喜的舒畅。每读至此,不禁泪下,盖“慧命难得,师恩难报”故也。
    质量能 3-26
  • 2
    色、受、想、行、识分立的逻辑标准?
    质量能 3-9
  • 7
    业障 耕云先生 著述 有些人,常会感到自己在工作、学问和社交的周旋应对中,总是有一种无形的束缚,莫名的压力,使得自己的言谈举止,显得那么别扭、狼狈,予人以不自然、不开朗,甚至冷漠、猥琐的印象。这些显示出,问题并非只是自我意识过强而已,它已延伸到以往“负值”行为累积所亏欠之业债的补偿问题。 人们由错误或罪恶心念和行为所累积的“业绩”,正像个人的债务。在没有破产前,因必须付出利息,致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不胜
    质量能 3-5
  • 9
    喜悦 耕云先生 著述 喜悦是慧命的醍醐、甘露,生活的盎然春意,是幸福的内涵,也是真善美的表征。 虽然喜悦并不就是道德,它却能消灭罪恶、化解怨怼。尽管喜悦非藉祭祀祈禳,它偏会感召祥和,亨通万事。内心充满喜悦的人,绝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难道你曾见过一个浸润在喜悦中的人,会伤害他人或毁灭自己? 不过,喜悦并不等于欢乐,而兴奋也绝非就是喜悦。真正的喜悦是综合了乐天、守分、知足、感恩、达观、淑世、无私、离执等高尚
    质量能 2-10
  • 9
    信 耕云先生 著述   信,为理智的升华——必臻不疑之地,方堪言“信”。   信,为道德的基础——智、仁、勇赖以肯定。   信,为入道的阶梯——“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盖必“立信”,乃能肯定人格,坚持真理智,发挥真情感;亦乃能造次、颠沛,志向愈坚,朔风冰雪,风骨弥劲,否则焉能“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亦焉能突破危疑震撼,克服险阻艰辛?历来圣贤
    质量能 1-30
  • 1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质量能 1-24
  • 10
    缘起性空 耕云先生 著述   一切法性空,乃宇宙实相,是存在的最究竟、最普遍、最圆满的真理。   依“俗谛”言,以“性空”故,乃能“缘起”,故从“缘起”者,当体即空。因斯义故,大化流行而原无动摇,生生不息而体离断常。性若不空,则森罗万象,各具真实,岂止“有者恒有,无者永无”,且现象既千殊,真理应万差。生生之机永息,创造亦必成为不可能。如斯,则宇宙陷于僵滞,人天沦于长夜,向前、向上更遑言哉!以“性空”真
  • 12
    质量能 2019-06
    平 淡 耕云先生 著述   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   激湍飞泻的瀑布,始于平静,终于平静。   缤纷绚烂的画轴,始于本素,终于本素。   词藻华丽的诗篇,始于无言,终于无言。   声威煊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慷慨悲歌的激情,始于漠然,终于漠然。   乃至波涛汹涌,骇浪掀天,狂飙怒啸,走石风沙,雷轰电掣,墨雨飞雹,地裂山崩,烈焰烁金,危疑震撼,风云诡谲……,都只是自然韵律中,十六分
    质量能 1-9
  • 9
        圣学的心髓   耕云先生 著述   就本体哲学来说,它不是心,不是物;本非造作,并无主宰。   它甚么都不是,要且一物也不缺。   不论说它是甚么,都失之于挂一漏万,而陷于僵化执著。   宇宙的本体只是个大化流行——一切由行中来,又向行中去;一切现象只是行的功能,并无个别的、永恒不变的实质。故行的创造功能,永远日新月异,生生不息,以其‘相’有‘实’无,故一行而衍为万殊,万殊归于一行;万有当体是行,行
    质量能 12-29
  • 10
    方 便 耕云先生 著述   “我之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佛法,通俗地说,就是成佛的方法,亦即转迷为悟的解脱工具。既已解脱,工具可以放下;若仍执持不舍,便是“法执”。犹同登彼岸已,负筏而行,才获法益,转成“法缚”;恰同“春池拾砾”,执石为宝,不识方便,辜负深心。   若解“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便知佛法只是从释尊大悲深心中流注之善巧方便,只是特别有效的解脱方法,
    质量能 11-14
  • 8
    质量能 2019-08
       悟 道 耕云先生 著述   “悟道”是“修道”的前提,“修行”是“悟道”的基础。“不悟而修”斯乃盲修,“不修能悟”尽为戏论。   “悟”的基本涵义,是省悟、领悟或觉悟,虽属于自心的发明,然无机缘终不能致。道,指道路、心行轨则或践履途径而言。概括言之,所谓“悟道”也者,只不过是领悟出应该履行,藉以到达目标之正确路线而已,并无神秘可言。“道”的积极意义,只在于“行”,亦甚为明显,不行焉用道?“行有不得
    质量能 11-1
  • 9
    家 耕云先生 著述 “家”是—— 人与兽的分水岭; 伦理道德的根源; 人文精神的起点; 圣贤豪杰的温床。 如果不是家的诞生,人类便只能永远停留在草昧洪荒,与**为伍。
    质量能 10-27
  • 11
    如果你 耕云先生 著述 如果你以工作为享受,工作就会给予你以快乐、健康和丰硕的成果,以及不求自得的荣誉。反之,倘使你带着一种莫可奈何的厌倦心情去工作的话,那么,工作便只会让你感到疲劳和沉重。最后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失败与沮丧。 如果你是基于理想鼓舞,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你的学问的话,你将会逐渐地感到如嚼橄榄,慢慢你会上瘾,甚至于废寝忘食,欲罢不能。果真如此,学问就会深植在你心灵的土壤,只要你不断地注入
    质量能 10-18
  • 10
       为己之道 耕云先生 著述   吾辈凡夫,多劫沉沦,障深业重,孰能“廓然无我”?若不能无我,岂能不为我打算?俚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概见“为己”不仅为自然、必然,且亦属理所当然!顾真能为己者,千万人中不得其一,良可慨叹耳。   人当贫无立锥时,所求者不过温饱;既得小康,复羡富贵;富矣、贵矣,则思彼南面者“可取而代之也”。若竟“尊为天子,富有四海”矣,犹感岁月苦短、生也有涯,百计千方,妄求不死,
    质量能 8-15
  • 11
    质量能 2015-05
    灵感   耕云先生 著述   灵感,乃综合了领悟、自觉、发现诸属性,而迸发于智慧与热忱重迭焦点之上的心灵自发的一种冲动感受。虽然触之无质,嗅之
    质量能 8-8
  • 13
    质量能 2015-05
    中道 耕云先生 著述   中,是法界的全貌,存在的基础——宇宙与人生的普遍法则。中道,便是到达人生与宇宙圆满究竟的光明正道。离开了中道,就只有偏颇、倾斜、激荡、冲击、紊乱与破坏。就不可能有纯真、至善、完美与和谐。   古今圣哲,通过正道的践行,完成其不朽生命之创造,留下了‘达天德’与‘允执厥中’而‘从容乎中道’的典型。在其‘不知不识,顺帝之则’的生知安行中,显示了中道的普遍现成,不假造作与无须他求。  
    质量能 5-3
  • 12
    去 垢 耕云先生 著述   《法华经》除粪之喻,乃明示学佛者修行正途,舍此不由,徒放高论,宁非虚掷岁月,辜负佛恩?   有等心高气浮、虚而不实之辈,每讥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语为非最上乘者,弃而不顾。殊不知坠入泥沼,行将沉沦者,但能有人度与树枝,藉以拽向岸边,亦能得救;若必待金枝玉棍乃肯受援,其不断送性命者几稀?况秀大师偈亲得五祖首肯,后曾度人无数耶?故古德尝教人“
    质量能 11-23
  • 18
    悟、修、证 耕云先生 著述   悟者,省悟、领悟、体悟之谓。   道以道路、轨范、法则、践行为义。   修为自检、自治、修习、矫正与循规蹈矩是尚,而以端行、净意为要归。   “行必由径”为修道起点,稍有偏差,亟应修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一回入草去”,便须“蓦鼻拽将来”始得,义甚明显。然修道乃行道途中之事,亦行道必不可废之必要行为,而不行则不必用修。惟行道又须以悟道为基础,其
    质量能 9-28
  • 19
    自性的礼赞 耕云先生 著述   自性与生俱来,它是——   生命的素材,   众生的共相;   生佛平等的基础,   生命的根本属性,   ——“生之谓性”。   知有几多堪怜悯者?   只为“不了第一义”,   昧初因、忘根本,   迷失了自己。   从生到老、死,   一直让六贼:   ——眼、耳、鼻、舌、身、意,   欺骗、蒙蔽、播弄、驱使。   一个个浑忘了来时路,   让宝贵的生命,   沉淀在六尘——   色、
    质量能 2-22
  • 11
    在人的活动中会有觉性生起。其它生命体因构造与人有异,感受方式会有不同,但相信也有觉性……
    质量能 7-13
  • 1
    中华佛法之创生 耕云先生 著述   佛法传入 中国 后,由 汉 至 唐 ,与我 中华 民族固有文化,经过几番相斥而相印、冲击而融合的长期凝结、孕育过程,至 盛唐 乃升华、突出风格独标的 中华 佛法新精神。其间, 远 、 肇 、 罗什 、 达摩 诸大师,实启其枢纽,而 玄奘 大师功绩尤伟。益以 太宗 圣明,赞扬、护持不遗余力,大乘佛法遂深植根柢而萌芽茁壮,乃有稍后以 惠能 大师为代表之典型 中华 佛法的迸射万丈光芒。谨颂曰:“一花五叶,竞
    质量能 2-10
  • 2
    心通与说通 耕云先生 著述   六祖大师道:“心通及说通,如日处虚空。”显然是教诲吾人,如要荷担如来家业——“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首先就要兼具“无师智”与“差别智”,才能如日中天,光明普照。否则,非如鹦鹉学语,便同哑子告状,总不圆满。事实上,历来禅门龙象,多为教乘义虎,率多先精经论,后归心宗,乃有方便善巧,应病予药。何故如此?只为“根本心”易得,“差别智”难明。若只但明本心,不明经教,不仅心灯难
    质量能 1-6
  • 10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耕云先生 著述   《六祖坛经》乃自性自见、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之最上一乘佛法的总持。善读《坛经》者,必能明确体认“其基本精神是自尊自重,全经主旨在见性成佛,而无念、无相、无住则为贯通全经之法要。”故 惠能 大师于《坛经》中,对于这“三无”——无念、无相、无住,不惮反复开示。盖祖师禅的特质是“般若”,而“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所以六祖在“般若品”中,具体揭示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
  • 15
    除了爱取之外,有情的生理结构是不是也是执取的重要因素?譬如不通过仪器我们无法看到听到尝到触到嗅到极细微的变化,以至于对无常的深细程度无法直接体会。
  • 10
    达摩西来的使命 耕云先生 著述   一千三百多年前, 达摩 大师不避险阻,不辞艰辛,跋涉数万里,历时三年余,专程来 中国 ,显然是有着他庄严、神圣的伟大使命的。这不只是 中华 佛教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于整个佛教历史的开展,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祖师西来意”也便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不断地在探讨。   关于这,如果向祖师的深心去测度,那无异是拿针去探海,委实是圣意难测,无可捞摸;如果我们从祖师西来三百年以后的
    质量能 8-19
  • 11
    船子德诚禅师 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 8
    莫怨苦难 耕云先生 著述   生命起自苦痛,人格成于忧患。痛苦、灾难、忧伤、悲怆,占据了迄今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篇幅,一直鞭策着人类向前跃进、向上发展。尽管企图改善物质条件,追求生活舒适享受,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但除非是圆证菩提,否则一切的存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在这相对的宇宙中,根本就没有绝对真、善、美的存在。不仅是祸福相倚、苦乐相随、否泰交替、成败相因,而且因果循环,轮回不息。且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8
    我想讲公道话
  • 1
    三十年来江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 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夫得便休。 ——船子德诚禅师
  • 12
       苦与乐 耕云先生 著述   出苦海,登乐邦,虽为人所共企,然何者为苦?何者为乐?猝难遽下定义。若以贫困为苦,何以 释尊 弃王位如敝屣?乃至以生为乐,死为苦;刺激为乐,寂寞为苦;康强为乐,病为苦……皆属相对之说,不契究竟之理。盖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境况各异,感受亦殊;此之所苦者,彼且以为至乐;彼所追求者,此则避之不遑。曰苦,曰乐,实不易言。   约实言之,苦乐从心生,亦皆随心转,两皆无自性,心尚不可得,
    闲着棋子 09:42
  • 19
    寂寞与无聊 耕云先生 著述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只这“空”,便是宇宙的实相。淡,才是人生的真味。如果我们不以平安为福、恬适为乐,那么寂寞与无聊,便将永远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最寂寞、最无聊的人。因为,找刺激,只会招来更多的空虚感;逞权势,只会得到落寞的结局;纵情声色,只能“赢得青楼薄幸名”,却冲淡不了“穷愁潦倒,岁月淹留”的悲哀;物质的满足,更是永远都填不满生命的空虚。当知不甘寂寞的结果,
  • 0
    最占便宜 耕云先生 著述   不慧根性下劣且孽障独重,每羡二乘圣贤,一叶扁舟,独脱生死之洒脱俊逸,欲效常憾力实不逮。至于诸大菩萨混迹尘寰,或顺或逆,或隐或显,保任于种种治生之中,周旋于纵横捭阖之下,而能“繁兴大用体无亏”,则岂只五体投地,真是心向往之矣。   自权生平失力处,辄在“不平”、“不直”,以怕吃亏故不曾占得丝毫便宜。苟能秉惠能大师“心平”、“行直”之训,何虑不能“是非入手便判”,岂不省了多少
    质量能 6-10
  • 1
      自求多福 耕云先生 著述   近人迷信相命之学者日众,这充分反映出在此一面临考验的时代中,仍然有著太多的人,呈现出心灵空虚,精神苦闷的现象,显示出人们意志力的空前薄弱,殊堪警惕。虽然在现象上,凡物各有其不共的生存发展规律,相命之学亦由来甚久,且中外同然,亦确然有其学术基础。但任何高明的相命专家,最多也只能说明部分事实,判断未来趋势,而绝对不可能改变他人的命运,更无法推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
    我丁中 3-29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