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陋室吧
关注: 17 贴子: 511

竹林陋室有人居,自诩茅竹居士也

  • 目录:
  • 自然学科
  • 0
    经核实吧主me爱旅行爱生活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竹林陋室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5
    深知创业之艰,诚寻同道者共勉,同心合力。 不流于俗,不陷于世,便可深思。而后明志,人若无志,必不明其所向,随波逐流。事事受制于人,必为琐碎情事所羁!愚观今之大潮,开国门,通有无,天下皆以利为先,交相往来而通达,货流于世无不畅,观天下大道行商,投身下海,必先寻得同道者共渡! 入世之先后,感悟之深浅皆可增益自身。人本无知,取先人之智以增己之智。事难周全,借他人之眼以观得全局。消息如海,需使人灵通而广得先
    下823 1-30
  • 2
    修身立志,当是男儿真本色。 其身不修,则戾气难除,戾气不除则其性情如小儿,不能自控也。其志不立,则其心不定,其心不定则其身心为外物所执。 何以修身?读书明理,而后躬行之,好书便为圣人言,教诲时时在耳畔,明理躬行需己心定,若欲心定,便要立志,志有大小而无优劣,依自所欲为而定之,融于世,为之最好,以己之力定家康,教小儿,荫庇后代子孙,其志可也,依己之力而后助贫困之人,帮所需之人,其志可嘉也,但凡立志可求
  • 13
    以往观己,事多有懈怠,惰性难改,过于悠哉,多有误时误事之过,则事多不成,恐因此自毁,故记之,常观之,多自省思己过,自悔矣。 做人做事犹记轻言,事未成,则贵周贵密,事成知者自知,不知者又以何言?忙多错,急生乱,静心以待,事可周。读书不悟见理浅,故器小易盈,切忌自满。日日省事事省时时省则醒于世。
  • 11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
    一日为师终生父,今却难求?久闻大名特来寻,千里之路足下行,求道不畏苦来乐,行道不知难何处,心诚问道望师解惑,诚心求教不为功利,只为明理而后行。
  • 5
    真正出来混过之后,才知道人是怎么可能做得到,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呢,为生活我们会变成以前讨厌的样子,社会的大环境,在改造着我们自己本身,有人的地方,人情世故怎么能少得了,再怎么孤傲清高,也只会被残酷现实冷冷的打脸。 在我的棺材还没盖上盖,身体没有化成灰之前,我知道所以一切只是刚刚开始而已。一开始便陷入无边的黑暗,看不见希望的光的时候,大部分人选择止步不前,我却决定摸黑前行,第一步必须在这世上做眼,所谓
  • 1
    小人如蝇鼠,人皆恶其不绝,且多而厌烦,人处于世与人交,不免得相处一地,有不可避时,小人失德,贪利而忘义,如饿狗争食,喂之不足,有得一寸欲进一尺,必以威服之,若以善待,便以为人可欺。多说无益,见招拆招,界线分明,越之为敌,道心有差不为友,两不相犯便相安,退不过三,让之有度。 小人行事必小人,以其昨日种种,可测今日所为,小人心小人,久必露其迹,多行不义,惯性所为,其不自觉无所知,人明见之无所遁,故为人
  • 4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卜。知而好者,
  • 31
    问,李广为什么难封? 明明战绩赫赫战功累累 明明忠心报国奋勇争先 明明戎马一生御我山河 为什么呢? 心胸狭隘,一霸陵尉尚不能容,何以得居高位。何况汉武强势,怎能委其重权。观卫青善终,霍去病英年早逝,其行事锋芒毕露,岂能不招祸,遂成千古疑案。霍光受命托孤,从此汉武委人用人之道可窥知一二。
  • 112
    一直在想,以现在的我到了2050年后,我会成为怎样的老头,也许人生无常,它变化莫测,不一定能让我走到那个时间点,老天总是会用它不可抗拒的力量来告诉我们,在它的统治下我们是有多么的渺小脆弱。现在姑且让我幸运的到达那个时候吧! 2015年是现在,至2050有45年的距离。现在这距离在不断的缩小着,它在无情的蚕食侵吞着我所拥有的每分每秒,而我只能在此无奈的叹息,眼睁睁看着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属于所有人都不
  • 17
    你我本是素未谋面,你却因三言两语使我成你心中敌,此为无容人言度量,看似礼恭,言辞间j却多有不忿,也是因我交浅言深之过,悔不该多言乱语,我本收藏此帖,以为可引你为知己,怎奈是我高估天性人心,阅历有限而性情未定,我之前也如此也,一言有不合意便发戾气,相倾轧也心离远,年轻气盛你我现皆有,不为友则绝,亦不愿为人敌,因你我本无利相冲,前日无怨相结,你若因我一言而生怨,必不是可交之人,同道为学可交同行,不知己
  • 2
    天地万物间,一物围一物,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如果不是同个世界的人,现实距离再近,内心深处也没有交汇处。一世夫妻俩生缘,同床共枕各异梦,这样过一辈子既是可怕的又是可悲的。我们每个人都被某种无形线牵着,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缘,不可思议,不可破解,就这样我们被围了起来,形成自己的圈子,大圈子围小圈子,以人为始,大世界支配着个人小世界,一环连一环,一
  • 0
    说到学以致用,让我一下想到子贡,也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前辈,孔子名传天下,流芳百世,成万世师表,其中子贡,的确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以儒学为本,纵横天下,儒商鼻祖,拿子贡和颜回对比: 回闻一以知十,赐闻一以知二,学问自然比不上颜回,然其学足以经世致用了,颜回学问过而至迂腐,不知变通,孔门七十二贤,惟有子贡在各个实质领域里成就最高。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明白的道理却没法很好的表达,此经历达而才华不及,而总是
  • 1
    人总是爱把自己分类和设限,对于很多轻而易举的事,总是以为做不到,然后就把自己困住了,真的就在那种程度里混上一辈子,又后悔说以前怎样的话,现在又会怎样,这就是拿来骗自己的话,因为如果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是再给上千万次时光倒退的机会,也依旧如此。 因为人的自私与嫉妒,当自己在某个层次固定的时候,也总是爱把所有向上爬的人,拉到与自己同一等级,然后用自己在这层次混了很久的丰富经验来教训他,所以当你一旦与这
  • 1
    楚河汉界,军分两阵,其势相当,先者为攻,后者守而寻战机,势相当,一步错,则攻守异势,破衡而势成,步步为营,可立足不败。 然其两方博弈,围者众,其态各不同,作语者,默观者。行棋亦各怀其心,或动摇,或心坚,或呵斥,或唏嘘。局中局,棋非棋,世事归一。 棋子有定分,自有限,寻轨而走,依道而行,其子之所能各不同,缺一不整,世事所限,自然之道亦早有定分,人有所限亦无所限,思远则广而无边,安处则困厄禁足,以自限己
  • 1
    文之所能,为载人之所思,为表人之所想。非令人陷其句读,困于格式。 读书写作切勿陷于形已,古文若论其格式之优,其状元为之最高,然其众流世之文章少矣,中国传世经典,早已为外国争相翻译,国外名著流入亦然。然文章格式有所发展,若其非自然而为,必为时所弃。古文可一字达意,简洁明了,白话通俗易懂,妇孺可知。文章之发展随时而变化,在下以为若可将文言与白话之间相通,合而为一,则国人也不必陷于句式而习之难矣,唐宋八
  • 0
    与人交谈,是谓心相交也,口出耳进而心知,心不相通则词不达意。 欲与人言,需寻相知者。心相通不在路之遥,心不通则相顾无言,一人一心,故难为也,情可乱心,有思欲言而难出其口,哽于喉而词意不达,若相视可相知则不言语而心相近,此红颜知己,难求也。 知己难求,最高若伯牙子期,知音也。鲍叔管仲,知心也。若众人识人皆如伯乐识马,则世间有才者皆不被俗世所埋没,此心宽可容人。然世庸人多也,唯恐邻近相熟腾达,人多有此嫉
  • 0
    人有眼以观万物而不能自视,太近不见睫毛,太远不见泰山,遮掩不见万物,有隐只见虚妄。欲其现之,需寻镜,照以观之,铜镜可正衣冠,人镜可明得失,史镜可知兴替,则万事皆可演。 局里局外各不同,置身事外,得失之间易明知。人心有理各有定,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无理不明知,不可与之辩,若辩则争气而已,头易昏,眼亦红,其所作为不能自控,恐毁人自毁,小至大,势发而难收,悔之莫及也。 人皆有失不无过,知错则能改,有悔则仁
  • 0
    理智过则寒意生,散而人有感。性情过则心炽热,发而理性失。冰封之,则寒锁其内,冷而静。冰下有温生,血气有而火内收,可热其心,发之言行可暖人心。 静观世事,得真情意,后理承顺之,可服人心,则无生间隙。人易为性情所执,情不通则理不顺,理不顺则事不成。 境高人心寒,决意断情长。 无欲心可静,道术始不息。
  • 0
    走在路上,思维的飞跃漫无边际,但是总是会被残酷的现实瞬间拉回到这个既冰冷又残酷的世界。 出发之前,天真的以为走进深山里就可以让心静下,然后无忧无虑想想未来的路,听听先古圣人的教诲。真的到了那时那刻我才发现,只有在爱的人身边,才可能有家的那种温暖,任他外面的世界如何狂风暴雨,而此刻的温暖怀抱就是静谧的港湾,就算是静静的看着,什么也不说,而心里却是那样的平静,无忧。只有在那时所有的东西才会被激发出来,
  • 2
    心性不定,易随情而发于言行,若无困苦艰难之历练,则心不磨,易乱也,而事多败于此。不修,则天性循环,至死不变,此毁于情欲。故修心以承远志! 何以修?先诚其意,再省其心,正其行。寻枯燥之事,炼其耐性,可静心。心静事多通达,耐得无味,方可忍得百味,修心炼性,家之琐事,始行之地,可耐乎?
  • 1
    志高远,行于身,故先修心以承志,有志有远方,故不困当下,不陷琐事。明言以醒己。 胸中有大志,不患人不知,唯恐才疏难承之。其行愈柔,其心愈坚,宁静深思可致学,去其骄躁情欲,待之而发,勇可破天。 观世之道,随世而行,士农工商,逐流而动,物各有然,寻律之源,万事渐明,始可行。行之不可太随心,人心有变,痕迹未灭,可抵于未发之时,纷乱人间,却之以理,世事转圜,成于人所不知。有德,人皆敬,事多善。 时时犹警之,每
    seekyang 2-22
  • 0
    傲气,发于言行,人皆不喜。傲骨,不存则软,人欺其弱 。 人行于世,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大丈夫正其言行,守其本心。有血气而傲生,可内敛于心,融于骨髓,若发之言行则目空,自大则不知有人,气过于能,不知人皆嗤笑之。 欲祛傲气,则修心正行,莫不诚而自欺之。后有傲骨生,至此难折腰。
    seekyang 2-22
  • 0
    凡事皆有度,但求一适字而已。事不可尽,留之三分可回旋,伤则难愈,过则留疤。事明理清,多谨慎而行,大将之风也。 日食三餐,每每七分 最佳,多则太饱,少则饥饿。事事皆如此,寻律而行之,则可游刃情理,逢源人际。 有度,则立规矩,使人知方圆,所立家规国法,以示族人子弟,告国人子民,此皆为设度以量人行。 但凡度不可过,过则发之难收,不至则难通情理,求适则可至最佳。
  • 1
    刀越锋,易伤人身。人越锋,易伤人心。藏之唯待亮剑时,刀常用之,易折。人常露之,离心。 锋芒毕露,必成众矢之的。人皆防之,人皆攻之,则防不胜防,攻之无功。藏锋以待时,必一击即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无所不可。其锋所指,必有其由,若非情不得已,不可用之,只可为道行而备之。 人皆有血气,其锋可内敛,不伤亲,不伤友,不伤人,只可杀敌,除恶,灭奸,行之无妨,道之所然。其锋不藏,不意露之,则伤之难愈,人多疏离
  • 4
    每次总是在失去时,才明白拥有时的幸福。总是自以为的不幸,却不知道幸福的所在,不知道更加不幸的人多的是。 在我们看得见的时候,永远不会理解看不见的人是多么的渴望光明。在我们听得见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听不见的人是多么想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在我们随心所欲地畅谈的时候,永远无法理解说不出话的痛苦。我们总是在自己健全并健康的时候任意挥霍着自以为无大恙的身体。在历经多次受伤,早已经伤痕累累脆弱不堪的脚踝再次受伤
  • 0
    总是有些时候当我们准备上路,一切都准备好要出发,却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突然变故出现,然后打断一切事先的计划,这时就就非常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来支持自己。 路在哪,看清楚了吗?当踏上旅途时,随时会被迷了心眼,乱了心绪,所谓当局者迷,这时是否好记得在高楼望路时的方向。用情时,情过可乱心性,此过犹不及。无情则刻薄寡恩,则离世太甚,犹未及也。最宜唯用七分,留有回旋余地。思之深,迷之切,人于情字
  • 1
    地不斥山、尘,故成其大;海不择江、溪,故成其浩;色包罗黑、白,故成其彩;士兼容喜、恶,故成其德。世间万物,相生而存,相辅亦克;夫长者必具其短,短者亦具其长,多寡而已;是故长短无恒。施者困人、事、地、时,择其善者而行之。   > 物不平则鸣,路不平则颠,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言。若言者,必是责人之过也,定非顺耳之语。有之常情:闻媚则喜,故乐多听;闻过则忧,故难多听。常人闻异言,多避之以静心耳;官者闻异言
  • 1
    说起时间,也许我们都会意识的到,但又不能确切的说出来,这感觉就像空气一样,知道它很重要,可是它又悄无声息的融入我们的生活里,自然的让我们习以为常,忘记了它的存在。 其实说起这个,我想到了‘温水煮青蛙’,时间是慢温的水,而我们就是青蛙,当我们一来到这个世上,是最懵懂的时候,这就像刚跳进凉水的青蛙,只是感到很自然舒适,而时间就是把火,在把水慢慢的加热,而当青蛙融进水里,就像我们慢慢的成长,无丝毫的察觉
  • 0
    不愿多为人道,皆因人多不解我意,不知我心,恐人以为我故作高深,卖弄文采,又不愿多求虚名,但以言简意赅可表我意,实用传情足矣。 若可得一知己畅谈,必如鱼得水,畅游其中。曲高和寡,伯牙难遇子期,若遇,愿为之破琴。士为知己者死,得一足以聊此生。行之愈远,人迹愈稀,高处多寒,草木不生。 默言莫言,人前少语,若不投机,半句嫌多。
  • 0
    第一题:悠悠大地,茫茫苍生,君征战四方,得大好江山,怎守乎?(对出下阙,下阙要答出上阙所问) 第二题,一步之差失挚爱,半杯离愁念悠悠,欲会阎罗寻佳人,怎奈苍天不尽意。(对出下阙并解出上下阙意思) 第三题:念今天下,枭雄无数,欲争天下者,怎知凡几。(对出下阙并道出自己观点) 第四题:古来征战,万骨荣枯,远志欲王侯,功成理当归。(对出下阙,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五题:观天下,痴情无数,若修成正果,难难难,念今朝,
  • 1
    精神物质论 人之心谓精,气谓神,精神人之根本,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因其思想而成,若无精气神,与行尸何异。人之所动,皆由内而致外,故精神主其内,时时不可偏废。致高可行远,读书可增智。 物质,外物也,因内主而可得,然人智愚才能有差,所得多少不同,今人多以财量之,故人多为执念所困,得其财而不能守,皆因财不与才配也。因财失道者多矣,此不可不察。不明道而专事物,则危而困矣。 若人无欲,财不在多,足用可也,人之所
  • 0
    读书治学是为经世致用,贵在融会贯通,自然而发,其学识可历险而融,经难而合。以往观之,古之雄才大略者,皆无不历经艰险,慷慨赴难。明其理而不知行,学其道而不致用,必流于形式,皆成大话。 战国之世,列强林立,弱肉强食,国若非有强主则为人鱼肉,秦何得以一统,皆因自献公赢师隰始,领国君主代代雄才,但其无一不历尽艰险,受尽磨难,献公因其年少被叔夺君位,辗转流亡二十九载,得以归位,其时内忧外患,然其励精图治,使
  • 0
    问,可谓整人凌乱思维之诱饵。答,为问所诱而出之思想。 问答,不可偏废。其问如鱼之诱饵,其答为所钓之鱼,然人之如江河。鱼无水而亡,思无人而不成,无文以载而灭。大江有大鱼,小江有小鱼,答非所问是问非其人也!人之所识有智愚,与智者言哲,与愚者言常。人是所同其形表于外,人之不同其神藏于内,可以问而钓之,若钓之不得实为其江小而无此鱼也,若此江无此鱼,诱再美味亦无想钓之鱼上钩,所钓非所想也。春秋时期,孔门弟子
  • 0
    先破执而后为我执,人以生在世,先以父母引我来世,我与父母连成线,父母同引,兄弟姐妹成亲缘,一脉相承亲戚皆是缘,邻家小儿成我友,玩闹皆与我同为亦连此线,小儿不知需启蒙,引我入学,遇同窗,成善缘,月老为我牵红线,却自断之。善缘恶缘皆是缘,我愿与我相识便为结善缘。 立志有学,却为体所困,年近弱冠不知所处,对事有思却不明,随波逐流顺世情,世势引我分流困身心。我欲寻,寻自我,自我不知在何处,不知自我在中心。
  • 4
    读书,观其大略,知其精要即可,贵闻一以知十,举一反三!所谓书,其载人所思所想之具也,然去糟粕选其经典以观,为己所择也。 然人所观之,所得之不同,其天生悟性不同,家世背景不同,所处之世不同,其所得之同,也不同也。所以不同之人同读一书,其所见解同,也不同也,有识之士论道,求同存异,暴虐无礼之人以自所得之,强加于人,人必排斥之。所以读书若有所得,心知便可,若遇知己便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以和之,夫复何求?
  • 11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1]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
  • 12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1]
  • 4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
  • 5
    鲍叔牙(前?-前644年),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颍上(今属安徽)人[1],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
  • 0
    问题:”你怎么判断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物心相合以观之,非唯物无以明智,非唯心无以明理。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乃因其心,物以混沌初开,
  • 10
    子产(?—公元前522年),中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号成子。出身于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4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
  • 5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1-4]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
  • 10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隐士

目录: 自然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