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吧
关注: 72 贴子: 617

圣贤之道,以静为端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4
    想要了解陈白沙,能请各位推荐几本书吗?
    zhanpar 7-11
  • 0
     【四月】   四月阴晴里,山花落渐稀。  雨声寒月桂,日色暖酴醾。   病起初持酒,春归尚掩扉。   午风吹蛱蝶,低逐乳禽飞。 【晚步】   水国秋先至,江村晚更幽。   泥筌收郭索,山网落禋旂。   凉入社门树,阴连渡口舟。   独怜经略地,吾得放歌游。
  • 46
    【冬夜】   长夜气始凄,木绵被重裘。   端坐思古人,寒灯耿悠悠。   是时病初间,背汗仍未收。   学业坐妨夺,田芜废锄耰。   高堂有老亲,遍身无完。   丈夫庇四海,而以俯仰忧。   口腹非所营,水菽吾当求。   明旦理黄犊,进我南冈舟。
  • 7
    王建军 陈白沙(1428-1500年),名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明代心学家。在儒学思想史的序列上,陈白沙作为从朱熹到王阳明的学术转型过渡性人物,为学者关注。但陈白沙的心学体系还是有其独特性,他提出了关于修道的内圣价值取向,并实践非语言教育传道方式, 丰富了中国的教育传统。一、修道的意义与传道的语言困境 陈白沙在传道问题上会出现“语言困境”,主要是由于他对“道”的独特体悟而导致。在中国传统语境中 ,“道”是万物
  • 63
    伍光宇卜室白沙为读书之所   君此卜居君亦足,空村无人山多木。参差芭蕉丽晨旭,新叶新心递相续   竞晨登登闻隔竹,东邻老人事幽卜。磁瓯瓦盆不供俗,我不到门此翁独。   答段锦衣惠药   药来诗往共谁忙,野老无金与段郎。泉石旌旗俱在眼,不应泉石独膏肓。   闻揽山近有车马之迹,因赠缉熙并寄竹斋丈   白日传呼搅翠崖,谁家玉树碧云埋?只疑冬酒开松径,定有山灵怨竹斋。   偶成   墙角经春卧短筇,千秋塔骨不如公
  • 1
    学宗程朱,是岭南著名学者,学者称泰泉先生。曾与王守仁辩难知行合一之旨。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为他特立泰泉学案,称他是个博通经史的思想家,在岭南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归居广州后,黄佐改白云山景泰寺为泰泉书院,广收弟子。弟子中不乏俊贤之才,明代岭南诗坛著名的“南园后五先生”中,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三人即出其门下。讲学之余,黄佐潜心著述,在经学、地方文献、诗词等方面均有较大建树。黄佐博通经籍,学术上
  • 3
    文/冯万光 陶渊明与陈白沙,他们是诗人,又是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诗歌与其它作品里,他们都同样选择一条归隐的生活道路。由于他们相距近千年,故他们的气质,生活道路及诗歌成就也不尽相似;由于他们思想复杂隐晦,其中又羼杂有儒释道的言词,故后人对他们的理解歧异甚大,或谓之唯心,或谓之唯物、或谓之儒、或渭之释,咸谓之道,名执己见。本文试略抒孔贝,冀图从气一元论,人生观,生死观诸方面来对陶,陈世界观
  • 8
    静坐功夫是个硬功夫,需要1-2年的时间,慢慢熬,慢慢练出来。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活受罪。一旦气脉通了,熬出头了,静坐就是最高的享受。   静坐,最好要修双盘,双盘的效果好。   静坐是靠耐力和恒心,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急于求成。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打坐通脉的次第是这样的:脚踝--脚心--膝盖--跨部--腰椎--背椎--脊椎--瞌睡--头顶。   一开始打坐的是脚麻脚痛,几月后,脚通了。然后是膝盖,然后是胯部。再后来就是脊柱
  • 7
    今日在贴吧中有一“问答”高楼,浏览起来有所不便。然后我取消了加精,建议楼主重新开贴。本是正常之举,随即便遭楼主嘲讽,我进行解释,楼主便以“私心,偏见”字眼冠之。我既觉无奈且觉好笑。楼主之帖发于一年多前,意在指引新学,提携后进,我见其心也诚,其论可靠,遂加精,于全吧置顶月余,后又添小吧。 今以所谓“私偏”谓我,岂不谓我当初亦有“私偏”耶?依私心说,我当对他有知遇提携之处(他不知),依公心说,重新开贴
  • 5
    五百三十九页 咏乡贤七首 伍隆起 中原不可复,志士耻为? 集子中此处留白,zhanpar兄知道是这个字是什么吗?
  • 3
    专家认为是惠粤珍物 http://club.dayoo.com/view-1737918896-1-1.html
  • 6
    古田同井今同村,同坐杯盘到子孙。合是田家爱元日,白头拄杖拜人门。
  • 0
    包括他的妻子 及子孙等情况介绍 求大神回答
  • 2
    吾乡理学,自唐赵德先生始,昌黎称其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亟排异端而宗孔氏者也。宋则梁先生观国,有《归正》一书,谓苏氏父子所为文,出入禅谛,饰以纵横,非有道者之言,胡待制寅亟称之。明兴,白沙氏起,以濂、雒之学为宗,于是东粤理学大昌。说者谓孔门以孟氏为见知,周先生则闻而知之者,程伯子周之见知,白沙则周之闻而知之者。孔孟之学在濂溪,而濂溪之学在白沙,非仅一邦之幸。其言是也。 白沙先生初学于康斋,而未有得。归
    zhanpar 3-12
  • 5
    成化二年(1466),陈献章复游太学,抵京不久,祭酒刑让以“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为题,考其才学。陈献章洋洋洒洒写了两百余字的五言长诗。 《明史》称:“祭酒刑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飏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杨龟山,即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晚年隐居龟山,世人称之为“龟山先生”。曾从学于宋代理学大师程灏、程颐兄弟,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学者称其为“程学正宗”。官至
  • 2
    最近事务颇多,无暇顾及贴吧。先告假一段时间。 如有事找我,艾特我就好!
  • 5
    陈献章的老师澹斋即梁继灏先生是黎贞秫坡的弟子。 澹斋先生名梁继灏,字行素 ,今江门市江海区沼头村人,是陈白沙青年时代的老师。陈献章从而获黎秫坡的学说,深受 其“陶陶者乐”的人生观、以“明道明心的治心治学观”的薰染。 话说在白沙先生的集子中没有这种说法呀,湛兄知道出自何处吗?
  • 24
    跋清献崔公题剑阁词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烽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右调水调歌头,吾乡先辈菊坡先生宋丞相清献崔公镇蜀时,题剑阁即此词也。 曩梦拜公,坐我于床,与语平生,仕止久速偶及之。仰视公颜色可亲,一步趋间,不知其已
  • 4
      野馔家禽小,村舂晩粒香。莫言无厚馈,吾意在分尝。
  • 20
    其一:铭。 其二:墓志铭。
  • 3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狂放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于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 1
    今天参加某个会议,见到其作者才知道 http://paper.oeeee.com/nis/201311/26/143574.html
  • 7
    安静未必不是清净,热闹何尝不是喧嚣?
  • 10
    书韩庄二节妇事 呜呼,二氏之生,其相去且千载。韩,故相国休之孙女;庄,雷郡庶人妻,贵贱虽殊,其死于义,一也。心事如青天白日,皎乎其不可尚;辞气如大冬严雪,凛乎其不可犯。是岂资学问之功哉?是岂尝闻君子之道于人哉?亦发于其性之自然耳。今之诵言者咸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故临利害,比二氏乃能之,学者固不能于此。然则从事于诗书反无所益,彼之不学乃能不坏其性,何邪?是必有所以然者。学止于夸斗靡,而不
  • 1
    陈献章,世人尊称白沙先生,是明代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江门学派”的创始人。传说,陈白沙是天上太白金星托化降生,至今在江门市流传着他很多传说,先摘几个以飨读者。   以鹿代僮   相传陈白沙曾在新会古井(今古井镇)教书,并不雇书童,只养了一头梅花鹿,以供驱使。他每次买菜时,在鹿角上挂一只竹篮,篮中放张纸条写上需买的菜,并附上需要的铜钱。那梅花鹿自行跑到圩集(市场),卖菜的人见到了陈白沙的梅花鹿来了,就从竹篮里
    zhanpar 11-17
  • 2
    周镐送白菊乞诗   陶令黄金绕舍,君家白玉满园。千古清风庐阜,几丛细雨江门。 微醉不须酩酊,半开莫待离披。安得季芳与语,相思欲寄一枝。   白菊偏宜素发,青山只对苍颜。咽罢秋香满腹,风吹不到长安。   邀丁县主赏菊   社会赋诗不就,公当酬我杯盘。小酌倘寻旧雨,东篱还对长官。
  • 3
    《菊逸说》 草木之品在花,桃花于春,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时之花,臭色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潘岳似桃,陶元亮似菊,周元公似莲,林和靖似梅。惟其似之,是以尚之。惟其尚之,是以名之。今之托于花者,吾得一人焉。吉水处士张某,号菊逸,盖贤而隐者。屈子曰:“飡秋菊之落英。”陶子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皆以菊为悦者也,皆古之贤人也。菊之美不待赞菊。花之美而隐者也。某之托于菊也,亦不待赞。
  • 10
    杜保瑞 一:前言 陈白沙的一生行宜证立了儒者的修持形象,开创了有明一代心学的先声,然而就儒学理论的开发而言,白沙之学仅是在持孚的意境上有所落实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