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吧
关注: 1,335 贴子: 5,909

守一不移

  • 目录:
  • 佛教
全部
  • 16
    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氏,参龙潭崇信禅师悟道。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受点心婆子的教训,似乎牢骚满腹,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从此,德山禅师随侍龙潭崇信禅师参禅。 一日夜晚,德山禅师站在崇信禅师身旁,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时间已经不早,你怎么不回去休息?” 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
  • 8
    《童蒙止观》 智者大师著 悲华禅师讲 《童蒙止观》第一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
  • 16
    唐于阗(tián)国 三藏沙门 实叉难陀 译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
  • 16
    序: 佛的智慧本来是用来启发人、帮助人觉悟的。但是在佛与人之间,一旦存在着靠佛混饭吃的那样一个中间层面,就把学佛的事情弄复杂了。这样一来,或
  • 0
    布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摄大乘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 布施又有不同内涵,如财施、法施、无
  • 5
    摘要: 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我们会对某些人 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
  • 31
    摘要: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 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
  • 18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慧能大师
  • 1
    僧鞋为什么有六个洞(图片来源:资料图) 僧鞋六个洞,不为美观也不为凉爽,却有着哲理和修行的内蕴(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
  • 2
    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总是感觉自己压抑、失落、不快乐,其实是他“她”追求的太多,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
  • 2
    问:弟子不精进,业障很重。 梦参老和尚答:你自己不精进,想求入佛门,进不去的。我能给你精进吗?我让你一天跟我们这些和尚一样的,早晨两三点钟起
    陈逸然528 10-28
  • 3
    想起皈依受戒的时候,发愿要永脱六道轮回之苦,渡无边众生,现在发现,别说渡众生了,能渡了自己吗?每天口头上说说大道理,没事的时候念两三声阿弥陀
  • 8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规范自身行为;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状态。出家生活是简单的,生活环境简单,内心也容易获得平静。若是环境太
  • 13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1集 2013年9月22日讲于香港真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  菩萨行门里头,就是修行的纲领,一般讲六条。我们前面学过了
  • 0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们一切的烦恼就是在五蕴的生灭中累积。天地万物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都称为「色」。人生
    彼岸amtf 9-13
  • 1
    普劝修持第四篇:观苦、空、无常,修净土。就是要常常观照我们这一世的生命苦哇!八苦交煎。因缘所生法:空、无常。这个对治我们的颠倒。我们在这里
  • 3
    自己有一点点的功德,到处去宣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一定要将自己的功德隐藏、保密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 《达摩祖
    a1039106654 10-20
  • 1
    具行三昧真火自化 光绪年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朴拙青年,穿著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    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
  • 1
    一直以来,我自称学佛人,因为自己会念佛、念经,就颇有点沾沾自喜。闲暇之余,也会感慨世人为何不学佛而沉迷于红尘呢?我自以为念佛、念经就能完全
  • 1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
  • 0
    所有一切众生,只要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不出三界,都是可怜人!看到富贵的,也是可怜,为什么?他搞六道轮回。这一生富贵的,不见得来生还富贵;这一生
  • 0
      嘴角上说着的阿弥陀佛,一眨眼就到了净土,阿弥陀佛的衣服,闪啊闪满身的金光,手心彩绘金光的温度,极乐世界的旅途,坐奈何船的下午,啊啊啊弥陀
  • 1
     迎着佛光,放送着微笑,这个画面,不觉放下一切,你的想念,靠近哪一边,净土好远,心情似乎,推向了最极限,心灵在跳摇,守住才好,let's stay,,
    彼岸amtf 7-26
  • 1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叫做因儒童居士,这个居士信奉婆罗门教,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后来他喜欢上一个女众,跟这个女众就要结婚了。
    彼岸amtf 7-21
  • 3
    “离一且诸相即名诸佛”(证果) 如何离相?“应无所住而生心” 如何无所住?“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泡沫幻影,应作如是观”必达“不取于相,如
  • 1
    所谓不经磨难成佛,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下,只有入世才能成就出世。没有割利王就没有本师释迦牟尼的忍辱菠萝蜜。故感谢一切逆缘,感谢一切冤亲债主佛
  • 0
    但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被妄想缠绕,挥之不去呢?就是我们娑婆世界佛宝的力量太薄弱了,大部分遇到的都是妄想的境界。你如果研究唯识,你就知道众生的悲
  • 2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
  • 3
    我们念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要把清净平等觉心找回来。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严重的染污,见思烦恼染污我们,尘沙烦恼染污了,无明烦恼染污了,这三
  • 6
    请看下面。第三个疑问:“宁保非魔”疑。就是有人问,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面前,会不会是魔所显现呢?很多人现在都有这个问题哟。就像昨天提问,都
  • 7
      天色已晚。灯光下,来客端正而年轻的面庞透露着远行的疲惫。主人关切地询问陌生人:「年轻人啊,怎么会大老远来到这里?」 来客回答:「我是舍卫国
  • 1
    作为修行人,我们要随缘。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自然来的才是真正的福报。有些大德高僧住在山沟里,名闻利养自然就来了,侍奉、供养堆积如山。他的境界
  • 3
    禅者发扬光大一、会员1·计划人数达到500人以上2·去禅学吧会员混得出名的吧里发外交贴(计划一次3-5人)二、排名1·计划周排名和月排名以及总排名保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生活禅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