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古韵吧
关注: 6 贴子: 102

  • 目录:
  • 0
    “五大平乔”是何意?它是山西省景点的简称,这些景点都蕴藏着山西省的名胜和古迹。“五”就是忻州市的“五台山”, “大”就是大同市的“云冈石窟”, “平”就是晋中市的“平遥古城”, “乔”也是晋中市祁县的“乔家大院”。 山西人都把这些景点串联一起简称为五大平乔。 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地省之一,而大同又有煤都之称。这里除了煤炭的经济资源外,还有一项旅游之源就是“云冈石窟”,该石窟建立于北魏时期,据今已有
  • 0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
  • 1
    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主产地在清徐县内孟封、清源、徐沟、西谷等乡镇。清徐位于太原市南郊,依山面川,相传“尧帝城西南有玉泉,尧王亲往酿醯”。春秋战国时期,清徐人便已以液态发酵方式用缸、瓮酿醋,这种酿醋技艺一直延续下来。西汉时,清徐出现商业性的酿醋作坊。北魏时期,酿醋技艺由液态改为固态发酵,这一里程碑式的创举,为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徐老陈醋是以当地种植的红高粱为
    zzqqyue 12-10
  • 0
    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大众旅游、全民休闲已经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潮流。社会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休闲活动中。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旅游住宿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站在了旅游业创新升级发展的风口,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那么,民宿产业是否适合规模化发展?一旦投资过热,会不会造成供给过大呢? 有业内人士认
  • 0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这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这个雪山簇拥中的神秘王国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乌托邦,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融合了寒带、温带、热带的美丽景观,人们的生活安然、闲适、知足。 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地,一直是世界的一个谜。詹姆斯·希尔顿给
  • 0
    太原锣鼓是由早期的社鼓演变而来的。“绛州的鼓、威风的锣、太原锣鼓队大钹”是人们对山西三大鼓种的赞誉, ,以铙、钹的特有声响为主体构成锣鼓曲是太原锣鼓的最大特征,其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风格独树一帜。
  • 1
    牛郎织女的传说由《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和人们的星辰崇拜心理演变而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尽管故事的传播有着多地域、多元文化的特征,但是山西省和顺县是其发生地应无可置疑。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部,至今松烟镇南天池村一带仍保留着“七夕文化”的诸多记忆。 地名串出故事。以和顺南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公里至3公里之内,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相关的地名有十多处,这些地名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对应,形成了一条完
    guoenji110 11-18
  • 0
    广灵彩色点染剪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剪纸艺术样式,在全国的剪纸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广灵县与毗邻的河北尉县共同构成我国彩色点染剪纸的重要产地。 很早以前广灵人就有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后来嫌这种用色纸剪出来的窗花不亮堂,于是就把一种透明光亮的“天皮亮”(一种薄云母勾勒着色)贴在窗纸上。当时又有河北武强的木板水印窗花传入广灵,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形式由一个个方格组成,一般一个方格一个画面,当地人称之为“窗孔
  • 0
    太原南部过境的汾河与潇河,曾经为清徐一带沉淀过优质丰厚的用于烧制砖雕材料的土壤。直到如今,当地尚有许多作品存世并棱角俱在,完整无损,这些民居砖雕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信息。在山西历史上,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之风,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
  • 0
    木偶戏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用木头刻成各种人物、兽类等偶像,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这些木偶活灵活现,有人一般的丰富情感,也许它们就是精灵的化身,为人们表演一场又一场的精彩。   木偶源起   制作木偶,供人玩乐,源于周代,《列子·汤问》中有记载。木偶戏形成于何时,曾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木偶戏始于春秋战国之说。传说月皇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一个老臣。有一次,月皇受命于楚庄王,领着戏班到民间演出,因
  • 0
     襄武秧歌是一种流传于以我省襄垣、武乡为中心以及晋中的榆社、左权、和顺等地的戏曲形式,初为襄垣、武乡一带的民间小调,后与西火秧歌相融合,在地方语言影响下,逐渐嬗变而成现在的形式,是上党地区仅次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的一个地方剧种。
  • 0
    祁太秧歌因形成于祁县、太谷而得名。它流行于我省祁县、太谷、榆次、清徐、平遥、介休、平定等十几个县市,以反映当地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剧种。 祁太秧歌由在农村逢年过节、春前秋后传唱的小曲儿发展而来,初称地秧歌。其曲调简单,只有上下两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安徽凤阳花鼓的许多东西,衍化成踩街秧歌。表演时由俊扮、丑扮两个公子手持执扇领头,俊扮领着身背花
  • 0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我省汾阳一带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 汾阳地秧歌不仅在街头、广场和舞台演出,还走村串户为住户演出。主要形式有:告庙祭神、排街、掏场子、过街板。告庙祭神的主要内容是祈祷神灵保佑,在寺庙院中进行首场演出。排街主要是秧歌手走街串户给村中德高望众之户、缙绅之家、对村里有贡献的人家拜年贺喜等。表演时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都要停下来唱上几段秧歌。各家各户为讨吉利,都要准备烟茶糖酒酬
  • 0
    有一个“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24家“魂头鬼”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 “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其他节目只可在庙外
  • 1
    凤秧歌是流传于我省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常伴着“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一起出现。解放后,每逢重大活动,它便活跃在街头、广场、舞台,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起源传说 在民间流传着三种关于凤秧歌的起源传说。 之一:秦始皇走马修边时,有一家老少为避苦役,儿子扮成疯公子模样,扬襟舞扇,癫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老小以追疯儿子为名,也逃出城去。后人为纪念他们足智多谋的行动,便产生了这种艺术形
  • 1
    “伞头秧歌”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是我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流行于我省临县及其周边地区,由于“伞头”(领舞者)在秧歌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手执花伞,故而得名“伞头秧歌”。 临县伞头秧歌起源于远古祭祀仪式中的民间歌舞类,即“乡人傩舞”。清代秧歌队在祭风、雨、山、河、瘟等神的祈禳仪式中,在黄罗伞盖下有唱祭歌手(即伞头),祭歌内容一般是祈求诸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 0
    我省长治潞城的贾村民间赛社是一项蕴含古代礼仪、风俗、民间艺术的民俗活动,是农耕社会“春祈秋报”古俗古风的遗存。
  • 0
    流传在我省孝义一带的皮影戏,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独特的戏曲形式。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戏。 孝义市木偶皮影博物馆现存的实物中,有一件记载了一个名叫“庆成园”皮影戏班演出剧目的“戏褶子”,上写时间为“嘉靖二年(1523)二月初二”。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实物可证的孝义皮影戏班,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孝义皮影戏是综合多
  • 1
    潞安大鼓又称“潞安老调”、“干板腔”和“潞安鼓书”,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长治市)一带而得名,是在吸取当地梆子腔、落子腔、民间音乐等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 早期的潞安大鼓表演者主要是盲艺人,游走四方,说唱乞食,糊口谋生。旧时,潞安大鼓的说唱艺人多为盲艺人,而且多为单独活动,经常受到欺凌,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清乾隆三年(1738),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召集了潞安府8个县133名艺人,成立了较为严密
  • 2
    中阳剪纸是流传在我省中阳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它蕴藏着的大量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较多的古代文化信息。那些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猜测和印证的文化信息,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表现并保存下来。 中阳民间剪纸,取材于身边的事物,结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每幅剪纸不仅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和艺术劳动,而且还形象地表达、记录
  • 2
    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杏花村,故又称杏花村汾酒。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称中国白酒的始祖。中国许多名酒如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都曾借鉴过汾酒的酿造技术。   汾酒的酿造技艺是一套将高粱、大麦、豌豆、水等原料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发酵酿造的完整技术体系,人的自觉和悟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
  • 1
    二人台,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的表演,它是由“玩艺儿”、“打坐腔”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张家口一带。它集民歌、民舞、说唱、杂技等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 0
    繁峙秧歌又称“大秧歌”、“凤地秧歌”、“东山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的地方小戏,它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和河北西北部一带。繁峙秧歌气氛热烈、曲调浑厚,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繁峙秧歌概说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其为“奋地秧歌”。当时的表演形式
  • 0
    朔州秧歌戏是流行于以朔州为中心的晋北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也是一种融拳术、舞蹈、戏曲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街头广场艺术。 朔州秧歌戏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演变而成。踢鼓秧歌最初只是表演拳术,后逐渐舞蹈化;小秧歌专以歌唱娱人。因为二者常常在一起演出,于是就形成了土滩秧歌。土摊秧歌可以组织较大规模的队伍于街巷进行过街演出,也可以登堂入室进行进院演出。过街演出时多是变化队形的大场面,进院演出
  • 0
    罗罗腔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流传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的部分地区。罗罗腔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起源与沿革 关于罗罗腔的源流现在没有定论。有的认为罗罗腔系由弋阳腔演变而成,在清代初叶即已形成。古弋阳腔最大的演唱特点是干唱,后场帮腔,即一人前台歌唱,众人后台帮合,和以哟哟罗罗之声。据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的老艺人们说,罗罗
  • 0
    雁北耍孩儿是流行于我省大同、怀仁、山阴县以及山西与内蒙古交界部分地区的剧种。 关于耍孩儿剧种形成的民间传说,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汉代王昭君出塞,目睹沿途凄凉景色,顿起思乡之情,路经山西大同,夜宿琵琶小店,弹琴而歌,哭哑歌喉。当地百姓为纪念昭君,遂模仿昭君嘶哑歌喉演唱,辗转流传,便成为现在这种曲调。二、唐代时,唐明皇得一子终日啼哭不止,屡医不治,下人请来一班艺人演唱小曲,皇子听后破涕为笑,唐
  • 0
    上党梆子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上党地区很早就有戏曲演唱,众多金元舞台和古老的队戏、院本、琴戏的流传就足以证明。那时也有昆曲和弋阳腔的演出。在晋豫陕三角地带的原生梆子形成后,就有晋城人从那里学回,经过多年与本地民间艺术的碰撞融合,形成了上党梆子。在18世纪中叶,就班社林立,活动频繁。到了18世纪80年代凤台县鸣凤班的建立,已经是拥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的剧种,并形成潞府、州底两个流派。嘉庆、道光年间编演的剧
  • 0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晋北、内蒙古、陕北及张家口一带。新中国成立前,有“大戏”、“梆子戏”、“北路戏”、“代州梆子”等称谓,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定名为“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兴起于明末清初,形成地区以忻、代二州为中心,南起太原府,北至古长城,西跨黄河两岸,东起蔚州四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黄、汾流域通向北京和口外的主要大道,官车商旅,络绎不绝。历来有重兵驻扎,五方
    interest212 10-26
  • 0
    天塔狮舞是流传在我省襄汾县的一种集民间舞蹈、武术、杂技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狮子为百兽之尊,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于是就把狮子作为驱魔镇邪之物,并在迎神赛社时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进行表演,逐渐演变为民间舞狮的文娱活动。狮子舞原是广场舞蹈,常在乡村晒谷场上表演,群众在四面围观。为了让更多的人和更远处的人能够看到狮子表演,人们开始设计并尝试进行攀高表演,俗名“狮子上板凳”。随着狮子舞的广泛
  • 2
    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现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 五台山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相伴,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作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与五台山佛教同生共荣。 五台山佛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唐代,由于佛教仪式的日益集体化、规范化,五台山佛乐达到繁盛,形成独唱、齐唱、轮唱等多
    txzm123 10-23
  • 0
    文水鈲子流传于山西省中部文水及其周边地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因表演中使用一种当地人俗称鈲子的特制打击乐器铜质小钹而得名,又因起源于山西文水县凤城镇岳村,当地民众习惯上称之为岳村鈲子。 文水鈲子是先民与大自然、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根植于黄土地上的一种特有文化,因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生活时常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的悲惨境地。愚昧、无知使他们将丰收的一线希望寄托于冥冥的
  • 0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我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因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最初由锣、鼓、钹、笙、管、唢呐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明隆庆年间(1567-1572),沈潘宣王朱恬焌在潞州为官,他喜爱音乐,把昆曲、皮簧等由南京带到上党,与当地原有的音乐交相辉映。当时,不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潞州
  • 0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 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至今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
  • 1
      左权民歌,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歌艺术形式——— 开花调。左权开花调属 “山歌体”,因唱词精巧新颖,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开花调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据《辽州志》记载,上古五帝颛顼之子祝融封于轑阳 (上古时的左权县),人们在供奉远祖祝融的祝融祠举行祭祀活动时,曾经反复吟唱、祈祷祖先赐予他们光明和幸福。
    txzm123 10-21
  • 0
      河曲民歌流传于河曲县及晋西北,辐射晋、陕、蒙三地交界地域。河曲素来是有名的歌乡,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全国3223个县中只有2个民歌之乡,一个是广西刘三姐的故乡,一个就是我省的河曲县。河曲民歌始终是当地人们劳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堪称一部河曲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 河曲民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号子,一种是山曲。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是在集体性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为使劳动
  • 0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2006年 5月20日,该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文化史上开启了民间传说受国家保护的先河。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同时入选董永传说的传承地。 《万荣县志》中有一篇《董永的传说》。该文记载,在董永家附近田家窑村有个庄户人家姓田,田家有位姑娘叫田仙,田仙自幼聪明伶俐,人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计,她织的布光滑、平整
  • 1
    亲爱的自己,岁月太过无情,增长了你的年龄,磨平了你的棱角。你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变成了身心疲惫的中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堆积了太深的心酸。 亲爱的自己,看看镜子,是不是发现了眼角的细纹,是不是看到了一丝的白发。一脸的倦容,憔悴的眼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证明。 亲爱的自己,我们日渐老去,社会的现实,人心的残酷,让我们越来越能看透,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指望别人,只有输的份,依赖自己,才
  • 0
  • 2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三晋古韵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