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霄吧
关注: 156 贴子: 3,301

这里空无一物,除了一颗永恒跳动的心脏。

  • 目录:
  • 个人贴吧
  • 40
    用元层次讨论对象层次:随便找一本小说都符合要求 用对象层次讨论元层次:烂大街的元小说手法 元层次
  • 4
    对一个已有模板中的大部分构成要件予以保留,只改变其中少数几个要件,这样的创作方式我们称之为破型。比如,《鲜血梅花》是对武侠小说这一套路的破型,《神探夏洛克》是对福尔摩斯这一形象的破型。 破型这一创作方式的优势,是将读者的新体验依托在旧体验之上。熟悉一个模式的读者共享了某些刻板认识,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这些刻板认识。在小说中塑造一个人物,可操作空间是很大的。如果我用一些常人认为不相关的零件去拼,那读者就
    小诺nau 1-28
  • 59
    这个问题太过庞大,我尚不能窥得其解法的一角,但毫无疑问它值得我单开一个帖子来讨论它(或许我早就该这么做了)。未来学到新东西或者有新想法的时候我再补上。 Zombie case指的是如下情形:设想一个人,他没有意识,但他的行为和常人一模一样,他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工作、甚至正常地和我们一起讨论关于意识的哲学问题;这样的人被称为zombie。对我来说,这样的zombie的存在是不难设想的(我甚至在接触哲学之前就自己思考过这个问题);但
    小诺nau 1-28
  • 4
    我并没有读过荣格的原文,我能在网络上找到的对共时性原理的解读文章没有一篇我能看懂。以下解读均来源于我的臆断。臆断的理由有三:一是荣格提出该学说的时间晚于20世纪初的物理学大发现,二是我在斯坦福哲学百科搜索荣格时弹出的词条全部都与量子力学相关,三是我对其学说的解读方式正好能够解释我为什么会如此解读其学说。 共时性原理所试图解释的事情是,现实世界中概率性巧合的发生频率为何高于理论预期。 共时性原理认为这并
  • 13
    或者小规模的故事以宏大的结局收尾,都能引起生理上的阅读愉悦(抱歉,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是读了之后神清气爽) 前者的例子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后者的例子是《地底的穹顶》 虽说看上去这只是一个对比的手法,但似乎并非所有的对比对都能产生类似的效果——或许是因为这份生理愉悦并非来自于对比本身,而是来自于宏大感;对比的手法使得宏大感被放大了
  • 2
    自我感觉,《先知伊达尔》,也即开始写元小说,是我创作水平的分水岭。那之前我写的东西大体上都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很多故事并没能配上与它们相称的叙事手法。而通过元小说这一体裁,我发现了一个大部分传统小说作者没能注意到(或者说注意到了但并不常使用)的叙事技法:名为小说的东西,并不一定要用小说的文体——我们完全可以用元小说的手法讲传统小说的故事。传统小说的优点是故事取材范围广,缺点是叙事手法单一。元小说则恰
    流水席 4-11
  • 0
    写了一下午也没写出来满意的书评,干脆只写一句话好了: 这就是元性叙事作品的理想形态。
    流水席 4-11
  • 6
    参加过任何设计类比赛的读者或许都会有同感:比起完全开放性的题目,限制狭窄的命题反而更容易产生优秀作品。这是因为读者对狭窄题目的审美和对开放题目的审美方式并不相同。在一道开放题目中,读者更关心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而在狭窄题目中,侧重点则主要在于作品的合题方式,也即该谜题中作者选取的破题点。谜题的存在为创作制造了上下文,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找到创作者的思维历程,并因其巧妙而叹服。此时即使作品本身的质
    流水席 3-28
  • 4
    历史/科学/宗教类作品的很大一部分阅读体验来自【缩影】,即,在短小的篇幅内展现出宏大的主题。要营造这种缩影感,就需要略去众多的细节,仅留下故事的核心脉络。出于作者的背景(从行文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显然是哲学系出身),涉及数理推演的过程被略去,而涉及思想史的部分则由角色之口拖出;其结果是,前者给读者带来了深沉的感动,而后者则显得像是繁琐的说教。诚然,站在今天的观点,朴素的日心说无论是数理还是哲学上都过不去
  • 8
    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么一句话:“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因为小说需要剧情合理,但现实不需要;而我认为恰恰相反,现实需要合理,而小说需要合目的。举个例子,我走在大街上突然被汽车撞死了,这合理,毕竟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出车祸,我运气不好成为了其中之一,符合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但放在小说里,主人公走在街上突然被汽车撞死了,就显然有问题了。作者要开车把角色撞死,需要一个充足的理
    流水席 6-27
  • 8
    @流水席 想来想去发现只有这里适合找你,楼下说事。
  • 5
    开个新坑,目前几乎了解为0,先提几个目前我觉得有价值的问题。未来回头看看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1)自由意志是否必须要求agent-cause?agent-cause与物理主义相容吗? (2)认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物理主义】相容的人,到底认为“人”和“一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是某种qualia?) (3)标题三个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八种排列组合,哪些存在相应的可能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哪个?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会怎样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 8
    当一个缸中之脑使用语词“缸”的时候,他所指称的是自己脑中的图像、或者神经元的某种对应刺激、或者超级计算机程序中的某个对应规则;无论怎样,他指称的不是[缸]。他的确是[缸]中之脑,但他不是“缸”中之脑,所以“我是缸中之脑”(按缸中之脑自己的指称)为假。同样的论述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故而,我们不是缸中之脑(按照我们的指称) 以上论证来自Putnam的原始论文Brains in a Vat 虽说这个论证怎么看都没能真正消解缸中之脑
    流水席 12-19
  • 2
    你没有微信,在过外也不方便用手机。该怎么联系你才合适?邮箱吗?@流水席 by 你的本科同学
  • 11
    本文的主人公是我在一门讨论课上遇见的旁听生。迄今为止我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在本篇回忆性质的
    面包蜂 12-6
  • 20
    今天,是吧主生命中重要的一天,成负责人了! ~~~~~希望就在前方~~~~~
    fantasticyzy 10-27
  • 2
    吧主去nus读博
  • 20
    “你听说过奥卡姆剃刀吧?” “‘除非必要,勿增实体’。是这么说的?” “没错,就是这个。奥卡姆说这句话时,其本意是针对形而上学的讨论,但这个理论对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在小说创作上,奥卡姆剃刀所要求的就是对篇幅的把控。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适合以完整的形式全盘托出。过长的故事线会稀释你的小说,使得其内核被大量的文字所淹没。这就好比沏茶,水掺多了,再好的茶叶也泡不出味道。” “我明白你的意思。”乙回答道,“你是
    米沿甘 8-27
  • 26
    道德的产生是社会效率导致的自然选择:有道德约束的社会是高效的,无道德约束的社会是低效的,从而随着长时间的社会演化,有道德的社会战胜了无道德的社会,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形态。 有趣的是,倘若上述命题成为了某一个社会的公共知识,该社会就会失去道德约束,从而变得低效,于是该社会最终被自然选择淘汰 ——规则框架内的个体一旦知晓了整个规则框架,框架本身就崩塌了
  • 9
    创作顺序 阅读顺序 故事发生顺序
  • 7
    最近接连几次遇见有人讨论这个问题,我说了一个我觉得很自然的解答、但是对方都表示没有见过。我可能有必要把这段话记下来,以备日后再用。 基础的物理方程都是时间反演不变的,比如牛顿力学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爱因斯坦方程;换言之,时间反着走,这些方程依然成立。但我们观测到的物理事实很多都是不可逆的:比如冰块会熔化、气体会逸散等等,也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支持时间反演。既然基础的物理定律能够时间反演,为何
    流水席 7-1
  • 0
    一个科学理论本质上是由一族“预言”构成的:如果你做什么样的(广义意义上的)实验,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可观测的结果。即便理论本身使用的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本身不可观测(暂且忽略为何它们可以指称到这些对象),比如夸克、波函数、时空扭曲,理论也必须承担起将这些不可观测对象转化为可观测量的任务。这是区分一个理论是科学还是玄学的根本所在。 在这个意义上,量子力学具有一定的元性:观测行为本来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工具,但量子力学
    流水席 5-9
  • 2
    phenomenology,intentionality 虽然二元论v.s.物质世界的因果封闭性,以及problem of perception也有很多人讨论。但我目前认为,心灵哲学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两个关键词间的关系
  • 17
    本理论用于说明为何某些人文学科有可能无法规约至物理学 烟灰缸是的概念无法被精确地物理描述——烟灰缸有木的、有钢的、有玻璃的,即使是同一种材质的烟灰缸,其形状也千奇百怪。从物理的层面给烟灰缸下一个定义,也即用分子排列方式来定义烟灰缸,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烟灰缸这样一个日常概念被多种不同的物理对象所实现了,这些物理对象之间没有足够好的物理上的相似性 换言之,次级学科无法规约至物理学的原因是其中的概念不可
  • 9
    可以想象zombie,所以物质不是(或不能决定)全部存在物;可以想象孪生地球,所以semantic externalism;可以想象另一个星球上牛顿力学是错的,所以牛顿力学是错的? 有无可能把思想实验给形式化?似乎一旦这么做就不再是思想实验了。比如存在zombie,所以…;存在孪生地球,所以…。
  • 3
    之前我一直以为一阶逻辑在解释∀的时候采用的是循环定义:什么叫∀x.f(x),就是对论域中的所有x,f(x)成
    流水席 2-2
  • 6
    那棵树便是我的老师乔姆斯基在1957年种下的句法生成树。在我还是你这般年纪的时候,它的树干曾和我的大腿一般粗。过去我散步的时候时常经过这里,就像现在这样。三十年过去,我老了,它枝叶却越发繁盛。我想这就是抽象树吸引人的地方:即使它的外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替,其背后的规律却注定是永恒的。等到你我离开人世以后,它还将会继续陪伴着世世代代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成家、工作、老去,直到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刻。这棵无色绿
  • 2
    意料之中的占坑元性作品(定义:就算这位作者不做,未来也会有其他作者创作类似的作品,并且一旦有人做了,其他人再做就会被指责为抄袭)。众所周知,创作元性作品的第一切入点是思考该创作手法与其他手法相比有何不同。漫画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是分镜,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元性短篇漫画以分镜为入手点;结合漫画作品中常见的异世界、超能力等元素,赋予多个角色互不相同的、与分镜相关的超能力,以此展开长篇的手段,自然是最易想到
  • 7
    我知道Quine对分析命题的攻击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分析、定义、矛盾、相同这些词构成了一个封闭家族,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第二个层面是所有命题都有被修正的可能,因此都不是分析命题。我在尽力让自己理解他的意思但感觉很困难。第一个层面不太能说服我,我想试试第二个层面。 他说“单身汉是未婚男人”有修正的可能。我不确定我理解了他的理由,他好像是说,这是因为未来“单身汉”的意思可能在未来变成三角形,“未婚男
  • 24
    任何有最基础的理智、且能读懂这个命题的人都会承认,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无神论与有神论都是无法证明、从而也无法证伪的命题。 语言哲学意义上的无神论则源自如下观察:日常生活中语词的指称确定,来源于语言使用者和对象的因果关系。比方说我看到一张桌子,然后我称它为[一张桌子]。这种因果关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而传递,比方说我这辈子从未见过比萨斜塔,但是追溯这个语词的传递过程,最初命名它的人和它有直接的因果交互。在语言共
  • 6
    在读这本书前,我对它的唯一所知来自于一句现在想来十分恰切的评语:“我一直以为第一部分就是全文了,我还在想这个结尾真棒。”比起将军所身处的泥沼,倒不如说是作者本人在全书行进过程中陷入了迷宫:冗长的叙事让故事越来越拖沓,但剧情和史实却又迫使他不得不叙。如同往常一样,马尔克斯对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精细加工令人赞叹,但这反而突出了中间章节的无聊。 大概是因为上了年纪,我对迟暮英雄的故事总是抱有近乎绝望的同感。
  • 10
    我和李建军,是在读数学Phd的时候认识的,我们在同一所大学。那所大学里像他一样的人不多。 因为他断
    米沿甘 11-6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Cl2

目录: 个人贴吧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