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愚道场吧
关注: 99 贴子: 5,427

  • 目录:
  • 个人贴吧
  • 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大人之学亦即君子之道。 道,法则和规律。 明明德有两重含义, 先要自己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自明其德, 而后才是明明德于天下, 所以第一个明明德应该指的以修身为基础, 而明德则是天命赋予的人性中光明的那一部分。 亲民而又有做新民, 其实为一个物。 亲民在于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论语有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而亲民的方法便是让民改过自新, 寻求内心的光明
  • 19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2
    丁酉仲春,寒意未消。夏檀越游性发,遂携妙文居士及儒生千愚二友畅游西山。轻车简行,遂至灵光寺。是时山花烂漫,春意渐浓。于禅堂饮茶,望山枯坐,禅音曼妙,我心陶然。信步佛牙旧塔,观山间大藏经阁。山路漫漫,香客不绝,遥想自辽或于今盛。遂感念方丈之苦心,不负西山,不负众生。我等散淡之徒精神亦为所振奋,西下夕阳中咏而归。
  • 43
    持有若无, 持无若有。
  • 10
    假期所见,走在路上,看见一五十岁左右的人,将电动车骑到人行道上,疯狂的按喇叭,最终与走在前面的行人发生的冲突。等**赶到之后,还振振有词说前面的人不让我,也不时和围观人群说,“我一直按喇叭他都不让我”,俨然将这个“他不让我”当成了自己的理由,甚至是自己正义形象面罩,认为自己受到侵犯。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想到一个词了——自私。 这是一种自私的极端表现,自私到在自己侵犯别人时候还浑然不知,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 11
    梨洲先生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 31
    愚乃心学阳明子之后学,沉于《论语》经年,方知阳明子乃真儒正传。以愚之力,依于心学,而解《论语》。无求其全,而以愚之所知、所见,合于心而后释。其本真,其意诚,尚请方家不以愚粗鄙,但愿若溪,唯求其清澈,如此而已。<?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 0
    成圣非天纵,实为践行人。 少贱多鄙事,万石不困心。 富而若可求,吾可为执鞭。 有道不相隐,无道耻伴君。 凤鸟虽不至,河亦不出图。 后世读书人,生当效孔丘。
    千愚叟 2-24
  • 22
    千愚叟 2016-05
    春光好, 好读书。 读书不求黄金屋。 唯觉怕负春光好, 春光好时好读书。
    千愚叟 2-6
  • 5
    有道而无术,则入于玄学; 有术而无道,则归于事功; 道、术彬彬,然后心学。
  • 56
    真传一句话,谬传万卷书~! 所以我只说一句: 参透心即理者利根; 遵行知行合一者次之; 致良知者更次之; 不理解这句话者皆为钝根~!
    唐庚痕 1-6
  • 15
    先说点题外话,说一说进此贴吧的经过。 在一个QQ群里偶遇天羽师兄,觉得所言甚是,之后天羽师兄与群主不和,被逐 我只得与天羽师兄单线联系,之后就有了以下对话 左岸幽茗(5623482) 22:11:45 不如从跟本上帮我正一下概念吧! 比如,良知是什么? 还有,我一直有个疑问,四句教究竟怎么解才对 望天之羽(391349545) 22:12:57 孟子所言,人之初至善之性 你问这些没意义 这些都是拿来印证用的 望天之羽(391349545) 22:14:17 别搞反了 望天之羽(391349545) 22:15:00 等
  • 9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在说人心惟危, 不能以一己之私作为行为准则,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道心惟微, 是在说道心的隐约与不明。 精一则是相对的两个概念, 精是极致, 一是初始, 似若叩其两端, 是在说看待事物的两个端点状态, 从而寻找出变化的规律。 而执中, 则是说避免过和不及的两种状态, 亦即中庸。 这四句话集中体现了虞舜的智慧。
  • 3
    首先儒家讲的生而知之的意思不是生下来就知道, 更不是所谓的天授, 孔子说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的行列,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那么是不是存在生而知之的行列呢?! 答案是确实存在。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之也。” 恐怕朱子并未真通透。 而今人郑张欢先生的《论语今释》解释为:孔子说:“我的学识不是由生活过程中得知的,而是好古代文献、勤奋敏
  • 87
    首先,何为道,道者原意路也~!引申为方法,规律,天理。其实其原始的意思是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如何走~! 其次,循道而行就是遵循着规律和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必要条件,而机缘或许是一个变量,循道而行未必成功。 其三,循道而行的两个关键点是遵循道,那首先是如何准确的找到真正的道,而后才是遵循而行。所以循道而行的难点似乎不在行,而在于寻找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往往是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道而不能行~!晓
  • 11
    1.说说我所认识的心学 好吧, 说说我所认知的心学~! 首先要回到龙场, 先生的那一声长啸, 却荡涤不了后学内心的尘垢。 心学是什么, 若以经学论之, 则谬之大矣。 所以阳明先生并没有留下典籍, 只留下了法则, 看传习录看不出心学的, 只有研究心学法则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心学, 这也许就是先生最高妙之处, 因为任何经典都是有时代性的, 有针对性, 只有法则是永恒的。 先生悟道之后, 用自己的法则与各种学问对照, 无不相合, 这才
  • 6
    弘道和弘人之间的区别~! 夫弘道也者, 手指指着月亮, 目的是为了点明了一条道路, 这条路可能崎岖, 可能不是捷径, 然其心在弘道, 出于诚意。 而在此过程中并无私售, 皆以圣人之言为本, 乃弘道也~! 夫弘人者, 站在月亮之下, 手指指着自己, 独夫妄人也~!
  • 7
    好吧, 今授汝正宗阳明心学~! 且认真听来~! 学不在多而贵在于精, 学不在增益而贵在削减。 简单说来, 精纯一个道理比囫囵十个有意义, 而后以此拔除内心不正以归其正, 其实就是在去人欲, 久之,便是存天理~! 如此而已~!尚书中有一段似乎可以参考~!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忧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 2
    吾尝闻弟子萧惠问先生仙、释, 先生不答~! 而感慨曰原笃于二氏, 且以儒家不足为学, 夷居三载始见圣学之简易广大, 叹曰错用了三十年力气~! 萧惠者不解, 继问二氏, 先生责之曰不问我所悟反问我所悔。 惠惭问圣人之学, 先生说你现在不过是流于表面, 待到真有了为圣人之心, 我再与你说。 惠不解求再三, 先生说其实我已经说与你了~!前者某曾言朱子不解中庸, 结合此处说, 圣学求的是学问的精纯而不贵多。 譬如炼金精纯为贵, 多之
  • 17
    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 所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精是功夫, 一则是本体, 知行都要合乎本体, 本体又是什么呢? 天道而已, 依天道知, 且依天道行, 这就是本体与功夫的高度合一, 其他皆为末节~!
  • 25
    夫阳明先生者, 启于仁, 发于诚。 成就因之, 缧绁由之。 然龙场后, 脱儒之窠臼。 继之, 以儒为畚、锸之用。 几欲返山林而隐, 数欲临湖泽而守, 然世不与愿。 以参透天机之身而为人事, 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掌乎。 然久之则颠沛损神, 继之则殒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呜呼! 因仁而诚, 因诚而至。 博施于民, 广为济众。 至此唏嘘, 不胜语耶。 祷以祭之, 竭以从之。
    as464751639 11-23
  • 8
    王阳明提到的‘必有事焉‘和‘勿忘勿助‘和致良知有什么关系啊?还有孟子提到的集义又该怎么理解啊?
  • 0
    纪念一位曾经荡涤过心灵的作家。 写尽龌龊时, 便也是, 种下了莲花。 以此纪念, 以此悼之, 斯人已逝, 精神不死。
    千愚叟 4-29
  • 0
    看到此处突然发现与楼主的目的确实不同, 楼主求一个智慧, 而在下求一契合, 不着私意合于理, 而着手处是人心。 吾尝以为论时势即论利害关系, 现观之不如说论的是人心向背。
  • 3
    对于佛家来讲定才是关键, 戒是基础, 而慧是副产品, 定才是本源。 只看其花, 不观根颈。
  • 0
    昔年, 吾尝以为孝者即无违, 即使之无忧, 即有容色, 即有敬。 而于“三年无改父之道”并未通透, 于今思之, 却原来“孝道”的精髓在于传承父辈大愿, 责任必系于其间。 再读愚公移山, 所感不全是愚公之精神深邃, 还感喟于其家族精神的传承。 父愿即家愿, 家愿即国愿, 一个有传承的家, 一个有传承的国, 孝亦在其间。
    千愚叟 12-26
  • 8
    祝先生教师节快乐~!
    千愚叟 9-11
  • 7
    这就是最近又令我动气的被删2贴中的一个,原文《谁能看得懂吗?(兼谈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原来想先开个头,再转而细谈什么是良知的,没想到我前脚刚发完贴,后脚即被删了,而且把我的另一个新帖也一并删了。当时觉得哪个小霸主未免太不够意思了,所以一时兴起,发了个抗议贴。 先重新贴出来,欢迎各位踊跃参与讨论。 ++++++++++++++++++++++++++++++++++ 以下是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其中描述最近发生在无锡的一起电梯事故的文章片段,
  • 5
    首先,看过传习录的人很多,看懂的很少。以为看懂的人很多,真正看懂的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基础太差。 看过的人都知道,传习录以庸学督导后学,也有其他二书的东西,还包括道德经,如果对以上儒家经典没有足够的解读,如何看懂传习录? 所以,某以为心学自儒家经典学起。
  • 3
    齐、鲁、道~! 齐念斋, 鲁,嘿嘿, 参也鲁, 至于道不加赘述~! 跟齐国、鲁国有毛关系啊~! 斋一,即心敬于天理,鲁一,即执守于天理,故而近道,呵呵,对吗!?所谓变则化。 斋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5
    天命在儒家看来是上天赋予人的使命~! 《康诰》曰:“顾是天之明命。”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然后才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综合看来,天命就是上天赋予人类光明的本性,而人们也应该要顺应这种光明的本性,存养即为教。 简单的说:天命
  • 5
    阳明先生所说:“要在事上磨”, 本意是在纠偏, 如果理解成强调“行”, 则又是偏颇。 要允执厥中, 而不是攻其一端, 否则, 阙疑、阙殆必多见, 周始不得正道。
  • 19
    望先生赐教~不胜感激~
  • 6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 6
    关于“执中无权犹执一”的问题,先生说:“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那么中无法执得,理就无法执得,心又如何执得?感觉自己这样的逻辑是错误的,但说不出来哪里错,还是我断章取义,希望指点迷经。
  • 4
    Crime reconstruction or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is the forensic science discipline in which one gains "explicit knowledge of the series of events that surround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using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reasoning, physical evidenc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1] Gardner and Bevel explain that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 "involves evaluating the context of a scene and the physical evidence found there in an effort to identify what occurred and in what order it occurred."[2] Chisum and Turvey explain that "[h]olistic crime reconstru
  • 6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记得有种说法是明朝之前大人是称呼父母的,至于明末到清开始对于官员也称大人了。那么孔子所言的大人是专指长辈吗?(楼主提问)
  • 8
    某以为, 道德经之道经十三章宠辱若惊一段, 或可以理解为宠辱是水, 而身体若器。 过分的重视宠辱而忽略了容器, 则是舍本逐末。 从另一个侧面上则说, 胸怀天下则会以天下为己任 蝇营狗苟之徒则会逡巡畏义。 话句话说, 老子似乎在告诉我们: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0
    祝大家新年快乐~
  • 3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 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
    stephenjia1 11-23
  • 3
    首先,不能用正义解释善恶, 把另外一个概念引进来解释概念只能混淆概念。 正义与否也是需要界定的。 所以说标准的时候是在运用公理, 而不是定理。
    stephenjia1 11-23
  • 0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xml:namespace pref
  • 0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自室外出而不经过门户呢?何不由此正道而行呢?” 夫子的意思似乎是说,除了贼人之外谁能自室
  • 8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尊位也,天子、诸侯、上卿等均有坐北朝南之时。夫子评价仲弓之言和其他弟子颇不一样。譬如评价冉有可以为百乘之家之宰
  • 1
    陆九韶,字子美,陆象山之兄,曾讲学梭山,因号梭山居士。 他的文字大部分有传下来,我只能从宋元学案里看到些他的居家日记,都写关于正人伦居家治业
  • 0
    前段日子京城多雨,某日晨清风弄琴催人醒,起床早读有感,贻笑大方。 晴雨朝读 夕雨朝晴春日新, 清风挑帘巧弄琴。 自觉晨起读书早, 不知门外忙碌人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