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吧
关注: 928 贴子: 6,366

践行解脱道,修学三乘共法。

  • 目录:
  • 佛教
  • 24
    http://pan.baidu.com/s/1sjkQmZj 1法集论.txt 3界论.txt 2分别论 01-15.txt 2分别论 16-18.txt 4人施设论.txt 5论事 01-05.txt 5论事 06-23.txt 6双论 01-06.txt 6双论 07.txt 6双论 08-10.txt 7发趣论 01-02.txt 7发趣论 03-04.txt 7发趣论 05-06.txt 7发趣论 07.txt 7发趣论 08-09.txt 7发趣论 10.txt 7发趣论 11-12.txt
    mynaor 4-18
  • 0
    正念冥想要点:不思善,不思恶,不思亦不思。不思善,在冥想时遇到可爱的境界不贪执,让它自自然然来,自自然然去。不思恶,遇到不喜欢的境界时,不抗拒,让它自自然然来,自自然然去。不思亦不思,在冥想时要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能昏昏沉沉,郁郁闷闷,自我封闭,要保持清醒的觉知,让你所感知到的一切,在你的觉知空间内自自然然来,自自然然去,保持正念明觉。 心越净,看到的实相越多,实相不会因自己的好恶所扭曲。就如登一座高
  • 0
    初禅的境界可以通过止观坐禅的任何法门达到,也可以通过念佛、持咒、参禅达到。如果对于天台宗来讲,智者大师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六妙门》,就是专门讲走入禅定的六个门——数、随、止、观、还、净,也就是六种入禅定的方法,非常详细,也非常实用,与我们前面讲的止观禅法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把智者大师总结的六种修行方法,总纲地讲解一下。 第一门是数。所谓“明能数之心,以细念之心,摄心对息,从一至十,令
  • 0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白言。云何如来。佛告苾刍。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盘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盘故。名如来   云何应供。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仪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长。如是修习圆满至究竟位。证涅盘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永害烦恼。如断多罗树头永不
  • 2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来曾说一切智智略有三种,谓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云何?有何差别?”   佛告善现:“一切智者,谓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谓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谓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故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   佛告善现:“一切智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差别法门,声闻、独觉亦能了知法门差别,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种
  • 0
    转载者言:几位在中国最著名的泰国森林派长老在开示中都提到关于涅盘境界时的觉知,这种觉知发生于亲证涅盘境界之时,而且这种觉知不是五蕴中的名法。在长老们的开示中,有时候也称为“本心”,有时候也称为“真心”。当然,如果贤友们不习惯称呼为某种心,那么可以改个别的名词比如“A”也可以或者“0”也可以。关键的是,长老们在上下文中都会强调,这不是刹那生灭的名法,这不是五蕴,这是不生不灭的。而且在阿姜查的开示里,也
  • 4
    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吗? “去后来先作主公”,到底谁在“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玄奘·八识规矩颂 以下摘自廖诚麟《八识规矩颂》讲课内容(A16017BM.MP3),录入时存在一些文字错误或疏漏,不影响阅读,也未变更原文意思。 受熏、持种、根身、器界,是八识的见分所取的相分。没有八识的见分为所依的话呢,它也没有这个所缘。自心取自心的结果。我们把八识的见、相二分
    缥缈园 3-15
  • 6
    有些人以这样的角度回答:“世间充满着苦”,他们说世间只有苦的生起、苦的安住、苦的息灭。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令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应像佛陀一样回答:“世间充满着‘空’。世间都是“空”的,没有什么是“我”或“人”。因此,不要只满意“世间只有苦,没有什么不是苦”的回答,而认为这说法是对的。这说法确实是正确的,但太过含糊,一不小心就错了,因为只要对一切事物都不执著,就一点也不苦了。 要充分了解世间和构成世
  • 2
    阿姜 查听到他的一位弟子在诵心经,当他结束后,阿姜 查说:“无空亦无菩萨。”他于是问:“那经从何来?”弟子回答:“据说是佛陀说的。”阿姜 查说:“可是没有佛陀啊!”后来他说:“心经是在谈甚深的智慧,超越一切的世俗。没有了它们(世俗),我们哪还能教导他人呢?对事物而言,我们必须给它名字,不是吗?” ——《莲花中的珍宝》 问∶你看过六祖惠能《坛经》吗?   答∶惠能的智慧是很敏锐的,初学者不容易体会得到。不过
  • 1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那乡拙青年说:“我今年二十岁,是云南盐源人氏,从小就父母双亡,孤苦无依,族人将我入赘曾氏,从此以曾为姓,寄籍宾川县。如今因为家乡闹饥失收,无人雇用我种田,我家贫苦,又有两个儿子,我养不活家小,无计可施,闻说虚云老和尚在鸡足山修建祝圣寺,雇用苦力泥水
  • 4
    法句经 第八品 千品61-67 61证阿罗汉果最快的方法 唱诵毫无义理的千句偈语, 不如唱诵一句有法益的偈语, 听闻之后,使人趣入寂静。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丧生了。这唯一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后漂流到输帕罗卡港。上岸后,他用一片树皮遮住身子,坐在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地方。有些过往的行人给他食物,有些人则以为他是圣者,而向他致敬。另外有人给他衣服穿,但他却不接受,因为他害怕穿上衣
  • 1
    律部里面的出处: 部派佛教上座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即涅盘,是名三法印。 ” 《杂阿含经》卷十(二六二经)“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 在论上的出处: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 1
    在中道的正见中,有着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佛为深摩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盘”,这是怎样的肯定,必然!什么是法住智?什么是涅盘智?依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无明)而后有彼果(如行)的,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
  • 0
    《杂阿含》第七五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
  • 1
    《五蕴只能“厌”只能“离”却不能“灭”》 一个偶然的因缘我与一位居士在一起交流了‘5蕴’,当我说到对5蕴贪爱演化成5取蕴时,这位居士却不能同意我的说法,并再三强调 “佛没有5蕴,凡夫有5蕴”,‘佛是灭了5蕴的’。我虽然没有能说服这位居士,但我升起不知有多少人有此观念导致修行的过程中目标发生错误的改变。 ‘5蕴’是什么?蕴是集聚的含义,‘色’又是什么?是能看见的物质。‘色蕴’的含义大家就应该非常清楚的了知,那是
    圆心1969 5-16
  • 9
    所谓的涅盘其实就仅只是痛苦的消灭、痛苦的止息、痛苦的覆没、是一切痛苦热恼停止后所相对的清凉舒畅。这其中并没有哪个受害者从有到无,无端端被消灭 . 我们继续学习经文。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契经五阴诵】 如为了替哭闹的小孩子治病,医生要耐心地解释为何必须打针吃药;为了使得求解脱的众生离苦,佛陀也得耐心地解释无我、诱导众生为何必须达到涅盘。佛陀告诉弟子,无常想能建立无我
  • 2
    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有垢?何因何缘众生清净?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着。以色非一向是苦,是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者,是故众生于色染着,染着故系,系故有恼。摩诃男!若受、想、行、识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着。以受、想、行、识非一向是苦,是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者,是故众生于色染着,染着故系,系故有恼。摩诃男!
    G7S22 4-4
  • 2
    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 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 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杀贼无生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