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王姓吧 关注:734贴子:1,791
  • 7回复贴,共1

王姓三槐世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2-18 13:07回复
    现在,我首先从已经掌握的资料中,就三槐世系的分岐认识的论述,摘录刊登主要论述言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摘自王大良所著的两本书中,他是站在中间角度论述有琅琊、太原两种说法,莫衷一是,至今悬而未决。第二部分是太原市小店区政协(小店区即太子晋故居地古晋阳地)所著《太原王氏遍天下》文史汇编中张海瀛的文章,从《三沙王氏全谱》及三槐南迁后裔的宗谱记载资料,总结认为三槐世系应挂属在太原世系。第三部分是山东莘县政协所著《槐荫千秋》文史汇编中杨巨源的文章,论述三槐世系应挂属在琅琊世系。供大家研究参考,作为三槐世系研究的开始。 
    (一) 渊源归属至今悬而未决
    达良著《中华姓氏通书-王姓》1993年2月第一版,第169-170页;和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88页。两书都是王大良所著。观点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住迹缑山,别姓为王。……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表。
    此三说互相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的父亲名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 
    (二)属于太原王氏世系
    太原市小店区政协编的《小店区区文史资料-太原王氏遍天下专辑》,张海瀛著《三槐王氏史略》论文的第二部分"历史渊源"中,依据三槐堂嫡系南渡后裔所编的《三沙王氏全谱》等家谱记载,得出结论是三槐王氏源于太原世系。
    三槐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这是毫无异议的。但自太子晋传到王离以后,是出自王离的长子王元即琅琊王氏呢,还是出自王离的次子王威即太原王氏呢,则有不同的记录。
    据《王氏通谱》记载,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是王元的后裔。《王氏通谱》一0六卷首二卷,清王庸敬修,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原装八十二册。该谱三槐王氏部分记载王祜是王弘直的后代。从王弘直至王佑,其世系如下:弘直―林―光辅―宠―仲连―绍―玙―及―某―抟―言―彻―佑
    在这个世系谱中,从弘直至抟,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完全相同,唯独关于抟之子的记载,则大相径庭。《新唐书》卷116《王抟传》关于王抟经历和遭兰田驿之祸的记载,与《王氏通谱》的记载,大致相同。但《王抟传》中没有关于其子的任何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王氏世系表中,明确记载王抟有三子:长子名倜 ,字垂光;次子名倓,河南府文学;三子名伦,校书郎。这里并没有提到王言的大名。说王言是唐昭宗时宰相王抟的儿子,在史籍文献中找不到任何依据。所以,三槐王氏正宗后裔的族谱,都不承认唐末宰相王抟与三槐王氏先祖王言是父子关系。这也就是三槐王氏后裔不承认他们出自琅琊王氏的症结所在。
    


    3楼2011-02-18 13:09
    回复
      "吾族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元封琅琊郡,元弟威守太原……凡二十一望,唯太原、琅琊最著。我肇基祖仕魁公,乃太原之后也。"(见《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第六册第20页)
      由此可见,三槐堂王氏始祖王佑后裔所修的族谱都认为,王祜的祖父黎阳令王言,是由太原之正派迁到莘邑的。也就是说,黎阳令王言是太原王氏文中子王通的后裔,同琅琊王氏唐末宰相王抟没有父子关系,因而,不属于琅琊王氏系统。
      (三)属于琅琊王氏世系
      山东莘县政协编《槐荫千秋》2004年1月第一版,第27-28页,杨巨源所著论文《三槐王发祥莘县地》中,根据《新唐书》及《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记载的唐代王练在王言之前曾任莘县尉,因而确认三槐王氏源于琅琊王氏(该文在《通讯》4期第12页刊登)。
      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
      关于姬姓王氏移居莘县的时间,史有两说。范仲淹为三槐后代王质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时才"占籍大名"。元代赵孟頫为王言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亦说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县。这是"王言迁莘说"。欧阳修和宋祁主持纂修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则认定王练任莘县尉时携家居莘,这是"王练迁莘说"。王练和王言均为唐代人,王言是王练的六世孙。王练迁莘说见于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又有其先祖王练任莘县尉并携家居莘的明确记载,此说应十分可信。王练官职不大,其后代却不乏位高爵显之人。大官携家在外任职,其祖籍莘县并不为人知晓。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时,距莘县不足三百里,老家莘县才渐为人知。至王旦成名时,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县人,曾任黎阳令,以上各代情况不详,更不知王练曾任莘县尉之事,故范仲淹给王旦的侄子王质写墓志铭时,敢于断言王家由王言那一辈"占籍大名"。至元代赵孟頫给王言撰写简历时,距王旦所处的时代已近三百年,并没有注意到《新唐书》中关于王练曾任莘县尉的记载(县尉这官实在是太小了),而是对范仲淹的结论深信不疑,这也是情理之中。如此一误再误,王氏迁莘的时间便由王练时期变成了王言时期,阴差阳错地被推后一百多年。


      5楼2011-02-18 13:09
      回复
        很好


        6楼2012-05-09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