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吧 关注:2,288贴子:16,880
  • 11回复贴,共1

近代战争以来的后勤补给(繁体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主要综述的是拿破仑时期、普法战争时期和一战时的军队后勤补给与军队的编制士气,以及近现代交通线,尤其是铁路于战争中的作用


1楼2011-03-24 16:36回复
    拿破仑时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是政亣治家的工具,目的是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获得政亣治优势,而在本国生产物资供应战争乃至举国参战的总体战这些概念,都是和当时的政亣治环境相违背的。然而,拿破仑和他的人民军带来了全新的战争理念--击败敌国,而不是击败敌国的君主。 拿破仑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围城战在战争中的地位。他认识到,后勤困难的根本并不在於后勤模式,而是在於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提供正规的后勤,因此要改革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后勤。他的庞大军队(5倍於之前的欧洲君主)可以绕过路上的要塞而不必担心后背(而不是像前人那样一个一个的攻克要塞),然后主力继续深入敌国腹地,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对方的战争能力。(可以反证的是进攻西班牙的战争,因为山岭众多无法绕过要塞,所以拿破仑的大军不断陷入挨饿的境地) 因此,拿破仑最初没打算在补给上作任何改革(事实上,早期他对补给根本不重视)。按计划,法军分几路出发,士兵自己携带数天口粮,行军路线上各地补给仓库预先准备好10天份的饼乾,草料就地收割。这样就不需要就地徵集补给。然而这种空想的计画根本无法实行,仓库补给数量不足,徵发的运输车辆一路逃亡,於是法军不得不采取唯一现实的做法--就地徵集。为了尽量多的收集食物,法军队伍的正面宽达100英里。
    


    2楼2011-03-24 16:38
    回复



      3楼2011-03-24 16:40
      回复



        4楼2011-03-24 16:41
        回复
          总结一下法国军队在补给上的优点:
          1拥有庞大的兵力,避免围城战的发生
          2实行将大军团划分为军的体制,使全军的部队分散,能在广大的范围征粮
          3有高效的就地徵集机构和后勤组织机构,且当时欧洲的人口密度较有所增长
          4军队不带行李辎重,物资运输由后勤部队进行。
          


          5楼2011-03-24 16:42
          回复
            普鲁士的崛起
            在法国人战败后,欧洲兴起了一股学习和仿效拿破仑后勤保障的潮流,而且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以法国军官罗吉纳为代表的倒拿派对俄国战争历史性的失败记忆忧新,所以强烈抨击拿破仑就地征粮,不重视补给线的做法。他们吹捧补给线理论,坚持在进军途中必须建立一个挨一个的补给基地,军队绝不能离开补给线行动。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的挺拿派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在长距离的军队运亣动中,就地征粮比起依靠仓库供应有巨大的优越性。
            争论的结果是挺拿派占了上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地徵集的表现令人失望。在富裕地区行动的奥地利人觉得就地徵集效率低下,在荒芜地区行动的俄国人发现无粮可征。 同样,选择了倒拿派补给线理论的德国人在普奥战争也遭到当头棒喝。按照理论,在国内普军依靠屋主供养,出国则依靠强大的补给线从后方运送补给。结果实战中,补给车队在行军中被作战部队挤出了道路,补给线完全瘫痪。军队到了目的地发现粮草没有跟上,只好祭起「挺拿」派的法宝--就地徵集。(由於当地只有肉食面包奇缺,结果普军遭遇了营养不良。)总的来说,倒拿们学习拿破仑后的表现不比拿破仑本人更好。 虽然后方补给线理论又一次可耻的失败了,但是严谨的德国人坚信理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执行,於是他们要求军队分散运亣动,严格限制每条道路行军的最大人数。拿破仑分散行军是因为要扩展徵集范围,毛奇分散行军则是因为要保证补给车辆的运亣动(「战略的决窍在於分散行军,联合作战」)。
            最终,德国人的固执感动了上帝,他们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铁路。 最早预见到铁路的军事潜力的人是经济学家李斯特,他在19世纪30年代指出,周密设计的铁路网军队能从一个地点迅速地转移到数百英里之外的另一个地点,这样就能依靠速度增加数量,使军队能够集中兵力将不同位置的敌人各个击破。俄国人最先实验了铁路军用,1846年他们在2天之内将一个军(和所有装备马匹)运到了200英里以外,比传统方式快了十几倍。随后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不断地刷新这一纪录。
            


            6楼2011-03-24 16:42
            回复



              7楼2011-03-24 16:44
              回复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行动,常被认为在战争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军队有「一条从前方部队向其后方基地延伸的现代化交通线」,而且还有一个「组织严密的」后勤补给机构。据说一旦部队离开后方后勤供应的支援,必然立刻遭遇失败。
                最重要的是,这是铁路第一次在欧洲战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是军队现代化的起点。 如我们所怀疑的,这些看法其实毫无根据。它们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人们所接受,这显然是因为当事人和利益相关群体把他们自己的解释强加於历史。「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我们习惯於毫不怀疑地接受胜方指挥官的意见,尽管一切反面的证据早已公之於世,并没有遭到刻意隐瞒,但多数历史学家还是轻信了德国人有意的误导。如果我们把当时的战况细节都罗列出来,很容易就能发现谣言背后的真相。 事实上,铁路仅在军队展开阶段起了关键作用,随后就失效了。
                考虑到弥补动员的进度(法国的常备军动员很快)和铁路系统可怜的容量(很多细节都说明了德国人的弱智,比如法国军队是随身携带乾粮在车上就餐的,德国人则很古典地停车下车列队集亣合做饭就餐),毛奇再次选择让军队在极其宽大的正面上展开,以尽可能多的利用铁路线。运输中,作战部队优先,然后是运输部队和补给部队,但运送作战部队已经使铁路超过了负荷,车站装卸能力不足,补给品统统堵在了线上。饥饿的军官们去找毛奇,得到的回答是「不要给铁路当局添麻烦」。於是德军只好依靠就地采购和屋主供养过活。而当军队击败法军的攻势进入法国时,铁路已经完全瘫痪了。
                


                8楼2011-03-24 16:44
                回复
                  普军的野战后勤情况是令人绝望的。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全军平均每天只有6列补给列车开往法国,但仍然形成交通拥挤,后方补给完全成为空谈。运输部队的大车在开战时就已脱离作战部队(为了快速调动部队,德国人让作战部队和运输部队分离运输),运输工具不足,效率低下,武装不够,其他如野战移动面包房和屠宰场的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后勤组织同样未能开展工作。野战部队指挥官对於后勤部队也漠不关心,在大多数场合下都选择自行解决给养问题,可怜的后勤部队往往一连几个星期得不到命令,只能自行追踪己方部队的行踪。 这一切困难未能阻止普军继续深入法国内地,依靠古老的就地徵集作业,普法之战发展成为有史以来最壮观的战局之一。
                  9月,法国皇帝兵败色当,10月,围攻梅斯成功,各路大军冲向巴黎。这时,铁路系统才得到恢复,后勤补给线一点点建立起来。而这之前,为了清理道路,德国人不得不将大量的补给品扔到后方的沿线车站,任其烂掉。 在战前,德军曾认真计画过很多应急方案,但是这些有才的设想实行起来完全是另一回事。 毛奇下令加强铁道兵部队的实力,可惜对劳动量估计错误,全德国一共只有5个分队不到一千,维修实力可想而知,有的地方一段铁路的修理时间就要长达数月。通过集中人力,普军将铁路迅速修至雷米利,但后方的情况毫无改善。第一集团军将缴获的法国机车发回后方运送补给,结果却使车站更加拥挤。法国游击队对铁路线的破坏给普军带来极大亣麻烦,毛奇却拒绝安排更多部队保护铁路线和铁道兵部队(最后德国人采用了一种恶劣的方式--所有火车上都必须押解法国人质同行)。
                  


                  9楼2011-03-24 16:45
                  回复
                    1870年碰到的每一种问题,都是1866年曾经发生过的。运输技术落后,铁路到大车的转运效率很低,物资都堵在了车站;组织不当,缺乏保卫、维修、装卸的人手,后勤承包商无视命令超量运输(只要发车就算履行了合同);运输网问题,普军无力攻克沿线的法军要塞,因此线路难以延伸。这些问题德国人并非没有考虑到,很多细节说明毛奇在战前已经预见到了后勤的困难(所以才会建成绕过梅斯的铁路),但是他的结论是:即使后勤上的一切计画都无法施行,德国依然能够赢得战争。 普军之所以能在战争中保证补给,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的客观条件满足掠夺式补给的需要。法国属於欧洲最富裕的农业国之一,1870年的欧洲比1800要富裕得多,战争又是在一个有利的季节展开,因此在运亣动战中,庞大的德军部队才能够像拿破仑那样靠就地徵集获得给养。
                    另外,普军在1870年从未将兵力集中於一点使用,而是将兵力布置在宽大的正面上推进,这才保证了掠夺的可能性。相反,在围攻巴黎期间,虽然附近地区很富裕,铁路线又近在眼前,普军仍然不得不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停止部队的军事活动,由他们去自己解决给养问题。弹亣药方面,此时消耗量仍然很小,部队自己携带即可,围攻巴黎时才通过铁路和大车把弹亣药送到前线,不过一两次而已。事实上参谋部事前对步兵弹亣药和炮兵弹亣药消耗量的估计是错误的,只是因为消耗量很小,这些失误并没有发生什麼不良影响。从这点看来,我们也没有什麼理由把1870年战局视为一次现代化的战争。 探讨德国人的心态是个有趣的话题。对比他们的言和行,我们会发现,德国人并不真的相信他们对外吹嘘的那些理论。多数时候,他们宁可放弃后勤的考虑,冲快一点,冲远一点,冒著补给中断的危险争取胜利。这种危险的倾向经过1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第三帝国的悲剧。
                    


                    10楼2011-03-24 16:45
                    回复




                      11楼2011-03-24 16:47
                      回复
                        完…………才知道度娘能直接把繁体转换为简体


                        15楼2011-03-24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