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吧 关注:3,051贴子:10,831

论语正解 我欲仁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4-16 16:39回复
    这句讲的是做人:过分修饰会流于形式而忽视实质,导致华而不实;君子担负着责任,尤其要注意避免上行下效。 知人:对于过分修饰的人,不要被他华丽的外表迷惑,这样的人内心很少有仁。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1 19:0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7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处反省自己。 曾子所反省的正是第一则的三条门规,这才强调‘日三省’。因为其他方面的反省未必每日进行。
    谋:虑难曰‘谋’。
    忠:尽责。‘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公冶长第五)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划未尝尽到自己的责任吗? 这句是对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作的反省。
    ‘忠’与否,人未必能了解。唯有自我反省,是否处处尽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同学以朋友之道交往不够诚信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样继续其中的‘乐’呢?友交。
    与朋友交,是在‘友交’的过程中寻觅‘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的朋友。朋友之道,贵在诚信。
    传不习乎:夫子所传之道未尝实践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2 09:2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8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道:路,引申为‘规律、轨迹’;作动词用,为‘使、、、之道’;或引申为‘引导’。
    道千乘之国:使千乘之国步入正轨。
    信:同‘伸’;伸:屈伸也。
    敬事而信:敬慎处理职事。
    敬事,指对事的态度,无论事大事小、事多事少,态度一致,不敢怠慢;敬事而信,就是将敬慎对事的态度舒展开,有始有终,贯彻执行。
    节用而爱人:节制公室用度,爱惜人力。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第八)。
    大禹可谓‘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顺应时机支使民众。
    这一则讲的是如何治理拥有千乘兵车的大国,而小到治理一个乡、一个村,乃至打理自己的小家庭,都是同样的道理。‘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因此,学习夫子之道,务必举一反三。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2 12:41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0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日常生活中学着以礼事奉父兄。
    入则孝,出则弟:互文,行文用一出一入,涵盖‘日常生活’。‘入则孝’在先,表示父母为尊长,兄长为次。
    谨而信:谨慎实践所学。 信:同‘伸’;屈伸也。弟子所学未实践之时,‘屈’在心里;实践所学,是将原先的‘屈’舒展开。
    泛爱众而亲仁:广泛友爱众人并亲近仁德。
    行有余力,则以学**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后,能有多出来的力量,就用来学着纹饰,(以期做的更好)。
    这段是孔门弟子规,指导弟子(主要是新入门弟子)如何实践所学,所言都是孔门最基本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教学,宁愿弟子先偏于‘质胜文’,也不要‘文胜质’;‘行有余力’,显然实践已无滞碍,是时候‘如琢如磨’,努力‘文质彬彬’了。而君子之道就是由近及远,由身边事直至家、国、天下,自始至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提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亦末矣,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如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第十九)。
    


    3楼2011-04-16 16:41
    回复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3 13:15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1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两个*分别是:第一,文;两字之间有个冒号;第二,做。
      强大的百度,我汗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3 13:22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4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贤贤易色:敬慕贤德,不卑不亢。
      贤:多才也;通常指有才德的人。 第一个‘贤’作动词用,是赞许别人有才德。贤贤:以贤为贤;即礼敬贤德,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
      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易色:脸色刚柔并济。前文‘巧言令色,鲜矣仁’中的‘令色’则偏于‘柔’。那么,什么样的脸色可谓刚柔并济呢?参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再看这一则,‘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第三)。‘戚’指悲伤,丧事与其控制情绪而表现为刚柔并济,宁可释放情绪而表现为悲伤。这里的‘易’显然对应‘戚’,君子理应‘易’,‘易’合乎‘礼’,而遭遇丧事,‘戚’更符合‘礼之本’。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奉事父母他能尽自己的力量,奉事君上他能忘却自身。
      竭:负举也;尽也。 致:送诣也。 致其身:将他的身躯送抵某处;意为‘忘却自身’。如‘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乡党第十)。
      这两句是互文,事父母要竭力、致身;事君也要致身、竭力。而按行文顺序可知,事父母为先。事君当如事父母。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同学以朋友之道交往中,言辞附有诚信。
      这句与曾子‘日三省’不同。曾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自我反省,直指本心;子夏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第五)后,对他人作出的判断,因此不言他人内心。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他说没学,我必定认为他已经学了。
      这句讲何谓‘学’。‘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第十三)。孔门的‘学’不是听听讲座、读读书,经过老师教导,就算‘学’了。学问在人的身上,人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是学问深浅的体现。没听讲座、没读书,没经过老师教导,却体现出较高的学问修养,表明他在与人交往中已经自‘学’了;而那些听了讲座、读了书,又经过老师教导的人,如果他的身上体现不出受过良好教育的学问,他所谓的‘学’,必定不是孔子门下的‘学’。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3 19:15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5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内心不厚重就不具威仪,所学就不稳固。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第二十),君子不威无以服众。‘威’源自内心的厚重,是由内敛的力量透射出的美,使人感到蔼然可亲而又凛然不可犯。
      君子内无厚重、外无威仪,所学君子之道终究只停留于形式,不能与自身融为一体,如同无根浮萍,无从依附,稍有风吹雨打,就漂浮不定。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秉持尽责、诚信的原则,不要以不像自己身份的为友,有过错不要惧怕改正。
      主:镫中火主也;原意:灯座中的火芯。此处作动词用,‘以、、、为主’,引申义:以(忠信)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
      


      4楼2011-04-16 16:41
      回复
        惮:忌难也;引申义:怕,畏惧。
        主忠信:‘忠信’为主,‘文行’为辅,使自身趋于厚重。无友不如己者:避免因朋友影响而出现不像君子身份的言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过则勿惮改:‘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君子要勇于改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尧曰第二十),君子有过,事关治下臣民,不可掩饰,理当改过自新。
        这段是讲君子因为不内重而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规避不内重。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5 08:38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6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慎终追远:慎重处理政事,直至终结;政务落到实处,追及边远地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做事往往开始慎重,而后逐渐懈怠,所谓‘虎头蛇尾’。俗语‘行百里路半九十’,就是告诫人们,临近终点,越发不可松懈。《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易传·系辞下》),这段系辞是孔子对《易·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的解读。我用来帮助理解‘追远’。曾子着一‘追’字,道出了治理国家的紧迫感: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民德归厚矣:民众进步的能力回归厚实了。
        德:升也。 从彳,悳声。引申义:进步的能力。理解‘德’,至少应该参阅‘彳’字与上直下心的‘悳’字。 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彳:小步也。
        这一则讲民德归厚,在于执政者做事慎重,有始有终,疆域所至,无分远近,一视同仁。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5 13:21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7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子禽对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闻知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求索得到的?还是有人汇报给他的? 子贡说:夫子依靠表情温和、用心高明、仪容谦恭、举止俭约、言辞礼让,而得知他国政治状况的。夫子的求索啊,他不同于别人的求索吧?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子禽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时刻为参政而做准备。孔子讲授政治,并拥有完备的政治班底,再对所到之国的政治深入了解,那么,一旦执政,势必‘用之则行’(述而第七)。
        ‘温、良、恭、俭、让’的理解仍以参阅其他章节为主,不一一例举。子贡的回答,重点讲述了孔子有求于人时的言行举止。孔子的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尽可能表现得恰如其分。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6 20:20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8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夫子说:父亲在世,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看他的行为。三年没有改变父亲的轨迹,可以称得上孝了。
        解:孝,就是事父以礼。‘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是互文,讲的是父亲在世、去世都要看儿子的志向与行为。看儿子的志向、行为,看的是后文所说的‘孝’,也就是能否事父以礼。孝子事父以礼,不去改变的父之‘道’,是父亲合乎礼的‘道’。对于父亲不合乎礼的言行,孝子应当‘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又敬不违’,就是不违礼。顺着父亲违礼,是不能称之为‘孝’的。因此,理解了什么是‘孝’,就不会曲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5楼2011-04-16 16:41
        回复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7 12:2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0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有子说:礼的使用,协调各方最宝贵。先王的轨迹,属这些最美,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有些地方不能施行,只知道协调的协调,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能施行的。
          训:和为贵:以和为贵。
          斯为美:以斯为美。
          和:谐也;引申义:协调。
          由:循也;引申义:遵循。
          解:‘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谐万方,而又能保持不同,礼的功用最大。君子用礼来区分尊卑、确立秩序,没有礼的节制,所谓的和谐,必定难以和谐。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8 16:0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1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有子说:做事接近义的原则,会得到言论的支持;待人谦恭接近礼的规范,能使耻辱远离;沿袭先辈旧政,不疏远先辈的亲信,也就能依靠做到这些的嗣子执掌宗族祭祀了。
          训:信:同‘伸’;屈伸也;引申义:舒展开;结合下文,理解为‘做事’。
          复:往来也;意为出去的再回来。
          言可复也:结合上文,出去的是‘信近于义’,回来的是‘言可’;可:表示肯定。
          远:作动词用,使、、、远。
          远耻辱也:使耻辱远离。这句不能理解为‘远离耻辱’,因为‘远离耻辱’是回避耻辱,君子担负着责任,遭遇耻辱必须设法解决,不能回避。‘使耻辱远离’是说君子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招致耻辱。
          因:沿袭。
          因不失其亲:因其而不失其以为亲者;结合后文‘亦可宗也’,沿袭的是先辈的旧政。
          宗:尊祖庙也。
          亦可宗也:亦可以之为宗也。
          解:这一则是有子教导即将执掌宗族祭祀的嗣子的一番话。‘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些要求并不高,说明有子也是因材施教,对刚继位的嗣子提出了一个操作相对简便,而又能守成的方案。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28 16:1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2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夫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闲居不求安稳,对政事敏锐,对言辞慎重,进入重视规律的状态,并在规律中端正自己,能称得上学问美好啦。
          训:饱:厌也;引申义:满足。
          就:即也;引申义:进入、、、。
          有道:以道为有。
          正焉:正于是;意为‘在此之中,使、、、正’。
          解:《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 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堪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典范。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要‘敏于事’,无论吃饭时间、休息时间,政事不能稍有耽搁。‘敏于事’,遇事反应迅速、果断处理;‘慎于言’,纳言慎重、出言慎重,不要因为正在享受美味佳肴、正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疏殆。‘就有道’,则是对君子判断力的要求,缺乏判断力的‘敏于事而慎于言’,难免不流于形式、甚至误入歧途;‘而正焉’,便是基于正确判断下而做出相应的举措。
          合乎君子身份要求的‘好学’真不容易!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30 08:58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3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不曾奉承巴结,富裕不曾自高自大,怎么样? 夫子说:不错啊。不及贫穷能快乐,富裕能礼仪得体的人啊。 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吗? 夫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他谈论《诗》啦。告诉他以往的,能推知将来的。
          训:谄:谀也;意为言语奉承巴结别人。
          骄:马高六尺为骄;引申义:自高自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卫风·淇澳》,原诗用来比喻君子。切、磋、琢、磨,注家多从毛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我认为这是加工玉器(或者骨、牙、石器),四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切,切割成形;磋,磋出轮廓;琢,雕琢成器;磨。打磨光滑。
          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属不易,子贡是富商,问这番话,表明他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夫子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立即联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之道,就像制作玉器,历经一道道工序,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乃至家、国、天下。‘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正是孔门教学特点,还没能够闻一知二、举一反三的弟子,孔子不继续教。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31 11:54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4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学而第一(附前言)
          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解:别人不了解自己,可以作出调整,试着让人慢慢了解。而不知人,充其量只能独善其身,无法成为君子。君子不知人,就不能善用人,更不能服众,这样的君子,必定尸位素餐。孔子传授的是君子之道,知人,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素养,更是始终贯穿于君子执政、管理期间的忧患。
          


          6楼2011-04-16 16:41
          回复
            31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子张问:三百年能了解吗? 夫子说:殷礼沿袭于夏礼,减损、增益的部分是能了解的;周礼沿袭于殷礼,减损、增益的部分是能了解的;这之后会有继承周礼的,虽然三千年,也是能了解的。
            解:这一则是讲,礼的形式会改变,礼的实质不会改变。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5 10:35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34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夫子说:祭祀不属于他祭祀的鬼,是巴结奉承;明显该做的,不去做,是没有勇气。
            训:鬼:人死曰鬼。
            义:宜也。
            解:‘非其鬼而祭之’,是指为寻求庇佑而行事不顾身份、礼节。而这么做往往事与愿违。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祈求鬼神庇佑,更不能不顾身份、礼节去做本不该做的事。理解这句话,不必拘泥于鬼神,更应在生活中理解。举个例子:有户邻居,夫妇二人均已退休,每次女婿到来,岳母都会为女婿洗车,这就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是指处事要果断。明显该做的,不去做,是缺乏勇气的表现,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是败亡的开始。不去做,总能找到理由,而当你不断错失良机之后,必然会导致失败。那时,你会发现,原先的理由,在失败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这一则是《为政第二》章的结尾,道出为政的根本就是:不要妄想,不做不该做的;对于该做的,当机立断,绝不含糊。同时这句话还可以用于‘知人’。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6 12:58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7楼2011-04-16 16:44
            回复
              中间被百度断楼了
              7楼之前还有内容,是为政


              8楼2011-04-16 16:45
              回复


                IP属地:江西9楼2011-04-16 20:33
                回复
                  1 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夫子说:从事政治依靠进步的能力,打个比方,像那北极星,待在他的位置,其他的星星就会认同他。
                  训:共:同也。他注基本认为通‘拱’,我认为‘共’较妥,并且‘子路共之’(乡党第十)、‘子路拱而立’(微子第十八),《论语》中已有‘拱’字,‘共’未必通‘拱’。
                  解:‘为政以德’,‘德’是什么?我在《学而第一》章已经有所提及,从这段文字‘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第八),可知‘为政’所依靠的‘德’不仅仅是‘内得于己’,同时也是‘外得于人’。紧接着孔子为了讲得更清楚,用天体运行来比喻,为政就像北极星,在恰当的时机待在恰当的位置,就会得到应有的认同。
                  为政以德,就是顺应时机,根据自身能力、外部条件,调整、端正位次。
                  君子所展示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为政’,无不事关政治得失、成败。《论语》的主旨,就是‘为政’之道。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3-31 14:32 封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夫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不正。
                  训:蔽:覆也;引申义:概括。
                  思无邪:语出《诗·鲁颂·駉》。全诗分四段,每段八句。前六句描摹用各种毛色的公马驾车在野外奔驰,后两句分别为: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斁,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陈奂认为‘思’是语助,今人多从其说。我认为‘思’是‘以车彭彭、以车伾伾、以车绎绎、以车祛祛’中,没有直接出现的‘以车’(用这些马来驾车)的人在‘思’。
                  解:孔子倡导《诗》教,‘思无邪’是孔子对整部《诗》下的断语。在那个‘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第十六)的时代,孔子这番话是在训诫弟子,学《诗》更要学会思想。
                  《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十五国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大致内容有对君主、将士的歌功颂德,贵族、民众的生活状况,男女爱情,针砭时弊,批评执政者的荒淫无度,等。后世大一统皇权下的某些学者,反应过敏,认为《诗》的部分篇章并非‘无邪’,对此不必理会。
                  思无疆(思想没有疆域)、思无期(思想没有期限)、思无斁(思想没有厌倦)、思无邪(思想没有不正),这四句,反映两周时期,思想的高度自由。无怪乎那一时期有那么多伟大思想家。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 11:59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4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夫子说:依靠政令使他们步入正轨,依靠刑律规范他们,民众脱却政令、刑律就没有耻辱感;依靠进步的能力使他们步入正轨,依靠礼规范他们,民众会有耻辱感,并且努力提升进步的能力、合乎礼的规范。
                  训:免:脱也。
                  民免而无耻:‘民免于政、刑而无耻’省文。
                  有耻且格:‘民有耻且格于德、礼’省文。
                  格:穷究也。
                  解:道之以政,着一‘道(使之道)’字,说明政令不妄出,欺骗、愚弄民众的政令不能称之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用一‘齐(使之齐)’字,说明刑律不虚设,有失公允、不能贯彻的刑律不能称之为‘齐之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执政者几近完美的颁布、执行政令、刑律。民免而无耻,用一‘免’字,说明民众对政令、刑律的认可。然而这样的政治状况在孔子看来,仍有缺憾,那就是民众对于政令、刑律触及不到的地方,不会有所顾忌。怎么办?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0楼2011-04-16 21:06
                  回复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4 07:58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8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告之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孟懿子问‘孝’的具体表现。夫子说:没有违背。 樊迟负责为夫子驾车,夫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的具体表现,我告诉他说:没有违背。 樊迟说:‘没有违背’指什么? 夫子说:父母在世时,依礼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依礼安葬父母,依礼祭奠父母。
                    解:这一则孔子明确定义了‘孝’。孝,就是无论父母生前死后,做儿子的都能按照礼的要求侍奉父母。
                    经: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孟武伯问‘孝’的具体表现。夫子说:父母,做儿子的只需担心他们的疾病。
                    训:孟武伯:孟懿子(仲孙无忌,又称孟孙氏。‘懿’为谥号)的儿子,姓仲孙,名彘。‘武’为谥号。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看似有些费解,实际是讲儿子要担心父母的疾病。因为《论语》的行文,蕴含‘礼’的尊卑秩序,一句话里,‘臣、子’是不会出现在‘君、父’之前的。
                    解:这一则孔子解答了孟武伯的困惑。孔子的回答,说明孟武伯询问时,父亲(或者母亲)已经患病。孟武伯想问的,是父母患病之时,儿子该怎么做,还要不要尽礼?孔子讲述的是孝之本,父母患病之时,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疾病的担忧,而不必顾及是否依礼侍奉父母。
                    事父母以礼,是谨防感情用事,过犹不及。父母。唯其疾之忧,是事关父母病体安危之时,情感大于礼。由此可见,孝,既不能情感泛滥,也不能情感枯竭。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4 15:39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9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子游问孝的具体表现。夫子说:现如今所谓的孝,是指能供养父母。人对于犬马,都能有所供养。不尊敬父母,依靠什么来区别是在赡养父母、还是饲养犬马呢?
                    解:由师生问答推测,当时的子游就是孔子所说的‘今之孝者’。孔子指出‘孝’的重点在‘敬’。
                    想想也是,现在的城市,能养得起马的,基本是富豪了。对父母缺乏尊敬的所谓的‘孝’,以现在的行市,也就跟养狗差不多,还不比养马。
                    经: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子夏问孝的具体表现。夫子说:难以表现出弟子应有的脸色。遇到事情,弟子承担先生的劳动;遇到酒食,请先生享用。加上这些行为,你认为那是孝吗?
                    训:色难:难于色。结合上下文,指‘弟子难于色’。
                    有事:以事为有;引申为‘遇到事情’。
                    有酒食:以酒食为有;引申为‘遇到酒食’。
                    馔:具也;指陈设食物。引申为‘进食’。
                    曾:同‘增’。
                    是:这、这些。指代‘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以为:‘汝以之为’省文。
                    解:由师生问答推测,子夏已经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了(我欲仁按:自愧不如)。孔子指出这还不够,你的脸色得时时体现出对方与自己的身份关系。
                    针对子游的‘孝’,孔子提出‘敬’;针对子夏的‘孝’,孔子提出‘色难’。读到这,不妨再次回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5 11:3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2楼2011-04-16 21:06
                    回复
                       
                       
                      10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夫子说:我针对颜回说的话,颜回整天不违背,像是愚蠢的人。过后仔细体会他私下的言行,也能充分用来发挥我对他说的话,颜回不愚蠢啊!
                      训: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常见句读为‘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不违,如愚)’。问题是,什么话需要说一整天呢?‘亦足以发’,‘发’孔子说了一整天的话?有这可能吗?莫非孔子说的大部分是废话?千万别说这是修辞夸张!《论语》通篇格调‘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第十五),没有这样夸张的。
                      与:给予。
                      省:反省;指‘看到颜回的言行之后,最初觉得像愚蠢的人,过后再仔细体会原先看到的颜回的言行’。
                      解:‘吾与回言’,《论语》通篇,同一问题,孔子会针对不同弟子,作出不同回答,这是夫子‘一以贯之’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第八、宪问第十四)。前四则问孝,就是现成的例子。
                      ‘终日不违,如愚’,是颜回听了夫子训诫后的言行举止,引发孔子对此作出的初步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在很多人看来,整天不违背老师教导的是好学生,孔子则认为像愚蠢的人。
                      ‘退而省其私’,初步印象未必准确,即便圣如孔子也不例外。因此,评判一个人,要慎之又慎。行文用‘省’、‘私’二字,道出孔子观察人细致入微。
                      ‘亦足以发’,是能触类旁通的‘发’。‘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第五),正是闻一知十的发挥,否则,当不起‘足’字。
                      ‘回也不愚’,原来颜回是大智若愚,不是真的愚蠢。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5 15:46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1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夫子说:注意他凭借何处,细看他遵循何处,审察他安置于何处。人哪里能隐匿啊?人哪里能隐匿啊?
                      训:所:处所。
                      所以、所由、所安:以何所;由何所;安于何所。
                      解:‘视其所以’,看人做事的原因,并推测动机。‘观其所由’,看人做事的过程,以及具体怎么做。‘察其所安’,看事情结果,仔细体会当事人对此事的态度。
                      这一则是讲怎样‘知人’,比较具体,也比较容易掌握。学会了,只需留心观察,想了解的那个人必定无处遁形了。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6 08:20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2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夫子说:回味旧事物,能了解新事物,可以凭这做老师了。
                      训:温:暖也。不容易译为现代文,感觉意译为‘回味’较为传神。
                      可以为师矣:‘可以之(温故而知新)为师矣’省文。
                      以:依,凭。
                      师:效法;引申为‘老师’。
                      解:能通过回味旧事物,来了解新事物,显然已经通达规律变化。孔子判定能凭这做老师,说明仅凭知识技能当老师,是不够的。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6 11:27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3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子曰:君子不器。
                      译:夫子说;君子不局限于器物的作用。
                      解:‘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子路第十三),由此可知,君子‘器之(根据他们的专长发挥他们的作用)’是用来支使属下的。君子‘器’自己,就会局限于某一专长而不能掌控全局,也难以发挥具备同一专长的属下的作用。属下如何与君子争短长?因此,‘不器’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行。
                      


                      13楼2011-04-16 21:06
                      回复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1 12:19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0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么做,能让民众信服? 孔子回答道:抬举正直的,安置在邪曲的上面,民众就会信服;抬举邪曲的,安置在正直的上面,民众就不会信服。
                        训:错:安置。
                        枉:邪曲。
                        解:‘举直错诸枉’,主要是指知人善用。不知人,就不能辨别‘直’、‘枉’,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举直’,或是在‘举枉’。在知人的基础上‘举直错诸枉’,就是知人善用。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要‘举直错诸枉’,即通过彰显这个人、这件事正直的一面,来对邪曲的一面加以引导。
                        怎么举?‘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第十三)。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第十二),执政者能时时处处‘举直错诸枉’,民众自然会信服。
                        这话看似容易,其实不那么简单。至少得不惑,即不受情感支配、不被表象迷惑,才能做到。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2 10:46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1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季康子问:令民众用尊敬我、忠于我,来相互劝勉,怎样做到这些? 夫子说:用举止庄重对待民众,民众就会尊敬你;依礼侍奉君父、爱护子民,民众就会忠于你;抬举善于‘尊敬、尽忠’的,教导不能做到‘尊敬、尽忠’的,民众就会互相劝勉。
                        训:如:到。
                        临:上视下。
                        善:高明,能干。
                        解:‘临之以庄则敬’,想受人尊敬,得先尊敬自己、尊敬他人。
                        ‘孝慈则忠’,想让人尽忠,自己先尽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既要区别对待,又要合情合理、兼顾各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第十九)。
                        季康子,以及上一则的鲁哀公,这些能力差的执政者,习惯于期望民众。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民众的素质,反映了执政者的素质。
                        这一则与上一则,孔子所言,一言以蔽之,改变民众在于执政者自身的改变。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3 06:54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24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经: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事政治?
                        夫子说:《书》上说:孝敬父母啊,想要孝敬父母,兄弟之间要友爱,将这些在重视政治中发扬。这也是从事政治。怎么做算是从事政治?
                        训:惟:思。
                        施:旗貌;引申义:张扬,发扬。
                        有政:以政为有。
                        是:这,这些。
                        解:‘子奚不为政’,问的是孔子为什么在野。
                        ‘是亦为政’,孔子指出‘为政’不只是形式上的执政,‘孝、友’,以及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是‘为政’。言行的累积,左右、影响着人的政治地位与号召力。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4 09:33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30 回复:论语正解·初稿·为政第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人还没有舒展开,是不了解他的能力的。大车虚设輗,小车虚设軏,他依靠什么使车前行呢?
                        训:不知其可也:不知道他哪里可以,哪里不可以。
                        輗:大车辕端持衡者。
                        軏;车辕端持衡者。《说文解字》中,‘軏’的右旁是‘元’。
                        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别人还没做事,怎么知道他能否胜任?怎么知道他哪里是优点,哪里有不足?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不给人施展的机会,怎么体现他才能的大小?他又怎能发挥作用?
                        人不去施展自己、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无法展现他的能力与价值,也无法对他作出正确评估。所以,适时给自己机会,给别人机会,尤为重要。
                        附:这一则通常都认为是讲‘人不能没有诚信’,这样理解是不通的。当诚信与礼、义不合,孔子必定是遵循礼、义,而舍弃诚信。怎么会‘没有诚信’就不能前行呢?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第十七),没病却‘辞以疾’,这就是诚信给礼、义让路。类似的例子还有,不一一列举。
                         
                          
                         作者:我欲仁斯人至矣 70位粉丝 2011-4-15 08:51 封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6楼2011-04-16 21:06
                        回复



                          IP属地:江西18楼2011-08-06 10:21
                          回复
                            很好啊


                            19楼2011-08-24 17:27
                            回复
                              半部论语治天下!向您求教!


                              IP属地:陕西21楼2011-12-16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