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吧 关注:15,212贴子:117,579

[ 大家久违了 ] 转载 : 施小炜先生访谈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1楼2011-06-14 08:57回复
    有些人也许还会记得我  有些人也许不会
    不管记得不记得  我都要道一声 : 久违了 !
    我现在正专注于我的事业   所以再次做这里的吧主  不可能了
    我觉得   一个贴吧的管理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
    贴吧建设   人人有责
    希望更多的吧友加入到本吧的发展 建设 和管理之中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


    2楼2011-06-14 09:02
    回复
      关于上次的辞职
      我不想再多作解释了
      我的出发点是 :  如果可以唤醒全体吧友对于本吧命运的强烈关注
      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对于他人对我的评价  我的态度和<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一样 
      渡边的态度是什么 ?  大家都明白的
      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 :  挪吧没有沉沦下去
      这就是最重要的


      3楼2011-06-14 09:09
      回复
        施小炜:我没有资格评价林少华和赖明珠的翻译 
        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duyao09/shuping/detail_2010_06/24/1667344_0.shtml


        5楼2011-06-14 09:14
        回复
          2010年06月24日 19:31 凤凰网
          村上春树以往作品的简体中文版多由林少华翻译,而此次《1Q84》的翻译则由施小炜担任。以下为记者与施小炜先生对谈实录。
          你是如何得到这次翻译的机会的?
          很寻常。出版方约我译,我则欣然接受委托。
          非常感谢出版方对我的信任。
          你怎样定义村上的写作风格?又如何将这种风格体现在翻译中?
          不独村上春树,“言文一致”是一个半世纪来日本作家们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是日本文学语言的重要特色,其“言文一致”的程度之甚,只怕有过于中国的文学语言。
          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照我的理解——如若有误,欢迎批评指正——并不在于文字的华丽,而在于使用不事虚饰的语言巧妙地讲述故事。
          再现原著的风格,的非易事。我没有勇气宣称自己已然做到,只敢说尽了努力。
          我以为,任何一部译著,都无非是译者自身风格与原著风格斗争妥协的结果。每个译者,只要他自己也写点东西,大约都会有着自己的文体风格,至少是表达习惯,要求译者完全抛却自己的文体风格或者表达习惯,百分之百地再现原著的风格,虽然十分地理想,但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译者不可能杀死自己,以凸显原著风格;译者的自身风格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偶露峥嵘。译者至多只能无限地接近原著风格。
          如果您读过我的文章(比如说《东篱撷樱》——王婆卖瓜,不好意思),也许您会发现它们与我译文之间的文体差异。


          6楼2011-06-14 09:16
          回复
            你认为你所译的村上著作,较其他译笔有何特点?在你看来可有优劣之分?
            虽然原作只有一个,却只要有一百个译者,便会有一百种译文。我觉得只要是立足于对原著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译文,便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反之,则理应被排除。因为翻译,任怎么宽容地去看,其基础都不应该是理解错误。没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翻译”就失去了存在于世的正当理由。
            译文如果存在优劣之分的话,其最基本的标准就在于理解是否正确吧。准确理解是前提,没有它,其它都无从谈起。
            1611年詹姆斯王的“钦定本”英文圣经正式推出时,Dublin大主教卫特里(Richard Whately,1787-1863)——他也是一位哲学家——就曾郑重其事地提醒世人注意:“切莫忘记,诸位,切莫忘记这并不是圣经。这,诸位,只不过是圣经的翻译而已。”(Never forget, gentlemen, never forget that this is not the Bible. This, gentlemen, is onl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这位大主教先生在这里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他让我们认识到:圣经,一经翻译,便不再是圣经了,翻译过来的圣经归根结蒂,仅仅是圣经的翻译罢了。同理,一部文学作品,一经翻译,便不再是那部文学作品了,仅仅是它的翻译而已。
            英国名诗人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翻译了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Iliad),颇为自得,要大学者本特里(Richard Bentley, 1662-1742)对“我的荷马(my Homer)”予以评论,本特里的回应是:“那是相当好的诗,蒲伯君,不过你不应该叫它荷马。”(It is pretty poem, Mr Pope, but you must not call it Homer.)
            异曲同工,本特里大概是在告诫所有的翻译家:谦虚点,清醒点;不可好大喜功,再好的译文,也无非是译文而已,抵不了原著的。倘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误译,就更加不入探讨对象之列了。


            8楼2011-06-14 09:17
            回复
              丰富的性描写是《1Q84》的一个特点。简要地说,性在本书中扮演什么角色?村上似乎曾说过,他的创作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涉及性了。
              可能未必正确——据我理解,日本的作家们似乎有一种倾向:将性视为“人”与别的生物至为根本的区别所在。在众多生物中,独有人的性是截然不同于它的。一般而言,人以外的动物们的性大抵仅仅为繁殖后代、延续物种而存在,而人的性则远为复杂。所以性的描写,在他们而言,乃是深入人之本质的切入口。
              村上的性描写,尽管坦诚,却很洁净。他是将它作为人这一自然存在的自然一面来描写,我以为。写人而绝口不提及性,也许便难称全面,难称自然,难称“综合”吧。


              9楼2011-06-14 09:19
              回复
                小舞可以考虑一下把这个帖子置顶
                谢谢小舞这三个月来对本吧的贡献
                我还有点事   先说到这里吧


                11楼2011-06-14 09:21
                回复
                  11楼:楼主的建议甚好,批准!
                  O(∩_∩)O哈哈~,我只是做了我觉得应该做的对的事,不客气不客气!
                  乱马( ^_^ )/~~拜拜。


                  12楼2011-06-14 09:29
                  回复
                    乱马君早啊~~嘿嘿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6-14 09:36
                    回复
                      好久不见乱马君啊
                      上帝恐惧人的力量,所以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巴别塔造不成了。


                      IP属地:湖北14楼2011-06-14 11:19
                      回复
                        真是好久不见啊


                        15楼2011-06-14 18:53
                        回复
                          很开心看到乱马的帖子~~


                          16楼2011-06-15 21:26
                          回复
                            冒个泡,捧个场= =


                            IP属地:江苏17楼2011-06-17 13:46
                            回复
                              乱马吧主大人回来了!!!热烈欢迎!!!


                              18楼2011-06-18 2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