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简派吧 关注:37贴子:507
  • 4回复贴,共1

文字大致演变(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甲骨文(契文)「商」

金文(钟鼎文)「周」
籀文(金文繁化)「周、春秋」
石鼓文「战国」
秦国大篆与各国文字「战国」:这部份比较混乱通常不单独列出各国异体字

小篆「秦、李斯」:对应籀文较简,较金文繁化
秦隶「秦、程邈」

汉隶「汉」
草书「汉」
汉楷「汉」还保留部份隶笔
行书「后汉」

唐楷「唐」:目前的手写字体大多都是於此
宋体「宋」: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为因应印刷的需要而使用



1楼2011-07-21 13:09回复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金文 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於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籀文 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了显示国威,将原本的钟鼎文,繁化而成为籀文的。
    石鼓文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与先秦时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接近小篆但比起金文有较大差别,它更具动感,是目前可考最早的石刻文字。现存的石鼓文来自於唐朝收集的十石鼓,欧阳修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石鼓文考释》和《石鼓文疏记》将历史缩短到了战国秦,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应为秦襄公八年,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
    


    2楼2011-07-21 13:11
    回复
      大篆 是一种概括的称呼,它大致包含「钟鼎文(金文)、籀文(金文的繁化)、石鼓文等...」。
      小篆 相对於部分大篆其实是繁化,多了很多形声旁,不过也有不少错误的偏旁,如:金文「卫」繁写成小篆「䘙」,导致中间下部多了「巿」(非市字)而意义错误。
      秦隶 基本是程邈由篆书演化来的,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由於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是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秦始皇最后遂使用秦隶。
      许慎在《说文解字》也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说明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3楼2011-07-21 13:12
      回复
        汉楷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
        草书 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於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於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
        行书 又称行楷,古人认为「行书即正书(楷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唐楷 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宋体 宋代模仿楷书基本笔划(如点、撇、捺),因应当时以木板作活版印刷,为顺应木的天然纹理,而从楷体左低右高的斜横演变成直横,因为减低损耗而将竖划加粗,宋体是一种印刷用字体。
        


        4楼2011-07-21 13:13
        回复
          石鼓文,刻在鼓形石上的若干文字而已,把它和大篆,小篆,,,,汉隶,唐揩相提并论?


          IP属地:辽宁5楼2012-04-13 2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