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无语吧 关注:726贴子:31,228

道德经——中华智慧的宝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事万物都是道,并且无始无终。人类从认知的角度,为万事万物指定名称,最基本的名是“无”和“有”。凡是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即被称为“无”,凡是在人类感知范围内的即被称为“有”。
相对于人的认知,道的变化是在“无”和“有”之间运行的,因此,人类看天地是始于“无”,而一旦发现可被认知的开端,即称其为“万物之母”。
如果真正想认识“道”,不能只看“有”。而需要向“无”中观察道的作用,向“有”中观察事物的归趣。“有”和“无”都是道的作用,所以说“同出而异名”,“玄”就是变化,事物如果不是处在变化中,则无法被人类认知,这种无始无终的变化就是“道”的本质,是无穷无尽事物的源泉。


1楼2011-07-29 12:53回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取舍,取舍之心源于认知,认知根据感官的愉悦与否逐渐产生爱憎。于是:美和丑诞生了,善与恶出现了,这是人类认知的复杂化,东方文化称这种认知为“妄想分别”,西方人则称之为“理性思维”。而事实上道的作用不由人类的取舍决定,而总是有和无交替变化,难和易同时存在,乃至于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上古圣人处事只是因势利导,不言而教,如同万物造作而不辞劳苦,生长成熟而不据为己有,利益人类却从不认为自己有多大功劳。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道”就是这样。


    2楼2011-07-29 13:44
    回复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类的倡导者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选择,因为你所倡导的东西,可能会成为人类斗争的导火索。圣人治理天下,则总是以引导人心向“道”为原则。越是宁静的心灵,越是容易体会“道”的作用,从而走向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无知无欲”是“无”的状态,能做到这种“无”,才能进一步真正领略到自由自在的“有”。
      有道的人多了,耍小聪明的人自然不敢胡作非为。无为之治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使民不争”,不要让人类陷入无穷无尽的贪婪。
      


      3楼2011-07-29 14:22
      回复
        谁翻译的?


        4楼2011-07-29 20:32
        收起回复
          准确的说不是翻译,算是解吧


          5楼2011-07-29 20:35
          回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能做到抱一守中、心与道合,处世运用的时候神气不满也不会缺。如同大海一样辽阔深远,无有穷尽,是孕化万物的宗祖。绝无好斗者的锐气、却能挫败其坚锐,也不会有世间的纷争、却能化解一切纷争,似乎跟普通人一样,简单而又明了,衣食住行也没有特别之处,澄澈清湛如同太虚,若存若亡而毫无做作,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究竟是什么?或许可以勉强给他按个名字称为“道”,至于它的来历,我只知道他是先天地而在的。


            6楼2011-07-29 23:14
            收起回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同天地不会对万事万物有任何分别,圣人对待人类也是一体同观。道的运作没有始终,天地在这种作用下变化运行。无形无相却 永不停息,造化演变越见道的作用。然而世人往往在认知中寻找是非,于爱憎中取舍言行,以主观的行为破坏自然的法则,完全背离“道”本有的作用,在无休无止的争夺中走向穷途末路。
              人类若想长久,回归才有希望。心灵有一座宁静的家园,抱一守中,真相就会逐渐显现!


              7楼2011-07-29 23:52
              收起回复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虚怀若谷,尽性存神,逐渐可以体会道的作用。抱一持久而饱满了,神气就会发动,不要被认知迷惑,而观察此时的变化,动复归于静,动静反复之间,坚持心的宁静,绵绵若存,不要急迫,也不要懈怠,在更大的变化来临之前,锻炼“抱一”的定力。


                8楼2011-07-30 00:08
                收起回复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不争,所以能天长地久。圣人无私,所以能身先士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能泽被苍生,成就千秋功业。


                  9楼2011-07-30 15:31
                  回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明的处世之道就像水,利他而不与他争,随其所需,尽其所能,像水一样,身处他人不忍之地,心如大海可容百川,利他如水细致无悔,言语如水平正守信,政治如水清明公正,事业如水大小堪任,行止如水以时以地。能做到不争如水,养德可以近道,养命可以尽性。


                    10楼2011-07-30 16:00
                    回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贪得无厌,不如放下自在;争名夺利,到头来害人害己。纵然一朝金玉满堂,奈何忽如黄粱一梦。富贵而骄奢淫逸,不待天责,自陷泥途。事业经营功成身退,给别人留些路走,必不至身败名裂!


                      11楼2011-07-30 16:36
                      收起回复
                        如此解道德经 到是第一次看
                        第一段最见功夫


                        12楼2011-07-30 18:34
                        回复
                          这两天懒 抽空再写


                          13楼2011-08-01 23:57
                          回复
                            果然~懒


                            14楼2011-08-07 07:48
                            回复
                              不错,作者加油。。。


                              IP属地:河南15楼2011-08-11 2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