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28贴子:239,914

略谈张良的道家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汉初年(高祖--景帝)以黄老之术治国安民,始于刘邦, 为后继的惠(高后吕雉时代),文,景三代承接发展,至武帝推崇儒家而终. 而对刘邦一生思想上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张良( "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以及一言定长安等,可以说除了家人, 张良是和刘邦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亦友亦师的灵魂人物),我以为这从侧面证明了张良的道家思想对汉初政治的深刻影响. 汉初的崇道之风一直延续到三国魏晋(魏晋风度, 羽扇纶巾).  

另外一点就是他的谋略, 也可说是完全的"武当派"----以退为进, 避其锋芒, 借力打力的太极推手(本人练太极, 对此深有体会), 所以刘邦才能在对霸王的斗争中, 似乎以"常战常败得天下". 这正是道家的"内家功夫". 因此可以说张良的道家思想对刘邦的影响颇深. 刘邦文化不高, 而当时的情况是前崇法(秦皇), 后崇儒(汉武), 而刘邦崇道, 完全可以说是受其"帝王师"张良的影响. 除此而外, 看不出刘还有其他主导知识来源. 

可能另有朋友觉得张良身上也很有儒家的影子.但是大家都知道, 高祖最不喜欢儒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些典型的儒家思想, 在张良身上好象也表现不足. 在下提出这个问题, 作抛砖引玉之用,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进一步探讨. 


IP属地:加拿大1楼2006-08-26 13:13回复
    嗯,好问题啊,大家多捧场来讨论啊,顺便署名一下,觉得张良身上有儒家因素的朋友是在下~


    2楼2006-08-26 16:56
    回复
      这个贴子一定要捧

      我记得我以前发过一个转的汉初社会与黄老之术,这次我又出山


      3楼2006-08-28 11:22
      回复
        咳咳,既然你们都不说话,那我先来说两句--前言。

        道家思想对汉初政局的影响应该说是很大的,这当然是废话。但这个道家的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又相差太远,它绝对与道家的本质有别,应该是在老庄的基础之上,吸收了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及方术等等的思想而产生。

        这一时期的道家思想(或者说道家思想的黄老学派,它“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严格来说,它已经可以算做一个独立的派系。)在汉初的两个人物上有重大的体现,第一是张良,第二是陈平。认真看一下他们两人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道家的思想在他们两身上已经明显体现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权术,比如谋术。说句题外的话,这些东西在很久以后的日本还可以看到,日本忍者的忍术就是在吸收了孙武,张良以及韩信等人的思想后创建而生(大乘忍法),包括了权谋,阴阳,技巧等等东西,反而在中国却没有一个实际上完全接收了他们思想的流派。

        道家贵柔,柔在整个道家体系中占统治地位,而汉初的道家已将消极的“无为”理论转换为一种积极的“无为”理论。它强调“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强调“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效果。说句对不住留侯大人的话,他的明里不动声色,暗里放冷箭的做法,也算是对以虚无为本的一个注释罢了。


        4楼2006-08-29 10:42
        回复
          嗯,我非常非常同意吧主关于汉初黄老学独成体系的说法!不过我觉得老子和庄子完全不是一派的。我认为老子与留侯是一派的,是那种积极的“无为”,这种“无为”的目的是尽量避免“有为”带来的偏失而以图其“大有为”。庄子跟魏晋玄学和后来的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有着血缘关系,汉传佛教实际上是被庄子之学接纳进汉文化体系的。司马迁认为法家出自老子,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至于到了留侯手里,这套术法则成了集法家、老子的道家、兵家等于一体,以所谓的“霸术”为核心的一个非常恐怖的东西。其恐怖程度看一看项羽的碎尸应该就能有所感受了。


          5楼2006-08-29 15:45
          收起回复
            ......不要让人误以为是张良去分的尸....

            听了孤闲的话,吾决心每日三省吾身,将淮阴侯列传看到走火入魔...


            6楼2006-08-29 20:14
            回复
              淮淮……淮阴侯?
              嗯……那个……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7楼2006-08-30 10:29
              回复
                学习,纯属学


                8楼2006-08-30 11:13
                回复
                  我老想把武涉、蒯彻说韩信和韩信的答词那段给背下来……可是太长了~


                  9楼2006-08-30 15:38
                  回复
                    楼上两位认为的黄老之术独成体系的说法, 也曾看到有人提过, 甚至被认为“黄老”非指出于黄帝老子, 而是指张良的“黄石老人”----这个黄老之术。有意思吧。 任何一种思想在其产生以后, 都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变化, 谁又可以说春秋百家到现在还是原汁原味呢。 儒学至程朱以后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东西。佛学的源头印度如今已是佛法几近湮灭, 反而兴于异邦汉族藏族的显宗密宗。而道家当然也不例外了。

                    不过我倒不觉得汉传佛教是被庄子之学接纳进汉文化体系的, 应该说佛教借用了道家的语言和境界来说法, 以便于本来只熟悉道儒思想的汉人更方便接受, 或者说是感到亲切。 白马驮经,佛法东来, 已经是东汉的事情,老庄们那时已经是文人的显学了, 由于汉末魏晋的谈玄者们偏爱老庄, 或者是带有其思想的文学境界, 便认为禅宗是受其影响的, 甚至认为所谓禅宗, 就是融汇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而已。而事实上,禅宗与佛教, 不过是借用了道家的术语罢了, 二者有着非常本质的差别。 佛学在中土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现今所谓净土宗, 对慈悲和自我修行的这方面的强调, 倒是接受了儒家“仁”和“修身”的影响。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06-08-31 03:19
                    收起回复
                      世俗都说陈平的阴谋, 张良的阳谋, 楼上二君则强调留候的阳谋似乎更为狠辣。 其实,既然是谋, 何分阴阳, 本质上都是为了算计别人的。 (如果真要分, 在下倒以为以识破对手和还击为目的是阳谋, 为了个人或自己集团利益主动算计别人的都是阴谋,开个玩笑。) 我觉得张良其人, 道家是其本质,而其他的,谋也好, 兵也罢,都是表象, 他在完成年轻时代的梦想过程中逐渐明白的一种真理。历来都有老子被“陷害”成阴谋与权术的原始教唆者言论发生, 那不过是王道,纵横,兵家吸收老庄思想后, 发挥到自己的学说中, 被后人误会而已。 凡事都有一个变化一个过程, 张良的思想行为也有一个自然演变的经过,也不可能生来就已经深得道家之妙了。 所以,姬公子、张大侠、张司徒、成信候时代的所做所为只是初期, 可能是性格中有意无意的倾向, 并在早期的谋略兵法运用中不自觉的体现了这种倾向。 只有到了留候时代的大隐于朝才真正算得完全归于道家。 而这一思想过程,从结果看, 并不是为了形成一个超级恐怖的“霸术”和独成一体的道家“黄老一派”。 老子强调“微明”, 在事物初动之时, 就能明白它幽微的“机先”, 有“明微知著”之智慧, 辨别了所以然的初因, 便可了解事物最明晰的后果, 这就是张良计总是棋高一着, 看人看事皆洞察先机的根本原因。 既然为谋, 就设必胜之谋, 所谓“在商言商”一样, 如果事事都要考虑阴谋阳谋, 是否“仁义道德”, 便真是儒家一党了,这也是我以为“良非儒党”的原因之一。 而后世多褒良而贬平, 另有原因, 陈平出身低微,所以发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这点和韩信一样,这样就难免对权财二字看得比较重, 而且陈平虽然也自称其好黄老之术, 从他的整体一生来看,只得其表,用于求功名,而未获其实质,所以为后人所垢病。 而良则深得其实, 老子有言:“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不欲世人以贤德的美名和成绩, 归到自己身上, 这才是根本, 陈平显然不明白这些。 而良也被历代的儒者谬托为高风亮节的知己。


                      IP属地:加拿大11楼2006-08-31 03:21
                      回复
                        我老想把武涉、蒯彻说韩信和韩信的答词那段给背下来……可是太长了~ 
                         
                         
                         作者: 孤闲子 封 2006-8-30 15:3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孤闲啊孤闲……你实在很闲………………

                        我也就是想把胯下之辱那点背下来提醒自己不要动气而已…


                        12楼2006-08-31 09:26
                        回复
                          是否出自黄石公,这点显然不可考证,我就持否定的态度。拿道与佛来说的话,我更看重道,毕竟佛教是外来宗教,虽然经过多年在中国的沉淀,表像上已被改造,但其本质还是消极的,比起这个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根本虚无的来世基础上的东西,道家至少更值得推崇……又说远了。

                          陈平就是学黄老的,但为什么他还没有半路出家的张良在这方面成就更大就不好说了,但若我是陈平,我必定不会在正途上与张良一争,谋人最重要的应是谋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主攻的方向。


                          13楼2006-08-31 09:52
                          回复
                            我还是觉得汉传佛教跟佛教在内涵上是两回事。
                            我还是觉得汉传佛教的盛行是因为佛教教义内部的变革,而找到了与庄子玄学的契合点。
                            我还是觉得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是披着佛教外衣的玄学,不是披着玄学外衣的佛教。
                            至于“黄老”=“黄石老人”……我喷血…


                            14楼2006-08-31 11:21
                            回复
                              禅宗的授受故事中说, 二祖神光(当时还是洛阳少年)在去见达摩大师之前, 也曾精通儒道, 但因认为儒道未能极尽宇宙人生的妙理而改投佛门, 在达摩面前断臂明心, 才得授禅宗二祖.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种抑他法扬己教的说法, 但从中可以看出, 禅宗从形成最初, 就力图要和道家儒家撇清楚的. 玄是够玄, 但禅宗的玄和道家的玄还是很不相同, 追求的最终境界也不相同. 

                              总之儒道佛, 这三家对中国古代从上到下的文化和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化的根本, 全在道家, 儒家后来居上, 占了统治地位, 外来的佛教, 现今更成为中国的显学. 儒虽为重但道为源. 总觉得中国人还是应该以道家和儒家为本的, "道"清静平和的潇洒出世之风和"儒"仁义厚德的入世责任相结合, 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才是最中国的信仰, 正如林语堂所言: “儒道是中国人魂的两面".


                              IP属地:加拿大16楼2006-09-01 1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