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醺浅夏吧 关注:208贴子:26,384

心生菩提树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篇:超越心灵的束缚,用心选择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在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于是,弟子们卷起裤管,高高兴兴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于是,禅师问弟子道:“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着说:“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在插秧苗时也跟着水牛移动,这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
做事要选定目标,但如何选择目标,选择怎样的目标也是关键。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选择正确、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实现既定的计划。



IP属地:吉林1楼2011-12-08 17:54回复
    第三篇: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生活方面的窍门。
    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
    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地不解了。
    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
    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就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少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众人若有所悟。
    做事就是这样的道理,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如果找不准底线,一味求多,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IP属地:吉林3楼2011-12-08 17:55
    回复
      第五篇:心存坚定的意念,切勿轻易动摇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无论是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还是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自在地走在前面,小沙弥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我难得人身,但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里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磨炼,真是苦啊!不过,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啊!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什么时候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念头一起,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
      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把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之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跟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小沙弥走在前面。
      就这样,小沙弥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仍然用很严厉的态度来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和尚叹了口气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固。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成就呢?”
      听了老和尚的话,小沙弥感到很后悔。后来,当他又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发自内心地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走着。
      有了目标还不够,还要坚定地按目标的方向走。有坚定的心,才能成事。若信念动摇,就将大事难成。
      


      IP属地:吉林5楼2011-12-08 17:56
      回复
        第六篇:一切都在自己的手中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跟几个亲戚朋友合伙做棉花生意。结果,他们第一次外出购货,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暴雨。数千斤棉花被沤在库房里霉烂,损失惨重。当他黯然返回家乡后不久,父亲经营的饭店又遭遇大火,被烧成了一堆瓦砾。从此,家中一贫如洗。他的父母则因为悲伤过度,先后病故。
        后来,他在集市上请一个算命先生为自己占卜一下前程。结果,算命先生告诉他,命数注定,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发迹之日。
        从此,他彻底失望了,啥事都不再去想,啥事也都不想去做,只靠亲戚和一些好心邻居的接济勉强度日。
        终于有一天,他厌倦了这个世界,便独自来到河边想要跳河自杀,结果被路人救了起来。路人问他为何轻生,他就将自己不幸的命运告诉了路人。听了他的遭遇,路人便劝他到湛山寺去拜谒惠明禅师,求他指点迷津。
        他心怀一线希望,来到湛山寺去拜见惠明禅师,又将自己的不幸对惠明禅师倾诉了一遍,然后问道:“命数可以逃避吗?”
        惠明禅师笑着说:“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做了善事,命就好了;你做了恶事,命就不好了。你以前做过恶事吗?”
        他摇了摇头。
        惠明禅师仍笑着说:“那么,从现在开始,就重修你的命运吧。”
        他有些迷惑地问:“师傅,命运真的可以重修吗?”
        惠明禅师没有回答,却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里,然后问道:“你能告诉老衲,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吗?”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告诉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会变成破碎的了。”
        惠明禅师朗声笑了起来,然后说:“你说得对!命运其实就像这粒葡萄一样,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啊!”
        年轻人终于悟出了惠明禅师的禅意,重新振作起来,操起父亲生前的生意,先是在街市上摆了一个小吃摊,后来生意一点一点做大了,成了家乡一带有名的老板。
        命运有着不可预测的复杂性。有时,成功和挫折会交替出现。我们可以知命,但不能任由命运来摆布,更不能因为遭遇不幸就自暴自弃。重新振作,你会有新的发现。
        


        IP属地:吉林6楼2011-12-08 17:56
        回复
          第七篇: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半夜时分,深远禅师发现小徒弟还在练棍,便问道:“徒儿,这么晚了,你为什么还不休息?”
          小徒弟回答说:“师父,我想打败师兄。”
          深远禅师笑着说:“你师兄的悟性很高,入门又比你早,以你目前的能力,要超过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小徒弟说:“师父,我觉得只要有恒心、苦练习,就一定能够超过师兄的。”
          深远禅师摇了摇头,给小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龟与兔子相遇在草场上,龟说自己很有恒心,说兔子不能吃苦,只会跳跃寻乐,时间长了,将来肯定没有好结果。兔子静静地听着,并没有争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当评判员。”
          “好啊。”龟很不以为然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跑了一刻钟,只跑了三丈多远。兔子不耐烦了,感觉有点懊悔。它想:“照这样跑下去,不是要跑到黄昏吗?我这一天宝贵的光阴,都浪费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时间去吃野草、跑跳,非常地快乐。
          龟则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经筋疲力尽了。跑到阴凉之地,很想打一个盹,养养精神,但是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又打起精神前进。而龟由于背重,**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了,渐渐地,它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至,所以越跑越有趣,越有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多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打了个盹。兔子醒后,感觉精神百倍,却把赛跑之事完全丢在脑后。在它正愁无事可做之时,看见一只松鼠从前边跑过,便认为是怪物,一定要追上它。于是它便开始追。松鼠见它追,便开始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了一棵大树。正当兔子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音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子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狸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它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它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讲完了故事,深远禅师说:“出家了首先要舍弃的是执著心,这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虚度时光,而是让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态的平和。”
          执著是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但不是说一味的执著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才是明智的做法。
          


          IP属地:吉林7楼2011-12-08 17:57
          回复
            第八篇:要想认识世界,先要认识自己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共同生活在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老和尚每天都在读书念经,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想读书……”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什么话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说:“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集市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为什么让我去卖石头,而且有人买还不许卖?
            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集市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
            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又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在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纸就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老和尚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老和尚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地说:“师父,今天有个妇女竟然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是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老和尚问:“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感觉很奇怪,回答说:“不明白啊。”
            老和尚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搬起石头就走了。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砍柴。
            过了一个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里去卖,但是,你要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石头啊,上次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小和尚还是带着石头下山了。来到米铺店,小和尚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老和尚。
            见了老和尚,说:“师父,师父,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他说这是一块化石。”
            老和尚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老和尚又是笑笑,什么也没说,把这块石头搬走了。
            小和尚又没办法了,只好再去砍柴。
            又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就又去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想读书,我不想砍柴,也不想卖石头了!”老和尚笑着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又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三番五次地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可是,看着老和尚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到珠宝店门口,他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睡午觉,听说有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他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了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
            “是啊!”
            “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
            “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得“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就好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只是外表被掩盖了而已。”
            小和尚恍然大悟,抱起石头就飞奔着回山上了。从此以后,他静心按照老和尚的旨意做事,最终成了有名的禅师。
            看起来不起眼的石头,其实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人也是一样,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所在。因此,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挖掘内在的宝藏。
            


            IP属地:吉林8楼2011-12-08 17:57
            回复
              第十篇:生命由自己主宰
              有一位修行僧来到施主家,看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顶戴着贝壳,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地恭敬。
              修行僧看见他这个样子,不解地问道:“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得意地说:“我要扮吉相。”
              “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修行僧追问。
              “这样就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该死的,能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能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等,举不胜举。”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修行僧笑道:“如果说扮作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真不错。可是请你告诉我,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
              “牛黄是从牛的胸腔中取出的。”施主说。
              “如果涂上这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拖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
              “牛的确是过着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表示同意,但他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
              “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修行僧见施主仍然迷惑,又进—步开解说:“牛有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而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施主听完修行僧的教训,觉得有道理,也就默不作声了。
              修行僧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从海里涌出来的贝壳。”施主回答。
              修行僧解释道:“它显然是被海浪遗弃在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那只虫跟贝一块儿生活,昼夜都藏在贝壳里。但当它死去的时候,贝壳尚且救不了它,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施主一听,连连点头,默默不语。
              修行僧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了对方,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你告诉我,世人把它看成是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
              “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坠地。因为有果实存在,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
              “的确如此。”
              “如此看来,你就算有了它,又有什么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却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得到它,树枝和树叶同时坠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
              听了修行僧一番诚恳的话,施主心头的迷惑顿时解开了。他终于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
              外在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正如文中的施主所领悟到的,世上并没有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因此,一定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IP属地:吉林10楼2011-12-08 17:58
              回复
                第十一篇:让内心远离无所事事的生活
                有一个小和尚,整天念经念烦了。
                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在去阎罗殿的路上,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他留下来居住。
                小和尚说:“我每天忙于念经和学习佛法,现在只想吃,想睡,我讨厌看书。”
                宫殿主人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儿有丰富又美味的食物,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经书给你看,也没有任何佛法要你领悟。”
                于是,小和尚高高兴兴地住了下来。
                开始的一段日子,小和尚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就去见宫殿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有意思,我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不能给我找几本经书看,给我讲几个佛祖的故事听呢?”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又过了几个月,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给我经书,我听不到佛法,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人活着需要思考,需要劳动。如果整天活在安逸中,看起来是很享受,其实无异于是活在地狱中。这样的生活过久了,人也就成了行尸走肉。
                


                IP属地:吉林11楼2011-12-08 17:58
                回复
                  第十三篇:山穷水尽方能柳暗花明
                  明朝时,有一位小沙弥,他住在普陀山的寺庙里。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就想到郊外走走。他远眺普陀山的最高峰,心想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感应奇迹很多,就想那最高的山峰说不定有道场或修行人在那里。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往普陀山最高峰而去。
                  一路上蔓草丛生,荆棘遍布,小沙弥不畏艰难地爬上最高的佛顶山。他没想到,佛顶山是一片广大的平原,他站在山顶上往下一看,普陀山一览无遗,于是非常高兴地四处走走,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人在此修行。可是,他走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有修行的人。
                  正在失望之余,小沙弥忽然在地上发现一块石碑,石碑上还刻了四个大字“慧济禅寺”。小沙弥对“慧济禅寺”四字感到有点印象,也感到特别地亲切。他想,这山峰以前肯定有人来过,并建过道场,不然怎么会留下这个石碑呢?前人既然能在山峰建寺庙,那我也能在此建寺庙,好让想静修的人有个道场,可以静心用功。就这样,他决定在此修建道场。
                  小沙弥高高兴兴地回到山下,对师父说:“师父!普陀山最高的山顶还有一片平地,以前好像建过道场,弟子发愿想去那里建道场,不知师父的意见如何?”
                  师父本来在静静地聆听小沙弥的述说,但是一听只有十几岁的出家人竟然想在佛顶山辟建道场,不禁大吃一惊:“什么!你年纪轻轻就想到佛顶山建道场,你有没有讲错?你要知道光是搬木材上山就是一大难题了,更何况是想在那里建造寺庙了。你真是太天真了,也太不自量力了,要建自己去建。”
                  小沙弥说:“弟子已经发愿了,如果师父不帮忙,那弟子只好自己去建了。”
                  师父听了又说:“你以为建道场就像砌积木那样简单吗?你好好想想吧,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我不想再听了。”
                  许多师兄看到小沙弥年纪轻轻就想建道场,于是也都来劝说:“小师弟!算了吧!修行就修行,还发什么愿,真是自找苦吃,赶快打消这个念头吧!”
                  可是小沙弥并不这么想,他想,既然大家都不相信我,那我就做给大家看吧!于是拜别了师父,走向大殿,跪在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前,虔诚地祈祷说:“观世音菩萨!弟子发愿要兴建道场,希望菩萨保佑弟子,使弟子完成誓愿。”
                  小沙弥离开了师父,离开了本可依靠的道场,就是为了完成他宿世以来的心愿,在佛顶山兴建道场。因为小沙弥的前世就是发愿在佛顶山兴建慧济禅寺的师父,又乘愿再来的小沙弥,现在愿力不失,仍然力行宿世的善愿。但是,小沙弥发愿要在佛顶山兴建道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沙弥左思右想:要兴建道场,首先就要去化缘,因为有钱才能买建材、请工人。于是,小沙弥满怀信心地走向人多的闹市,有时候一家一家地化缘,有时候就站在市场门口,可是所得到的钱太少了。有时候他几天也化不到一块钱,还要遭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时候好几天才得到一些冷饭剩菜,更不要说吃饱了。不知不觉中,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庄严灵巧的小沙弥仍然每天在大街小巷敲着木鱼,挨家挨户地化缘。在这三年里,他尝尽人间的冷暖岁月,头发未剪,衣服破旧,乍看之下,很像一位又脏又穷的小乞丐,人见人怕,更化不到钱了。
                  有一天,他伤心流泪地走到河边,看到潺潺的流水,想起悠悠的岁月,想到三年的时间换来的是理想的破碎,于是悲从心中来,坐在河边号啕大哭。他想,兴建道场原来只是美梦一场空,他已经没有信心再走下去了。
                  就在此时,他突然灵机一动,看看被他敲了三年的木鱼,早已是斑驳不堪了,不如把它放入河里,求菩萨保佑,看木鱼漂向何处,他就在哪里化缘,不要再漫无目标地化缘了。于是,他就真的把木鱼放入河里,自己也跟着木鱼跑。
                  


                  IP属地:吉林13楼2011-12-08 17:59
                  回复
                    奇迹竟然出现了,木鱼流到某个地方,就停在那里打转,不再流下去了。小沙弥心想,这里一定有大护法吧,否则木鱼怎会在此打转呢?于是就赶快把木鱼捞起来。可是当他捞起木鱼后,才看到这里根本看不到什么大户人家,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大片的树林。小沙弥心想,木鱼既然漂流到这里停下来,那就在这里敲木鱼吧。
                    于是小沙弥在河边就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心念着菩萨圣号,手中敲着木鱼。可是,三天三夜也看不到半个人影。正在他精疲力尽时,事情有了转机。原来,有一户富贵人家住在离河边一里路的地方,家中的老夫人卧病在床已有数年了,虽然儿子在朝为官,也聘请过各地的名医前来医治,服尽了各种名贵中药,但仍然毫无起色。可最近,连续三天来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木鱼声,使她忘记了痛苦,并感到心情无比地愉快。于是老夫人唤来仆人,并对仆人说:“你们赶快去找那位敲木鱼的人,我想我的病体只有那位敲木鱼的人才能治好。”
                    仆人听从老夫人的指示,循着细微的木鱼声寻去,终于在河边看到了小沙弥。他对小沙弥说:“老夫人有请,请您跟我走一趟。”小沙弥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仆人就扶着小沙弥走路。
                    “回禀老夫人,这位就是敲木鱼的人,他已经三年没理发,两年没换衣,三年没鞋穿,三天没吃饭了。”仆人向老夫人禀告说。
                    “真可怜啊!快吩咐下去,立即准备斋饭、僧衣、罗汉鞋,并请来剃头师,快替小师父安顿吃穿的问题再说吧!”老夫人指示仆人赶快去办。
                    等这些事情都做完后,小沙弥又恢复了原来清净庄严的模样。老夫人看到小沙弥容光焕发的样子,心里也舒服了一些,于是对小沙弥说:“您怎会落到这般凄惨呢?”
                    小沙弥就把发愿兴建道场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老夫人听。老夫人听完之后,感慨地说:“真是观世音菩萨感应呀!想不到我花了那么多钱,请来各地名医,服尽名贵中药都不能治好的病,自从听了您敲的木鱼声之后,身体的疾病竟然不治而愈了,这真是不可思议呀!这样子好了,您明天起就不用再化缘了。兴建道场的事,由我来为您处理了。”老夫人讲完,立即吩咐仆人去请回在朝为官的儿子,叫他赶快去普陀山的最高峰兴建道场。
                    在朝为官的儿子,知道菩萨的感应事迹也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命令人上山兴建道场。小和尚的夙愿就这样完成了。
                    要真正做成一件事,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很多外在的困难会妨碍你的心志。因此,一定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这样,哪怕已经山穷水尽,但离柳暗花明已是为时不远了。


                    IP属地:吉林14楼2011-12-08 18:00
                    回复
                      第十四篇:自己就是一把标尺
                      有一个青年,专门向一禅师求教。他说:“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缓缓地说道:“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的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可卖5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勾兑后,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禅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别人的评价并不是主要的,自己的价值所在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自己。你认为自己是珍珠,你就是珍珠;你认为自己是草芥,你也就只能如此卑微。
                      


                      IP属地:吉林15楼2011-12-08 18:00
                      回复
                        第十五篇: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恒河的南岸说法。有一位信徒听说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在那里说法,就从恒河的北岸走了很远的路要到南岸去听法。但是到了恒河之后,他发现无法过去,若要绕路,走到对岸时法会可能已经结束了。该怎么办呢?
                        他问旁边的船夫:“请问这个河深不深,可不可以过去?”
                        船夫说:“很浅而已,差不多到膝盖。”
                        那个人听了很开心,说:“那我就可以走过去了!”结果他就从河面走了过去。
                        在恒河南岸听法的人,看到一个人从河面走过来,都吓坏了,因为河水有好几丈深。他们就问释迦牟尼:“这是不是菩萨的示现?要不然他怎么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
                        释迦牟尼说:“不是,他不是菩萨的化身,他跟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对我所说的办法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可以从河面上走过来。”
                        随缘并不是消极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平常之心看待身边的事。不要被表面的困难吓倒,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你就会发现,事情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难的是你如何突破自己的内心。


                        IP属地:吉林16楼2011-12-08 18:01
                        回复
                          第十六篇:与其祈求奇迹,不如创造奇迹
                          以前有一个人,他觉得生活太平淡了,于是天天都期望能出现奇迹。为了让奇迹早些出现,他向佛祖祈求,佛祖问他:“你想要什么样的奇迹呢?”
                          这个人回答说:“奇迹就是做梦都想不到,完全超乎我想象的事情。”
                          佛祖说:“好,我答应你,奇迹明天就会出现。”
                          这个人开始焦急地等待。
                          但是很多天过去了,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他对着天空向佛祖质问:“你为什么没有给我奇迹?”
                          “我早就给你奇迹了呀。”天空中飘来了佛祖的声音。
                          “我怎么没看见?”
                          “其实你天天都生活在奇迹中,你不是说奇迹就是你做梦也没想到,完全超乎你想象的事情吗?我给过你了,你以为佛祖能给你奇迹,可是佛祖也没有给你奇迹,这是你做梦也想不到的,这本身难道不也算是一个奇迹吗?其实你大可不必期待什么奇迹出现,因为除了你自己以外,世界上根本没有其他的什么可以称为‘奇迹’。与其求佛祖给你奇迹,不如自己给自己奇迹。”
                          求人不如求己,因为世上本没有什么奇迹,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自己努力创造奇迹,才是真的奇迹。
                          


                          IP属地:吉林17楼2011-12-08 18:01
                          回复
                            第十七篇:志乃心生,更需全心全意
                            恒远禅师智慧高深。有一次,一位信者问恒远禅师道:“你说,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他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同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的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做事需要用心,但更要用全心。全心全意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
                            


                            IP属地:吉林18楼2011-12-08 18:01
                            回复
                              第十八篇:让自己时刻拥有一颗平实不乱的心
                              从前,有个婆罗门教徒想弄一只野兽作祭品。他捕到一只山羊。回家的路上,正巧被三个骗子看到了。骗子们私下说:“我们今天有羊肉吃了。”于是,他们偷偷商量好一个圈套便各自散开,接着先后朝婆罗门教徒走去。
                              第一个骗子过去对这位婆罗门教徒说:“我看你肩上背着的这条狗一定不错,它大概杀死了不少凶猛的野兽吧!”说完,他就走开了。这个婆罗门教徒心想:“这家伙胡乱说了什么?难道我会将一条狗背在肩上?”
                              这时,另外两个骗子也到了他跟前,并招呼道:“喂!你这位教徒怎么如此荒唐?你看,你有着神圣的祭绳、念珠、水钵和额前的圣点,可肩上却搭着一条狗——这哪里相配呢?这条狗肯定是捕杀兔子、羚羊和野猪的能手。”他们说着也走过去了。
                              这位婆罗门教徒只好将这只准备献祭用的牲畜放在地上,想把事情重新弄弄清楚。等他仔细地摸了摸牲畜的耳朵、角、尾巴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后,暗自说:“这些家伙真笨,他们竟会把这只山羊当成一条狗!”他重新将山羊扛到肩上,继续往前赶路。
                              此时,那三个骗子回头对婆罗门教徒嚷道:“离远点,别挨着我们!靠边走!你呀,只是看起来挺纯洁,婆罗门教徒!你竟同狗接触,那肯定会变成一个猎人。”他们说着便走开了。这时,婆罗门教徒不禁疑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他们三个人都这么说?多数人的意见难道还不对吗?这世上常有弄错的事。大概这的确不是山羊,而是一只吃人的狗身鬼怪吧?它会千变万化呢!怎么回事,难道它又现出了狗身?”
                              想到这里,他吓得不敢再看一眼。赶紧掷下山羊,掉头就跑。那三个骗子看他跑远,便把山羊拖走吃掉了。
                              要相信自己,不能轻易被他人的话所蒙骗。有的人是存心要玩弄你,因此,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坚信自己的想法,不能让他人的阴谋得逞。
                              


                              IP属地:吉林19楼2011-12-08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