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韩信吧 关注:1,341贴子:4,907

【原创】千古悲喜说韩信(完结整理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项王和淮阴,祝这对勇战派X谋战派心心相印,他们的结合才是完美的。
项韩本来是对最好的搭档,可惜项羽不懂珍惜,韩信才背楚投汉,其实韩信和刘邦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感叹。


1楼2012-02-04 15:51回复

    清乾隆年间,举人包彬曾写过一首《淮阴侯庙》,感慨楚汉之际一代战神韩信的悲喜人生,诗如下:
    鸟尽良弓势必藏,
       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
       争肯为臣负汉王。
    韩信在历史上的名气有多大?看看韩信的人生和哪些著名人物的人生纠缠不休就知道了:千古一圣刘邦、千古一雄项羽、一代雌虎吕雉、一代贤相萧何。不过韩信出名,并不是靠傍着名人炒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睥睨千古的军事天才,在群雄的盛宴中强行分走一杯羹,谱写了一首让人击剑长叹,感慨万千的人生传奇。
    世人记住韩信的,不仅是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还有许多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著名成语: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月下追信,国士无双,妇人之仁,筑坛拜将,解衣推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推陈出新,传檄而定,大张旗鼓,背水一战,威震天下,拔帜易帜,各自为战,先声后实,为民请命,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三足鼎立,群雄逐鹿,人心难测,肝胆涂地,肝胆照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个古人能和一个成语联系起来,就足以垂名青史,何况有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韩信想不出名都难。对于韩信来说,他在意的并不是垂名青史,而是垂名当世。人活一世,何必图万世虚名,能在当时的一方天地中证明自己的伟大,足够了!
    无论是名垂当时,还是名垂青史,韩信都做到了。两千二百年前,韩信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自汉以后,韩信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现象”,直到现在依然如是。历代帝王将相如过江之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能被历史牢牢记住的又有几人?但历史却牢牢记住了韩信。
    刘邦以治国为不朽,张良以奇谋为不朽,项羽以热血为不朽,而韩信,以用兵为不朽!看看明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茅坤怎么评价韩信用兵的: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出自《史记钞》
    茅坤的话有分量吗?可以来看另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称谓——唐宋八大家,即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的分法早已经深入人心,那么,是谁第一个提出“唐宋八大家”这个文学概念的?正是茅坤!
    历代善用兵者多矣,但茅坤只认可韩信为兵仙,足见韩信在军事上的超绝地位。
    从出人意料的登坛拜将开始,韩信的人生轨迹如火箭般窜升,手笔通天,横剑成国,让人目不睱给,叹为观止: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谈笑定三秦。
    木罂疑兵,擒魏豹如覆掌。
    背水成阵,击杀赵军二十万,赵歇伏首马前。
    东向击齐,杀俘楚军二十万,上将龙且授首。
    垓下之围,十面绝阵,霸王别姬,沛公一战定天下!
    如果把两千二百多年前横空出世的大汉帝国比喻成一座丰碑的话,那么,汉高祖刘邦就是这座丰碑的碑身,矗立在历史的醒目处,供后人膜拜凭吊。韩信,则是这座丰碑的基座,虽然没有碑身那么耀眼夺目,但所有人都知道,没有基座,也就没有这座丰碑。
    自从秦末著名的泥腿子陈胜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数个出身寒微的草根们不甘心接受命运的残酷判决,他们不甘沦为草泥,他们渴望一飞冲天。他们要用热血和青春,甚至是生命来向苍天大地证明:历史的丰碑,人人有份!不能者下之,能者为之!
    历代有许多从底层草根中强势杀出的英雄人物,但能以“叫花子”身份最终封王成神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开创有明二百七十年铁桶江山的叫花子朱元璋,一个就是韩信。韩信虽然名为王孙,实则草根,最落魄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生存对韩信来说几成奢望。
    


    2楼2012-02-04 15:51
    收起回复

      沉重的苦难,没有压倒韩信,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机会面前,人人未必平等,草根固然不如豪贵子弟近水楼台,但做为一个草根,如果你连最基本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是没有资格去梦想成功的,不能、也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同情。
      看看韩信吧!
      无论青少年时期有多少的困窘,受过多少人的污辱和耻笑,韩信还是勇敢地存在着。因为韩信心中有一个梦想,一个所有男孩都曾经有过的梦想。即使被所有人抛弃,韩信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他还在努力向命运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在你还没有成功的时候被别人耻笑,不要放弃那0.1%的可能,顽强的坚持下来,最后,你可以用成功来耻笑这些浅薄的人。韩信做到了这一点,当成锦衣还乡时,文明体面地羞辱了那个让他遭到胯下之辱的恶少,这样的人生态度,足以为人敬仰。
      韩信的人生传奇,其实就是一本励志书,读懂了韩信,也就读懂了苦难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更可贵,没有什么比勇气更让人感动。出身草根没什么,只要你努力,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虽然韩信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但那只是政治的失败,而不是信心和勇气的失败。根据著名的木桶理论,韩信这只木桶上有许多合乎尺寸的坚实木板,有军事板、信心板、勇气板,唯独只有一块政治短板,直接葬送了韩信的辉煌前途。
      韩信缺少足够的政治能力,也就是政治情商,更直白一些讲,就是会不会做人。从这个角度看,项羽、韩信其实都倒在了同一个地方,他们都是多智商、少情商。所不同的是,项羽的失败在于他高估了自己,而韩信的失败,则是低估了对手。
      平生自负兵学无解,得志升龙之后,韩信目中无人,得罪了官场上近乎所有实权派。当韩信轻鄙地当面辱骂樊哙是屠狗辈的时候,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不可逆转。聪明人心里瞧不起谁,但不会说出来,面上依然春风和气。当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时,你就已经失败了。
      韩信做事聪明,做人不聪明,他没有参透权力之于人的得失关系。韩信没有从做人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他和刘邦的关系,以为天下底定,就可以和皇帝陛下共富贵,长乡食祀,千秋在信一人。只是韩信没有想过的是,刘邦可以与萧何共富贵,可以与张良共富贵,甚至可以和樊哙共富贵,但绝对不可以和韩信共富贵!
      原因,其中很简单:卧虎之侧,谁睡其酣!
      萧何、张良本事通天,也不足以对刘邦的天下造成威胁,更遑论樊哙这个屠狗妹夫。而韩信是当时公认的天下第一名将,用兵如鬼神翻覆,人皆不能测。刘邦能消灭项羽,韩信功为最大,如果一旦韩信和刘邦刀兵相见,谁敢说刘邦能笑到最后?
      为了大汉天下千秋万代,韩信必须死,但如果韩信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天下底定之后,迅速交出兵权,示刘邦以归野游逸之志,终生不入官场半步,刘邦还是可以放韩信一条生路的。一千五百年后的明朝开国大将汤和就远比韩信拎得清、看得透,要不是汤和及时交出兵权,以释君主之疑,朱元璋是不会放过他的。
      可韩信选择的却是挟功抗上,自负凌人的绝路,长乐宫中的地狱之门已经缓缓朝着韩信打开,而韩信却还昂首踏了进去。阴险毒辣的吕雉一声令下,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传奇就此化为一缕云烟,消失在苍茫天际。兴衰荣辱,空空如也。
      韩信生的卑微,死的憋屈,但过程却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一叹韩信胯下受辱,再叹韩信功垂宇宙,三叹韩信兔死狗烹。在这个巨大的人生反转过程中,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智与愚、忠与奸,淋漓尽致的喷洒在历史的醒目处,写就了一幅不可再得的人生画卷。
      从所有人鄙弃的懦夫,到所有人认可的战神,其间发生了许多故事……
      


      3楼2012-02-04 15:51
      收起回复
        二 秦失其鹿,而群雄逐之
        嬴政相信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战无不信的大秦王师,征服嬴政所能想像到的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摆在嬴政面前的,是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给自己的天下进行一个准确的名位定位。
        “六国毕,四海一。”嬴政统一天下,已不满足于做秦王。六国亡俘都是王,所以嬴政需要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绝不可以和亡俘并列称王,这是耻辱!嬴政已经对“王” 能否当起他赫赫武功产生了怀疑。
        虽然在周朝,周王即是天子,诸侯国的爵位分为五等,既“公、侯、伯、子、男”,但到了战国时代,人们已经记不清周王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在什么年代了,诸侯们也不再满足于当“公”当“侯”,甚至还有子爵的,都纷纷扯旗称王。
        如果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称王倒还可以,但嬴政已经做了天下共主,岂能自降身价?
        虽然相对于实际权力来说,名号不是特别重要,但嬴政显然不这么看。统一后,嬴政就让群臣给他重新拟个名号,令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王是不能再做了,秦国的大臣们开始绞尽脑汁,为他们这位战功赫赫的君主重新拟定一个合适的名号。秦丞相王琯、廷尉李斯等人先是吹捧嬴政:“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然后众议为嬴政拟了个“泰皇”的名号,并请天子自称“朕”。
        嬴政除了对泰皇之称不太满意,把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名号合并起来称“皇帝”,其他皆如群臣议。嬴政自称始皇帝,废除周朝的谥法,以二世三世乃至于万世为号。
        嬴政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不是弄出来一个皇帝名号,而是彻底废除了周朝以来的分封制,夷天下诸国为郡县,分为三十六郡。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史称“车同轨、书同文”使中国从东周开始一盘散沙的状态凝成了一个拳头。
        在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时,嬴政遇到了一些阻力,丞相王绾等大多数臣僚都反对郡县制,他们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陛下虽然新得天下,但燕国、齐国、楚国等地距离关中隔千山、阻万水,陛下鞭虽长,犹不及马腹,请陛下把各位王子分为诸侯国。”
        嬴政决定了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他让廷尉李斯谈谈自己的看法。李斯是著名的法家,虽然他因“羡慕嫉妒恨”而害死了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但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李斯继承了下来,当然,嬴政本人也是倾向于法家思想的。
          


        7楼2012-02-04 15:57
        回复
          李斯驳斥王绾等人的观点:“周文王和周武王曾经分封八百余国,虽然多是同宗,但时间久长,亲戚关系越来越远,他们之间互相攻杀,名为亲戚,实同仇寇,扰乱数百年。现在陛下英武神明,海内同一,并诸侯为郡县,则为子孙免去战争隐患,此大利也。至于皇子功臣,陛下可以重加赏赐,他们也就满足了。不然,周朝之乱,怕不久就要重演了。”
          嬴政非常满意李斯的看法,做了最终的拍板:“李斯说的很好,周平王以来,天下之所以战争不休,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原因。现在如果再搞分封,就等于朕为子孙后代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过不了多少年,秦复为周矣。”
          秦王政二十六年,历史上再无秦王政,而多了一位史家公认的千古一帝,他就是秦始皇嬴政,一个永远不会向命运认输的男人。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帝国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不过历史总是在反反复复中缓慢地向前进着,虽然嬴政统一了天下,却没有统一人心,因为六国已经立国数百年,分封制的思想基础非常雄厚。六国旧贵族面对亡国,多数不服气,他们的祖业,凭什么就白给了你姓嬴的?刻薄的人也许会咒骂赢政:“天知道你的生父到底是谁?”
          嬴政知道这些诸侯的子孙在想什么,为了扑灭隐患,嬴政下诏把各国的兵器都运到咸阳,镕成十二个金人,号为“翁仲”,诸侯子孙没了兵器,看他们拿什么造反?同时,嬴政还强行把诸侯国富人约十二万户的户口迁到了咸阳,就近控制。
          


          8楼2012-02-04 15:58
          回复
            嬴政是个好大喜功的雄主,面对自己创作的伟大作品,嬴政自然要让天下人知道,否则这幅画给谁欣赏?天下都是他的,他爱上哪就上哪,谁也管不着,也不敢管。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他有一个宏大的志愿,就是要游遍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让天下人见识一下始皇帝的赫赫威仪才是最重要的。
            嬴政一边游圌行示圌威,一边用严刑酷法来震慑天下人,秦法向以严厉著称,秦文公时,法有三族罪,既“父族、母族、妻族。” 公孙鞅变法时,“令人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到了嬴政时代,刑法更加严厉残酷,比较著名的死刑就有:族(灭族)、车裂(五马分尸)、具五刑(类似于凌迟)、阬(活埋)、定杀(溺死)。
            当然,秦朝法律中有一条现代人非常熟悉:“失期,法皆斩。”如果戍卒没有按事先指定的时期达到服役地点,无论有什么不可预料的客观困难,所有人都要被杀掉,打响反秦头炮的陈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圌逼反的。
            对于秦朝暴圌政,后世史家给予了严厉批判,特别是在亡秦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对亡秦的研究是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汉初才子贾谊就是以一篇洋洋洒洒的《过秦论》而名垂青史的。宋人苏轼对秦朝极为反感,他在《淮阴侯庙记》中就直斥:“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
            其实秦朝之政,远不是苏轼所渲染的那般酷烈,至于所谓的“焚圌书圌坑圌儒”,完全是历史的误会,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书解篇第八十二》为此事辩诬:“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
            实际上秦之焚书,根据《书解篇》所说,焚得是五经,不过也有赖于伏生的保护,五经保留下了许多残篇。至于“坑儒”,更属虚妄之说,《史记.儒林列传》明确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术士和儒士可不是一个概念。


            9楼2012-02-04 16:02
            回复
              当然,秦朝实行暴政是铁钉的史实。特别是对当时人来说,秦统一之时,绝大多数人并不在乎六国的存亡,人们都渴望在新时代过上好生活。可六国灭亡之后,秦仍以严律治国,他们别说既得利益了,连仅有一条小命也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反秦情绪如秋草之火,愈烧愈烈,人们开始怀念六国时期,
                这也是当时分封制大行其道的社会心理因素。
              自灭齐之后,秦朝统一不过十年,统治便危机四伏,天下人皆恨始皇帝暴政。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二十日,千古一帝嬴政病死于巡游途中。嬴政死前曾经发书给长子嬴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
              如果嬴政的天下能顺利传到长子嬴扶苏手中,秦朝还是大有希望渡过危机的。嬴扶苏“为人仁”,是块守成的好料子。如果嬴抚苏和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调个位子,不见得嬴扶苏做得会比刘恒差多少。
              但当时嬴扶苏并不在始皇帝身边,而被打发到了塞北,和将军蒙恬一起防御匈奴人。留在始皇帝身边的是幼子嬴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都不喜欢入嬴扶苏,而是改立了嬴胡亥。
              二十一岁的嬴胡亥在一片混乱中即位,成为秦朝第二位皇帝,即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二世。嬴胡亥的即位,标志着秦朝“以暴治国”的政策不但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将本可以千世万世的大秦皇帝在瞬间推进历史的坟墓。
              


              10楼2012-02-04 16:03
              回复
                项羽东不成西不就,项梁非常恼火。项羽却豪情满怀地说道:“读书识字,能练好签名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学剑嘛,学得再好,也不过是防身所用,都不是我所需要的。好男儿大丈夫,当学万人敌!”
                项梁吃惊地看着项羽,没想到侄儿有如此志向,对项羽刮目相待,便教起项羽兵法。项羽大喜,开始苦学兵书,可惜项羽是个猴子性格,大略知道了兵书用法后,又开始耍起无赖,不学了。项梁拿他也没什么办法,由他去吧。
                后来项梁因事杀了人,害怕仇家报复,带着项羽逃到吴中避祸。项梁是个四面玲珑的角色,在吴中混得不错,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遇有官府徭役或谁家出了白事,都是项梁主持。
                此时的项羽已经二十多岁了,身高八尺二寸。秦朝的尺寸标准,一尺合23.1厘米,将近一米九的虎躯大汉。加上项羽力大过人,能举起大鼎,面不更容气不喘。吴中少年都知道这位项少爷的本事,又畏又服,在项羽身边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就像刘邦身边也同样形成一个喝酒吃肉的小圈子一样。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1年)的十一月,嬴政巡游天下,来到会稽,转了一圈后准备回咸阳。在渡浙江的时候,万民围观,项梁和项羽也无事,便来凑个热闹,想看看这位威震千古的大皇帝长什么样子。项羽伸头掂脚地瞧了一回,满脸不屑地说:“无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之!”
                不清楚项梁是否知道七年前秦始皇在博浪沙时差点被一个韩国贵族子孙用大铁锥砸死的故事,这个韩国人名叫张良。万一赢政长了一双顺风耳,听到了项羽的话,那还了得?项梁忙用手捂住项羽的大嘴,轻声骂侄子:“你昨晚灌了几碗黄汤?敢说这种话?小心灭族!”不过从此项梁也看出来项羽志向非等闲人可比,越发喜欢这个侄子。
                项梁其实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做为项燕的儿子,对秦国强烈的亡国仇恨几乎让项梁不能自持,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要实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伟大预言。项梁不比项羽这个楞头青,他知道嬴政虽然残暴,但此时尚不是反秦的最佳时机,等到嬴政挂掉,嬴胡亥继位之后,天下土崩,陈胜举起了反秦大旗,项梁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的九月,也就是陈胜斩竿起义的两个月后,时任会稽郡守的殷通已经判定秦朝大势将去,不如趁机搭上陈胜这条破船,顺便在河里捞几把可口的鱼虾。
                殷通知道要想做成大事,身边没几个强人是不行的,因为项梁是当地大佬,文武两道都能吃得开,所以殷通就想拉项梁入伙。殷通告诉项梁:“秦朝看来气数将尽了,我等何苦为二世卖命?不如反了,我打算让你和桓楚做将军。”
                项梁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但要让项梁跟着殷通这等不三不四的人物混,岂非笑话?殷通手上有地有粮有兵,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项梁对殷通的态度一直是“羡慕忌妒恨”,想杀掉殷通,用殷通的面粉做自己的蛋糕。
                项梁心生一计,他嘴角露出了诡异的笑容,项梁很诚恳地告诉殷通:“桓楚是良将,不过他现在正在逃亡,没有人知道他窝在哪里?我侄子项籍倒知道桓楚的去处。”
                浑身冒傻气的殷郡守便让项梁把项羽叫进来问话,项梁趋出,交待了项羽一番,然后带着项羽入内。
                还没等殷通说话,项梁递给项羽一个眼色:“你现在可以告诉郡守,桓楚在哪里了!”项羽拔剑趋前,还没等殷通惊叫出声,殷郡守的人头就像西瓜一样在地上滚来滚去。
                鲜血溅满了项羽英俊的面庞,项羽面无表情地站着。
                项梁把印绶佩在身上,手中拎着殷通血淋淋的人头,告诉在场众人:殷通已死,项梁尚在,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大了。一府中人见状皆惊骇,项羽不容得他们,跳起击杀近百人,血流成河,余下的官们都害怕被项羽杀掉,纷纷伏拜。项梁乃自为会稽守,让项羽做将军,准备北上寻找秦国的仇人一了亡国之恨。
                项梁随即在吴郡举兵,收吴郡精兵八千人,这就是后来跟随项羽横冲天下,几乎杀遍各路大神的八千江东子弟。八千人马在当时并不算很多,秦国灭楚一战就能发动六十万军队,但这可是项羽带出来的铁血雄师,项羽的传奇人生,和这支让人心潮澎湃的八千江东子弟密不可分。
                这一年,项羽二十四岁。
                


                13楼2012-02-04 16:12
                回复
                  五 淮阴市井笑韩信(上)——蹭饭吃的韩信
                     行路难 其二
                     唐.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就在项羽骑乌稚、舞大戟,纵横热血疆场,挥洒男儿豪情的时候,在距离项羽家乡下相不远处的淮阴市中,一个相貌魁伟、却衣着穷酸的年轻人,背着一柄冷寒映日的大剑,在喧嚣热闹的街市上沉默地穿行。
                  他,就是韩信。
                  首先讲一下韩信的生卒年问题。
                  韩信被杀的那一年是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但无论是《史记》或《汉书》,都没有记载韩信出生哪一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韩信至少和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一样,都出生在秦王赢政即将统一天下之时。
                  原因有两个:
                  一、韩信的佩剑。
                  在先秦时代,普通百姓是绝无资格佩剑在身的,只有王孙贵族才可佩剑。而韩信极有可能是韩国王室后裔,那么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韩信不会在秦朝统治时期佩剑的,因为秦始皇时代严禁亡国王孙携带武器,咸阳阳那十二个大金人可以证明这一点。韩信佩剑时年龄应该在二十岁左右,从秦始皇赢政驾崩的那一年(公元前210年)往前推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左右。
                  二、来自韩信的自证。
                  后来韩信投靠汉中刘邦时,不被重用,只当了个小粮官。后来出了事,韩信的上级主管夏侯婴要杀韩信等十三人,韩信在临死前大呼:“奈何杀壮士!”壮士大抵是指二十岁至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如果韩信超过这个年龄段,不太可能自称壮士。韩信出事的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如果从这一年往前推二十五年,韩信应该出生在公元前230年左右。
                    


                  17楼2012-02-04 16:26
                  回复
                       傍晚,夕阳西沉,人们开始收拾家伙回家吃饭,韩信再次来到熟人家里蹭饭。一碗不够,再吃一碗,直到吃得打饱嗝,韩信才起身离开。
                    一开始的时候,别人还能看到亲朋故旧的关系,赏韩信几碗饭吃,但韩信吃饭是从来不给钱的,他也没钱。时间长了,别人就吃不消了,谁家也不富裕,哪经得起这头饿狼的糟蹋。
                    有些亲友很讨厌韩信吃白食,只是念及韩信亡父的旧情,以及韩信母亲临终时含泪嘱托,没好意思发作,但脸上已经开始挂不住了。第一个揭竿而起,给韩信甩脸色的,是淮阴郡下乡南昌亭长的老婆。
                    在这场由韩信发起的蹭饭战役中,南昌亭长家里受损最为严重,因为韩信在他家蹭了好几个月的白饭。做为受害者,亭长一直隐忍不发,但亭长夫人可没有这么好的涵养。
                    韩信刚开始来吃白食的时候,她还能沉得住气,但几个月下来,亭长夫人就被韩信给吃急了,家里的米缸已经开始养老鼠了,韩信还每时按时来蹭饭吃,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男人!
                    


                    19楼2012-02-04 16:28
                    回复
                         为了不让韩信再来她家吃白食,亭长夫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其实就是提前吃饭。平时七点吃饭,现在改成五点就起床做饭,夫妻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刚出锅的饭菜一扫而光,然后打扫干净,等待韩信的到来。
                      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韩信已经背着剑,站在了门外。
                      房间里闻不到一丝饭菜的香味,韩信所能感觉到的,只有席坐于地的亭长夫人冰冷的沉默。
                      “食乎?”韩信面色不悦的问。
                      “已尽矣!”亭长夫人面无表情的回答。
                      ……
                      韩信虽然好吃懒惰,但他并不傻,平时亭长家吃早饭都是准时准点的,现在突然把饭局提前了,这不是很明显冲着自己来的么?韩信满心欢喜的来蹭饭吃,结果饭没吃到,却蹭到一顿白脸,韩信的脸上顿时就挂不住了。
                      他要发作!
                      韩信脸上开始抽搐,拳头握得咯咯作响,当场大骂亭长夫人是个心术不正的坏婆娘,我一没偷你们的鸡,二没偷你们家的狗,凭什么不让我吃饭?虽然不知道韩信都骂了什么,而且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对此事的描述只有简短有力的四个字,却将韩信当时的愤怒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怒,竟绝去。”
                      韩信吃不到白食,他居然还好意思发怒!吃白食到了韩信这种嚣张跋扈的份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知道韩信发怒的勇气是从何而来,难道他认为在亭长家蹭饭吃,不是亭长对自己的施舍,而是自己对亭长的施舍?
                      


                      20楼2012-02-04 16:29
                      回复
                        之后连续几个月,每天的这个时候,韩信都能在柳树下接过漂母送来的饭团,在这个残酷世界里感受到那种母爱般的温暖。韩信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韩信在世上孤苦伶仃地存在着,没有人欣赏他,没有人爱他,甚至都没有人可怜他。
                        在这种绝望至极的精神状态下,韩信能坚持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韩信已经不指望有人来可怜他,他还在别人鄙夷的眼色中痛苦地挣扎,他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直到漂母的出现,才让韩信改变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刻薄的看法:世上还是有温暖的,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幸运的体会到这种母性赐予的温暖。
                        韩信每次看到漂母离去的身影,心里都特别的温暖,他已经“爱”上了心地善良的女人,这种爱,是儿子是母亲的那种难以割舍的血缘之爱,虽然韩信和漂母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韩信终于忍不住了,当漂母再次把饭团递到韩信手中的时候,韩信泪流满面,他哽咽着告诉漂母:“蒙母不弃儿,以馈儿食,是后儿若封侯,必赠母千金,以报一饭之恩。”韩信是动了真感情,他相信漂母一定会非常高兴的接受自己千金之诺。
                        没想到韩信等来的却是一顿臭骂。
                        漂母脸色突然阴沉下来,她有些哀其不争的看着韩信,语气很愤怒的告诉韩信:“你堂堂七尺男儿,不能耕地,不能为商,沦落于河边挨饿。我看你实在可怜,给你提供饭团,让你有机会活下去。我不是贪图你的千金之诺,富贵于我如浮云,你说这些话,是在污辱我的人格。如果以后还想继续让我提供食物的话,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说完,漂母转身离去,韩信呆呆地站在柳树下,泪水依然在脸上肆意地流淌。虽然漂母话说得很重,但韩信却不认为这是漂母是对自己的鄙薄,而是对自己的关爱。被母亲斥责,其实是一种幸福,说明母亲还没有彻底忘记自己。
                        


                        24楼2012-02-04 16:32
                        回复
                          ……
                          韩信明白了,这几个人是有意找事的,看来今天是躲不过了,总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韩信一动不动,但拳头已经握得咯咯作响。
                          “没看出来,你还很有骨气,是我们小瞧了你。看你这副大块头,又背着一把来路不明的剑,想必也是个练家子。这样,如果你认为我的要求污辱了你的人格,你把剑拔出来,当胸刺我一剑,算你是一个爷们,从今以后我们绝不再找你的麻烦。我若死,我家也不会拖你报官,如何?”壮大少年语带轻蔑地问,他相信韩信是没有胆量拔剑的。
                          韩信死死盯住恶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十步杀一人,血溅当场;还是像狗一样从别人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将做出艰难的诀择。
                          杀,还是不杀?
                          韩信猛地向前走了一步,右手已经反向握住了背后那柄剑的剑柄,他的眼睛中突然迸发出一种邪恶的感觉,这是所有认识韩信的人,从来没有见过的眼神。恶少脸上陡然变色,他的身体哆嗦了一下,难道韩信真的已经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要抽出宝剑,捍卫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
                          恶少壮起鼠胆质问韩信:“有种的你刺我一剑!我就不信你敢杀我。”恶少脸上汗珠不停的沁出。
                          韩信的眼神紧紧盯着恶少,一言不发,他还在思考刚才那个问题。韩信其实是个很在意自己尊严的人,面对恶少对自己的人格污辱,只要韩信横下一条心,抽出剑来,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在现场所有围观者的关注下,捍卫自己做为男人的最后尊严。
                          韩信在想:我将来是要出将入相的,岂容你们这群小人肆意糟蹋!
                          但韩信的手始终纹丝不动。
                          恶少的挑衅固然让韩信无法忍受,但这柄铭刻韩信祖上光荣与骄傲的名剑,却即将蘸满这种市井小人的脏血,更是韩信万难容忍的。这把剑以上等好铁锻炼而成,抽鞘斜举,以日光映之,寒光闪闪,摄人心魄。名剑只杀千夫长,奈何杀小人?韩信心有不甘。
                          更重要的一点,面对恶少的人格污辱,韩信可图一时快意,一剑封其喉,震慑群小,在江湖上传扬韩信怒杀恶少的美名。
                          但代价呢?当街杀人,这是犯死罪的,自古杀人抵死,欠债还钱。韩信志向远大,他是即将展翼高飞的雄鹰,为了所谓的尊严,面对麻雀的挑衅,不惜和麻雀同归于尽,这是英雄主义?还是愚蠢的不可救药?
                          是做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还是做一个天下主义的英雄?韩信还在犹豫。
                          韩信很清楚,以韩信的大块头,且有一柄好刀剑,什么样的人杀不得?他恨不得杀光眼前这群恶少。不过从此韩信再无机会去在广阔天地中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荣与骄傲,值得这么做吗?
                          “不值!”韩信的心里有一个愤怒的声音传来。
                          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整条街的人都挤了过来,伸头垫脚的看热闹。韩信是这条街上的名人,大家都知道这个懒汉的“传奇”故事,也认识这个杀猪的屠户少年,井水不犯河水,他们怎么对上眼了?
                          有人好奇的问,其他恶少告诉了这件事情的起因。
                          “那你说韩信会不会真的动手杀人?”有人轻轻问道。
                          “不好说,看韩信眼都红了,估计屠家少年今天要栽了。”
                          “韩信有这个胆吗?”
                          “看好戏吧。”有人一边看热闹,一边回答。
                          韩信下定了决心,他选择了要做一个天下主义的英雄,那么今天,韩信就要为了这个伟大而遥远的理想付出人格上的惨痛代价!
                          韩信沉默地将剑从背上取了下来,他可以从恶少胯下爬过去,但剑不可以!因为这柄剑,铭刻着自己在人间仅存的骄傲。韩信心里出奇的平静,他似乎不再愤怒,而是心平气和地蹲下来,吹了吹地上的尘土,把剑放在恶少身后一块干净的地面上,然后韩信再走回恶少的面前。
                          众人冷漠地看着韩信,恶少似乎已经感觉到韩信要向自己屈服了,他的嘴角在微笑,双腿之间的距离又稍拉大了一些,以便韩信舒服地从自己胯下像狗一样爬过去。
                          韩信单膝跪了下来,然后将另一条腿往后收缩,双膝同时着地,而恶少就站在他的面前。韩信没有抬头,他知道,恶少脸上会呈现出一种征服的快感,而韩信不想看到这个小人在享受自己带给他的这种屈辱的快感。
                          


                          27楼2012-02-04 16:39
                          回复
                            好厉害。。。。来不及看、占位先。。。


                            IP属地:上海28楼2012-02-05 11:17
                            回复
                              围观众人看到韩信最终还是跪在了恶少的面前,无不大笑,看来我们平时还是高看韩信了,这是一个懦夫!背着剑的懦夫。所有人都在为韩信的父母感到可惜,不知道他们前世都遭到了什么孽报,怎么就生下这么一个没种的儿子。
                              韩信知道所有人都在免费看他的笑话,但对韩信来说,如果不能封侯拜相,驰骋四海,这是比在小人胯下做犬行更大的耻辱。韩信已经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天下主义的英雄,为了这个目标,什么样的屈辱韩信不能忍受?!
                              韩信手脚并用,在恶少轻蔑的耻笑声中,像狗一样,缓慢地从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在即将爬过胯下的那一瞬间,韩信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将自己的身体紧紧箍住的那双大腿,仿佛就像两座大山,将韩信牢牢压在下面。
                              这个男人是不会认输的,因为他是韩信。
                              韩信心情复杂地爬过了恶少胯下,突然抬起头,看到了远方刺眼的阳光,仿佛看到了光明。韩信以极快的速度站了起来,重新恢复了一个男人最标准的存在姿势——站直了,别跪下。至于那些剔着牙花瞧热闹的市井闲汉,韩信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们的存在,一群蝼蚁而已,何足道!
                              韩信蹲在地上,把宝剑捧起来,用粗大的手拂拭着这把象征着自己最后尊严的冰凉寒铁,剑在人在,剑亡人亡。屠家恶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韩信不会忘记他,是这个恶少用行动告诉韩信:人间险恶,想在人世间上继续存在下去吗?那就要比所有人更邪恶。
                              在韩信没有闯荡江湖之前,他生活的圈子非常狭小,真正在这个时候和韩信人生轨迹交叉的只有三个人:亭长夫人、漂母、恶少。亭长夫人不让韩信蹭饭吃是天经地义的,她有无数个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为自己辩护,真正让韩信体会到人间冷暖的,前者是恶少,后者是漂母。
                              漂母和恶少就是韩信少年时代对社会认知的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漂母的善良给予了韩信极大的人生鼓励,而恶少的侮辱行为则让韩信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这两个社会底层人物从两个完全相反的侧面教会了韩信走向社会的第一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是韩信走向成熟的老师。
                              社会就是一所大课堂,人生是一堂四十五分钟的教育课。通过一正一反两个人物的生动教育,韩信学到了很多对人性深刻的理解,这对他以后的行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韩信不会忘记这两个曾经对自己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小人物,这就是韩信的可爱之处。知恩必报,有仇必报,热血耿耿,不要讲什么以德报怨的鬼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恩怨分明,光明坦荡,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恩人和仇人,韩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胯下之辱,让韩信他牢记一生,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曾经让自己背负千古笑柄的恶少。也许这个恶少永远不会想到,这个曾经在自己胯下像狗一样爬行的韩信,将来会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自己面前。
                              庄子在《逍遥游》讲过一个故事,大鹏背负青天,扶摇而上九万里,蓬间雀眼界狭小,它嘲笑大鹏:“我们也会飞,不过最高也就能飞出几丈远,你何德何能,敢飞九万里?”蓬间雀飞不高,不代表大鹏飞翔的高度,所以蓬间雀永远也不会理解大鹏的志向。
                              草丛树灌,是蓬间雀的天堂;九万里云霭青天,才是大鹏应该去的地方。幸亏韩信在受辱时理智战胜了冲动,否则官府的死牢里多了一个待斩的死囚,而历史则将少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精彩。
                              人贵自知,更贵自信,韩信相信自己就是庄子所说的那只由鲲变成的大鹏,仰望看不到尽头的青天,那才是韩信的天堂。做为一只将来要展翅高飞的大鹏,不要面对蓬间雀的嘲笑,就要红头胀脸的要和蓬间雀试比高,这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29楼2012-02-05 2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