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吧 关注:27贴子:1,834
  • 4回复贴,共1

宋明清文章选本述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ZZ

提要
我国由《昭明文选》始有专门编纂的文学总集,唐宋以后,更如百花齐放,因应各种情况而有不同目的的选集,宋代以下,更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使得文选本不再只是辑录文章,更多的是加以批点,论其文法,以供学子学习写作场屋文章.这些选本不选时文,而欲以古文法入手,加以融会贯通,因此代代均有各种选本选录范本,加以说解,指点学子.经过宋明清三朝的不断选择,佳作一再被选入,析解其创作巧妙,这些作品也因为一再的被收录,流传,而被典范化,作品的意义也因此呈现.藉由这些文章选本,吾人才得以窥见历代文人为后代学者精心选择的典范,以及其意义.此外,亦可经由选文及评析,看到编选者的文学主张,及在评析中所存在的文学理论,此亦是研读选本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典范,唐宋八大家,古文
前言
自《昭明文选》始,我国文选总集跨入了崭新的一页,各类总集选本蜂涌而出,然流传至今者却不多.宋代以降,古文评点勃兴,为文学总集开启了新的面貌,文选不再只是文章的辑录,更多的是包涵了编选者自己的文学意见及目的.於是或因作者各有主张,或因时代风气有异而呈现出不同面貌,进而也促进了古代散文典范的形成,因此今欲以宋明清三朝为界,选录各文选,以观三朝文章选本所存在的意义.
然为求了解历时性变化,因此在选本的选择上,不选单朝断代的选本,如《宋文鉴》,《明文衡》,《清文汇》等,因为其所呈现的是共时性的特色,不存在通贯上下的特色.为求了解典范形成的进程与演变,今所选文集,以纵贯古今者为主,计十三部文选集,就此通览全貌.以下即於前言处,先作各文集的简介,以供下文析述.
《古文关键》,宋 吕祖谦评.今存二卷,共六十二篇,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之文,不分文体,以作者时代为序.今以宋 吕祖谦评,蔡文子注,清 徐树屏考异,俞樾跋的版本最为主要.另又有一吕祖谦书,名为《评点八大名家古文钥》,察其内容,除字体不同之外,所选与《古文关键》全同,当为一书二名. 
《崇古文诀》,宋 楼昉评选.收录先秦至宋的文章,共三十四卷,百九十八篇,不分文体,以时代为序,每篇前有总评.此书又名《迂斋古文标注》,今采用《四库全书珍本六集》本.
《文章正宗》,宋 真德秀评选.收录先秦至宋的文章,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体,是诸书中唯一选录「诗赋」者.共收文章六百八十七篇,诗歌三百二十三篇,各体中再以时代为次.今采用四部丛刊广编本.
《古文集成》,宋 王霆震编选.收录先秦至宋的文章,共七十八卷,此书集吕祖谦,真德秀等人的评述,并分论,辩,序,书,状,记,辞,疏,封事,表,札,铭,箴,图,解,原,议,问对,设论,戒等二十体,各体中再以时代为次,计五百二十二篇,今采用《四库全书珍本二集》本.
《文章轨范》,宋 谢枋得批选.其书分为放胆文与小心文两类,前二卷为放胆文,后五卷为小心文,共七卷六十九篇.所收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主,兼及陶潜,李觏,诸葛亮之文.今采宋 谢枋得批选,明 李九我评训,明 王守仁叙言,日本 原田由己标笺本,此本除了谢枋得之评,另收有吕祖谦,楼昉,苏洵,茅坤等多人篇末总评.
《文章指南》,明 归有光评选.收录先秦至明代文章,分仁,义,礼,智,信五集,共百二十篇,不分体,有评亦有点,各篇末有归有光总评,书前则有〈归震川先生总论看文字法〉,〈看历代名家文法〉,〈论作文法〉,〈论文章体则〉,与选文一一呼应,体制完整.今采用坊间通行广文书局本. 
《文编》,明 唐顺之编选.收录先秦至宋之文,共六十四卷,一千一百十七篇,分为论,奏,说,书,序,状,墓表与传,神道碑,碑铭,墓志铭,杂著,记,行状与祭文,制策,对,谏疏,论疏,疏,疏请,封事,表,上书,札子,年表与论断,策,辞命,启,议等,各体中又以时代为次,今采用《四库全书珍本八集》本. 
《唐宋八大家文钞》,明 茅坤选评.收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家之作.全书以作者为主,收文一千五百八十六篇,其下分体录文,文体有表,状,书,启,序,记,传,原,论,议,辩,解,说,颂,杂著,碑,碑铭(含神道碑),墓志铭,哀辞,祭文,行状等,《四库全书》有此本,存其总评,今采用陜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高海夫主编之《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本.



1楼2006-10-16 02:01回复
    《古文析义》,清 林云铭编选评注.收录先秦至清代之文,正编六卷,续编八卷,共收文五百五十六篇,其以时代为次,不分体,前有凡例十七条.今采用通行宣统已酉精校刊行合编本,然此本无序,其序见《挹奎楼选稿》.
    《古文观止》,清 吴楚材,吴调侯选注.收录先秦至明代之文,共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以时代为次,不分体.《古文观止》目前通行版本甚多,今采用清 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王文濡评校本.
    《古文辞类纂》,清 姚鼐纂集.收录先秦至清代之文,共七十四卷,六百八十四篇,有清一代只选录方苞与刘大櫆文章.书分十三体: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辞赋,哀祭,箴铭,颂赞,各体中又以时代为次,今选用清 姚鼐编,王文濡评注《评注古文辞类纂》本. 
    《经史百家杂钞》,清 曾国藩选纂.收录先秦至清代之文,共二十六卷,六百四十一篇,分三门十一类,即著述门:论著,词赋,序跋;告语门:诏令,奏议,书牍,哀祭;记载门: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各体中又以时代为次,今采用《四库备要》本.
    《古文范》,清 吴闓生编纂.收录周秦至清代之文,分上下编,上编六十一篇,以《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为主,其他附於后;下编四十二篇,以韩愈,柳宗元为主,其他附於后,合计百三篇,今采用坊间通行台湾中华书局本.
    今以此十三部文选集,对宋明清三朝选文作一讨论,更重要的是,对此三个朝代的文章选本所呈现的文学现象,作一比较与统整,意求能看出此些文章选本所呈现的特色,今特分四章作一析述.首先是选本成书目的与价值,此章重在说明这十三本选本的成书原因,以及其影响与意义.其次是选文异同较析,此则说明各家选本,因为时代断限,所呈现出不同的选文结果.第三章是典范之作的形成,由各代文章选本的不断筛选,论述形成典范作品的过程.第四章选本文论解析,则进入编选者与文集的中心,探讨影响选本面貌的文学理论体系.末则作一结论,总结全文.
    壹,选本成书目的与价值

    各个时代均有个式文选总集出现,或是因应时代,或是作者个人主观影响,这些理由都造就了不同的选文目的与标准.宋明清三朝选文目的以及其标准,亦各有不同,总括来说,不外是为了科举给予士子研习之用,作为个人或流派文论主张的具体范本,或对前人选本的不满.
    宋代诸家选本,部分是为了科举所编,以方便士子学习场屋文章,如《古文关键》张云章〈序〉说:
    观其标抹评释,亦偶以是教学者,乃举一反三之意,且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於科举,原非有意采辑成书,以传久远也.旧跋云:乃前贤所集古今文之可为法者,东莱先生批,注详明审.此则非东莱先生所选可知,然其手眼实出诸家之上. 
    此即在说明《古文关键》是用以教学,取便科举的.《古文关键》自来作者系於吕祖谦,然亦有学者仍有疑义.此书今本无原序,张云章亦认同此书非吕祖谦自选之作,然其中批点,确实出於吕祖谦,篇章虽少,但重於举一反三.其书多收论策之文,又有总论看文字法,看韩文法,看欧文法,看柳文法,看诸家文法,论文字法,论文字病,示学者学习门径.此书选录了唐宋八大名家之文,其与明代茅坤等人所形成的唐宋八大家,仅一家有所出入,可说是开创了八位名家选集之先.此外,张云章亦认为,后来的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楼昉《古文集成》,皆传自吕祖谦而来,可见《古文关键》一书开创风气的价值所在.
    谢枋得选评的《文章轨范》王守仁〈序〉便清楚说到此书乃「取古文有资於场屋者」,同时为求学子能按步骤练习,并於集中分放胆文与小心文二类.谢枋得认为「大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麤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因此,此书是为了训练学子写作文章,为科举所设,其以为写文章先要放胆下笔,以求不拘束,其次再由麤入细,以使文章圆融有活法,因此由放胆入小心,「场屋程文论,当用此样文法」.此书一,二卷为放胆文,三至七卷为小心文,然每卷卷头识语皆提点了该卷选文特色,虽同为放胆文,然卷一放胆文意在「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卷二则在於「辩难功击之文」,使学者「雄於文」,考官亦能对其文刮目相看.同样的,卷三至卷七皆为小心文,由「议论精明而断制」,「占得道理」,「谨严简洁」,「材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之文,最末以韩愈,苏轼之文为最高境界,使学者循序渐进,脉络详明.此书虽成於宋代,然因选用明 李九我评训本,故其於每篇文章之后,引用各家总评,亦包含茅坤,唐顺之等,颇收集评之用.
    


    2楼2006-10-16 02:01
    回复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的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虽名不见经传,然此书流传甚广,至今仍为多数人所取用,作为读书范本,其〈序〉言及编选缘由: 
      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义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则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于睹记,此余两人所以汇而集之也. 
      此足可见二人选编此集,实乃呈现读书心得,以窥古文堂奥.
      宋明清三朝文选虽有不同的成书目的,但选文皆以内容为重,字句工巧并非其标准.此外,又因为科举,故选文以策论为多,结合文字技巧与内容,以古文法写出完美的时文.
      贰,选文异同较析

      宋明清三代文选,在选文断代上,与其所处朝代有关,然而当代选不选当代之作,又在这些选本中呈现了不同的方向.每一本选本都有作者自己既定的目标与想法,什麼样的作品,那些代表作家,那个朝代,都因为作者自我偏好,而形成选本不同的风貌.
      《古文关键》,《文章轨范》以及《唐宋八大家文钞》三书专选唐宋二朝之文.与茅坤八大家略有所别,吕祖谦不选王安石,而以张耒代之,显示出部分宋人选宋文的情况下,张耒之文或高於王安石;而除了张耒之文,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是《古文关键》所选录的文章中,唯一未被《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录的.《文章轨范》虽专选录唐宋文,但所选入的作者较前二书多,除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王安石之外,尚选入李华,元结,冯用之,李格非,范仲淹,李觏与胡铨等人名篇,而唐宋以前只选录诸葛亮〈前出师表〉与陶渊明〈归去来辞〉二篇.然而,《古文关键》与《文章轨范》成书目的都是为科举学子编辑学习范本,但是如韩愈〈争臣论〉,〈重答张籍书〉,〈答陈生书〉,柳宗元〈封建论〉,〈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捕蛇者说〉,欧阳修〈春秋论〉,〈上范司谏书〉;苏轼〈韩非论〉,〈六一居士集序〉;曾巩〈救灾议〉,〈战国策目录序〉等多篇常为人所选录的作品,《文章轨范》皆未选录,由此可见,虽立场相同,但仍有不同的选文结果.
      而身处宋代的《文章正宗》,虽然呈现出宋代的尚理精神,然而却完全不选宋文.《文章正宗》选录数量最多的是《左传》之文,可见《左传》一书在编者心中的典范地位,其次是《国语》,《公羊》,《谷梁》;汉代选录近七十家,以《史记》,《汉书》最多,汉帝诏书亦多,其中汉宣帝诏书录二十二篇,是诸汉帝中最多的,此外则多选各家辞命,议论之作;三国至六朝只选诸葛亮与徐干;唐代专重韩愈,柳宗元,亦选有四篇李翱之作;宋代则完全不选.尽管落差很大,但是历代习见之作亦均包含其中.
      选录范围同样是由先秦至宋代的有《崇古文诀》,《古文集成》以及《文编》,《崇古文诀》在先秦只选了屈原与乐毅;两汉至六朝只选录汉文帝,贾谊,司马相如,《史记》,《汉书》,诸葛亮之文;唐代只选韩愈,柳宗元,李翱;宋人反而选了二十八家,乃各朝之最.其於先秦不选《左传》,两汉除文帝以外,诸汉帝诏书均不录,较为特别,后代诸家均以《左传》,汉帝诏书为宗,但是《崇古文诀皆不选.《古文集成》与《崇古文诀》此处相似,六朝以前选十三家,同样不选《左传》与汉帝诏书,唐代虽选十五家,但仍以韩愈,柳宗元为重,宋代作者亦选最多,如马存,方恬,郑湜等或许已佚其集者,皆选入其中,近七十家,足见其保存之功.因此,同样是宋人所编选的文章选本,呈现几乎相同的面貌,虽然《崇古文诀》以时代为序,《古文集成》以文体分类,但同样都对同时代文人作品大加赞赏,而如《左传》等名作却完全不选.
      唐顺之所编选的《文编》完全不选明文,其所收录先秦至宋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作,少则十余篇,多至百多篇,遍及各体;此外亦兼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唐书》,《五代史》等史传,传论作品,在各家选本中,是选录最多本史书的选本.又其选录《孙子》,《荀子》在各家中亦甚为少见,乃唯一选录《孙子》的文章选本,其余所选均习见之作,然因篇卷浩大,因此后世论,册,行状等公文书,亦多选录.虽然时间断代与《古文集成》,《崇古文诀》同,但对《左传》评价颇高,选录五十九篇,而对於宋人,只选名家之作,其他名不见经传者,或因无集传世,或因价值不高,故不选.
      


      5楼2006-10-16 02:01
      回复
        《文章指南》与《古文观止》二书所选均由先秦至明代,然而《文章指南》所重仍在唐宋各家,唐以前只选《左传》,李斯,屈原,贾谊,《史记》,《汉书》,扬雄,班彪,诸葛亮,陶潜,孔稚珪.《古文观止》所选,除了与《文章指南》相同者,更有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汉帝,邹阳,枚乘,杨恽,李密,王羲之,刘伶,选录范围较《文章指南》广.又除了屈原之外,《文章指南》与《古文观止》几乎不选汉以下赋作,因此如司马相如,扬雄等人赋作,此可说与二家成书目的,文学思想均有所不同,故皆不选,而《古文观止》更恪守「古文」立场,连孔稚珪〈北山移文〉也不选.
        清人选本除了《古文观止》不选清文,《古文范》不选明文,其他各家所选皆由先秦至清代.《古文范》与《古文辞类纂》均不选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相反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析义》则大量选录,此或正因曾国藩意在取法经史,林云铭多选「忠孝义烈大节,及时务经济,关系於国家兴亡」的立场有关;《经史百家杂钞》更录《孟子》,《荀子》,《易》,《仪礼》,《礼记》,《诗经》,《尚书》,亦与上述立场相关;而其於魏晋则录范晔,《三国志》,陆机,李康,江统,左思,庾信,傅玄,裴子野,高允,陈林,钟会,傅亮等五十家,乃各家选本於魏晋六朝选录最多者,至於唐宋,所见略同,明清以下,《古文析义》所录多家,然《经史百家杂钞》於明代只选归有光,清代只选姚鼐,亦为诸家中最少.
        由以上可以发现,宋明清三朝选本,各因时间断代,选录目的与标准,因此呈现不同的文学风貌.然而,最大的差别在於当代人选当代作品,以及后代人选前代作品的差别.宋以前名家作品,宋以后各家选本多沿录之,因此名篇出入并不多;然而降及宋以下,便有所差别.宋代人选宋代作品,便选录了相当多当代作家作品,如《崇古文诀》,《古文集成》,而《文章正宗》是唯一不选宋人作品的宋代选本.细查其所选择的宋代作家,欧阳修,三苏父子,范仲淹,曾巩,王安石,张耒等人,历代各家所见略同,然如马存,林之奇等作者,后代往往不选,幸赖《崇古文诀》,《古文集成》才得以保存.
        明代《文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不选明人作品,只有《文章指南》选录宋濂,王守仁,王禕三家,然至清代,王禕已不为人所选,取而代之的是刘基,方孝儒,宗臣,王世贞,唐顺之,归有光,袁宏道,张溥,茅坤,清代《古文析义》则更录多明代作品.仔细探究,或因归有光编选时,所见有限;或因学术立场与归有光并不相同,因此不选,而宋濂,王守仁二人的地位,在明代已经被确立.至於清人选明人作品,除了《古文范》不选明人作品之外,《古文观止》与《古文析义》所选不脱以上所述,而在以上各家中,桐城姚鼐,曾国藩特别偏好归有光,如〈项脊轩记〉,〈归府君墓志铭〉,〈寒花葬志〉,〈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先妣事略〉,〈归氏二孝子传〉,〈陶节妇传〉,二家均录.姚鼐对於古文,虽然学古文法於刘大櫆,但其推崇的是归有光.其以为「文章之境,莫佳於平淡,措语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此熙甫所以为文家之正传.」(〈与王铁夫书〉)由此可见「平淡自然」是姚鼐的评判标准,而足见取法唐宋的归有光,在清代亦获得姚曾二家极大的肯定.
        清代各家选当代作品,则几乎呈现完全不同的结果,除了《古文观止》不选清文外,《古文析义》选了倪元璐,曾异撰,王崇简,李霨,法若真,宋琬,郑重,毛际可,与其它各书不重,桐城大家姚鼐则只选方苞,刘大櫆,曾国藩於清代只选姚鼐〈仪郑堂记〉,《古文范》则选姚鼐,梅柏言,曾涤生.桐城派选本立场几乎统一,多选桐城名家之作;至於《古文析义》一书,成书较早,因此无缘得见后代名家之作,故选录的作品亦较为不同,显现其根本立场.
        参,典范之作的形成

        典范的形成并非偶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选择与淘汰,才能显现这些作品的价值所在.宋明清三代经过了千百年的不断编选文学总集,不断加以筛选统整,因此渐渐形成万中选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形.
        作为唐代文学盛世之后,第一本带有评点的选集,《古文关键》专选唐宋之文,其选录韩愈十三篇,柳宗元八篇,欧阳修十一篇,苏洵六篇,苏轼十六篇,苏辙二篇,曾巩四篇,张耒两篇,其中除了王安石并未选入,而以张耒取代之外,已见八大家雏形.由此之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七家之文,每每被选入,俨然已成为学子必读的大家之文.
        


        6楼2006-10-16 02:01
        回复
          继之如《崇古文诀》於唐代选录韩愈,柳宗元,宋代选录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耒,司马光,李清臣,陈师道等,此处可见王安石已被选入,并且多达十九篇,甚至比欧阳修,苏轼更多,足见《崇古文诀》给予王安石的肯定,并奠定了其后各书选录王安石作品的基础.
          《文章正宗》於唐代选录韩愈,柳宗元,不选宋文.《古文集成》除八大家之外,於唐宋尚选录白居易,元结,李翱,王禹偁,黄庭坚,陈博良,朱熹,程颢,吕祖谦,胡铨,张耒,程颐等,此书选录极多宋代文人之作,然其中朱熹之作最为多,共三十七篇,多为论,辩,序跋等,也呈现了当时的学术状况.
          《文章轨范》於唐宋选录韩愈三十二篇,柳宗元五十四篇,欧阳修五篇,苏洵四篇,苏轼十二篇,范仲淹二篇,王安石一篇,不选苏辙与曾巩之文,在宋代选本中甚为少见.
          由上可知,宋代诸选本所选录作家,已形成八大家独大,各选本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为宗.
          明代以降,《文章指南》於八大家中独不选苏辙之文.《文编》除了八大家之外,於唐宋尚选录骆宾王,李翱,贾至,白居易,张耒等.以上二书,除了《文章指南》未见苏辙之文,其它七家皆入选,至如《唐宋八大家文钞》则更加确立此八家作为典范的地位,其选录韩愈百九十篇,柳宗元二百三十篇,欧阳修三百四十四篇,苏洵六十三篇,苏轼二百五十篇,苏辙二百十二篇,曾巩八十七篇,王安石二百一十篇.其中,对各家所擅文体之高低,茅坤亦於〈论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其以为:
          世之论韩文者,共首称碑志,予独以韩公碑志,多奇崛险谲,不得《史》,《汉》序事法,故於风神处或少遒逸,予间亦镌记其旁.至於欧阳公碑志之文,可谓读得史迁之髓矣.王荆公又别出一调,当细绎之.序,记,书,则韩公崛起门户矣.而论,策以下,当属之苏氏父子兄弟.四六文字,予初不欲录,然欧阳公之婉丽,苏子瞻之悲慨,王荆公之深刺,於君臣上下之间似有感动处,故录而存之
          此段茅坤略论几家.一般以韩愈碑志为佳,然茅坤却以为欧阳修碑志才得太史公笔法,而且「宋诸贤叙事,当以欧阳公为最.何者,以其调自史迁出,一切结构裁剪有法,而中多感慨俊逸处,予故往往心醉.」因此,在茅坤心中,欧阳修可以说是司马迁的传人.
          其论柳宗元文,则以为「不如昌黎多矣」,至於曾巩,「旨近刘向,然逸调少矣」,王安石「结构剪裁,极多鑱洗苦心处,往往矜而严,洁而则」,此二家在伯仲之间,但仍比不上欧阳修.至於苏氏兄弟,「文才疏爽豪荡处多,而结构裁剪四字,非其所长」,然「两公於策论,千年以来绝调矣」.因此《唐宋八大家文钞》虽专录八大家各体文章,然因各家各有所长,故茅坤以〈论例〉论之,以鉴读者.
          但无论如何,唐宋八大家的地位至此已被确立,一直到清代,仍奉行不衰,《古文析义》於唐宋选录八大家选文篇数均高於其他作家;《古文观止》於唐宋选录除八大家之外,其他唐宋作家作品选录皆低於二篇;《古文辞类纂》除八大家之外,只选录李翱四篇,元结一篇.
          《经史百家杂钞》除八大家之外,尚选陆贽,李翱等;《古文范》於唐宋八大家中不选王安石,而选张耒,反而与《古文关键》相同.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几乎是在一开始,就由吕祖谦《古文关键》确立,唯王安石之文较迟才被选入,然《古文关键》书前总论「看诸家法」中,对王安石亦有评论,因此可见八大家之文在唐宋已是注目的焦点.此外,《古文关键》亦选八家,其中以张耒取代王安石,而后代诸选本亦偶有选录张耒作品,足见张耒亦可成为一家.
          而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四家之文,乃各家选本必定选录者,且篇数占了大部分,而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文,或有略一,或有略二,因此若要将八大家分级,前四者显然可以说是三朝至今,人人最为赞赏的,而后四家的评价不一,故时见时不见.《古文关键》评曾巩以为:「专学欧,比欧文更露筋骨.」评苏辙则以为:「太拘执.」评王安石文则冠以「纯洁」 ,故可见曾巩学欧,自是较欧阳修略低一等;苏辙文蔽於「拘执」,王安石文「纯洁」,因此或可窥见,曾巩,苏辙,王安石三家文有时不选的原因.又其评韩文,以为乃「简古.学韩简古,不可不学他法度,徒简古而乏法度,则朴而不文.」至於柳宗元文则有「关键.当学他好处,当戒它雄辩,议论文字亦反覆.」欧阳修文则是「平淡.学欧平淡,不可不学他渊源,徒平淡而无渊源,则委靡不振.」苏轼文则有「波澜.当学他好处,当戒他不纯处.」因此对於此四家,韩愈,欧阳修文并无确切提出缺点,只叮咛学者当小心学之;而对於柳宗元,苏轼则各举出雄辩,不纯的缺憾,告诫学子当戒之,要学优点,勿学缺点.此说亦为后人传承,归有光即言:「学文须要熟读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徧考古人用意下句处.苏文当用其意,若用其文,恐易厌人,盖近世多读.」因此可见,韩,柳,欧,苏四家文章为最上等的学习范本.
          


          7楼2006-10-16 0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