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吧 关注:27贴子:1,834
  • 2回复贴,共1

水火淬炼的古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宪权 

      在我的印象中,饱经沧桑的河水,一下又一下拍打着堤岸,那是古镇深厚的背景、永恒的旋律。道口镇也不例外,卫水如练,划镇而过,淬炼成了这座古镇: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就有纵横十二条街、七十二条胡洞、十多平方里面积,四面七个城门、两个水门,“九门相照”,“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神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千余年来,名闻遐迩。


                                                      历史悠久的水旱码头


      道口镇位于黄河故道之上,为黄河左岸金堤之上的一个渡口,宋时道口隶属滑州,明朝时期道口属黎阳(今浚县)。黄河从上游所挟带的泥沙淤积于此,造就了这里的千里沃野。
      道口镇,又叫李家道口。据记载,古时黄河流经滑境,道口就是设在黄河西岸鲧堤上的一个渡口。相传当时有一李姓人家居住渡口,以摆渡过往客人为生,人们将该渡口称之为李家道口。宋元以后,黄河改道,道口又成为卫河(也就是隋炀帝疏浚大运河时开挖的永济渠)上的一个重要码头。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重镇。清光绪年间,卫河上通百泉,下达天津,沟通了河南、河北的数十个城市,从卫河水运可直达天津海河。明清两代,“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卫河道口码头上下数里,船桅如林,航运繁忙。北京城内所需物资,除江南海运或运河漕运之外,多由黄河漕运转淇门入卫河抵京。
      1902年英国人在道口设立福通公司修筑从道口至清化的道清铁路,道清铁路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从滑县道口镇至博爱清化镇,全长150公里。1905年经詹天佑主持评估后收归国有。出版于1918年、再版于1933年的《道清铁路旅行指南》记载了道口镇当年的繁荣:“凡由晋南豫北以及津沽等处出入之货,悉皆由此装卸。河中舟楫往来如鲫,由此溯河北上可达津沽,平时水深可五六尺,载重十五六吨帆船均可通行……煤商福公司、中原公司等均沿河建筑场栈囤煤,以利转运输入货品。以煤、油、食盐为大宗,工业制造品次之。本地居民多业船户、脚行,而业铁工、木工者亦颇不少。彼等为便利工作计,咸临河而居,屋宇栉比,饶有风趣。”水陆交通的便利,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商业繁荣、远近知名的水旱码头,素有“小天津”之称。
        正在卫河岸边纳凉的张老先生说,他小时候,每年农历正月,从上游驶来的客船首尾相接,来自怀庆府等地会社的会首们手执高香站在船首,前往浚县进香。等他们返回时,小娃娃们便立在岸边高喊:“大会首,二会首,给我一个泥泥狗。”于是便有浚县特产泥泥狗从船里抛到河滩上来。倘若有谁不识趣,小娃娃们便会回敬道:“谁不给我泥泥狗,回家死他大会首!”说到这里,老人顿了顿,有几分伤感地说,卫河航运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停运,原因是卫河上游大建水库导致水位下降,加上后来工业污染严重,这条起始于隋朝永济渠的古代“御河”不得不废弃了。


                                                古镇上的烽火历史和传说


       踏着斑驳的古道,傍卫河缓缓而行,只见滚滚的卫河翻涌向前,颇有些气势,约略可以想见当年舟船林立的景象。河的两岸还残留有不少石板铺就的台阶,据说就是当年停靠行船的河埠头。站在岸边遥想当年,浮想联翩,这里既有历史的烽火,也有名扬世界的传说和特产。
       道口建置时间久远,隶属关系复杂,隋时,道口属黎阳,隋朝在道口附近建有著名的黎阳仓,瓦岗寨农民起义军通过这里的水路和陆路拿下了黎阳仓,瓦岗军正是拿下了黎阳与兴洛两座大粮仓,才发展成“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中最兴盛的一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军领袖李文成在这里设置军帐,账中出令,指挥千军万马,与清兵血战于道口,当时,那彦成分兵七路攻入道口,徐国安率领一万五千名义军英勇抵抗,屡挫敌锋,谱写了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1945年8月初,冀鲁豫边区司令员杨勇指挥冀鲁豫边区七团和十六团与盘踞道口镇的日伪军激战数日,消灭敌人近3000人。1946年9月,国民党进犯冀鲁豫解放区,又侵占了道口市(1946年春天设道口市、11月撤消)。千百年年来,道口镇作为一个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也给道口镇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1楼2006-10-16 18:03回复
    1 道口烧鸡的名声为什么大不如以前?还能走多远? 
     道口烧鸡是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名的品牌,是具有传统历史的民族风味,已经不仅仅是道口的特产,而是全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历史悠久的道口烧鸡为什么会远不如以前呢?现在的商品信息比以前的要快,做的广告宣传的比以前的要精名的多,而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里,道口烧鸡默默无闻,毫无斗志,不去开放自己的市场,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挤来挤去.搞的最后谁是正宗的道口烧鸡还要向大家资询,可悲啊!同时也反映出营销的经营理念是要不段更新的.自动上门的生意还是少数的.要发展多样化的经营理念针对不同地区,做出相应的经营方式,开拓出更宽的经营渠道,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发表出来,嘿嘿俺也是乱讲滴.纸上谈兵而已. 
     
     
     作者: 武刚坏宝宝 2006-9-26 22:38   回复此发言 
     这条留言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
     
    2 回复:道口烧鸡的名声为什么大不如以前?还能走多远? 
     仁兄的话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呀!! 
    只有人出头干,才能搞活市场 
    才能做的更大更强!! 
    才能走的更远!! 
    人道口烧鸡不仅是 
    滑县的!! 
    而且是中国的!!世界的!! 
     
     
     作者: 道口烧鸡 2006-10-11 14:3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道口烧鸡的名声为什么大不如以前?还能走多远? 
     我感觉道口烧鸡这几年比前几年要强得多啊 
    大家可以收集点统计数字,从销量到质量到外地烧鸡店的数量、规模以及资金收入都比前几年强啊。 
    有些东西适合做大做强,但烧鸡产业本身就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条件,滑县新区在规划时就有烧鸡产业区啊,现在地都卖完了,正在盖厂房呢。 
    在90年代初,道口烧鸡想走产业化道路,比如“道口烧鸡定货会”等活动,却是虎头蛇尾;后来又在个别县领导的提议下成立了“道口烧鸡集团”,将道口街的各个烧鸡作坊联合起来对外扩大品牌,结果呢,连“道口牌道口烧鸡”的商标都被双汇集团通过拍卖购走了,把道口烧鸡的脸都丢光了。所以说,盲目的集团化是形而上学,起不到什么作用。 
    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规则,适者生存! 
     
     
     作者: 大宫桥居士 2006-10-16 15:47   回复此发言


    3楼2006-10-16 18:12
    回复
      伴我成长的道口烧鸡


       还记得第一次吃到远近闻名的“道口烧鸡”是在还上小学的时候一次生日的时候。那时侯道口烧鸡还不是哪里都能买到。父亲正好在我生日前的一段时间路过道口镇,所以就买了些回去。说句实话,小的时候不喜欢吃鸡肉,感觉吃起来没有味道,但是第一次吃那道口烧鸡就喜欢上了那东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买来解解谗。
       记得由于那时侯不喜欢吃鸡肉的原因,老爸让我吃我还老不情愿了,但是肉入嘴之后,我就把急忙整只鸡拿到自己跟前了;还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东东呢。独吞了!嘿嘿。
       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很喜欢吃这个美味,它陪我走过了十几年了.可是说是陪伴着我成长的.但是现在真货不好买到了啊。老是买到那些假冒伪劣产品,还有那些放在真空袋里的烧鸡,难吃不说,还浪费我的感情。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我们河南的出色美味,大家也品尝品尝。同时认准了再买别自己买到假的了还说道口烧鸡不好吃又说我骗你们了哈。



       附上道口烧鸡的一些简单介绍:
       

       豫北滑县道口镇,素有"烧鸡之乡"的称号。"义兴张"的道口烧鸡,象金华火腿、高邮鸭蛋、北京烤鸭一样,在全国食品中独占鳌头,并且誉满神州,名扬海外。 
        道口烧鸡具有五味佳、酥香软烂、咸淡适口、肥而不腻的特点。食用不需要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离,无论凉热、食之均余香满口。 
        道口烧鸡创始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滑县志>记载,在开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技术条件差,尚未具特色,生意并不兴隆。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现在的烧鸡大师张存友的先祖张炳,一次在大街闲逛,偶遇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作过厨师的老友,从此得"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的秘诀。八料为陈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种佐料,张炳并按其用法、用量,依法烹制,制出的烧鸡果然大有成色,后来,又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对严格选鸡、宰杀退毛、开剖加工、撑鸡造型、油炸烹煮、用汤下料、掌握火候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改进,从而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的经验。当时,张炳的烧鸡其"色、香、味、烂"被世人称为四绝。从此,他的烧鸡声誉大振,远近闻名,并定铺号名为"义兴张"。 
        自此以后,道口烧鸡便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既传家珍绝技,又传百年老汤。但在旧社会,由于官府繁重的苛税,地方豪强的盘剥,流氓无赖的敲诈,使道口烧鸡惨遭厄运。解放后,道口烧鸡才又重获新生,得到了发展。 

        清嘉庆年间,一次嘉庆皇帝巡路过道口,忽闻奇香而振奋,问左右人道:“何物发出此香?”左右答道:“烧鸡”。随从将烧鸡献上,嘉庆尝后大喜说道:“色、香、味三绝”。从此以后,道口烧鸡成了清廷的贡品。张炳的世代子孙,继承和发展了祖先的精湛技艺,使“义兴店”烧鸡一直保持着他的独特风味。从七十年代以来,各国驻华使节和国外来宾吃了“道口烧鸡”,无不交口称赞。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丹麦首相等贵宾,品尝道口烧鸡后都赞叹不已。
        张存友的祖父张和礼,解放后,是省、县政协委员,被尊称为"烧鸡专家"。党和政府对他的亲切关怀,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使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激涕零。1955年一次省政协会议上,他慷慨无私、毫不保留地公开了他家祖传三百余年的绝技秘方,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此后,道口烧鸡不仅远销京、津、沪、宁,而且大批销往香港。


      5楼2006-10-16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