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吧 关注:27贴子:1,834
  • 2回复贴,共1

一代诗宗黄山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郑晓江  
          
                  鄂赣边界,横卧着高耸入云的幕阜群峰,其南有青翠挺拔的九岭山,二山之间滋润出七百里清亮亮的修水河。在悠悠的历史中,它不仅养育出近现代义宁陈氏一门五杰,再上溯九百年,分宁黄氏一族也繁衍于此地,北宋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之宗师黄庭坚(1045—1104,字鲁直,号山谷)就在这灵山秀水间诞生、成长。他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的祖师,与苏东坡并称“苏黄”,成为矗立于北宋诗坛的两座高峰,并一直影响到晚清。在书法艺术上,他继往开来,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同 
                  列中国书法史上的“宋四家”,明代的郭子章更认为“宋四家”中以庭坚居其首。东坡称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丽之文妙绝当世”;王安石赞其“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对山谷书也赞不绝口:“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对这样一位大文学家,我们怎不心向往之?于是,2001年6月的一天,不顾烈日炎炎,我们一行三人乘车由南昌而修水,再弃车登船,开始了山谷故里之行。

                                                             十里秀水  一代文宗

                      
                  驾一叶扁舟,我们沿着的修水河逆水而上。两岸林木青翠欲滴,舟旁之水清澈见底,微风拂面,蓝天白云,真如入了仙境一般,古人将这一段修河称作十里秀水是有道理的。

                      
                  我们不由自主地脱去鞋袜,让双脚一插直入碧波,激起船头万千涟漪,划碎了河中倒影着的朵朵白云。我们充分享受着清清的水流冲刷的那种凉丝丝的惬意。

                      
                  遥想当年,青春焕发的山谷先生,然后是长髯拂胸的山谷老人,曾无数次乘舟从这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赶考、交友、入仕、荣归、省亲。今日我们与大师虽非同时,却在同一空间而行,这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山河依旧,而世道沧桑,人物已非矣!

                      舟过钓台,又过明月湾,刘经富先生一路给我们介绍风土人情,忽指前方:“那就是黄庭坚的故里双井村。”

                      
                  但见山环水抱,十里秀水在此成一半圆形流过,一大片绿油油的田野平展展伸向天际,浅蓝色的山脉峰圆岭低,美巧秀丽,成一巨大的弧形悄然地拥抱着这块沃土。不到此地,怎能体会什么叫“山环”?什么又称“水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此佳山,有此胜水,滋养出分宁黄氏家族就不奇怪了。

                      
                  我们弃舟登陆,一路行来,山水田园,古木撑青,村舍棋布,美不胜收。我们路过一大片修剪得齐整整的茶园,不禁想起大文豪欧阳修的话:“武宁严阳茶,与双井茶相并,为草茶第一。”眼前所见就是那天下名品双井茶的产地了。

                      
                  一日,家乡的亲戚托人捎了一些双井茶给山谷,他想起亦师亦友的苏东坡,便分出一部分送给他品尝,并附诗云:“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霁霁寻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诗中委婉地规劝好“危言危行,独立不回”的东坡要小心政坛的险恶,何不急流勇退,仿效范蠡泛舟江湖?关切之心溢于言表。

                      
                  一旁的草丛中,有一块墓碑兀然而立,我们定睛一瞧,上书:宋户部尚书黄公讳叔敖之墓,又铭“道光十八年修”。显见得,这是墓主的后人在清代重修的,真是一不小心,就与一位大宋的“财政部长”不期而遇。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小小山村,黄氏家族仅有宋一代便出了“四十八进士,百零八举人”,这真是一个古代的人才群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才有产生一代诗宗黄庭坚的必然。



1楼2006-10-17 00:29回复

                          
                      南山崖的黄庭坚书法碑廊荟萃了其绝大部分书法精品,著名的有“经伏波神祠诗”、“赠丘十四”、“墨竹赋”等精品。其字以清瘦秀拔见长,笔力苍劲有力。懂书法者皆深知字的转笔处最是要紧,山谷之收笔如龙蛇飞动,舒展自如,活灵活现。一幅幅山谷的翰墨精品在我们面前展现,古人云:文如其人,而我们更觉得,书亦如其人。
                      崇宁三年,山谷贬谪宜州,在零陵县流连数月,与当地正直耿介之士蒋伟过从甚密,蒋之子观言回忆道:“山谷,美丈夫也,今画者莫之肖。”其时蒋观言年仅十五,常站于一旁看山谷写字。人们闻山谷过此,皆持宣纸布帛求字,桌几之上纸帛积有数尺高。山谷一旦神来,取笔立就千字,但见龙飞凤舞,潇洒自如,观者无不倾倒。

                          
                      一日,山谷访乡绅陶豫,陶置酒相迎,且命仆人清除堂壁,山谷疑惑:何如此也?陶曰:请先生一字以光寒舍。酒至半酣,山谷起而索笔,一挥而就,惊绝四座。

                          
                      又一日,大政治家大学者王安石读到山谷一首七律《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不禁击节赞赏道:“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

                          
                      熙宁五年,大文豪苏轼任杭州通判,偶读山谷诗,“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又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山谷获悉东坡对他的称誉,感激万分,在元丰元年致书表谢意,同时寄去《古风二首上苏子瞻》,东坡回信称山谷:“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还自谦“轼非其人也”。

                          
                      可东坡是何许人?一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惊绝多少古人今人?一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倾倒多少贵胄平民?在一代文豪苏东坡的眼中,山谷之人品诗品皆足以睥睨当世,超凡脱俗,此评价可谓精当。山谷终其一生追求的就是“脱俗”二字。其论文论书论人,皆以“俗”与“不俗”为标准。其论东坡:“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谈到王安石,他说:“余尝熟视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暮年小诗,脱去流俗,不可以常理待之也。”

                          
                      山谷立意要“扑去面上三斗尘土”,他抨击晚唐体好点缀风月,厌恶西昆体的词藻华丽,认为二者均俗不可耐。因此,山谷倡导做诗应“无一字无来处”,而他自己的诗几无处不用典,又喜拗律,押险韵,好奇尚硬,尤在炼字造句上下功夫。所以,山谷之诗之词之文,皆蕴藏着大量的典故,非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解其意,亦无法体味个中的不可言传之妙。这也许就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山谷之诗享有崇高之地位,在现代却难以与明快且气势恢弘的东坡诗相媲美的深层原因吧?

                          
                      山谷还指出,学书,首要的是脱俗,心中道义灌注,古圣贤之学要烂熟于胸,否则,笔墨再好,也“只是俗人耳”。诗、文与书之不俗,主要以作品的主题、题材、语言、风格高雅的脱俗与否而定,但内在深层则是一个人之人品是否亦能“脱俗”。所以,黄宝华先生在《黄庭坚评传》一书中写道:“议事的精深华妙、风格的超迈脱俗,归根到底取决于作家、艺术家个人道德思想的修养程度。”
    


    4楼2006-10-17 00:29
    回复
                         

                            
                        如今,国道从山峦中一穿而过,小石门还留下一块巨石在路旁,而大石门完全不见了,倒是山腰上那山谷诗中描绘过的无数的苦竹在随风摇曳,右边的河岸有数棵古樟默默地守在一旁,承受着无尽的岁月沧桑。919年前,山谷先生就是从此爬涉而过,有些气喘喘,却意志坚定,义无反顾。今日我们乘的是车,昔日山谷先生却必须靠双腿,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清风源里有人家”之“家”又是在哪里呢?我们来到了位于大蒙笼内的一个小小的山村,它叫元洲村。村民们大都盖起了新的砖瓦房,小日子看来过得不错。77岁的原乡长张洋光与我们摆起了龙门阵:说他们张姓这一族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迁来的客家。我们一听,不禁有些失望:山谷先生是在宋代光顾清风源内小山村的,若此村清道光年间才有,那么,可以肯定山谷所云之“牛羊在山亦桑麻”的村子不在此处。正当我们万分沮丧之际,一旁的78岁的彭义生老先生说他听祖父讲过,这个村子自唐代就有。一席话如春风拂面,大蒙笼境内的村子只有两个,而此处是山谷诗所描绘的最为贴切的一个村庄,若无别的否证,此处当为清风源无疑。

                            
                        一俟我们确信此村就是山谷当年访求过的村庄,感受刹那间就有了微妙的变化:此前,我们的眼中这不过是千百个小村庄之一;现在,则因山谷先生曾探访过并在其名诗中描绘过而成了惟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即是文明的积淀。说是名人效应也好,说是人文感应也罢,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小山村已被嵌上了一个耀眼的光环,名垂史册。

                            山谷先生无意于仕途,但却在政坛上建树颇多,泰和人民至今仍然不忘这位清官这位明官这位一代诗宗的知县。

                            
                        崇宁元年(1102年),山谷从贬所赴太平州供职仅九天,又被罢黜降职。次年,赵挺之执掌朝政,更诬蔑山谷先生的《承天院塔记》幸灾谤国,于是又将其贬到气候环境更为恶劣的宜州(今广西宜山)。

                            
                        山谷老矣,踉跄而行,至贬所又多次被地方官无理驱赶。贫困疾病交加,却从未动摇先生之志。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秋暑难当,天忽下小雨,先生饮薄酒微醉,坐床上,伸足屋外淋雨,对一旁的范寥说:“信中,吾生平无此快也!”言毕,未几而卒。一代文宗,魂兮何处?数年后,山谷遗柩终于归葬修水双井村——诗人梦牵魂绕的那片故土。

                            
                        我们忆起不久前探访十里秀水双井村观山谷墓的情景,山谷先生从分宁双井走出,最终又回归家乡,身后留下了彪柄史册的二千余首诗篇词作,数百篇文章,当然更有难得一见的书法精品,这是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其崇高之精神境界、伟岸之人品更是光照千秋,激励后人。


      8楼2006-10-17 0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