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吧 关注:27贴子:1,834
  • 2回复贴,共1

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雄生

摘要: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此背景之下,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南方畲田民族和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汉民族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使得曾经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畲田,沉寂数千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将畲田民族的历史放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包括畲田的耕作方式,地区和地理分布,作物种类,唐宋时期畲田民族与后来畲族的关系,以及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指出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加剧了原本就因刀耕火种而不断迁徙的畲田民族与周边民族(主要是汉族)的冲突,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农业的进步。

关键词:唐宋  畲田  畲田民族  刀耕火种  经济重心南移

 

一、畲田民族的出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畲田民族是以畲田,即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民族,他和今天的畲族既要联系,又相区别。畲族是最主要的畲田民族之一,但历史上的畲田民族,除畲族之外,也包括其他一些以畲田为特征的民族,如苗、瑶、壮等其他许多南方少数民族。

畲田民族也是中国大地上古老的民族,但有关畲田民族名称的历史记载却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近人傅衣凌对畲族名称之起源做了考证,他在《福建畲姓考》中写道:“唐宋以后,汉人来者益多,越民之强悍者被迫入山,因得峒寇、峒獠之名,又以其烧山地为田,种旱稻,刀耕火种,因名为畲,赣粤两省则写为輋,即种畲田之人也。”[1]据《畲族简史》所附之畲族历史“大事年表”,最早的大事发生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而“畲民”一词最初则是南宋期间出现的孝宗淳熙十四年到度宗咸淳五年(1187-1269年)刘克庄所写的《漳州谕畲》一文中。[2]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正是中国经济重心南迁时期,畲族在汉文文献中的出现,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这并非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点似乎被以往的研究者所忽视。

尽管学术界有关今日畲田民族族源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然而无论是土著还是外来,唐宋以后南方的畲田民族都要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北方人口潮水般的涌入。唐宋时期,北方由于战争的破坏,人口大量南迁,经济开始衰退,与此同时,南方却由于相对的和平,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自身的人口迅速增加,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随之而来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于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局面,人口分布也呈出由下而上,即由平原地区向山区的发展趋势,外来汉族人口与土著的或先期到达的畲民就这样在东南丘陵山区不期而遇。“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为畲客”[3]。入宋以后,由于金元的进入,北方人口因躲避战乱而纷纷南迁,更掀起了移民的高潮,出现了自“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的情形。这些南迁的居民加上先前移民的后代更形成了对山居畲田民族的包围圈。根据50年代对于福建福安畲族的调查,“由于本地畲族居住山岭中,畲族村庄的周围和平原地带,形成一个汉村的包围圈。”始时,这种包围圈也许还比较大,所以呈现出“畲汉杂处”的状态。随着汉族经济的进一步向山上发展,包围圈日益缩小,以及处在日益缩小的包围圈中的畲族“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的继续存在,畲汉之间的民族冲突也就在此难免。于是从唐宋以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所谓的“蛮僚之乱”或“畲贼之乱”。如福建《云霄厅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僚啸乱,民苦蛮僚之乱。”《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昭宗乾宁元年,汀州宁化县南“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宋史·理宗本纪》和《宋史·许应龙传》记载:绍定三年二月,“汀、赣、吉、建昌,蛮僚窃发”,“盗钟全相挺为乱”。《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辛丑,建宁政和县人黄华,集盐夫,联络建宁、括苍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为乱。”至元二十五年,“畲贼千馀人寇龙溪,皆讨平之。”至元二十六年“畲民丘大老集僸千人寇长泰县。”至元二十七年“广州增城、韶州乐昌以遭畲贼之乱。”等等。



1楼2006-10-17 12:42回复

    根据唐宋时人对于畲田的描述,所谓畲田,实即山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等倒下的树木“干且燥”之后,便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藉其灰以粪”,用作肥料。从刘禹锡的诗句“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来看,用来放火的火种是采用敲击石头来取得的。这种石头当属燧石。焚烧后的第二天便“乘土热”,甚至是“火尚炽”的情况下,即以种播之,然后用锄斧之类的农具盖斸掩土,覆盖种子,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就等待收获了。

    在这一过程之前往往先要进行占卜。占卜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地方最宜烧畲?何时会下雨?等,其中确定下雨的日期,即“候雨”,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播种之后种子能否顺利萌发,生长茂盛。唐白居易“归田”诗中有“候雨辟菑畲”的说法。[14]宋范成大《劳菑畲,并序》则说:“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诗中又说:“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占卜分龟卜、瓦卜和泉占等方式。瓦卜采用敲击方式。如唐温庭筠《烧歌》:“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全唐诗》,6709页)。瓦卜的出现也说明当时畲民已过着相对定居生活。而龟卜则采用钻挖,如唐刘禹锡《畲田行》:“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全唐诗》,3966页)。宋李复《夔州旱》:“耕山灰作土,散火满山卜龟雨”(《潏水集》卷十六)。欧阳修《寄梅圣俞》:“邀龟卜雨趂烧畲”(《文忠集》卷十一)等。这种方式可能跟商代利用甲骨占卜是一样的。泉占可能与卜居有关,主要考察何地适宜居住,而最主要的条件就在于是否有水源。如刘禹锡《莫猺歌》:“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全唐诗》,3962)。占卜并非人人都会,而是由专人掌握,掌握占卜的人可以从中取得收入。在他们看来,下雨是神的旨意,掌握占卜的人传达的是天神的旨意,所以有“瓦卜传神语” (《全唐诗》,2540页)的说法。

    在畲田农业中最重要的工具是作畲刀而非牛耕,所谓“田仰畲刀少用牛”(《全唐诗》,4593页)是也。畲刀主要用来砍伐树木,“以木为柄,刃向曲”[15]。与之具有相同作用的便是斧头;其次便是锄,锄主要用来去除烧过之后所留下的根株,唐贯休《深山逢老僧二首》诗云“自把短锄锄榾柮”(《全唐诗》,9334页),以及斫土覆盖播下的种子,而不是用来中耕除草,所以杜甫的诗中又说:“米涩畲田不解锄”。第三项工具便是镰刀。不言而喻,镰刀主要用于收获。畲田所用的农具在唐诗中也有所反映。“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全唐诗》,396页)

    畲田过程中以播种之后的覆土工作量最大,因为覆土时不仅要将播下的种子用土掩盖起来,而且还要对一些砍烧不完全的树木“榾柮”重新处理,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畲民在畲种时往往采取集体劳动互助合作的方式,但由于山区相对人口稀少,居住极为分散,还没有形成村落,如唐常建《空灵山应田叟》诗曰:“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全唐诗》,1460)散居的的畲田民族象天空中的星星点缀山头,故又称为“星居”,刘禹锡《莫猺歌》“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全唐诗》,3962)。宋人冯山《和子骏郎中文台》:“地接松扶绝塞边,星居人户种畲田。”(《冯安岳集》,卷十二)。复由于居住分散,劳动力很不集中,有的劳动力甚至来自数百里之外,这数百里之外的劳动者是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呢?靠的是约定,约定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在这家时由这家提供酒食,在那家时由那家提供酒食。集体劳动中为了提高劳动兴致,还有人专门负责唱念做打,进行各种文娱表演。[16]这种集体劳动,互相帮助,且歌且舞并伴有祭神的场面,在唐宋诗词中也多有反映。
    


    3楼2006-10-17 12:42
    回复

      除种植旱地作物之外,畲民似乎还养殖了鸡、猪等家畜。所以能够用鸡豚招待远到而来的客人。至今每逢农历七月初畲族还保留着“抢猪节”的习俗。采集和狩猎在畲民生活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采集的对象主要有野生蜂蜜、食用菌和干果之类。唐贯休《深山逢老僧二首》就提到了这种生活:“山童貌顽名乞乞,放火烧畲采崖蜜。担头何物带山香,一箩白蕈一箩栗。”(《全唐诗》,9334)狩猎的对象则包括各种飞禽走兽。如,常建《空灵山应田叟》:“莫徭射禽兽”(《全唐诗》,1460);杜甫《岁晏行》:“莫徭射雁鸣桑弓”(《全唐诗》,2382);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全唐诗》,3972)则完整地见证了一次莫徭狩猎的壮观场面,猎获的对象则有鹿、鹄、雉等。

       

      三、唐宋时期的畲民与畲田民族

      畲田虽然只是一种耕作方式,且这种耕作方式在许多民族(包括汉族)中都存在,仅以“畲”字为地名的地区就分布于闽西、赣东南和粤东南,以及广西阳朔、桂林,湖北新化、衡阳[23]等地。但唐宋时期有关畲田的史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某些信息却与后来的畲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畲田分布的地区来看,它和后来学术界许多人所持的畲族源于“武陵蛮”的观点在地理上是吻合的。武陵蛮居住在以古长沙国为中心的鄂、湘西一带,所以又称为长沙“五陵蛮”,而这一分布正好和唐宋时期的畲田分布是一致的。唐宋时期,畲田主要分布在上起三峡、经武陵,包括湘赣五岭以下,至于东南诸山地,以及两广地区。唐宋时期的畲田民族中,有一支称为莫徭(猺)。有认为,莫徭就是后来苗族的祖先。莫徭很早就居住在今湖南到四川一带,《梁书·张缵传》卷三四:“(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这与唐宋时期畲田的分布是一致的,但至少从唐代开始,莫徭即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有贸易上的联系,刘禹锡的“莫猺歌 ”载:“莫猺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鲛人是神话传说中居于南海海底的怪人。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唐宋时期,漳州府所上“土贡”中就有“鲛鱼皮”一种,[24]这在其他府县的“土贡”中是不多见的。有迹象表明,莫徭在唐代即已进入福建。唐人顾况在一首“酬漳州张九使君”的诗中写道:“薜鹿莫徭洞,网鱼卢亭洲”(《全唐诗》,2937页)。而漳州正是后来畲族最大的聚居区。

      畲田分布诗文

      地区
       作者
       篇名
       诗句
       出处
       
      安徽
       贺铸
       宿黄叶岭田家,己巳十一月乌江县赋
       聚落荒山里,畲田岁不登。
       庆湖遗老诗集,卷五
       
      安徽
       王安石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火种又见无遗种
       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四
       
      福建
       贯休
       怀武夷红石子二首
       竹鞘畲刀缺,松枝猎箭牢。
       全唐诗,9346页
       
      福建
        
        
       焚燎而种
       宋史·吕惠卿传
       
      福建
       陈宗
       题挐洋驿
       畲田高下逐春耕,野水涓涓照眼明。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九
       
      广东
       祖士衡
       向敏中(文简)神道碑铭
       力(刀)耕火种,田农之利。
       龙学文集,卷十五
       
      广西
       朱庆馀
       送刘思复南河从军
       蛮人独放畲田火,海兽群游落日波。
       全唐诗,5895页
       
      广西
       陶弼
       题阳朔县舍
       畲田过雨小溪浑。
       邕州小集
       
      贵州
       费冠卿
       答萧建
       畲田一片净,谷树万株浓。
       5163
       
      桂林
       张孝祥
       罢归呈同官
       赋少畲田熟。
       于湖集,卷八
       
      湖北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马瘦畲田粟。
       4856
       
      湖南
       刘长卿
       赠元容州
       湘山独种畲。
       1534
       
      湖南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赠二君子
       人归山倍畲。
       3925
       
      湖南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
       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喧。
       4087
       
      湖南
       张淏
       云谷杂记
       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且多在冈阜,每欲布种时,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灰,即灰种于其间。
      


      5楼2006-10-17 1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