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吧 关注:27贴子:1,834
  • 4回复贴,共1

试论唐末五代苏州的战略地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史政     
  
摘要:苏州于唐末五代之战略地位,在吴越国钱氏集团与吴国杨氏集团之间的战和。因此,本文试图以详细叙述历次战争过程之形式来揭示其一端,并考证其中许多过往记载之冲突,以备方家指谬也。

关键词:苏州  唐末五代  战略地位

引言

唐末五代,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于是,许多本来的内地州县因为割据政权的崛起而成为其各自的边疆州县,其中,以南方十国之地为最。作为地处太湖西岸的浙西中心地区苏州,也在唐末五代的淮浙混战中,频繁受到军事上的“特殊照顾”,周边各个割据政权皆欲取之以为己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吴越国最终对苏州的控制,以及吴越国与吴-南唐政权的对立状态,更使得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疆州。因此,对苏州在唐末五代的战略地位之研究,有助于我们窥见其时地缘政治之大概。




一 苏州的地理




既然是战略地位,不得不首先考虑苏州之地理环境。以《元和郡县志》所载:

“苏州,``````紧,``````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里,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海三百三十里,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里。``````管县七: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1]

以各县的方位看,长洲在吴县北,西与常州之无锡县界;常熟在长洲北,西与常州之江阴界;嘉兴在吴县南,西南与杭州之盐官县界西与湖州之乌程县与德清县界;海盐在嘉兴南,西与杭州之盐官县界;吴县本身西南与湖州之乌程县界[2]。

从李吉甫撰毕《元和郡县图志》的元和八年(西元813年)开始,直至唐末,这一格局都没有改变[3]。故而,唐末苏州实际上是包括了现今苏州、嘉兴、上海三个市级行政区的地域。当然,由于当时上海市的陆域还未完全形成,苏州的实际面积也要大打折扣。不过鉴于其东临大海,西滨太湖,南控钱塘,北倚长江的特殊区位,以及南通杭州盐官县,西北通常州无锡县,东南通湖州乌程县的交通优势[4],还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资源所造就的发达的经济,苏州被其周围的割据者所觊觎,也是有其原因之所在的。

当苏州为吴越国长期控制以后,由于其边疆州的地位因素,以及出于全国的统治政策需要,吴越国统治者对其进行了一番调整。包括,后梁开平三年(西元909年)闰八月“敕置苏州吴江县”[5],后唐同光二年(西元924年)十一月“升苏州为中吴军”[6],以及后晋天福五年(西元940年)三月“升嘉兴县为秀州”[7]。只是由于吴越国与吴-南唐此后的长期和平关系,而意义不大了。

就是在这片水乡泽国,作为扼守长江口与钱塘江口间之要冲的苏州,变成了被乱世军阀相继觊觎的蛋糕,却也保卫了吴越国的北部疆土。其所由造成的地缘政治关系,不仅对吴越国的独立至关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全国的局势。当然,要研究苏州的战略地位问题,一切得从唐末开始讲起。




二 张雄与徐约对苏州的相继进取




黄巢起义的南北转战,彻底打破了旧有藩镇的平衡格局,也使北方藩镇的军乱传统传播到了南方。

光启二年(西元886年)十月,隶属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帐下为牙将的泗州涟水人“张雄、冯弘铎得罪于节度使时溥,聚众三百,走渡江,袭苏州,据之。雄自称刺史,稍聚兵至五万,战舰千馀,自号天成军。”[8]这次小小军变的发生,则是因为两人“皆为武宁军偏将。弘铎为吏辱,雄为辩数,并见疑于节度使时溥,二人惧祸”[9]。于是乎,这位出身淮北的下层军官张雄,便凭借武力一跃而控制了苏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唐末江南众多此类武人刺史之一。

然而,毕竟,苏州作为江南财赋重镇,身为浙西观察使的周宝不能眼看着苏州的易主而不管,虽然他也似乎没什么实力。因此,当光启三年三月,周宝因为自己内部的兵变而出逃治所润州,依附亲信常州刺史丁从实时,还要在危机时刻,派遣本可以作为自己夺回润州的重要援助的六合镇使徐约及其精兵,去攻打苏州[10]。



1楼2006-10-17 23:24回复

    故,第一阶段结束,此时太湖沿岸的势力分布大致为:钱鏐控制苏、常、润三州,杨行密控制宣、湖二州,而孙儒正在扬州虎视眈眈。

    (二)杨行密与孙儒对浙西北三州的反复争夺。

    首先说明一下在杨、孙的争夺战之前,钱氏对三州主政者的任命情况。润州,“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春正月``````丙寅,我师克润州,``````王命阮结为制置使”[24],又“龙纪元年(西元889年)``````五月,甲辰,润州制置使阮结卒,钱镠以静江都将成及代之。”[25]常州,“光启三年(西元887年)``````十二月,命杜棱为常州制置使”[26]。苏州,“龙纪元年``````冬十月,``````以给事中杜孺休为苏州刺史,钱镠不悦,以知州事沈粲为制置指挥使”[27]。

    对于浙北三州的争夺,在孙儒一方,由于孙儒的既想取之,又要照顾到江北扬州的不被朱全忠袭击,从而使其在江北之间反复来回,也造成了三州,特别是常、润二州在孙、杨之间数次易主。因此,必须分阶段叙述这一史实。

    第一阶段,是杨行密的进取常、润二州。《新唐书·杨行密传》云:

    “行密虽得宣州,而蔡俦为孙儒所破,以庐州降。儒进攻行密,行密复入扬州,北结时溥扞儒。全忠遣庞师古将兵十万,自颍度淮助行密,败于高邮。行密惧,退还宣州,遣安仁义袭成及,取润州,自将三万屯丹杨。仁义又取常州,杀钱镠将杜棱。”

    如此,则杨行密在渡江后,本部屯润、常之间的丹杨,让安仁义先后进取润、常二州。故《吴越备史》云:“龙纪元年(西元889年)``````十一月,``````是月,宣州杨行密遣将李友陷我毗陵,执杜棱而去。初,李友攻毗陵,凿穿地道而入,兵甲俱以土中夜入于棱之寝室,因执棱于卧榻而去。”《资治通鉴》又云:“龙纪元年``````十一月``````田頵攻常州,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于制置使杜稜之寝室,遂虏之,以兵三万戍常州。”[28]

    第二阶段,则是孙儒渡江从杨行密手中拿下常、润二州。《资治通鉴》云:“龙纪元年``````十二月``````戊寅,孙儒自广陵引兵度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刘建锋守之。儒还广陵,建锋又逐成及,取润州。”又《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云:“龙纪元年``````十二月,孙儒陷常、润二州。”

    至于此时润州的归属问题,《吴越备史》云:“龙纪元年``````十二月,淮南孙儒遣其下刘建封帅众陷我润州,成及奔归。”大致是杨行密将安仁义于十一月下润州之后,转攻常州,从而使钱氏降将成及代受润州,孙儒将刘建封便复于十二月从成及之手下润州[29]。

    第三阶段,杨行密复于孙儒手中得常、润二州。《资治通鉴》云:“大顺元年(西元890年)``````二月``````杨行密遣其将马敬言将兵五千,乘虚袭据润州。李友将兵二万屯青城,将攻常州。安仁义、刘威、田頵败刘建锋于武进,敬言、仁义、威屯润州。”其云“乘虚”,则是孙儒此时与朱全忠将庞师古战于江北。又,杨行密让马敬言、安仁义、刘威三人守润州,则是因为控制了润州便可以控制江北扬州与江南常州的交通,而去年末由于对此问题的忽视而使得润州得而复失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阶段,孙儒对常、润二州的再控制以及对苏州进取。不过,这一阶段有些复杂,姑且先列各书自大顺元年二月杨行密占领常、润二州之后的史料于下:

    《新唐书·昭宗本纪》:“大顺元年``````七月,杨行密陷润州。``````八月,钱升杀苏州刺史杜孺休。杨行密陷苏州。淮南节度使孙儒陷润州。``````九月,``````杨行密陷润、常二州。闰月,孙儒陷常州。``````十一月``````孙儒陷苏州。”

    《吴越备史》:“大顺元年``````秋七月,常州李友陷我姑苏,制置使沈粲害刺史杜儒休及兄延休而奔于我。王以其失备,复害刺史,将欲诛之,粲遂奔孙儒。是月,杨行密遣将张行周为常州制置使。``````闰九月,孙儒复遣刘建封攻毗陵,杀张行周,而复困姑苏。``````冬十一月,孙儒陷姑苏,李友奔常熟。十二月,孙儒归淮南,仍以沈粲为制置使。”
    


    3楼2006-10-17 23:24
    回复

      (後)钱、杨战争中苏州的光复。

      钱鏐与杨行密虽然在浙西混战中,曾经共同讨伐过孙儒,但是毕竟两者都处在军事上的上升阶段。杨行密对常州、润州的实际占有,和对湖州的间接控制,都使得钱鏐的浙西观察使衔有名无实。而董昌之役中,杨行密更是直接出兵占领了苏州,由此所造成的对杭州的威胁已经使钱鏐无法忍受。苏州之役随之而来。以下亦分阶段叙述之:

      第一阶段:解围嘉兴、进取湖州。

      我们知道,苏州地兼今天三市之地,州治又在中心地带,欲克苏州,必先下周边诸县,因此,对近在咫尺的嘉兴的收复,是成功光复苏州的关键。又当年杨行密的军队是和嘉兴以西的湖州将一起围攻嘉兴的,所以要保证嘉兴的安全,还需解决湖州问题。

      解围嘉兴的进程,《吴越备史》详载如次:

      “乾宁四年(西元897年)``````夏四月,命顾全武与王弟镇并武胜军都指挥使沈夏、陈璋、高遇、许再思等,率兵自海道以救嘉禾。时诸将皆欲缓进,惟全武请倍道兼行,王从之。一日,师次嘉禾,围逼已久,城中莫知所之,遽见我旗号,皆大悦,贼亦谓之神。是日,遂内外夹击,擒贼将李宗礼、偏将顾金等二十余人,俘馘不可胜计,乘胜大破贼寨十有八所,又擒贼将魏约、张宣、杨燔、阎建等士卒三千余人。嘉禾平。”

      嘉禾者,嘉兴也[40]。如此,则钱氏将领顾全武乘浙东大胜,加上杨氏将领久围不下,士气低落,出奇制胜也。从乾宁二年冬十月开始被围,到此时围解,一共经历了二十个月,而嘉兴却未被攻破,一方面也说明了嘉兴足以独当一面的军事实力,也许是以后嘉兴单独设州的原因之一吧。

      嘉兴县城已克,而淮南宣州将田頵尚且“屯驿亭埭”,于是“两浙兵乘胜逐之。”此月(四月)“甲戌,頵自湖州奔还,两浙兵追败之,頵众死者千馀人。”[41]此次胜利,也有地利因素,史载:“全武等又乘胜逐田頵于驿亭埭,頵由吴兴而遁。于时大水,我师逐之,斩馘沉溺者不翅十里。”[42]由于田頵从湖州逃走,全武追击之,也就顺便肃清了残留在湖州的杨行密的势力,基本上已经控制了湖州全境。因此,龟缩在湖州城内的李师悦之子李彦徽差不多也被围城了,第一阶段实际上已经结束。

      所以,此年七月,钱鏐便放心的“命顾全武率师复姑苏”[43]。此年九月,“湖州刺史李彦徽欲以州附于杨行密,其众不从。彦徽奔广陵,都指挥使沈攸以州归钱镠。”[44]这样一来,钱鏐便在形式上正式接管了湖州的军政大权,并“命海昌镇将高彦为湖州制置使。”[45]于是,作为保卫杭州北部边疆的湖州便正式承担起了其协助克复苏州之重要之任务。

      第二阶段:进取苏州周围县城们。

      根据上文可知,苏州城被包围在其辖下数县之中心,欲取苏州,必先取其周围之县城,以对苏州城形成合围之势,方克顺利实现。于是,顾全武在解围苏州城南方之嘉兴之后,首先便依此进取县城们。

      据《资治通鉴》“乾宁四年(西元897年)``````秋七月``````庚戌,钱镠还杭州,遣顾全武取苏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无锡。辛丑,拔常熟、华亭。”这样一来,除了嘉兴以及嘉兴南部的海盐以外,苏州城以东之松江、华亭,苏州城以北之常熟,以西北之无锡,皆为顾全武所下。全力夺取苏州近在咫尺。

      又《吴越备史》“乾宁四年``````八月,我师屯昆山。”则顾全武以全军之力,欲从离苏州最近之昆山向西南光复姑苏也。昆山县,“因县有昆山,故取名焉”,且“西至州八里”[46],如此居高临下之地势,必然是最好的屯师之地。

      第三阶段:淮南援军的到来以及吴越军的反映。

      杨行密对于苏州的危机也并非无动于衷,毕竟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行密不得不坚持支援前线,甚至不惜派最得力之战将前往。《资治通鉴》云:“乾宁四年``````冬十月,淮人以台蒙守姑苏,代朱党也。”台蒙便是去年攻克苏州之将,此时复被派出,也表明了杨行密欲救援苏州之决心。

      当然,钱鏐的军队也并非无所作为,《吴越备史》云:“乾化五年(即光化元年,西元898年)春正月``````是月,我师救苏州,生擒淮将李近思,斩首一千余级。又斩其将梁琮、张颙等,而杨行密复遣将李简率兵五千余众,屯于无锡。我师复攻之,获其偏将陈益等而还,余皆走之。”
      


      6楼2006-10-17 23:24
      回复

        根据《九国志》卷3《徐温传》:

        “越人攻常州,温率众拒之,战于无锡,大败越军。越人多舟师,是岁旱,江河皆竭。诸将白温曰:‘此天亡越之时也,可尽车徒之势,一举而灭之。’温曰:‘天下纷纭,民甚困矣,钱公亦未可轻也。若连兵不解,方为诸君之忧。今战胜以惧之,戢兵以怀之,其势不得不服。使两地之民,各保室家,吾辈亦高枕为乐,岂不快哉!多杀何为?’乃遣使尽以俘归之,于是越人请和。”

        这大致上表达了徐温的真实想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于对徐知诰想借战功来成就自己军事力量的防范之心。但是,依吴国众多大将的实力,继续南下也未必会不利,实际上徐温还是失去了一次可以统一吴越,以彻底解决之后数十年一直牵绊淮南政权的吴越后方问题。[66]

        而对于徐知诰来说,在徐温生前与吴越罢兵言和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等徐知诰本人掌握吴国大权并取而代之,建立了南唐之后,还是一直奉行和平政策。则是出于其本身对于闵民的感同身受了,因为他的出身历来不明[67],早年流离失所,饱受兵祸之苦,故而即位后两国一直处于和平状态,甚至在天灾时互相帮助。

        若李璟与李煜,则无论矣,其时之形势,欲战亦不能胜也!




        小结




        还是做一小结吧。从唐末之军事重镇,但仅为刺史州,而五代后期之和平年代,却设立了中吴军节度使。苏州于唐末五代之经历,可谓不一般。所受战火之洗礼,亦不比北方州郡少。而吴越国钱氏对其重视程度,自是重要,然全国形势也不得不在起作用。但是,到底是此影响彼,还是彼影响此呢?




        太史政  丙戌仲秋




        注释:

        [1][4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一·浙西观察使·苏州》,中华书局1983年,下引书同。

        [2][4]参见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图4-32“浙西观察使地图示意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下引书同,页178。

        [3]参见《唐后期政区与人口》第六部分第七节“元和三年至唐末江南道州县变动考订”,页300。

        [5]宋·范垌/林禹《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开平三年秋闰八月条,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据学津讨原本影印版,1991年,下引书同。

        [6][64]《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同光二年十一月条。

        [7][65]《吴越备史》卷2《文穆王》天福五年三月条。

        [8]宋·欧阳修《资治通鉴》卷256《唐纪七十二》光启二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下引书同。

        [9]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90《张雄传》,中华书局1975年,下引书同。

        [10]参见《资治通鉴》卷256《唐纪七十二》光启三年三月条。

        [11]《新唐书》卷190《张雄传》:“徐约者,曹州人。”《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龙纪元年三月条《徐约附传》亦云:“约,曹州人,初从黄巢攻天长,遂归高骈,用为六合镇将。”

        [12]参见《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光启三年夏四月条。

        [1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龙纪元年三月条《徐约附传》。

        [14]《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夏四月条。

        [15]《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光启三年五月条。

        [16]《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六月条。

        [17]《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九月条。

        [18]《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光启三年十二月条。

        [19][24]《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文德元年春正月条。

        [20]《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文德元年秋九月条。

        [21]《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龙纪元年三月条。

        [22]参见《资治通鉴》卷257《唐纪七十三》文德元年八月条,至同书卷258《唐纪七十四》龙纪元年六月条。

        [23]《资治通鉴》与《吴越备史》皆云李师悦在去世之前闻授节钺的使节将要到达湖州时,过于激动而死,此事在乾宁三年末。而《新唐书》卷186《周宝传》云其“昭宗时,迁忠国军节度使”,但未详昭宗何时。又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18径云“文德元年(888),唐王朝于湖州置忠国军,李师悦成为忠国军节度使。”笔者至今不知何据?
        


        11楼2006-10-17 23:24
        回复

          [25]《资治通鉴》卷258《唐纪七十四》龙纪元年五月甲辰条。

          [26]《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光启三年十二月条。

          [27]《资治通鉴》卷258《唐纪七十四》龙纪元年冬十月条。

          [28]关于记载不一之杨行密进取常州所派何人为将帅问题,可以参见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96之考证,因此小节与苏州关系不大,本文遂略去。

          [29]据《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有“龙纪元年``````十月``````钱鏐陷润州”之记载,依何《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96之考证,乃是史官误记,并认为杨氏没有进取过润州,而被孙儒在此年十二月所得。但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是此年十月杨氏的确取了润州,而润州守将成及或有可能暂时投降杨氏,并因为杨氏兵力不足而帮其守城,以防孙儒南下,如此孙儒才能从成及手中拿下润州,而成及后来还是逃回了钱氏,钱氏出于隐恶而未提及成及投降杨氏之事。或者,是由于成及在受到杨氏攻击时,暂时撤出润州城,并趁杨氏全力进取常州之时,收回润州,如此,孙儒也方能从成及手中拿下润州。总之,成及确实防守能力不怎么样,这也可以从他之后在苏州任上被杨氏俘虏时看出来。

          [30]《新唐书》卷10《昭宗本纪》,对于钱氏两次收复苏州的时间记载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出的苏州的重要战略地位问题,《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98-101已有详细论述,笔者不过更加详细地根据具体时间,分别叙述了两次不同的收复苏州事件而已,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42所谓“上年正月已书鏐陷苏州,此事重出”,当是其不明具体战争进程故也。

          [31]《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景福元年二月条。

          [32]关于常州甘露镇使陈可言,可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02所考证。

          [33]关于孙儒之乱对钱鏐政权的影响,以及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苏、常、润三州,可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05所论。

          [34]参见《资治通鉴》卷259《唐纪七十五》景福元年条所载。

          [35]《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10。

          [36]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09。

          [37]《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元年二月条:“王命成及权苏州刺史。”

          [38]据《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化三年六月条《成及附传》云:“乾宁时,淮人围姑苏,常熟镇将陆郢、巡检郭用与其党赵邯以城应寇,邯手刃其母、妻、子以盟”则成及之败有叛徒出卖之原因也。

          [39]《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系之于乾宁二年八月。

          [40]《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一·苏州》:“嘉兴县,``````吴时有嘉禾生,改名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改为嘉兴县也。”

          [41]《资治通鉴》卷261《唐纪七十七》乾宁四年夏四月条。

          [42]《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四年夏四月条。

          [4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四年秋七月条。

          [44]《资治通鉴》卷261《唐纪七十七》乾宁四年九月条。

          [45]《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四年九月条。

          [47]《资治通鉴》卷261《唐纪七十七》光化元月条。

          [48]《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120所论,云钱鏐亲自出战的可能性甚少,仅《新唐书》有载,但观笔者所列史料,可知钱鏐亲临战场本非虚也。

          [49]《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宁五年冬十月条。

          [50]参见《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开平元年所载。

          [51]《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开平元年五月己卯条。

          [52]《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开平三年五月甲寅条。

          [5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开平三年秋闰八月条。

          [54]《资治通鉴》卷268《后梁纪三》乾化三年三月条。

          [55]据北宋·路振《九国志》卷2《米志诚传》:“天佑``````十年,从徐温败钱瑛于梁溪。”则沙陀将领米志诚在此战亦有所表现,或亦由于其沙陀骑兵的战斗力而取得了胜利。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据守山阁丛书本排印,1991年。

          [56]《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236。

          [57][59]《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贞明五年三月条。

          [58]《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贞明四年冬十一月条。

          [60]《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贞明五年六月条。

          [61]参加此战之吴国其他将领,据记载,尚有数人如次:《九国志》卷1《柴再用传》:“武义元年,破越军于无锡。”同书卷2《杨彪传》:“徐知诰镇润州,充都尉以从。越人寇无锡,东南大震,知诰东征。彪与陈再遇领死士千人于路次,弓弩忽发,越人惊扰。又窃贼号令以入其垒,杀获其众。明日又战,自旦及辰,未决。彪跃马疾驰之,越人遂退。”同书同卷《刘权传》:“武义元年``````七月,从知诰战无锡,大破越人。”

          [62]参见《钱氏吴越国史论稿》页292-311之宏论。

          [63]《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乾化三年十二月条。

          [66]此观点可以参见何剑明《论南唐与吴越的战争及其对南唐失国的影响》,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7]关于李昪之出身问题,可以参见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后记:

          好吧,我承认,此文太长,引用原文太多,新见解太少,使你们已经看到这后记的人眼睛太酸。但是,没有但是,事实如此。关于苏州,印象中是小桥流水的,尽管我也出身在小桥流水之江南。但唐末五代战火的频繁光顾,却是谁也抹不去的印记,特别是当我们享受和平的今天。说实话,正因为苏州当时还算强的防御力,使得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能够安心地开辟着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的园林,以及养着在北宋时大放异彩的文人士大夫家族。恩,那么,写这篇文章也算是对我家这个近邻的一点心意吧!

          说实话,这文章是出于一种不能停止的冲动的,因为毕竟前几篇文章都还取得了不错的小成就,让自己能够更加上进。于是十一假期结束之后不久,具体是10月9日吧,开始想写吴越国北部之边防。然后10月13号加强了这个想法后,第二天14号便开始正式写了,虽然是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写的。但过程依然顺利,只是连续三个下午,加三个晚上的奋斗,真的很累。到今天17号上午开始收尾工作,现在下午14点46分写完这后记,自己还是相信自己的。恩,这个月结束之前再捣鼓一篇吧!


          12楼2006-10-17 2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