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42贴子:649,242
我看的是清秋子的:张爱玲,她本不是“临水照花人”。
于我解释了三个好奇:
一、在美国的生活窘迫与否
二、好像好几天在谈钱样,这里略提了一句
三、我很喜欢看到她的生活细节
(看过的可略过。如果吧内已经有原文,删前请告知,我要留起来)


1楼2012-03-05 21:26回复
    一、张爱玲的生活状况
    1970年代初,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做高级研究员,“大隐隐于市”。她的美国丈夫赖雅去世后,沉重的家庭负担没有了,台湾皇冠出版社又为她汇来源源不断的稿费,使她独享安宁。
      在台湾,她1940年代的作品已赢得了至尊地位,名声日隆。她在港台两地出版旧作或发表文章,可以拿到很高的报酬,就像今日我们这里的“一线作家”一样。到1972年,她结束了自离开上海以来的颠沛生活。
      她的归隐,不是简单的自闭,也不是失意之后的蛰伏,而是在再度蹿红时的主动放弃,因为她只渴望自由!
      当年出走香港,资本社会中凶猛如虎的“游戏规则”,也曾让她苦不堪言!多年的左冲右突,可以说一无成就;但是,她40年代在上海的那次“超新星”式的爆发,给她提供了一笔远期的收益,使她能够免于晚年的困厄。她的家族留下的“特殊遗产”,使她在文学上独树一帜、历久弥新,这也令她受益不小。
    ==================================================
    我对张爱玲后期的隐居生活多少理解为她的被逼无奈。因为上美国去,想成为第二个林语堂,但局面始终打不开。港台到后来李开弟负责她的书在内地出版,始终名字叫的响,实际版税拿得少。所以我一直以为她困窘。也许脑海中,她写剧本到眼睛出血的印象太深,心里偏颇。但这里描述是不一样的。以为记。


    2楼2012-03-05 21:32
    收起回复
      我建议发链接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03-05 21:39
      收起回复
        我看的也是那本。7小时的近距离促膝长谈,令他终生难忘。


        IP属地:上海4楼2012-03-05 21:39
        收起回复
          二、钱钟书
          张爱玲也谈到了五四以来的作家,说她非常喜欢读沈从文的作品--“这样好的一个文体家。”她对《骆驼祥子》评价不高,认为老舍还是短篇精彩。对钱钟书,说只看过《围城》,没有碰过他的短篇。
           还有现代作家中最重要的一位———鲁迅,张爱玲的评价是:“觉得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这一种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告中断,很是可惜。因为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在可惜。”
          =================================================
          张说只看过钱的围城,却不碰短片。我本人没有看过水晶的夜访原文,有人说水晶的描写是,将张对钱的态度默认为不喜欢。
          我们知道张不言人恶,但也不曾吝啬赞美。围城44年以后一版再版,处于热闹的文化现象,总是不免看一看好在哪里。张自言看过,但好坏不予置评。而紧跟着,她说是不碰钱的短篇的。可知他对她的没有吸引力。
          但这几天为钱杨花了不少唇舌,我说了喜欢有缺点的人,所以即便那传言是真,我也不觉得他们不可爱。非要文人成为政治面首,歌功颂德,文过饰非,这世界才干净么?张也不是完美的人,他们刻薄来刻薄去,蛮有意思。除了我真正只在一间书店里站着翻完《我们仨》,记得他们“走散了”,其他对我都没有任何意义。而作古的人,无论钱张,上面掐断脖子,他们理也不理的。到此算了。


          5楼2012-03-05 21:44
          收起回复
            三、张爱玲这个仙儿~~
            “我总希望在你动身前能见着———已经病了一冬天,讲着都腻烦。”
            ========
            这真像林妹妹的口气~


            6楼2012-03-05 21:49
            回复
              在见张爱玲之前,水晶熟知胡兰成的名言———见到张爱玲,诸天都要起各种震动。可是真的一见,还是觉得与想象中的大为不同。他忍不住,把这感觉说了出来,而且是说了再三。
                张爱玲听了,似乎颇受触动,但仍笑容满面地答:“是这样的。”
              =============================
              张无数次给我耍赖又坦荡的印象。即使水晶那么一句恭维,她心里大概甜甜的,又不好意思,但是还要四平八稳讲一句:“是这样的。”真有些像她中学交不出作业,就两手一摊说“哎呀,我忘了”~~
              而或许,1970年张爱玲已经50岁,山水走过,誉谤加身,所有事也不过还其本来。不过都“是这样的”。


              7楼2012-03-05 21:55
              收起回复
                水晶告诉她,自己最近看了《歇浦潮》,叫好不止。张爱玲显然是遇到了知音,很高兴,说一直没有人提到过这本小说,应该有人提一提。
                  《歇浦潮》是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作者叫朱瘦菊,笔名“海上说梦人”。小说写的是民初上海十里洋场众生相,场景逼真,在挖掘人性的卑劣方面,也很透彻。
                  张爱玲说,这本书是中国“自然主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她很欣赏水晶对《歇浦潮》的品评,对水晶说:“真应该写下来,比你写我更要好,更值得做。”
                  二人从《歇浦潮》,自然就谈到了《海上花》。张爱玲用手势比划着说:“像红楼有头没尾,海上花中间烂掉一块(她说时用手比成一个圆圈)都算是缺点。”
                =====================================
                《歇浦潮》是第一次知道。今天收了开始看。
                我看海上花,但不明白那个“中间烂掉的一块”是什么意思。前些年穷追不舍的是吴雪香的结局。所以我总认为列传未完,缺失的是一众人的结局。但沈小红是明白的。


                8楼2012-03-05 22:03
                回复
                  在谈话过程中,她站起身来,走到厨房里,给自己泡了一杯速溶咖啡,不搁糖,只放牛奶。然后,又给水晶端了一杯来。她解释说,一向喜欢喝茶,不过在美国买不到好茶叶,只有改喝咖啡。说话间,她一杯咖啡已尽,又去斟了一杯来。她说自己,一喝起咖啡来,就要喝个不停。


                  9楼2012-03-05 22:04
                  回复
                    他所见到的张爱玲,已经51岁了,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瘦。“尤其瘦的是两条胳膊,如果借用杜老的诗来形容,是‘清晖玉臂寒’。像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和血液,统统流进她稿纸的格子里去了。”
                      此外,张爱玲也确如胡兰成所说,脸庞很大。不仅如此,她眼睛也大,眼神清炯。那天,张爱玲穿着高领青莲色旗袍,斜身坐在沙发上,逸兴湍飞,笑容可掬,状态无比之好。
                    ========================
                    我最喜欢张的一幅照片:似乎是在书桌旁,一手支颐,露齿大笑。彼时感慨人真是坚韧的,这一生还能这么笑。记得才看过,说只看张持咖啡杯的动作就瞧得出教养深厚。还是那句话,正大仙容.可惜只有这一张静态的脸了。


                    10楼2012-03-05 22:14
                    收起回复
                      对于前辈作家们之间的龃龉,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例如在《张爱玲私语录》中不乏她对林语堂和徐訏的批评,起初感到甚为惊讶,仔细一想,也没什么。至于钱钟书,以他持才傲物之性格,相信私下也不是省油的灯,但这些都无伤大雅,证明在盛名之下,他们也都是一介凡夫而已。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有几个学到像胡适的修养?兴许也有人说他虚伪呢!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3-06 09:22
                      收起回复
                        水晶是?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03-06 17:49
                        收起回复
                          对夜访张爱玲,水晶在《替张爱玲补妆》这本书中作了如下补遗:
                          “初次见到她时,我连连说着,您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这句话让她听了,引起很深的刺激,尽管她当时是满脸堆着笑,听我说出自己的观感;因为她后来在写给夏志清的信上,曾经提起这件事,说我看到她后,简直shocked(震呆了)!其实不然-----也许恰恰相反!我想象中的张爱玲,是个病恹恹,懒兮兮的女人,如果借用李贺的诗句来形容,是‘“蓝豁之水厌生人”’,哪像她现在活泼和笑语晏晏!这一层误会,似乎只有借用文字才交待得清楚,仿佛在电话中也说不明白的。”
                          此文发表于《夜访张爱玲》半年后,当时爱玲尚健在,相信她应也看过。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3-26 08:08
                          收起回复
                            我在这楼里说话,总有些顶自己帖子的嫌疑,所以谨慎小心的,假装看不见。大概吧主删了那个骂贴,noahno这个16楼就来的突兀一点,我知道你的意思。loveyouall@ahjoe6888@失去春天@noahno 


                            17楼2012-03-27 15:46
                            收起回复
                              我也读过,是从我们学校图书馆借的一本书,叫《昨夜月色》收录了评价张爱玲的各种文章——借了一年多,不想还了。


                              18楼2012-04-06 20: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