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84,480贴子:72,073,635

存在即是威胁——奥匈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军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2-03-08 22:22回复
    1915年4月27日夜晚,在亚得里亚海的深处,一艘小小的潜艇正巡弋于暗黑而冰冷的海中,这是一艘依然处于试验状态的早期潜艇,看上去笨拙而让人不安,狭窄的艇内空气早已混浊不堪,那原始的潜望镜不能进行伸缩,只能通过艇身的沉浮来调节观察。这艘潜艇就是奥匈帝国海军的U-5号,指挥着这艘小艇里那些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以及意大利籍水兵的,是五天前刚刚担任该艇艇长的海军上尉格奥尔克•冯•特拉普骑士。
    在这个颠簸的潜望镜镜头里,浮现出一个巨大的船影,冯•特拉普艇长低声喝令着鱼雷手做好准备,他对着潜望镜,再一次看了看500码以外明月之下映出的猎物:
    “发射!”,随着艇长的吼声,45公分口径的鱼雷拖着白色的泡沫向前驶去。
    巨大的敌舰被直接命中,侧舷激起了高大的水柱,一发鱼雷命中了其发电机舱,另一发命中了后锅炉舱,敌舰开始了横倾,九分钟以后,随着水兵纷纷跳离,终于沉入了青黑色的波涛之中,这艘军舰是法国12500吨的装甲巡洋舰“莱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号,随舰沉没的还有684名水兵。这是奥匈海军潜艇部队的一次胜利。
    


    IP属地:江苏2楼2012-03-08 22:23
    回复
      前排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03-08 22:23
      回复

        上图为被冯•特拉普指挥的SM U-5号击沉的法国装甲巡洋舰“莱昂•甘必大”号。
        奥匈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仅拥有7艘潜艇,其中一艘还是没有卖出去的库存试验艇。对于这支小小的力量,战前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得以好好加以强化,而战争一旦爆发,奥匈帝国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安东•冯•豪斯男爵(详见专栏)深信战争将在短期内会结束,因而没有着力于加强海军实力,相反则容忍造船所的劳动力转用于陆军建设。因此,奥匈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大战最初的3年内,不得不在没有补充、得不到技术改良的状态下进行战斗。
        这样,和不断进行改良和发展的敌方还是和友军相比,奥匈帝国潜艇部队给人一种大为落后的感觉,更有甚者,奥匈军队的海军是作为陆军的一个附属组织,行政能力低下、专业素质也不高。然而,这支部队却始终以高昂的士气战斗到了最后,与其主要对手意大利海军相比,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奥匈海军潜艇艇员的素质。有一种评价称,奥匈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艇员的素质,虽然比不上英德,至少和法国海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
        


        IP属地:江苏4楼2012-03-08 22:23
        回复

          冯•特拉普艇长(右)在SM U-14号潜艇甲板上和部下在商讨作战。从肩章上可以看出他还是一名上尉。


          IP属地:江苏5楼2012-03-08 22:24
          回复
            战前的建设
            在19世纪末期,潜艇还是一支非常年轻的海上力量,对于这支年轻的力量,奥匈帝国海军对它并不带着什么兴趣。然而即便是德意志帝国,在最初接触到潜艇时所抱态度也是如此,依照德国海军之父提尔比兹上将当时的说法,潜艇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红色鲱鱼”,是一种虽然有助于近海防御,但对于平衡海军力量却无所裨益的软弱力量。
            现代意义的潜艇是由爱尔兰裔美国人约翰•菲利普•霍兰(John Philip Holland)研制成功的,而法国人则后来居上,设计出适于远洋攻击作战的潜艇。而德国海军则一直到1904年由于俄国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艘以法国先进设计为基础的潜艇,这才猛然醒悟到这种舰艇身上孕育着的重大潜能。这些为俄国建造的新潜艇是卓越的远洋潜艇,武备很强。同时,由于该艇为双层壳体结构并有着巨大的浮力,因而又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这些潜艇不仅仅是限于近海防御,而且有进攻的能力,因为其法国设计者从来就没有掩饰过他们认为大型潜艇能够担任攻击任务这一信念。德国人一旦醒悟,就立即投入行动。在1906年年底,德国海军从克虏伯公司接收了它的第一艘U-1潜艇。而几乎同时,奥匈帝国也才开始将青睐投向了这种海中灰狼身上。
            


            IP属地:江苏6楼2012-03-08 22:24
            回复

              航行中的SM U-1号,这是奥匈帝国最初的潜艇,仿制美国的莱克型,由于带有比较强的试验色彩,实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U-2线图

              


              IP属地:江苏7楼2012-03-08 22:24
              回复
                除了引进上述三种试验型潜艇,怀特黑德公司还总结了SM U-5和SM U-6的经验和教训,在1909年独自冒着风险研制了一种其改进型霍兰潜艇SS.3号。该艇在1911年3月14日下水,不过奥匈海军对此并没有显示出多大的兴趣,因为海军方面此时更希望获得一种大型的远洋型潜艇,更何况当时的资金已经基本耗尽。公司方面虽然努力向秘鲁、葡萄牙、保加利亚、巴西和荷兰等其他海军推销,结果还是没有卖出,SS.3只能积压在船厂。虽然SS.3暂时没有销售成功,但是该公司在1911年和1912年之际,成功地向丹麦出售了3艘霍兰型改进型潜艇水手(Havmanden)级,继而还在哥本哈根的怀特黑德公司追加建造了4艘。在阜姆同时建造的这3艘外销艇给奥匈海军官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该公司所具备的宽广的建造空间以及精良的建造工艺。
                航行中的SM U-6号,可以清楚地看见前甲板上75mm炮。

                


                IP属地:江苏10楼2012-03-08 22:26
                回复

                  16楼
                  正在准备潜航的SM U-12号,原来是一艘卖不出去的积压艇SS3,战争爆发后加入奥匈海军,由于重创“让•巴尔”号而另协约国主力舰艇再也不敢在亚得里亚海为所欲为了。

                  SM U-12号艇长埃贡•莱尔希,这颗过早陨落的明星也是奥匈潜艇的王牌。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3-08 22:27
                  回复
                    到1914年大战爆发之时,奥匈帝国海军对于实战中还刚刚被投入不久的航空兵以及潜艇,已经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并不亚于其他国家,然而,仅仅由于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态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海军当局并没有能够得以充分及时对这些新生力量加以引进,就拿这次介绍的潜艇部队,当局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对其独立研究潜艇力量进行支持,潜艇部队的建设落在了主要海军强国的后面,而一旦其潜艇得以完成,却马上也会引起了帝国海军各界的广泛注视。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3-08 22:27
                    回复
                      同样的,由于经费以及劳动力不足的关系,这期间奥匈海军只得依靠那几艘续航距离只有800-1200海里的试验性潜艇作战,但是一次出乎意料的事件给了捉襟见肘的奥匈海军输了一次血! 1914年12月20日,一艘法国潜艇“居里(Curie)”号被巡洋舰“儒勒•米歇莱(Jules Michelet)”号拖曳至亚得里亚海中部的佩拉戈萨(Pelagosa,现克罗地亚的佩拉格鲁扎)岛,企图由此出发潜入波拉港,但是不幸被反潜网缠住脱身不得,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依然寸步难行,该艇不得不浮出水面。当即被驱逐舰“磁石(SMS Magnet)”号和雷击舰SM Tb-63T发现,经过一阵炮击后,“居里”号沉没在39米深的波拉港入口,法国水手3人死亡,23名被俘。
                      对于物资短缺的奥匈帝国而言,这条沉船也无疑成了至宝,翌年2月2日,残骸终于被小心翼翼地打捞出水,所幸艇身伤得不重,经过修理,在同年6月6日即告完工,跳过不吉利的13号,该艇被命名为SM U-14号,和小型航程短的奥匈潜艇相比,这种雾月(Brumaire)级法国潜艇几乎要大出一倍,而且有着5节行驶6500海里的远航程,对于奥匈帝国而言,这个从天而降的收获简直是中了头彩了。
                      与此同时,和德国的合作还在进行,当时德国已经将其UB-3、UB-8以及UB-93艘潜艇分解后通过铁道运到波拉再组装,并以此为基地对抗协约国军队的达达尼尔海峡登陆作战。这种UB-I型潜艇给奥匈海军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向德国下了一张5艘UB-I型潜艇的订单。
                      


                      IP属地:江苏16楼2012-03-08 22:28
                      回复
                        第一艘于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建造的样艇于1915年4月4日被奥匈海军购入,潜艇被分成三部分通过铁道交货完毕,艇身在波拉组装,于两个月后的6月4日加入奥匈海军的战列,被命名为SM U-10号。同日第二艘同型艇是不来梅的AG 威悉船厂建造的UB-15号也到达波拉,两天之后,在威尼斯港外击沉了意大利潜艇“美杜莎(Medusa)”号,于18日才加入升起奥匈海军军旗,被命名为SM U-11。这批订单的另外三艘也是在AG 威悉船厂建造的,生产号码是232-234,这些因为其形状而被称为“陶笛”的潜艇都在10月6日加入奥匈海军,成为SM U-15、16、17号。
                        U-17线图

                        


                        IP属地:江苏17楼2012-03-08 22:29
                        回复
                          奥匈帝国旗下的德国潜艇
                          也许有人注意到了这5艘向德国定购的潜艇是从10号开始编号的,而7-9号哪里去了呢?
                          从上面一节可以看到,由于地中海的战略态势对于奥匈帝国过于严峻,奥匈海军只能采取固守保船的战略,而无力展开攻势。当英国人开始探讨对达达尼尔海峡进行登陆时,德国人开始认真考虑起协助他们在地中海的战略伙伴了。
                          1915年5月13日,大战首开纪录者,击沉英国巡洋舰“开路者(Pathfinder)”的德国潜艇U-21号从威廉港经过漫长而危险的潜行,突破直布罗陀海峡,抵达了卡塔罗湾,这次冒险就好像是对统治大海的大英帝国进行的一种挑衅,也好像为了证明小小的潜艇可以突破至地中海这样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意大利尚未参战,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尤其是到了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以后这个问题更加敏感。例如,在1915年7月7日,德国UB-14号艇便在奥匈帝国U-26的名目之下,击沉了尚未对德国宣战的意大利装甲巡洋舰“阿马尔菲(Amalfi)”号。
                          


                          IP属地:江苏18楼2012-03-08 22:30
                          回复
                            吞了好多楼


                            IP属地:江苏20楼2012-03-08 22:32
                            回复
                              等德国和意大利也开战之后,这样的情况依然在继续,直到1916年10月1日,除了U-35、U-38和U-39三艇以外,所有的德国潜艇都悬挂上了德国海军旗。德国海军潜艇在地中海也是运用波拉和卡塔罗作为其基地,并使用奥匈帝国的鱼雷供应舰“格达(Gda)”号作为其宿舍舰以及修理舰。同时德国还用铁道运送了两艘雷击舰A-51和A-82来到波拉以协助其潜艇部队。悬挂着奥匈帝国国旗的德国潜艇开始涌现在地中海,这无疑给协约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利波利战役打响后不久,德国的潜艇也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比较突出的当推奥托•赫辛(Otto Hersing)艇长指挥的U-21号,该艘率先突破直布罗陀的潜艇在1915年5月25日击沉了正在炮击土耳其海岸的英国战列舰“凯旋(Triumph)”号,两天后又一次击沉了另一艘战列舰“尊严(Majestic)”号,几乎立即使协约国在这个水道的自由航行。而协约国方面对于这些潜艇难以完全辨明国籍,每当有击沉,只能宣称击沉了一艘“中欧强国”潜艇。到1916年中期,德军在地中海的潜艇数量达到12艘,年底进而增至18艘,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地中海区域,而到了战争末期的1918年的4到5月,德国在地中海的潜艇达到了战时最高潮的34艘。
                              


                              IP属地:江苏21楼2012-03-08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