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少年谜组吧 关注:96贴子:2,937
  • 13回复贴,共1

有趣的对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从使用范围说,对联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贴挂于楹间(因之又泛称为楹联)。上下两条联文,再配以门楣上的横批,便呈“门”之势。对称是对联的最显著表现形式,中国的建筑美又多用对称这一传统的形式。建筑与对联结构相映成趣,这是联文加横批的又一个缘由。但不是说,凡对联都有横批,如有些门额牌匾可代作横批,题赠联、挽联(不宜楹间贴挂的)等可以省去横批。 
参考资料:http://www.fpe95.com/printpage.asp?ArticleID=2744 

对联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1 春联 2 婚联 3 贺喜联 4 寿联 5 题赠联 6 集句联 7 趣对联 
8 戏台联 9 名胜楹联 10 口语联 11 讽刺联 12 格言联 13 挽联 14 行业联 15 藏迷联 16 歇后联 大约归纳为这些,其中的对联文雅和打油类的皆在里面,我将下面一一解释. 

以上是对联的总类 再说一下出对联方式;说这些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在观察人家出联的含义,以便对出下联.,对联,首先要抓住对方的主题,也就是要义.其中,对联大致有以下几种:1、拆字 如“妙人儿倪家少女====搞弓长张府高才” “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张长弓,骑奇马,单戈合战===种重木,犁利牛,十口为田”再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揽千里丘山"“一史不通难作吏==二人相聚全凭天”“闵先生门里作文==吴学士天上口才”“里中田上土何下,岩畔石低山自高”等等。拆字联,反映的是你对对联中所拆字的对称.也就是说,上联的眼在什么位置.你要一一对应.位置和对应的内涵是重要的.还有更精义的:段稽查未批人皮,何假之有==刘监督丢下金刀,比卵不如.这个就更体现了双重含义的对联,既是拆字,又是讽刺.单拆字隐藏的更加巧妙.不一举例/ 
2、谐音 如“因何(荷)而得偶(藕)===有幸(杏)不须媒(梅)”“师姑田里担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这个是上联无一(衣),下联没十(食)”“一担重泥拦子路==两岸纤夫笑颜回”上联说出了重泥==仲尼,子路,两个人名,下联粗看是一个人名,颜回,实际是唐寅巧借谐音,用纤夫替代“庆父”,虽然牵强,但是含义精妙,庆父就是孔子说过的人,鲁难不除,庆父未死。“雨中筑墙,捣一筑,倒一筑==风中点烛,流一半,留一半。”“姥姥吃酪,酪掉姥姥捞酪==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红荷花,白荷花,何花更好==紫椹子,青椹子,什子最甜。”“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鸭头嫌”“斑鸠无理,老僧头上呼姑姑=野鼠有情,小姐耳边叫姊姊”“白云峰,峰上枫,风吹枫动峰不动==青丝路,路边鹭,露打鹭飞路难飞。”“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裁缝小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等对联,在大家平常的参与也都接触了,所以不再多举例了,但是,大家应当看到,谐音,首先你找到上联的字眼,就是什么位置的字谐音,你先找找合适的字相对,然后组合意义相对或象似一句话。对联的主要关键找对对方的着重点。没必要先看对方的上联的全部意境,先找对方的要点,然后再斟酌自己所对下联的语句的意境。 



1楼2006-11-25 21:49回复

    介绍了对联的方式,下面介绍对联的风格 
    大约有五种1、豪放类 云飞剑舞雄千里,目电声雷震万方 用法夸张,内容豪放,气魄宏大,无所拘束 
    2、婉约类 三春花满香成海==八月涛来水作山 文词委婉,对仗工整, 
    3、浪漫类 这种对诗意深厚,令人遐想。白雪漫空,万里寒光银世界==红日射云,一天霁色锦乾坤 
    4、朴实无华 直切,稳重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5、诙谐联 语言幽默,但对仗不工,鼠无大小都称老==龟有雌雄总叫乌 
    介绍了对联的种种方式我形式 
    关于怎么下手对联 
    其实简单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对的好,对的妙,对的工整,就是技巧了,一般来说,词义相反是对联基本要义。比如,上联有天,下联一般对地,上联是春,下联是秋,风花==雪月 白==黑,山水==风情 有=无。等等,简单的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句话,对联,首先掌握词性,就是说和这个词相近或者相反的词先找出来,然后在组合句子。调整词语的搭配是关键。对联,先找主要的词语相对应,然后再组合整个句子。斟酌词语的搭配。没必要先在整个句子中回味。 
    关于平仄,一般来说,对联大多以平收尾。上联一般不十分的局限为仄韵的,青山笑我头已白,泉水照人心自清。上下皆平韵。其实,主要是对联以平入韵,给人以回味悠长的感觉。使人读来,上联的仄声一波三折,下联的平声噶然而止,让人品位短小的对联中的深切含义。但是,由于一些无情联的缘故,打破了一般的常规,所以,一些的特别的对联出了平仄。也出了词语的工整对仗。如例如昆明翠湖碧漪亭“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高雄春秋阁“精忠报国,三字冤狱千古白=以身作则,一篇词赋满江红”总的来说,还是以对仗工整、平仄为主流。毕竟打破常规的是少数。至于重字,一般来说,对联忌讳重字,但是在量词和介词、副词上是可以重的。比如,一、二到十的对联,下联把顺序反过来。或者是“之”字的重复,但是介词和副词重复应当是在同一个位置重复,鞍山龙泉寺,“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就是重了“之”字,圆明园里面,每对青山绿水会心计,一丘一壑,总自天恩浩荡==常从霁月光风悦目时,一草一木,莫非帝德高深。也有重字,但是位置,含义深刻,就不是什么有瑕疵的作品,反而更有韵味和意义。 
    总的来说,尽量不能重字,特别是名词,动词。不能重复,负责就失去了对联的韵味和意义了。对联,考察的就是对词语的掌握的宽度。越丰富地掌握词汇,就越容易对联。其实,鲁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介绍过;私塾先生让学生对联,就是考察学生掌握的词语怎么样,好象是先生出的是“独角兽,鲁迅对的是比目鱼。”因此,古代的私塾先生是拿对联在考验学生,以便在以后的诗词文章中熟练掌握。我国古代在两晋隋唐前期的骈文,就是对联的鼻祖。遗篇滕王阁序,就让我们能领略到对联的乐趣。在那篇文章中的对仗工整,严守声律,语句参差变化。音调和谐,气势奔放,引经据典,精切自然,辞采华美,语意显豁,丝毫无晦涩的感觉。每一个对仗语句,都是一副绝妙的对联。但是,由于是骈文的整体性,所以,以后在这方面逐渐转化。直到诗词的衰落,才自明朝起,对联声名雀起。明朝的解缙可是说是对联的大家。 
    大家记住的就是,对联中,相同的词性对相同的词性,比如,颜色的描述对颜色的描述,事物的描述对事物,特别是成语的运用更重要。好的对联,首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词语的掌握多少是关键。然后才是词语的搭配。 
    


    3楼2006-11-25 21:49
    回复


      15楼2011-12-10 20:46
      回复


        16楼2011-12-10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