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和泪吧 关注:55贴子:4,953
  • 1回复贴,共1

关于“推出午门斩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佚名  

在封建社会,皇宫是封建权力的象征,是国内的最高政治中心,宫内统治者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对全国各个方面发生重大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皇宫大内的一切,都十分注意,许多有关宫廷历史方面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但历代宫廷都是绝对的禁区,深宫禁掖内的人和事,被隔绝于社会,掩盖在严而厚的闱幕之内。因此,那些流传下来的宫廷掌故,往往夹杂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份。关于“推出午门斩首”的种种传说,就是如此。
    “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并未见之于正式的史籍记载,而是属于民间传说。尤其在一些历史小说和戏曲之中,叙述此类情节的甚多,影响也很大。但它产生和流传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是从明代才开始有的。这是因为这个传说本身是与“午门”的历史相密切关联的,而宫门以“午”为名,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莫不大建宫室,其中见谙史籍记载者,为数可达数百。但历考其门阙之名,在元代以前,则均未见有“午门”之称。就以秦代的阿房宫而言,规模之大,项羽进咸阳“火三月不灭”【1】,但其中不见有午门的记载。汉代的长乐、未央、建章诸宫,也都没有名“午”之门。史载未央宫的正门是北门,称作“北阙”,也称“元武阙”【2】;建章宫的正门,则称“阊闾”【3】。唐代皇宫的正南门是“承天门”;另有著名的“大明宫”,它的正门叫“丹风门”。北宋汴梁的皇宫正门是“宣德门”,西京宫殿的正南门称“五凤楼”;而南宋在临安的宫殿正门则名“丽正门”。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都筑有宫室,其中如辽在南京(幽州)的皇宫,它的正门称作“元和门”;金在燕京的皇宫正门称为“宣阳门”;元大都的宫殿,正南门是“崇天门”【4】。总之,都没有一个被叫作“午门”的门阙。只是到了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漳在南京称吴王,开始修筑宫室,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午门”之名的第一次出现,但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明会典》内是这样记载的:“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5】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内宫殿,决定把阀门称作“午门”【6】,这才是皇宫的正门以“午”为名的开始。以后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宫殿,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宫之制,而规模则过之,其宫门的正门,也沿称午门【7】,又称五凤楼。从此直到清代,始终未变。“推出午门斩首”之说中的“午门”,应是皇宫的南门,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门。所以,既然午门之名,只是元末明初才始有的,那么,与午门相联的“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当然也只能产生在此之后。这不仅可从我国宫室建筑的历史方面来论证,而且还可以从许多古代文艺作品中获得佐证。
    先以诗词来说,在元朝以前,诗人咏叹五凤楼的诗句是有一些的,像元代诗人陈孚就有:“剑佩千牛卫,旌幢五凤楼”之句【8】,而提及午门之句则未见。只是到明初洪武年间,才见到著名学者俞贞木有:“朝迥骑过午门东”之句【9】。以后,明孝宗时著名文人李东阳也有:“清佩缓随驰道月,绛笼高应午门灯”的诗句【10】。再从小说传奇等作品来看,在明以前,也未见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自明代以后,就逐渐见到并且日益增多。如《说唐后传》之内,就有多处关于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内容【11】。这是我国成书较早的一本演义小说,据传是经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整理成书、后来又有人多次加以修改过的。其内容主要是叙述罗通扫北和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封神演义》及《说岳全传》内也有提及午门或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12】,它们成书的时间稍晚,大约在明代中叶;至于在这以后直到清代所大量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之内,关于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就屡见不鲜了。这充分说明此类情节的产生和流传,仅仅是、也只能是在明清两代。



1楼2007-01-31 16:37回复
    推出午门      斩首


    3楼2010-08-29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