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吧 关注:1,284,681贴子:5,086,395

回复:【自然之谜】带你体验大自然的杰作 给你一个鲜明的微观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松鼠把啃完的樟子松松球丢下树来。松子已经全被鼠收进了颊囊。】
黄鼠狼的猫步
第二个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黄鼬( Mustela sibirica )。黄鼬在北方城市中绝对不算罕见居民,家里的长辈们都知道,就连在老城区的胡同里,饲养的鸡鸭也常被“黄鼠狼”骚扰。夜里家禽乱成一团,呱呱大叫救命,家人急忙手持木棒,冲去救驾。但黄鼠狼只能驱赶不能杀害——这种神秘的细长小动物不知为何得到了“黄大仙”的称号,伤害它们因此成为严格的禁忌。黄鼬性格谨慎机敏,若不是雪地暴露了大仙的脚印,真的难以发现它们的存在。
【老人们口中的“黄鼠狼”就是黄鼬。】
黄鼬常偷吃家禽,又神出鬼没,总是只见满地鲜血鸡毛,不见“狼”踪。以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嗜血坏蛋”的状态。其实这种金黄色的小兽圆耳大眼,一脸天真无辜,再加上常常把身子立得笔直,满脸天然呆表情四处探望,实在是终极萌物。而且黄鼬袭击鸡鸭只是个案,黄鼬以鼠为饭,只在饿极了才会去家禽笼子里碰运气。
【若是在雪地中见到这样的足迹,恭喜你,你已经发现了“黄大仙”的仙踪。】

【黄鼬的左右脚常常不在同一直在线,而是稍微有点并排。后足稍微有点狭长。】

【深雪上的黄鼠狼足迹。有时它的前后足印也会排成一条直线,有点像猫脚印,只是更小而已。】



IP属地:湖北33楼2012-07-18 11:04
回复
    “飞鸡”跑道
    不同于前面两种小兽,环颈雉( Phasianus colchicus )在城市中几乎没有机会见到。不过若是向郊外走走,不管是长满蓬蒿的弃耕农田,还是树木茂盛的山林,都常能见到受惊的鸡像炮弹一样飞出乱草。环颈雉通常在晨昏觅食,又生性隐蔽,难觅鸡踪,雪上足迹就常见得多。
    雉鸡除了逃命,很少飞行。一旦落地,就会赶快找丛草藏进去,仔细观察敌人的动静。

    【“环颈雉”甚是拗口,其实它就是平常所说的野鸡。雄雉花花绿绿,装扮嚣张,母鸡则是一身淡棕色羽毛,低调很多。】
    


    IP属地:湖北34楼2012-07-18 11:07
    回复


      【打架一起打,有食一起吃,三只灰喜鹊发现冻硬的香蕉皮,闹哄哄一起飞下来啄食。】

      【几分钟后,灰喜鹊们饱餐而归,,留下双引号一样的足迹和几道翼羽划过雪地的痕迹】
      麻雀( Passer montanus )也是城市里的固定住客,房瓦下,空调洞里,它们尽情享受“灵长类动物”(谁?说你呢!)给它们的周到服务。

      【大家最为熟悉的(树)麻雀】
      雪地上洒满了带薄翅的白桦树籽。白桦树种子是食谷雀们冬季的最爱,麻雀们站在树枝上一边吃一边掉,之后也会落下地面捡拾落地的树籽,把作案现场踩得一塌糊涂。

      【小而密集的“半角英文双引号”是麻雀群留下的记号。】


      IP属地:湖北37楼2012-07-18 11:09
      回复

        比如,天使小姐就是中美洲依赖火的松林成员典型。墨西哥能够成为世界上松树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与火的干扰作用是分不开的。烧一烧,一个变种;再烧一烧,又一个变种。(请自行脑补,不要按字面意思理解进化过程……)
        中美洲的其他地区及加勒比海,有很多稀树草原与林地,那里的加勒比松( Pinus caribaea )也像天使小姐那样依赖火来繁衍。

        【伯利兹城靠频发的低强度地表火来维持的加勒比松( Pinus caribaea )稀树草原】
        与此类似的,还有墨西哥的栎属( Quercus )植物(俗称“橡树”),其中绝大部分物种的天然更新都需要火。而非洲和南美洲更是“火大陆”,适应和依赖火的生态系比比皆是。

        【玻利维亚的诺埃尔肯普梅卡多国家公园(Noel Kempff Mercado National Park)。图示依赖火的稀树草原(浅绿色区域)与对火敏感的热带湿润/干旱森林(深绿色区域)之间的过渡带。稀树草原每年都会因雷电引发火灾,沿着山坡从高处向地处蔓延。】
        火生态,管理火
        在火依赖型生态系统中,长期阻止自然火的发生,反而容易酿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森林中,许多本来能被多次地表小火清理掉的灌木和小树,如果越长越密、越长越高,就会变成能烧掉整座森林的燃料。当这种不健康的森林着火时,火势会顺着长大的小树爬上大树的树冠,那些原本可以在地表火中安然无恙的大树也难逃一劫。
        因此,面对自然的山火,扑灭、还是不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了解火的影响,预估火的行为,需要研究每个生态系统的气候、地形、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诸多因素。因此生态学有一个单独的分支——“火生态学”(Fire Ecology)。出版这个学科专业期刊《火生态学》(Journal of Fire Ecology)的火生态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Fire Ecology),就设在山火常烧的美国加州。
        不过,果壳自然控可不是说丽江山火就不该扑灭了。有火依赖型生态系统,就有其他各种不常过火、不熟悉火、害怕火、乃至轻易就能被火摧毁的生态系统。云南丽江和大理着火的山区主要是生长着亚热带山地针叶林,由物种组成来看,它们是怕火的。何况这里很多山火是本不该出现的人为火!
        即使如此,云南西北山区森林茂密,且春天干燥。火与这里的森林的关系,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当地植被在这场大火后的反应,是值得长期关注、并且深入研究的问题。正如火生态学会所说:“每片森林的家史中,都曾有火光闪耀。”
        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理解火,才能理解生态。因地制宜地管理火,火灾才不会肆虐,森林才会更健康。
        这当是在浓烟散去后,大火带给我们的启示。


        IP属地:湖北41楼2012-07-18 11:21
        回复
          全球变暖,猫头鹰变色儿
          当冬天的平均最低气温比过去高了1度,你我都感觉不出,但自然选择的偏好已悄悄改变——欧洲的灰林鸮如今都要变成“棕林鸮”了。

          灰林鸮( Strix aluco )是在欧洲和北非常见的一种猫头鹰,顾名思义,身披灰色的羽毛是它们的主流外型。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渐渐发生变化:通过一项在芬兰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研究,科学家发现,随着冬天日渐变暖,这种猫头鹰里棕色的个体不断增多,灰色毛色的比例正在不断减少。科学家们甚至猜测,灰色的猫头鹰可能会彻底消失在越来越暖和的冬天里——也许灰林鸮从此要更名为“棕林鸮”?
          在这项新近发表于《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帕特里克•凯瑞(Patrik Karell)博士首先综合了所有调查数据,根据羽毛颜色的不同,将灰林鸮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色型。(见题图。)
          灰林鸮的羽毛颜色终生不会改变,因此凯瑞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可以为每一对猫头鹰夫妇及它们的后代建立“毛色图谱”。从图谱上可以看出,毛色是遗传的,因此如果从父母双方遗传到的都是“灰色基因”,那么小猫头鹰的羽毛就是灰色;而如果遗传到的一方是“灰色基因”,另一方是“棕色基因”,由于“灰色基因”是显性的,小猫头鹰大多数情况还是灰色。
          接着,研究团队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的气候越恶劣,棕色型的死亡率就越高。因为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相对显眼的棕色型猫头鹰更容易被捕食。此前一些有关基因与遗传的研究也指出,和灰色同类比起来,棕色型猫头鹰还具有其他一些不利条件,比如免疫系统较弱以及代谢速率偏高,后者使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存。
          但是,由于近年来冬季的积雪愈发稀薄,棕色型灰林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30年前的30%增加到了现在的50%。凯瑞博士说:“随着暖冬的到来,棕色型猫头鹰的存活率提高了不少。可以说,气候变化致使种群结构发生了具有演化意义的改变。”
          【不断升高的气温,让灰林鸮改变了演化的历程:棕色型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这个研究让我们看到,气候变化的确可以通过改变自然选择的压力,来影响一些物种的基因库。试想,如果气候变暖继续加剧,灰色型猫头鹰是不是真将彻底消失?灰林鸮的基因库中会不会从此只剩下一种色彩?


          IP属地:湖北42楼2012-07-18 11:23
          回复

            其实燕子和三角形的“小黄”还是有些共同之处的,比如“急加速”的属性。燕子们在空中的飞行技巧也是鸟类中数一数二的,虽然不能像蜂鸟那样长时间悬停和倒着飞,燕子们却有出色的转向能力和最大时速。想必大家都看过它们的轻盈身姿,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想说说的是这只小鸟嘴边的嫩黄色,这是鸟类宝宝的特征。中国古人常说“黄口小儿”大概就是来自于这些对自然中可爱细节的观察吧。它说不定正郁闷地想:“为什么爸妈还没回来,为什么没人把虫子塞到我嘴里呢!”
            小黑 乌鸫

            【谁把我拍这么胖……不生气……不生气……】
            虽然没有会爆炸的小鸟,不过这只乌鸫( Turdus merula )肥得真的要爆了!不过,这张图也许也只是pose的问题。(当然,它正好可以作为“小黑”出镜。)它们平时不这样的,不信请大家自行去搜乌鸫的图。或者,去窗外看一眼……
            乌鸫绝对是我国广大南方的家常鸟。它的分布范围广泛,从华南到西北,一直到欧洲。图中这只就来自遥远的瑞典。在你每天路过的许多树的枝头,说不定都有过乌鸫的歌声。它们虽然一身黑不溜秋,不熟悉鸟类的人也许会把它们冤枉为乌鸦,但只要它们一开口,你就绝不会认错。
            从乌鸫黄色、纤细的嘴里唱出的歌声可谓千回百啭。而且这种鸟儿还有一定的模仿其它声音的能力,也许你听到的画眉、燕子、黄鹂、柳莺、喜鹊、小鸡甚至口哨声,都出自某个枝头某只寂寞的乌鸫之口……
            小白 雪鵐

            【我才不把我的蛋从天上往下扔呢!!!!才不!!!!】
            白色、球形的鸟真的好难找啊……雪鵐( Plectrophenax nivalis )于是被拉来做了冤大头“小白”。虽然这张图里的小鸟脸上还有点黄色,但是繁殖期的雄性雪鵐正面几乎是纯白的。雪鵐当然来自北国,在环绕北极的苔原、冻土或者陡峭崖岸繁殖。中国只有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和新疆北部能有幸在冬天见到雪鵐南飞的身影。
            出场较晚的小白戏份也不多,不过空中投“蛋”这样的动作表演绝对抢镜。会有鸟把自己的蛋往下摔吗?其实,一些每窝产蛋数较多的小鸟在食物短缺、环境恶劣的时候,也许会为了保证繁殖成功率,真的从巢中舍弃一两个蛋。但这是极端行为,绝不是常态。
            喜欢把蛋往下扔的鸟,恐怕扔的都不是自己的蛋吧。比如大家熟悉的杜鹃,扔的就是柳莺的蛋!鸟蛋作为“后代”,是繁殖成功的保障,从进化的角度来说,鸟怎么会自己降低自己的适合度呢?那样不是早就被淘汰了嘛。愤怒的小鸟们可曾想过,当初向小绿们发动进攻,就是因为蛋被它们偷了呀。
            小绿 GFP

            【咦?前面有人叫我?】
            这是GFP(Green Fluorescent Pig “绿色荧光猪”)。好吧,其实GFP是大名鼎鼎的绿色荧光蛋白(最后那个单词是 Protein),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是颁给发现和研究这种蛋白的科学家们的。
            这种来自水母的蛋白能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所以常被用作转基因实验的指示物。比如这里,嗯,一只被台湾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入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猪——绝对是我们的特型演员啊,呵呵。


            IP属地:湖北44楼2012-07-18 11:27
            回复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刚好十五字


              45楼2012-09-19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