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草根吧 关注:4,163贴子:248,497
  • 17回复贴,共1

向举起抗元大旗的韩山童致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末北方红巾军领袖。原为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之永年 (今河北永年东南)。他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以组织起义群众。徒众遍及河北、河南、江淮一带。其徒刘福通、杜遵道等称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多次决口,后危及盐场,元政命贾鲁征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夫共十五万人,在二万戍军监督下重开黄河故道。他与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在民夫中活动,散布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地凿一独眼石人,预先埋在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附近黄河故道上。治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后,信以为真。是年五月初,他在颖州颖上(今安徽颖上)白鹿庄(一说河北永年县白鹿庄)宣誓起义,发布文告,揭露当时社会“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从者三千人,皆以红巾裹头,故为“红巾军”;又因其众多信奉白莲教,烧香拜佛,又称“香军”。后不幸被县官察觉,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武安(今河北武安)。接着刘福通重新发动起义,占领颖州(今安徽阜阳),红巾军起义爆发。


1楼2012-08-06 09:14回复
    《明史·太祖本纪》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僭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IP属地:河北2楼2012-08-06 17:23
    回复

      韩林儿(?—约 1367),栾城(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北方白莲教世家。 曾祖父韩学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大约在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朝廷 禁白莲教时,从栾城谪徙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广府西一带)。父韩山童继为白莲教主,宣传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以宗教宣传方式组织群众,“河南 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元史·顺帝纪》)。


      3楼2012-08-07 05:41
      收起回复

        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得名于五世纪初东晋庐山慧
        远之白莲社。南宋初昆山(今属江苏)人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即白莲教。该
        教崇奉阿弥陀佛,相信只要口念阿弥陀佛,死后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茅子元依据弥陀经典,编写了《弥陀节要》,宣扬“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
        乐观前”(《庐山莲宗宝鉴》卷二《离相三昧无住法门》),认为弥陀、净
        土乃是修行者明心见性的产物。白莲教的戒律,要求徒众做到三皈(皈佛、
        皈法、皈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张 素食,故其教徒被称为“白莲菜人”。


        4楼2012-08-07 05:43
        回复

          白莲教在宋之前就传到北方。元朝统一后,南北香火都很旺盛,得到元
          朝政府的扶持。但自至元十七年(1280)江西都昌白莲教徒杜万一利用白莲
          教组织武装起义后,此类情况屡有发生,终于导致武宗时被禁。仁宗时虽有
          所恢复,但仍受到歧视,而在民间则信徒愈来愈多。白莲教主在宣教时,与
          明教、弥勒教,甚至道教互相渗透。如元末红巾军起义前,南北白莲教主都
          宣传“弥勒佛下生”,韩山童则宣传“明王出世”。他们力图使苦难的民众
          相信,一旦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了,就迎来了光明的极乐世界。


          5楼2012-08-07 05:44
          回复

            元末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特别是变钞、开河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贾
            鲁开河后,韩山童等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他们散布民谣“石人一只
            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同时暗地里凿一独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上“莫道石
            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的河道上。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贾鲁开河后不久,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不胫
            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动。韩山童等借独眼石人来鼓动造反,收到了预期
            的效果。


            6楼2012-08-07 05:45
            回复
              之所以发这样的帖子、是想抛砖引玉、韩山童、韩明儿作为明末著名农民领袖在历史上地位很高、同时又是当时的白莲教。日月明教教主。是推翻元朝统治的直接掘墓人,在明史 ,元史上很有一席之地,当地应该有较多的传说挖掘出来。对永年文化和历史有益。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一章二:韩山童“被地方官寻个题目,谪徙到 广平府 永年县 (今 河北 永年 )居住。”
              谪徙 ,是因罪被罚迁徙到永年居住。所以韩氏后人现在在何处,据传。 高固,高尧,宋固的韩姓是韩氏后人
              第二、关于白鹿庄,史学上的争论,许多传记记载都是永年白鹿庄。现在的白庄,路庄。当地现在还有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故事,或者传说。


              8楼2012-08-07 15:22
              收起回复
                史书上只提到韩山童被谪徙到永年县,却无下文,地方志也鲜有记载。可见韩山童在永年呆的时间不会太久,其间也无作为。


                10楼2012-08-07 17:26
                回复
                  韩山通史爷爷辈谪徙永年的。他父亲是个教师。这个史书上有记载。所以在永年活动时间是较长的,古书讲究是一家之言,天下独尊。何况是反贼。所以正史上是不记载的,收集点民间传说 也是为永年民间文学做点贡献


                  11楼2012-08-07 20:14
                  回复
                    包括史书上不记载韩山通生年,只记载他死年、。元至正一年四月公元1351年


                    12楼2012-08-07 20:17
                    回复

                      颍州起义后,起义烈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起兵反元者“无虑千百计”。北方红巾军的首义之功
                      不可磨灭。


                      14楼2012-08-07 22:11
                      回复

                        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利用高邮战役后的形势,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他将韩林儿自砀山夹河迎至亳州(今属安徽),立其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大宋,改元龙凤,以林儿母杨氏为皇太后。林儿号称宋徽宗九世孙,故国号称宋,以迎合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表示“复宋”之实现;所谓“小明王”者,是为迎合“明王出世”之预言,以示黑暗已经过去,光明来到。


                        15楼2012-08-07 22:13
                        回复

                          宋政权建立后,“林儿徒拥虚名,事皆决于福通”。林儿年轻,无军事指挥能力与经验。刘福通从领导颍州起义以来,四五年间,身经百战,面对元军主力,冲破围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宋政权迁都汴梁后,北方红巾军势力发展至顶峰,但从龙凤四年七月开始,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等开始大举反攻。当时三路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兵力分散,陷汴梁于无援之地。次年五月,汴梁被围。八月,汴梁城破,刘福通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林儿妻及诸官员家属数万人、官兵五千人被俘,符玺、印章、官库被夺,宋政权遭到严重破坏。


                          16楼2012-08-07 22:17
                          回复

                            龙凤十年正月,朱元璋在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后,即吴王位。这时,宋政权已名存实亡,但元璋仍奉之为正朔。十二月十二日,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据势力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命廖永忠自滁州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船至瓜步(今江苏六合南),将他们溺死。


                            17楼2012-08-07 2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