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吧 关注:572贴子:1,711

克尔凯郭尔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克尔凯郭尔(1813~1855)
Kierkegaard,Sren

   丹麦基督教思想家。存在主义的先驱。1813年5月5日生于哥本哈根,卒于1855年11月11日。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因对理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主义的批评而著称。其哲学主旨在于以个人生活的体验论证个性原则和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存在就是由痛苦、烦恼、孤独、绝望、情欲、热情等情绪构成的个人的存在,个人不断地超越自身趋向上帝,并在对上帝这个“绝对的对方”的关系中规定自身。他的哲学思想大多是通过文学作品表现的,而且往往采取日记、格言的形式。其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法等国具有很大影响,对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著有《非此即彼: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等。
   
   


IP属地:上海1楼2005-06-05 21:15回复
    可是他的书都找不到
    有没有他作品的网页?


    2楼2005-06-07 21:57
    收起回复
      • 58.33.122.*
      hao礼物


      4楼2006-04-03 13:06
      回复
        祁克果、 齐克果、祈克果、奇克果、郝克果、基尔克果、基尔克哥、吉开迦尔、克可盖尔、吉开迦尔、克可盖尔、克尔凯郭尔、克尔凯戈尔、基尔克郭尔、基尔凯郭尔、基尔凯戈尔、克尔恺郭尔、克尔凯果尔、克尔凯廓尔、基尔克加尔、克尔恺郭尔德

        xdjm当心查资料时略过了哦~


        5楼2006-07-30 09:47
        回复
          • 222.210.162.*
          咋这么多译名,吓死人


          6楼2006-08-01 09:23
          回复
            转自:译文沙龙http://www.stph.com.cn/my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ID=95363&ac=nxt&rd=64639
             
            来源:理想书库 
             

             1813年 五月五日生于哥本哈根。
            六月三日在亨利·凯斯特教堂受洗。 
            1821年 八岁:
            入波嘉迪斯学校。 
            1830年 十七岁:
            十月三十日入哥本哈根大学就读。
            十一月一日,人近卫军,四日,因身体不宜服役而退出。 
            1834年 二十一岁:
            四月十五日开始写日记。
            七月二十六日赴奇雷莱叶旅行,三十一日归。同时,母病逝。秋,从H.L.马尔丁塞修习施莱尔马赫之教义学。 
            1835年 二十二岁:七月——八月旅行芬兰北部各地,并远赴瑞典。十一月二十八日,应学生社团之邀,作题为《我国的报纸文学》这一演讲。 
            1837年 二十四岁:
            五月,初遇贾娜·奥尔森(1822一1904年)。
            十一月在母校波嘉迪斯学校教授拉丁文。 
            1838年 二十五岁:
            五月十九日,早上十时半,体验到“不可言说之欢悦”。
            八月九日,父逝。
            九月七日,出版《现尚生存者之手记摘录》。 
            1839年 二十六岁:
            二月二日,向贾娜·奥尔森求爱。
            八月二十九日,得父亲遗产约16,797元。
            十二月二十一日——翌年七月三日,日记为空白。 
            l840年 二十七岁:
            四月,迁居诺阿格塞街。
            七月,接受神学国家考试。
            九月八日,向贾娜求婚,十日获得她的同意。
            十一月七日入皇家传教学校。 
            1841年 二十八岁:
            九月十六日,送交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对苏格拉底的反省》。
            八月,将订婚戒指退还给贾娜。
            十月,与贾娜断绝关系,赴柏林。
            十二月七日,《人格形成中美与伦理之均衡》脱稿。 
            1842年 二十九岁:
            一月三十日,现代悲剧中的古典悲剧的反映》脱稿。
            三月,由柏林,往基尔,返回哥本哈根。
            四月十四日,《勾引家日记》脱稿。
            十一月,《既此又彼》编者序脱稿。 
            1843年 三十岁:
            二月二十日,出版《既此又彼——人生的一个片断》第1卷和第2卷。
            十月十六日,《恐惧与颤栗——辩证法的抒情诗》、《反省——实验心理学的一种尝试》、《三种诚义之讲话》同时出版。
            十二月六日,《四种诚义之讲话》出版。 
            1844年 三十一岁:
            三月十三日,《哲学断片——或断片的哲学》出版。十七日,《焦虑的概念——有关原罪论文之教义学问题在心理学上获得启示的一个单纯之探
            讨》出版。
            十月十六日,由诺阿格塞街迁往纽特自己的府宅。 
            1845年 三十二岁:
            四月三十日,《人生道路之各阶段》出版。
            五月十三日赴柏林,二十四日回国。 
            1847年 三十四岁:十一月三日,贾娜与普利兹·修雷格结婚。 
            1848年 三十五岁:
            三月二十六日,《基督教讲话》出版。从纽特移居卢森堡街。
            十月下旬,《我的作品之观点》脱稿。 
            1849年 三十六岁:
            五月十四日,《既此又彼》再版。《野百合,空中之鸟——三个
            虔诚的讲话》出版。十九日,《两种伦理、宗教之小论集》出版。七月三十日,《死病——教化与觉醒之基督教心理学论述》出版。 
            1850年 
             三十七岁:
            四月,从卢森堡街移居涅雷街。
            九月二十七日,《基督教训练》
            出版。 
            1851年 三十八岁:
            四月,从涅雷街移居埃斯特布罗。
            八月七日,《论我的著作活动》出版。
            九月十日,《为了自我试炼》出版。 
            1855年 四十二岁:
            九月三日,《神之不变性》出版。日记的记述亦到此为止。
            十月二日,昏倒在街上,被送往弗里德烈医院。
            十一月十一日晚九时逝世。


            7楼2006-08-01 18:22
            回复
              选自《基尔克郭尔著作中文翻译》 作者:京不特
              http://www.jimbut.com/Kierkegaard/


              克尔凯郭尔的主要笔名著作如下: 
                ●具体线索:在生命不同阶段之中的人物 
                 1.《非此即彼》·“第一部分——包括有A的文字” 
                 2.《非此即彼》·“第二部分——包括有B的文字,给A的信件” 
                 3.《重复》·“一个实验心理学中的试验”(笔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努斯) 
                 4.《畏惧和颤栗》(笔名:沉默中人约翰那斯):信仰的悖论性 
                 5.《生命道路中的各个阶段》(编集者:订书人希拉力乌斯) 

                ●抽象线索:对生活的存在主义理解作为抽象思辩的对立面 
                 1.约翰那斯·克利马库斯:《哲学碎片》 
                 2.维吉利乌斯·豪夫尼恩希斯:《概念“恐惧”》 
                 3.又一次约翰那斯·克利马库斯:《终结中的非科学后记》 
                 4.反-克利马库斯:《致死的病症》 
                 5.反-克利马库斯:《修行基督教》


              8楼2006-08-02 18:54
              回复
                契克伽德、杞葛德


                10楼2006-08-02 19:21
                回复
                  (节选转载)

                   继康德后,十九世纪中叶,又有一个特出的人物,那便是契尔克伽德(Kierkegaard,编按:即齐克果)。他是丹麦的哲人,稍后于黑格尔。他被埋没了很久,他的著作直至近十几年来才流行,我也是最近才读到他的书。这是西方学术文化传统里一个最特出的人物,可谓独一无二。以他这样独特而有真知灼见的心灵,当然要开出一派思想来,那便是近时流行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可惜现在这些存在主义者无一能继承契氏的真精神而开出真实的学问。契氏是一个真能扣紧基督教之为生活或实践中的事而讲学问的人。所以他在扭转上,是非常之精彩,非常之透彻,非常之警策。他不但从观解的转到实践的,从客观的转到“主观的”(即归于主体上),而且已从康德之理论地原则地讲法、形式地讲法,转到具体地实际地讲法,归到具体“存在的”个人上讲。此即是“存在主义”一词之由来。“存在地”观人生,即是“实践地”观人生,亦即非逻辑地、非观解地观人生。他在讲宗教上,讲真实的人生上,讲皈依于上帝,讲欣趣于“永恒之福”上,力反客观主义,力反观解理性的系统主义,即是力反观解形上学的老路子。(这个老路子是古希腊的传统,吾亦名之曰智的系统。这个路向实只是就满足知识的条件说话,不就满足实践的条件说话。)而他这种新路向倒是真能契合耶稣的精神,契合宗教的传统,而不是中世纪以观解形上学为底子的那个传统。所以他说基督教是内在性的东西,所以必须转至主体上,而“真理就是主体性”(truth is subjectivity)。因为主体才有决断,才有肯定,才有态度。从这里才能见真实的人生,才能保住善与罪恶之辨,是非之辨,因而才能保住“价值”。宗教即是“以无限的热情欣趣于个人的永恒之福”。这是一个“无限的成为过程”(infinite becoming process)。所以他说:“我不敢自居为基督徒,我只想如何成为基督徒。”要把握这种真理,自然非归到个人自己的主体上不可,非从具体存在的个人上说不可。他对于这种扭转是非常之透彻的。请参看他的《非科学的附启》(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契氏在扭转的轮廓上比康德又进了一步,但是他究竟还只就宗教情绪而说话。他表现这个轮廓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概念:不安、失望、痛苦、怖栗、病至于死、放弃、深渊、皈依、教义之为诡词等。这一个轮廓诚足以表示宗教皈依,向上一机中的诸关节。但这些关节犹只是外面的话,尚未能进入心性之骨干以积极地说明并实现此向上一机之超转。这只是从负面的人生以为情绪上的逼显,故谓其尚是外面的话,尚未能进入心性内部以正面实现之。他表述人生途程之阶段为:美学的,道德的(他名曰宗教A),宗教的(此曰宗教B)。“美学的”一阶段,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兴于《诗》”。此是感性的,本质上是一种感觉的享受,沉沦之途(the path of perdition),在一种无限的交引追逐中,陶醉与不安的无限交引中沉沦。“道德的”一阶段,则相当于孔子所说的“立于礼”。此是通过自觉而起扭转作用的一阶段,本质上是奋斗与胜利。而“宗教的”一阶段,则相当于孔子所说的“成于乐”。就宗教说,其本质是“忍受”(suffering)。这个忍受涵有无限的牺牲、无限的放弃、意志的否决、绝对的相信诸义。契氏陈述此义,是以耶教《圣经》上的亚布拉罕(Abraham)为典型。其主要意义就是道德阶段与宗教阶段之冲击。道德阶段以意志为主,而这里就要放弃你的意志。在服从上帝中,在恐惧与怖栗中,在无限的放弃中,亚布拉罕以其信仰之大勇,将其儿子献祭于上帝。只有因其无限的信仰,他可以将他儿子接回来。因为在上帝,一切事是可能的。依是,宗教的生活是停止并吞没了道德的生活。在这里,亚布拉罕没有意志。因为信仰之跳进,宗教给他的存在之有限性与时间性,以无限而永恒的意义。自此以后,他的生活之每一方面都为他的对于上帝之关系所决定。当一个人在上帝面前自处于有罪之自我否定中,他是在宗教A(道德)的境界中,在他的有限里,他已进入了“存在的失望”之恐怖中“病至于死”中。但是这个精神上的病,不似身体上可以致死的病那样,它是可以因“存在的信仰”而得治。契氏说:“失望即含在人绝望地要成为他自己中,失望不能解除自我的要求。”而当失望转至其反面,即信仰时,一个人可以在永恒及无限中得到其真实的自我。他跃入一种一无所有中。在此一无所有里,罪恶的深渊转成信仰的深渊。当你失望时,你是在沉沦中,当你相信时,你为上帝的力量所提起。一个人在人的分上愈弱,上帝在其身上愈强,而在人的分上愈强,上帝在其身上则愈弱。在信仰中,人进入宗教B之门。他放弃一切,牺牲一切,但是最后他所得回的比他们能放弃的多得多。他与上帝之爱为一。他已得到真实的存在。


                  IP属地:上海12楼2006-08-18 20:56
                  回复
                      克尔凯郭尔,索伦A.(Kierkegaard,Soren A.1813~1855)丹麦哲学家。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富商家庭,兄弟7人,他排行最小。复杂的家庭氛围使他从小感到苦恼、沮丧,突出表现为可怕的情绪低落和自责,然而他却在生活中早早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忧虑不让他人察觉。在哥哈根神学院求学期间,他一心想当牧师,其毕业论文为“苏格拉底特有的讽刺概念”。毕业后虽然订了婚,但最终他还是解除了婚约,并自责内心的矛盾毁了他的未婚妻。

                      本世纪以前,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克尔凯郭尔的名字,因为他主要用丹麦语著述。然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20世纪欧洲和北美的基督教、非基督教和美学存在主义者有过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渊源。作为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他试图将一切与个体自身的情况相联系,而不是从中提取本质,借此来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此即彼》集中论述了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这一论题几乎可以在他的所有著述中找到。他坚持认为责任和宿命论在人类中互相缠绕,由此预示了深蕴于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和意志危机等课题。在他看来,当自我包括许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创造的因素时,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机器。他反对怀疑论,反对宿命论的超然旁观,把道德和伦理责任作为普遍目标,把由此促进的世俗判断和绝望戏剧化。他认识到“精神失助”这一奇特的现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离,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实现也无法实现。要纠正这种现象必须在信任上获得飞跃,树立“新生活”的偏偏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个体摆脱与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环境彻底同化的个体化和分化过程。克尔凯郭尔认为,实现这种自我的标准在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身上得到体现和表明。在一个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另一个人可以是“助产士”,但是“分娩”最终还是个人自己的事。

                      在克尔凯郭尔一生的最后12年里著述甚多,同时出版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甚至关于幽默的书籍。在S.弗洛伊德之前,他还写过一本完全针对焦虑的著作《恐惧的概念》。 



                                                 (尤正明


                    IP属地:上海13楼2006-09-04 13:38
                    回复
                      原来样子长满好~~个人认为他的文字很有冷幽默 非常喜欢他和尼采
                      都是很冷幽默的人


                      14楼2007-03-12 10:12
                      回复
                        刚看索伦的书,幼年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啊!


                        IP属地:江苏15楼2007-12-29 21:38
                        回复
                          拜读了··~


                          16楼2009-04-09 17:39
                          回复
                            他的书比尼采的文学价值更高,只是尼采在中国更出名咯.


                            17楼2010-01-10 06: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