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吧 关注:3,049贴子:25,948
  • 5回复贴,共1

论功行赏——且看孙权如何用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9-01 21:50回复
    文:赵国武灵王陛下
      话说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据江东,势力更加稳固。为了加强防御,抗击曹操,确保江东万无一失,“权留平虏将军周泰督濡须。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以泰寒门,不服(《资治通鉴》原文)”。用现在话说就是江东最高统帅孙权委任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周泰为平虏将军,并率部镇守濡须(现在安徽芜湖一带,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江东名将朱然、徐盛等皆被编入所部,听从周泰调遣。不料引起非议,将军们个个不服,尤其是朱然、徐盛。他们认为,周泰出身于贫寒之家,没有名分(在汉代乃至三国,尚未实行科举制度,选将用人须出自名门旺族,贫苦出身者是不能成为将军的),居然当上将军,而且位居其上,真是岂有此理。
      朱然、徐盛等将军的不良反应,自然逃不过孙权的眼睛。面对将军们的抵触情绪,这位继父兄基业,具有雄才大略且以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而著称的江东明主,毕竟非同一般。他寻思,倘若置之不理,平虏将军周泰必然与朱、徐等将军产生矛盾,日后将难以调兵遣将,于军于国不利;倘若严厉责备,又怕众将接受不了,反而加深对周泰的陈见,于军于国更加不利。反复思考,终于计上心来。他决定在周泰赴任前夕开个酒会,利用这种方式为周泰树立威信,让众将心悦诚服。时间就定在某日的中午。
      这天中午,“权会诸将,大为酣乐,命泰解衣(《资治通鉴》原文)”。也就是说,在这天中午,孙权将几位将军召集在一起,大摆宴席,开怀畅饮,气氛十分热烈。正在这时,孙权一看时机业已成熟,便命令周泰脱掉衣服。众将不解其意,喧嚣声顿息,把所有的目光全聚集在周泰身上。但见周泰遍体鳞伤,“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资治通鉴》原文)”。目睹周泰浑身上下纵横交错的刀伤枪疤,耳听周泰娓娓道来的负伤经过,所有参加酒会的将军们个个目瞪口呆,他们被周泰的战斗经历和英雄事迹深深感染,大厅里面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权把其臂流涕曰:幼平(周泰字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资治通鉴》原文)”?孙权这一席声情并茂的哭诉,看似在对周泰诉说,实际上是在说给众将听。众将军如梦方醒,这才弄清了这次酒会的真实用意。从此,朱然、徐盛以及其他将军完全改变了对周泰的看法,并表示坚决服从平虏将军的调遣。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孙权不愧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不以门第和背景论英雄。正像其兄孙策所言:“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资治通鉴》原文)。”孙权看人不是看门第、看背景、看关系,而是看品德、看能力、看业绩。这在距今1700多年的封建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用人之前了解人。从孙权命周泰解衣,并“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就可以看出,他对周泰十分了解,委其重任那是实至名归,信心十足。否则,就不会当众让周泰解衣,就难以让朱然、徐盛等将军心服口服。用人必须了解人这一点至关重要,看来,孙权深谙此理,就连一代枭雄曹操也不得不发出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资治通鉴》原文)。”
      第三,巧妙处理不同意见。在委人以重任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不同认识、不同看法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化解矛盾,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对于这一点,孙权非常明白。他既不否定将军们提出的意见,因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又不放弃原则,改变自己的主张,更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用极其巧妙的方法让事实说话,用铁的事实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同时也让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消除对周泰的陈见,改变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有这样的领导,人心焉能不聚,事业焉能不成。
      不出所料,在汉朝末年的军伐混战中,孙权带领他的东吴团队把握战机,正确调度,东征西杀,力挫群雄,不仅保住了父兄所打下的江山,而且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吴国王朝,形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


    2楼2012-09-01 21:50
    回复



      IP属地:上海3楼2012-09-02 06:17
      回复


        IP属地:浙江4楼2012-09-02 09:11
        回复
          没了?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9-05 18:42
          回复
            赵老大写了好多有见解的好文文~


            IP属地:湖北7楼2012-09-06 2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