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ka31636吧 关注:163贴子:11,183

(转帖)【不谈声音 只看宿命】(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谈声音 只看宿命】
——从四位导师的性格曲线和人生阅历解析组内PK的深层含义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854379416
作者: 红楼过客yx


1楼2012-10-05 11:31回复
    2楼留给自己
    以后想到什么还能写写


    2楼2012-10-05 11:33
    收起回复
      【盲选】——
      <有意无意之间 宿命已经开始>
      盲选,貌似平和实则波涛汹涌。在那一句句有意无意的话语中,在那一个个彷徨犹豫的选择中,宿命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盲选,是一个极为新颖的比赛方式,导师背对学员,只凭声音转身,似乎从某种程度讲已经达到了选拔好声音的最为公正之方式,当然导师的个人喜好应算在合理损伤之内。所以面对这样新颖公正的选拔,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们在盲选阶段都没有太深层次的思考。以为事情就是这样,导师兴奋地转身,学员幸福地选择,我们大都沉浸在美妙的歌声、动情的故事、幽默的争夺中,情绪就这样快乐的延伸着。
      可未曾料到,组内PK开始后,争议争论声四起,我在这争议声中突然间想起了什么,是盲选,是最初的选择,是我们一直都忽略的东西。组内的竞争以及结果,难道仅仅是组内争夺这一孤立时刻产生的吗?在那不经意的盲选阶段,是不是冥冥中已经注定了一些不可更改的命数。
      让我们回到盲选去吧,那不久之前的舞台上到底蕴藏着哪些你未曾注意却又影响深远的记忆。
      我前面说过,宿命的掌握可以是你,也可以是别人。让我们看看舞台上的宿命是如何发生的:你准备好歌曲,站在舞台上尽情地歌唱,声音、韵律、情感这是演绎歌曲的关键,所以唱的成败,这个宿命由你掌握。可接下来,宿命转移了,导师能否转身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认为的唱的成败,而是取决于导师的认可,包括对声音的认可,对歌曲形式的认可,甚至组队的认可,等等。你的宿命由导师掌握。没人转身,你淘汰;一个导师转身,你只能跟他走,别无选择,这都没什么可说的。可是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导师转身的时候,命运又突然和你开起了天大的玩笑,宿命又转移了,又重新回到了你的手上。
      在整个56个学员中,导师单个转身的是19次,这19个学员别无选择。但同时也就是说有37个学员面对两位以上的导师,他们的宿命回到了自己手上。那么这37人是如何掌握自己宿命的呢?
      


      3楼2012-10-05 11:34
      收起回复
        其实看过盲选的朋友只要简单回忆一下,你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大多数学员在选择导师时的表现,先是兴奋,然后是茫然地看着导师的争夺,最后是犹豫彷徨。我想到这里时,心里真的很难受,这其中很多都是选秀高手,但这些经历依然没有让他们提升足够应付各种比赛的素质,这或许也能理解,大多数人文化底子薄,即便是上学也是艺术类院校,只知道为生存奔波,为发专辑、出大名、挣大钱奔波,比赛前最多在音乐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错了,很少有人想到一些人文的东西,一些经世的东西,仅有的一些阅历可能多了些浮躁,少了些思考,醉心于玩音乐的单纯在音乐上,醉心于出名挣钱的奔波在能有收益的比赛和场所里。
        所以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能让导师转身已经是他们的终极目的,哪有工夫和心思还去想转身之后的事情,觉得那是无所谓的,可是殊不知,正是这无所谓,可能改变和影响着他们未知的命运。
        那我们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犹豫彷徨者。
        王乃恩,四位导师转身,唾沫星子飞一堆,最后王乃恩蹲下来,那个犹豫已经到了痛苦的程度。最后选择刘欢。
        郑虹,四位导师转身,唾沫星子飞得更多了,最后郑虹来一句“我大脑休克要半个小时”,给大家整蒙了,自己也蒙了。最后选择刘欢。
        刘悦,四位导师转身,依然是横飞的唾沫星子,没有主意的刘悦想到了中学时自己的外号。最后选择刘欢。
        吉克隽逸,四位导师转身,已经不是唾沫星子了,哈林的话“导师要打起来了”,完全没有主意,应该是妈妈的想法坚定了选择。最后选择刘欢。
        王韵壹,四位导师转身,在一片溢美之词的烘托中,把四个导师选了个遍,异常纠结。最后选择哈林。
        佳宁组合,四位导师转身,唱得好,搭配得也好,就是选不出导师,男孩尊重了女孩的意见。最后选择刘欢。
        李行亮,两位导师转身,先是表达了一番对哈林的敬仰之情,让刘欢心痛,然后又郑重的问了刘欢的意见,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选择刘欢。
        


        4楼2012-10-05 11:36
        收起回复
          我们再看几位,虽然犹豫但在现场的反应很快,能迅速接住某位导师的诱惑条件,而且产生了感情互动,效果不错,算是“亡羊补牢”的一种做法。
          丁丁,四位导师转身,评价都很高,而且表示了邀请,令人惊讶地是,大家还有意识的让杨坤多表达,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而杨坤也不负众望,给出了“独一份”的诚邀。我个人认为,丁丁应该之前并不是很明确选择杨坤,但是她很快梳理做出了决定,而且用一种卖关子的方法,带有一种小女孩的撒娇和淘气,而决定的那句话“我选择做那一份独一无二”,也没明确说出人名,很有意味,也就带有了杀伤力。我认为,这个方式还是不错的,尤其对杨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对以后很重要。
          关喆,四位导师转身,除了哈林都认识,并且都表达了诚挚的邀请,杨坤还第一次使用“杀手锏”——32战袍。我确实不知道,关喆最初的想法,他想选谁,有可能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他为了方便发展肯定会选内地的,32场是关喆主动提的,所以也不排除他之前考虑杨坤,无论如何,他根据现场的氛围,从感动的考虑选择了杨坤还是有道理的。一是有情感交流,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基础;二是四个导师里面,杨坤的年龄和资历最轻,而关喆是比较成熟的音乐人,两个人差距最小,沟通比较方便,杨坤会最尊重他,相互利用也有可能性。
          多亮,四位导师转身,独特的嗓音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邀请的时候,那英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段,“离近了让我看一看”,这是一种亲昵的方式,一般只有成**性对年轻帅气的男孩子使用。多亮在选择时有犹豫,他最后选择那英我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刚才那个亲昵的举动,如果是的话,这小伙子是挺聪明的,因为这种机会不多,尤其是女性是感性比较强烈的特点,这个话题后面还会谈到,所以多亮临场应变抓住了机会。
          


          5楼2012-10-05 11:36
          收起回复
            那么有没有人想过转身以后的事呢,对于选择导师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有,这样的人不得不让人佩服。
            第一位首推争议最大的徐海星,徐海星的参赛应该是有着精心的准备的,不知是自己还是母亲抑或是其他人的主意,总之她对转身之后的事情有着比较清晰的准备,而且还充分利用了规则。
            首先说外形,导演组是有要求的——朴实自然,但这仅仅是个大框,具体的细节徐海星是下了一定功夫的,从发型到大眼镜框到学生装,还有表情的处理,就是大家说的挤眉弄眼吐舌头,整个构造成一个可爱的涉世不深的,甚至对于这种大场面舞台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容易引起导师的怜悯之心。
            接下来就是说故事讲父亲那一段,按道理讲,这没什么问题,也没撒谎,还是刘欢提起的,刘欢的提问是导演组特意叮嘱的,头一次办好声音,导演组也是煞费苦心,只不过徐海星在这基础上升华了一些,讲父亲这一段时间比较长,情感悲催的也比较强烈,从观众的角度看确实过了点,后来我又听了几次她唱的《自己》,歌不错,但是到讲故事这段我都跳过去了,确实有点烦。但当时在现场,整个故事这种悲凉的气氛对导师的冲击是相当大的。
            最后选择导师刘欢,也是非常坚定的,而且同样还是用了父亲的一种寄托来表达的,这样在接受徐海星声音的同时,刘欢的内心情感也同样被震到了,这对后来也是有帮助的。
            至于对她激烈的争议,有曾经参加活动主办方的严厉声明,有曾经队友认为被欺骗后的报复,还有确实不喜欢炒作比赛之外的人的愤怒,等等,我是外行人,无权评论。
            但对于徐海星在分析判断这次比赛的价值以及为比赛所做的准备来看,是比较有头脑的,不盲目,这是对的。但另一方面,过于聪明也不是一件好事,“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激烈的争议对她也是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大家应该借鉴的教训。
            再一位是感人至深的金志文,别看他说话时几度哽咽,甚至用词不当,但这个人是相当有头脑的,而且思路很清楚,我看了很多遍他的盲选,叙述过程中尽管情绪激动,尽管几次导师打断,但整个层次非常鲜明,该表达的意思一个没差,而且有一种逐步递进的感觉。
            这时有人会问,这么说金志文和徐海星一样,很假是吗。不是,金志文不假,即便他和生活中的他有区别,也不能说是假,就像徐海星在酒吧驻唱和舞台上的反差一样。金志文的事想想就知道是真的,女朋友处了八年,编曲的工作压抑,想要求婚,等等,只不过这小伙子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把这些分开看只是一般痛苦的事情集中起来统一爆发,这个效果就不得了,再加上止不住的眼泪和委屈的语调,冲击力太强了。我估计金志文在赛前准备这些话的时候,也没想到现场情感会爆发成那样,效果那么好。
            最后选导师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一句话“我的导师在我的心目中很坚定”,而且就是同样跟他哭的稀里哗啦的杨坤,这简直是太完美了,整个现场的情感运行的太流畅了,一步接一步,一层借一层,两人紧紧拥抱的时候,达到顶峰,最后四位导师顺着这个情感到后台见证求婚,无法用语言形容,设计都不会设计的这么好,顺畅,感人,还真诚,一点不烦人。厉害呀,金志文,有智商,更有情商。
            


            6楼2012-10-05 11:38
            收起回复
              再有一位说起来挺别扭,就是丁少华。丁少华是有目标的,是哈林。可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四个导师中,转过来三个,就是哈林没转过来。这小伙子也是真实在,偏偏就把这个事说出来,透露出无尽的遗憾,这样局面就挺尴尬。
              三个导师还得正常邀请,丁少华选择了杨坤。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丁少华选哈林就合适,选杨坤就不合适。他有目标,就说明他之前有思考,有想法,这就值得赞赏,至于用不用在现场那么实在的说出来,可以争论,有人认为真诚,有人认为太不世故,这种事情本身就没有定论。我想说的是,做人做事是要有原则,但也要灵活,当事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最好及时调整,按照当下的结果选择最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效果可能最好,至于心中的遗憾,有机会再去弥补,没有机会就随缘吧。
              再有这一位是在盲选就被淘汰的,但必须得说说她,她透露出来的成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她叫戴月,在酒吧驻唱的全职妈妈。
              戴月的气质,眼神,笑容,整体感觉很迷人,散发着一个成**人独特的韵味。而更有韵味的是她整个比赛的态度和行为,盲选第一次,唱完歌,没人转身,当杨坤问的时候,她这样回答:“如果有一位导师肯为我转身,我肯定会很高兴,但其实我这次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我是奔着你(杨坤)来的。”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两层意思,无论导师转身还是不转身,她都有继续下去的行为,而且是主动的。这在整个学员盲选中是罕见的。接下来她和杨坤合唱《里约热内卢》,刚才是静的歌,这次是动的歌,动静皆可,皆迷人,而且出镜率颇高。
              其实如果就到这里结束,没有后面的复活赛,戴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回忆,自身的价值也在大众面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和提升,其实盲选结束后,我看到就有报道说一个地方的节日就邀请了戴月当嘉宾献歌,知名度比以前大为提升。可上天觉得还不够,又给了她一次机会,复活赛,我感觉戴月压根儿就没指望那英能转身,所以她的目标依然明确,就是杨坤,不但唱歌时眼光直逼,唱完后更为直接的表达,参加32的演唱会,而杨坤也爽快的答应了。两次比赛下来,有这样一种感觉,戴月来这里好像和好声音的比赛没什么关系,明明两次都失败了,但却收获颇丰,毫无沮丧之意,带着心满意足离开,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而那些选上的人还能比她强多少呢。
              我说她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心态,一个是目标,心态轻松平稳,不急躁;目标明确,选上了更好,选不上要跟杨坤唱首歌,复活赛提出参加演唱会。她的年龄和阅历使她有了这样清晰的表现,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正是缺少这些东西,参加活动或者比赛前,做的准备太少了,目标太模糊了,如果能多用一点心,多思考一点问题,可能效果要好很多。
              


              7楼2012-10-05 11:40
              收起回复
                最后说一下李行亮,因为之前在快男比赛时挺喜欢他的声音,所以这次比赛算是为数不多的熟人之一。
                李行亮参加好声音,我也吃了一惊,我以为签约天娱是正常的艺人了。现在才知道已经解约了,而且一直不如意。李行亮安静的声音我非常喜欢,当时他唱的《青花瓷》和《犬夜叉》印象极深。
                而且他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像这种211院校非艺术类毕业的,还能凭借自己业余爱好的音乐走向艺术之路,我总是有一种由衷的欣赏,他们不是为了音乐而音乐,从小到大就要认定拿音乐当吃饭的家伙,而真正是一种喜欢,他们离开音乐也能从容的生活,而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水木年华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但李行亮有一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在快男与刘心PK时,他突然提出要退出比赛,当时我对他的做法很不赞赏,一是既然参加比赛,为何不遵守规则;二是即使退出比赛,选择的时机也不对,因为PK的结果大家都能预见到他要输,这样的退出就毫无意义了,三是这么做对于刘心非常不公平,胜之不武。
                其实问题的本质是李行亮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安静与自信是两回事,再者可能学理工的缘故,他做事的方式比较直,也较硬,面对困难的时候灵活度不够。这次比赛也能看出,与袁娅维PK前的选歌时就有了畏缩的心理,还有在《酷我真声音》里提出不签约如何的问题,感觉他的问题一如当初没有解决。
                形象一般,沟通不畅的人在歌坛也大有人在,周杰伦是最典型的,关键你自己要有才华,自己创造机会。像周杰伦等一些有才华的人都是在给别人做了几年嫁衣裳之后,才有出头之日的。
                所以希望李行亮能摆正心态,修炼自己,早日让安静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妙的歌曲。
                


                8楼2012-10-05 11:41
                收起回复
                  盲选结束了,在一片看似轻松愉悦中结束了,可是导师那一次次转身,还有学员们那一声声“我选择XX导师”,到底注定了多少未知的命运。
                  导师组内的争夺即将开始,已经萌发的宿命将要生根发芽了。之前还半遮半掩的导师们真正开始登堂入室,操起生杀大权。
                  宿命,无法躲避的宿命,随着导师们将你继续留在舞台上的手指,随着一个个许下的承诺,随着前方路上未知的扶持,都将喷涌而出。
                  可是这宿命到底来自哪里,为何偏要这样的安排。
                  那就让我们走进导师的内心世界吧,这里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9楼2012-10-05 11:41
                  回复
                    【性格之概说】——
                    <四位导师 谁领风骚>
                    组内PK,掌权者就是导师一个人,也就是说导师是唯一的决定者。
                    从已经进行完的三组来看,很多选手的去留引起了争议。那么最终的决定又是依据什么做出来的呢,仅仅是场上的表现吗,不单是观众们看出来,就连导师自己也承认无法选择,那原因就在导师自己身上,在他的内心里总有一种东西驱使他做出选择。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
                    除了场上的竞争,场外的因素也被大量的加了进来,有邀请去参加演唱会的,有想给写歌的,有邀请唱歌剧的,等等。这些场外因素又是依据什么加入的呢,为什么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为什么有的导师给,有的导师不给,这依然是性格。
                    再者,虽说每个导师只负责自己组内的赛事,但是三场播完了,总是难免要被大家放在一起横向比较,而意见又难以统一,导师之间真的有高低之分吗,或者又是性格决定了某些东西呢。
                    关于性格的分析,我打算先把四个导师总的说一说,然后分开细说,最后再有一个总结。
                    概说这部分,我怕大家看的枯燥,采取一种“最”的方式。
                    


                    10楼2012-10-05 11:42
                    回复
                      < 最有才华的导师 >
                      大家可以想一下,四个导师中最有才华的是谁?我认为是:哈林。
                      应该有很多人认同这个说法。那有人问,什么叫才华,我认为才华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天赋,一是钻研,缺一不可。关于天赋的话题后面还会详谈。
                      那么他的音乐才华体现在哪儿?我首先声明,我纯粹是个音乐外行,只是凭着自己的领悟总结的,大家千万不要见怪。我认为体现在他对音乐层面理解最深,他对音乐种类掌握最多,他对音乐技能运用最全。这些从比赛中已经看的很明显了。
                      刘欢也有才华,但他是那种朴素的才华,朴素对应着高贵,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哈林的生活环境也是这里最好的,也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这个问题就不细说了,还有刘欢身兼多职,有很多的社会责任在身上,造成精力有限,所以刘欢无法接受最系统的、最自由的、最充分的音乐熏陶和教育,他的音乐才华基本上是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逐步开放一点一点吸纳和积累的。就好比一个富家子弟的时尚和一个穷人变富的子弟的时尚,感觉完全不一样。
                      那英从音乐上讲应该还算歌手的范畴,尽管这二十年的歌唱经历也在让她逐步的接触音乐深层的东西,但应该还在一个比较浅的阶段,就像谦虚的向哈林求教一样,综合才华还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杨坤也有才华,词曲唱俱佳,但他的才华比较局限,音乐种类的掌握和音乐深层的东西还无法和哈林比,杨坤在他擅长的领域里应该是一流的。
                      


                      11楼2012-10-05 11:42
                      收起回复
                        < 最善安排的导师 >
                        有目共睹,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刘欢,就差没给大家找工作了。
                        虽说夸张了点,但还是看出了刘欢的苦心,去五棵松演唱会的有好几位了吧,郑虹、刘悦、王乃恩,还有没有,告诉我一声;三宝打算写歌的刘振宇,邀请唱歌剧的佳宁。刘欢第一次参加选秀节目,非常用心和负责任,能做到的尽量做,拿学员们当孩子看待。
                        第二位的是杨坤,不用说别的,32场演唱会就够了。
                        由于数量之多,所以可以多许诺人,多安排人,而且应该每个人都会有独唱的机会,先不说今后的发展,单就是站在万人以上的演唱会的舞台上,那种曝光的程度,那种荣耀的感觉,都够回忆许久的。
                        你可能会说32场是杨坤在盲选时想要引起关注的策略,你也可以说他有炒作自己的企图,但确实这32场演唱会给了那些草根歌者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但就这一点,我们应该谢谢杨坤。而且可能有的人会与杨坤有进一步的合作,比如词曲的交流,等等。
                        然后是那英,那英在盲选时的微博里说道,选完了人睡不着觉,就想着组队的情景和他们今后的安排。姑且不论那英真的能为他们做多少,单就这份心意就值得尊重,很实实在在。
                        在9月8日的那英合肥演唱会上,那英把“小二班”都带了去,当然他们只是作为一个环节出现,每个人好像只唱了两句歌。倒是盲选淘汰的合音妞妞,给了一个独唱的机会。
                        我个人感觉,以那英作为女性的角度和直爽的性格,如果被欣赏的学员主动多亲近,多走动,说白了,赖上去一点,应该会得到一些帮助。
                        最后是哈林,遗憾的是,我确实没看到哈林有什么安排。如果有知道的,告诉我一声。原因很多吧,地域的,理念的,应该最重要的还是性格。后面再说。
                        


                        13楼2012-10-05 11:44
                        收起回复
                          < 最独特的1对3格局 >
                          地域的1对3:
                          哈林是唯一一个来自台湾地区的导师,其他三位都是内地的。所以在地域上呈现了1对3。
                          这种对比包括很多,有社会环境的区别,有生活状态的区别,有音乐氛围、音乐理解的区别,还有为人处世的区别。但是整个下来,气氛相当融洽,你似乎有时忽略了这种区别。这其中你不能不佩服四位导师尤其是哈林的调控能力.
                          政治上从不涉及,内地的导师对于海峡对岸的选手表示出真诚的欢迎,哈林也对内地偏僻少数民族有着亲身的了解和见地;
                          音乐上互相尊重,哈林对音乐有着清晰和独到的见解,他会不失时机的表达出来,但觉不刻意,也不高调,并且在自己确实不能理解的时候会虚心求教,这一点让我刮目相看,平安的唱法哈林说理解不了,问了刘欢,看出来哈林对于音乐的真诚和尊重,绝不是那种不懂装懂的人;
                          为人处世,哈林一开始被导演组安排有主持人的性质,他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但随着各位导师进入状态,他不再勉强,需要他他就说,不需要他就听,使现场一直保持流畅;而且作为最年长的导师他会甘心与最年幼的导师杨坤扮演起插科打诨的角色,真是难得,他抛开了自己在台湾音乐界的地位,很尊重内地形成的这种音乐地位,尤其是对刘欢的尊重。
                          所以远道而来的哈林肯定会现场的愉快交流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谢谢哈林。
                          性别的1对3:
                          一女三男,那英应对三个老爷们。
                          不得不佩服主办方的能力,那英作为唯一的女导师是多么的合适,估计会有人异议,那就算合适之一吧。
                          首先她是内地的大姐,对于第一季的好声音来说,女导师用内地的是对的,情感联络更紧密,各年龄层的熟识度也高,她是大姐,分量也重;
                          再者那英豪爽的性格,可能有人不喜欢,但在这样一个充满交流沟通甚至争抢的舞台上,你让一个慢声细语的或者沉默寡言的也融不进去啊,那英很大气,说深说浅没什么关系;
                          再者这是那英的第一次,这个很重要,新鲜感,期待感。
                          有人会提出那英的缺点,音乐专业度不够,我也想了很多,你说换谁呢,本身女性歌者音乐造诣深的就不多,你弄来一个整天研究挺明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又差太多了。
                          所以不要太苛责了,那英作为女导师还是很成功的,至于组内PK的争议,你只能无奈的接受。
                          成就的1对3:
                          资历最浅、年龄最小、成就最低的32郎-杨坤迎战三位歌坛重量级大腕。
                          从成就的层面上看,不细究的话,刘欢、那英、哈林可算在一个层次上,这个会有争议,这里不议,但很明显,杨坤和他们差一个级别。所以当初杨坤在接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有过仔细的考量,这既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机会是与重量级音乐人在一起合作,无疑会提升自己的档次,而挑战是如何合作,表现的太弱,会被轻视,表现的太强,又会得罪人。所以杨坤一定准备几套应对的方法。
                          第一是32场演唱会及后来的战袍,这个信息一经抛出,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新闻聚焦点,而且广为传播,竟然日渐成为杨坤的一个标志,哇,太神奇了,我想这对于那些广告人来说应该是个很好的启示,延伸而来的32号战袍,第一次亮相非常惊艳,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后来效果差了些,但已经无关大局,因为形成了一个以32为核心的杨坤符号。
                          第二就是杨坤设计了整个现场表现的感性风格,这个很明显,杨坤依托自己草根经历的出身在现场大打感情牌,面对同样是草根的学员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即便争取没有成功,但是观众的心却已经被牢牢地吸引了过去。尤其在金志文那段的爆发,也不知是金志文感动了观众,还是杨坤感动了观众,太抢戏了。
                          这种感性的互动一方面表现为对学员生活状态的感同身受,一方面也体现了杨坤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是释放的,是坦诚的,这里只要一对比哈林就能看出来了。哈林偶尔的感性,偶尔的眼泪,是非常有节制的,而且是有意识回避的,杨坤可以诉说北漂爱情的无奈,甚至说“我那个就跑了”,哈林根本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当感性露出苗头,也就一个回合下来,就转移了。
                          还要说一个,杨坤不一定精心准备,但在现场很快掌握了的一项武器,那就是和哈林的互动,杨坤之前和哈林并不熟,只见过几次面,但在现场不知是谁抛的橄榄枝,两个人心有灵犀,很默契的互动起来,互掐、调侃,成了好声音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开胃酒,当然这个互动哈林放低了身段,但杨坤也展现了勇气。
                          所以当拥有了32和感性两大利器后,再加上与哈林互动的辅助,尽管腕儿小,但在四位导师的曝光度上丝毫不落下风,反而独树一帜,获取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可见杨坤的准备大获成功,也说明了智商和情商的高度,由此想到了真正的那些主角——寻找出头之日的学员们,你们的准备呢,你们的利器呢,真应该向杨坤学学。
                          


                          15楼2012-10-05 11:45
                          收起回复
                            说到孤傲,大家会想到我前面的题目,杨坤有个孤傲。但哈林的孤傲与杨坤的有本质的不同,为什么题目上孤傲给了杨坤,因为杨坤的孤傲你是能感受得到的,大家容易接受。而哈林的孤傲你很难感受得到,得真正的想去了解他,去分析他,才能看出端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藏的很深,但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孤傲。
                            古语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隐于野的是小野,因为他隐的不消停,总是刺挠的要告诉大家我隐了,为什么隐呢,因为我讨厌红尘俗世,不屑与你们为伍,我的追求和境界比你们高,然后大家有钦佩不已的,有一顿臭骂的。
                            隐于市的是真的隐,周围尽是喧嚣,你也在其中顺应着,但内心却有着跟外界格格不入的自己的世界,自己虽然孤独,却依然享受。只有当他觉得与他的孤傲相匹配的层面出现时,他才会有限的释放一些。
                            还有人会问,哈林心底孤傲,为何外在表现却活泼调侃,性格平易近人,这样的人累不累呀。其实不但是哈林,人人都会有内外的反差,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我说一句有生活哲理的话吧,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你越是缺失的东西,你越是想表现出来”。反过来讲,“很多你外在刻意表现的东西,可能恰恰是你缺失的东西。”
                            一个天天吹牛B的人,其实他根本不牛B,但他多么希望你认为他牛B啊。表现的越自负的人,其实越自卑。打出租不给钱的是那些混子,小痞子,他多么希望司机拿不到钱还能用敬畏老大的眼神看着他。一个真正的黑社会老大打出租肯定给钱,而且平实客气,因为他不需要证明了,他在内心深处已经知道自己是了。
                            这其实就是人在生活中的一种不自觉的表现形态,大家都是。
                            这样我们来理解哈林,就容易多了,哈林孤傲,但他不想让人知道,因为他认为没必要让人知道,孤傲只属于自己。我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朋友,才华横溢,自视很高,但从来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因为他的内心非常清楚自己,他的层次不需要证明给别人看,在关键的时候用就行了。
                            哈林的外在反差表现自觉和不自觉的都有,大家都一样。
                            哈林的孤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音乐的修为,一是为人的层次。在这两点上,他完全的自信。
                            在音乐上,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力,所以从内心中,他瞧得上的人不多,这就是为什么他会请年龄相仿造诣颇深的王治平,而不请各种一线的大腕儿,因为从表面上讲,只有刘欢请三宝这种高级幕后人,大家能理解,哈林完全可以请一个台前的知名度高的,提升影响力。但哈林不会这样做,因为在这么关键的体现音乐素养的时刻,他要认真的,他不想丝毫影响他音乐本质的情况出现。
                            还有当那英说“今后有很多的高深问题要请教哈林”的时候,哈林的喜悦肯定有,但不会得意,因为他认为这很正常。
                            再让我们回到盲选,真正解读一下哈林的表现。盲选时,四个导师在评价中,涉及纯粹音乐本身的比例我难以估算,应该不到一半,那英基本放弃,杨坤有一些,但重点在其他,情感啊,演唱会等等,刘欢有很多,我们叫他内地学院派吧,这个感觉大家一下就体会到了,比较硬;哈林是最多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其实有时你都没注意到,总被大家的嬉笑怒骂所淹没,所以说哈林做的很巧妙,绝不会让你感觉到他在音乐理解上的抢风头,并且专业东西说多了,现场效果也不好。
                            这样问题就来了,哈林在极为控制的情况下,在大家不甚觉察的情况下,依然是四位导师中对音乐评价最多的,最细的,这是什么,这是实力。
                            好了,盲选结束,组内开始。哈林还会保留吗,不会了。因为这个组只有一个名字,叫哈林。
                            没有任何顾忌,没有任何理由,孤傲只在平常时,重要时刻来临,尽情展现才华吧。
                            我们看到了,每首歌都改编,而且很多你都未曾想过,歌还可以这么唱。哈林没有和别人比,他只做他自己,这就是他理解的音乐。这还是在时间紧,学员不熟的情况下,如果一切充分,那表现力该是什么样呢。有看过演唱会的朋友可以介绍一下。
                            用他自己告诉学员的话说:“享受音乐吧。”是啊,哈林的确在享受音乐,而且享受的那样充分,那样陶醉,那样惬意。
                            可反过来,学员呢,你说享受就能享受吗,他有这个能力吗,他有这个心情吗,他有这个境界吗,可能也就赵可和王韵壹在唱爵士的某个瞬间,吴莫愁在狰狞的面容下改编笨女人的某个瞬间,能出现享受的感觉,其他时候大家感觉到了吗。
                            有人说,哈林对大家是有感情的,当然有,但是在音乐面前,天赋异禀的才华面前,一切都是浮云。所以我们不要说哈林不近人情,不是他不想近,不是他不愿意近,是他那天赋才华所孕育出的骨子里的孤傲性格所决定的,他人格上的自我,音乐上的自信,注定了这样的展现,注定了这样的结果。
                            组内的学员们,当你们有意无意选择哈林的时候,就要承受这样的命运,不要去纠结,不要去抱怨,这,就是宿命。
                            当你们带着这一段经历所赋予你们的思考和经验,去开始下一段宿命的时候,
                            我祝福你们,收获更多。
                            


                            18楼2012-10-05 11:50
                            收起回复
                              【性格分说之二】——
                              刘欢(上):计划体制下的叛道歌者
                              刘欢,内地华语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
                              更为难得的是,在内地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流行音乐的传播者,居然能在社会主流阶层赢得显赫的地位和尊重。刘欢,是对那个时代从禁锢中走出的人们渴望呼吸自由音乐空气的第一批最重要的影响者之一,刘欢的歌声,传递出了丰富的质朴真实的情感,覆盖了社会各阶层,感动了几代人。
                              专家说,刘欢是内地流行乐坛的教父;媒体说,刘欢是歌手中的“大哥大”;可在好声音的舞台,我们亲切的称他:“欢哥”。
                              首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刘欢为什么要参加好声音?
                              因为有诸多理由,他可以拒绝参加。
                              第一,从最直接利益需求来说,他不需要。你说可以多开几场演唱会,但他机会一直很多,只是自己从来不想多开;你说可以更出名,可他早已名满天下;
                              第二,刘欢在流行乐坛有着绝对主流的社会地位,所以他对于娱乐活动一直是回避的,通俗的话讲,就是怕“跌份”,也不是说他个人刻意要怎么装,是已经在大众心中定格了这样一个印象,他也不敢轻易改变,自己是一方面,更怕大家接受不了;
                              第三,刘欢的身体近些年一直不太好,2010年因为“股骨头坏死”还做了手术,好声音的节目有着相当大的工作量,所以因为身体原因拒绝也无可厚非。
                              那么有了这么多充分拒绝的理由,可刘欢为什么还是来了,而且还是带着一腔真诚扑面而来。
                              我认为也有三个理由。
                              第一,这是一种冲动。刘欢对于娱乐节目只是回避,但不是封闭,所以当主办方开始找他的时候他肯定是拒绝,可是经过细致的介绍,特别是表明这个节目表现形式虽然还是娱乐,但本质是一次高层次的面对草根的音乐考核时,刘欢动心了,即可以尝试做娱乐节目的新鲜,又不违背主流音乐的理念,这个冲动很重要。
                              第二,这是一种责任。主办方找到他,肯定会说你是内地流行音乐的老大,这么公正的音乐考核,你不去谁去啊。刘欢会想到责任,自己这么多年形成的音乐理念和音乐感受,难得大家对他有这么认可,所以有责任通过这样一个贴近大众的平台,传达出去,交流出去,用自己认可的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第三,这是一种展示。拥有主流社会地位,就失去了更多亲民的机会,这样的人给大家的印象极容易脸谱化。刚开始出名时还行,脸谱就脸谱,注意力没在这儿,可时间长了,一出去就是一个印象,自己也受不了,这时候心态也平稳了,也想让大家多了解一些可爱的性情,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契合上,所以我们也就有了了解更多样的刘欢的机会。
                              刘欢不来则己,一来就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
                              四个导师中,真正带来惊喜的有两个,一个是刘欢,一个是杨坤。那英和哈林大家要熟悉的多。但刘欢和杨坤的惊喜是不同的,杨坤是新鲜的惊喜,而刘欢是反差的惊喜。
                              这惊喜的背后却藏着你并不熟识的刘欢,让我们回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从禁锢中刚刚挣脱出来的年代,去走近刘欢。
                              


                              21楼2012-10-05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