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垭口吧 关注:128贴子:9,761





IP属地:四川1楼2012-10-21 23:33回复
    IP属地:四川2楼2012-10-31 18:39
    回复
      http://www.hanculture.name/dx2/archiver/?tid-103179.html
      【转帖]六十年前世人谈虎色变之大小凉山
      完整版本
      http://www.hanculture.name/dx2/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179&page=1
      


      IP属地:四川3楼2012-10-31 21:45
      回复
        现在我转发彝族贴吧里点击率最高的一个贴子--
        【你们去华阳吧看看你们彝族做了什么事吧。】
        可清楚了解彝汉之间现状和误解之深,我在昨天也有跟贴。一句话------彝汉和谐之路任重道远。
        http://tieba.baidu.com/p/1316253375?pn=1
        


        IP属地:四川4楼2012-10-31 21:45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1305429528
          民族服装
          


          IP属地:四川5楼2012-10-31 22:33
          回复
            (二)十月太阳历法
              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先民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从事牧畜或狩猪活动,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时段(月),三十个属相周为一年;好一个月三十六日,十个月为三百六十天,十个月终了,另加五至六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平年“过年日”五天,全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隔三年即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闰日)为三百六十六天。如此调正岁差之后,每年平均为三六五?二五天,此与回归年(太阳年)密近。
            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五季分别以土、铜、水、火为代表,一委分两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它以太阳运动定冬夏,北斗柄指向定寒暑;它一年各月的日数整齐,季节准确,其科学性优于现行公历,其历史悠久万年以上。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

            上】
            彝族所保存的河图,彝文名为“付托


            


            IP属地:四川7楼2012-11-02 17:42
            回复
              七)婚嫁习俗
                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轨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反映为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
                一夫一妻制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实行严格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制。它严格地限制着统治等级的兹莫、诺合与被统治等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的婚姻,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自视高贵和纯洁的兹莫、诺合统治阶级,不能与被统治阶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的人恋爱和缔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在凉山彝区,对此有着严格的习惯加以限制。就如彝族谚语所说的“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彝族实行姑舅表优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但各地彝区所行情况也不尽相同。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俗,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社交等活动。




              


              IP属地:四川12楼2012-11-02 18:24
              回复
                (九)节 庆
                  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插花节、赛装节等,按其传统的社会功用,彝族传统的节日可分五大类:祭祀性节日、庆贺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交性节日、农事性节日。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行和隆重的传统节日。


                


                IP属地:四川14楼2012-11-02 20:26
                回复
                  (十)信 仰
                    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而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能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
                  与“三魂说”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祖界在各地彝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彝文文献《指路经》中描绘的祖界“草上结稻穗,蒿上长荞麦,背水装回鱼儿来,放牧牵着獐麂归,”是一片美丽丰饶的乐土。祖界,在祖先灵魂的诸归宿中也是最理想、最高的归宿。
                    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和实施巫术的巫师“苏尼”。毕摩和苏尼,是信仰活动中心人物。他们所宣扬的种种信仰理念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婚丧嫁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充分表明了他们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彝族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君、臣、师”的政权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面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各种不解之谜,彝族先民便把它都归之有神灵在主宰,在这种思维意识中就逐渐产生“万物有灵”的神灵观念。并对它顶礼膜拜,无论是为生者求福,死者安葬,祛邪驱鬼,上观天缘,下降地魔,纳祥求福,拜神乞药,都寄托于介于人神之间作为媒介的毕摩身上,通过毕摩与神灵交往,企求一切能平安如愿。凡人力毛能及的事,皆请从天宫下凡的天神代表毕摩来替人做事。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毕摩就成了为彝族社会生活中主持祭祀,禳解崇祸,占验吉凶,主持盟誓以及进行裁判的神灵代表和法力的象征。
                    彝族以牺牲供奉祖先、神灵的古俗相沿至今。祭献完毕有聚食、分食的习俗,以示人祖同享、人神同享。




                  祭司――“毕摩
                  彝族实施巫术的巫师"苏尼



                  彝族祭司毕摩--为死者的魂魄指路的人(图/文)
                  http://222.210.17.136/mzwz/news/21/z_21_5712.html
                  


                  IP属地:四川15楼2012-11-02 20:37
                  回复
                    (十一)丧 葬
                      彝族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也不尽相同。从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来看,彝族的丧葬有多种类型,如树葬、陶器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
                    有的为历史上本民族所实行过的古老葬式,有的则是根据死因而采取的特殊葬法。但明清以前,彝族社会普遍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迄今大小凉山彝区仍沿行;而滇、桂其它彝区在明末清初受汉族影响已改为棺木土葬,但仍保留了本民族的丧俗。








                    


                    IP属地:四川16楼2012-11-02 20:47
                    回复

                      续上-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成为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
                      第一次是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或彝语支民族;
                      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即凉山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
                      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分支),即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
                      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
                      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IP属地:四川18楼2012-11-02 21:12
                      回复

                        【彝族的分布】

                        作者:普忠良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体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等19个自治县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中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60%以上。此外,大抵北自大渡河,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都有彝族人口以村落为单位的零星分布,这些地区的彝族一般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另外,在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家也有近3万多彝族。其中,越南有1万多彝族。
                        彝族分布的西南地区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山岳所在地。这里群峰叠翠,江河纵横,气候类型多样,山川坝子相间、河谷纵深交错,海子星罗棋布,资源丰富厚足。有巍峨的大雪山、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山脉;有汹涌奔腾的大渡河、鸭绿江以及安宁河、元江、澜沧江、南盘江等河流;有风景如画的邱海、泸沽湖、滇池、草海、马湖等高原湖泊;还有昆明、曲靖、宜良、蒙自、玉溪及“凉山十坝”等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山区和半山区及部分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是彝族生活的主要地区。
                          由于山川相间,峡谷纵深,这里的地形和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大多数地区在1000公尺到2500公尺不等,属山区或半山区,如哀牢山、无量山一带;一小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和河谷,如金沙江、红河及其支流的谷地。还有少数地方海拔在3000公尺左右,系高寒山区,大、小凉山的腹地和滇东、黔西北等地区。不同的地区的气温与雨量悬殊很大。高寒山区气候凉爽,山区和半山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一些河谷气候炎热、潮湿,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些都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多彩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广大彝区的动物、植物、水力、鱼类和矿藏资源都十分丰富。
                         云南楚雄地区金沙江中游林区、云南红河地区与贵州毕节、威宁一带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绿色钢材基地。四川大小凉山的大面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高山针叶林及亚热带经济林木等辽阔的原始林和再生林区栖息着虎、豹、熊、猩猩、野牛、野马、猞猁、羚羊等各种珍禽异兽,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稀有珍贵动物,汹涌奔腾的大渡河、金沙江及安宁河、元江、澜沧江和南盘江等河流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
                        彝区盛产铁、煤、铜、锡等矿产,四川攀枝花的铁矿、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在国内同类矿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彝区不仅物产丰饶,而且还是脊椎动物和古猿人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如在云南楚雄自治州所处的金沙江流域发现的腊玛古猿化古和元谋人化石已闻名中外,彝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路南石林奇观,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与色彩亮丽的彝族木制器皿等民间工艺吸引了无数的游客。红河烟草、武定壮鸡、宣威火腿、建水汽锅鸡等是远近闻名的彝区特产。
                        


                        IP属地:四川20楼2012-11-02 21:15
                        回复

                          【彝族人的居家住行】
                          彝族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经过长期发展,彝族地区逐渐形成现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的小凉山地区属杂谷栽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彝区属稻作农耕类型;贵州部分彝区及凉山部分彝区具丰富的水草资源,除了农作物栽培,还从事畜牧业生产。
                           广大彝族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农作物品种多样,产品极为丰富。主要有玉米、养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 等。玉米生产遍于整个彝区。荞麦、土豆、大麦、元根、燕麦主要产于高山地区,小麦、水稻主要产于丘陵、坝区及南部地区。高原地区海拔高,人口稀少,牧草丰富。畜牧业发达,主要牧养牛、羊、猪、马等。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河流湖泊申有鱼类及各种水产。狞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组成部分。
                          以前彝族人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耕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彝族人的生产方式逐渐改变了,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用机械等也走入彝家,称为普通的代步和生产工具。
                           彝族以村寨为单位居住,村寨之间距离约二三公里,每村居住几十户人家。彝族传统的最理想的居住地是:“寨后有山能放牧。寨前有坝能栽谷,寨上有坪能赛马,又有沼泽地放猪处……”彝族人的住宅多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前者垒土为壁,后者木板为墙。屋顶有双斜面和平顶两种,双斜面盖木板或盖瓦,平顶上盖泥木(有石灰和土)的“土掌房”;少数地方有形似干栏式的“棚房”,一房一门。无窗或有一个小窗,室内光线比较暗。
                             以前彝族人家的陈设简单,家具器皿很少。一般房屋内分为里屋、正屋、外屋。里屋与正屋是隔开的。 里屋是主人家的居室,是放置贵重物品之处,中间为正屋,门开在正屋,进门的一侧设火塘,彝语为“呷”,火塘边支撑三块打制后的石块,其上置锅做饭,平时锅取下,周围三块“锅庄石”。正屋的另一边为外屋,与正屋用墙(或竹笆)隔离,放置磨子、水缸及农具、猎具等,或者隔开后作牛马圈的。
                           现在的彝族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砖瓦房很普遍了,很多地方都盖起小洋楼,家具增多了,彩电、沙发、组合柜、VCD、音响、自行车等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以前大部分地区的彝族生活中主要食物是玉米,次为养麦、大米、 土豆、小麦和燕麦等。玉米、小麦、荞麦等主要是磨成粉制成粑粑,土豆切块煮熟作主食或作菜。蔬菜主要有各种豆类、白菜、瓜类、莴笋等等,彝族人以煮食为主。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一般切成大块煮食,也叫“砣砣肉”。
                          很多地方的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蛙、蛇等动物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以酒待客是彝族人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用玉、高粱、糯米在家中酿酒,彝族所酿的高粱“秆秆酒”驰名于西南区。
                            许多地区的彝族仍保留使用别具一格的传统餐具,有碗、盘、勺、匙、杯、罐、钵、壶、烟斗等。都是用木料制成,内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为底,再彩绘红黄两色。酒杯钵、壶有高脚和平底两种,洒杯全木制的外,还有取鹰爪作杯脚的,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的。
                          彝族社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地位。商品经济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使彝族地区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彝族人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受到猛烈的冲击。
                          


                          IP属地:四川21楼2012-11-02 21:18
                          回复

                            【彝区各地食俗 】
                            作者:普忠良
                              千里彝山,胜境天成。独具魅力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区。彝族人民凭借这里的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土豆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来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云南彝族在烹饪方面以滇南、滇中、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彝族包含很有特色。  滇南是彝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而石屏、建水、开远等地彝族的农作物生产水平发达。农业主要是以水稻为主,玉米、小麦为辅。沿湖地区兼事捕鱼,以大米为主食,也用麦粉做成面条、烤饼食。肉类食物主要的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进入冬季后他们多杀过年猪腌成腊肉供常年吃。
                             滇西地区的彝族人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食,以荞麦、小麦为辅,同时他们也还种植大豆、蚕豆。他们的食品加工很有特点。小麦面粉,一般做成饼(粑粑)或者面条。
                             居住在经济发达的滇中、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彝族,大米、玉米、小麦都以不同的比例作为主食,一年四季有蔬菜,畜牧业产品也占有一定的份量。粮食和菜肴的品种及其食用习俗也多类似。分布在滇池湖盆地区的昆明彝族(于郡),因受四周汉族的影响,食俗与汉族相同之处甚多。主食以稻米为主,他们用木甑蒸饭,佐以面食主,产鱼季节,以捕鱼当菜。所吃的蔬菜主要有白菜、青菜、南瓜、萝卜、乔豆、茄子、辣椒、刀豆等。滇中地区的彝族喜用青菜腌菜和晒萝卜干,供缺菜季节吃。还利用小麦帛面酱:先将麦面的粑粑放于麻袋里,然后埋在米糖中,使其发醇后拿出晾干,再磨碎,辣椒面和盐酿造。
                             


                            IP属地:四川22楼2012-11-02 21:21
                            回复



                              


                              IP属地:四川23楼2012-11-02 2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