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吧 关注:8,681贴子:92,000

收集各地林氏名人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林氏自开基以来,经过不断繁衍播迁,已林满天下,英才辈出,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文学大家,为了让更多宗亲了解我林氏历代名人,弘扬先祖的优秀品德精神,特开此帖,希望宗亲们能将自己知道的,自己所在地的林氏名人资料列于此帖


IP属地:广东1楼2012-11-18 09:00回复
    我先列历代鼎甲状元

    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林慎思
    林慎思:林慎思(844-880),字虔中,号伸蒙子,世居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 曾祖父凝公,官左卫将军,秀州知府。祖父萼公,官苏州长史,晋江县令。父升公,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慎思自幼勤奋好学,兄弟五人筑室读书于方安里筹峰山中,又筑新居于筹峰山下溪上,号“坑湖草堂”(今潭头镇溪新村坑湖里)。唐咸通间,兄弟五人先后俱中进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家兄弟五进士,时称“五子登科”、“五桂联芳”。长乐读书之风因之而盛,长乐古有“海滨邹鲁”之誉,“文献名邦”之称,亦当溯自是时。唐懿宗赐“兰桂同芳”匾予以褒扬,并敕改其所居崇贤乡为“芳桂乡”。又因慎思复中宏词拔萃魁,故赐其里曰:“大宏里”。大宏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林慎思登第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县尉。执法甚严,豪强都惧其威令。后升为尚书水部郎中。僖宗日与宦官嬉乐,不理朝政。慎思屡次上书切谏,均不被采纳,旋外放任长安万年县令。时各地官吏多敲诈百姓,严刑峻法,惟万年县吏治清明,百姓皆感其恩惠。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占长安,田令孜挟帝奔成都,当时名流自顾不暇,慎思却领官兵迎战,力尽被擒,委官不受而死。归葬于渡桥大墓山。唐天子旌其闾为“儒英忠义”,诏立忠贤祠祀典。其祠一在福州乌石山白水井边,一在长乐渡桥大墓山林慎思墓侧,一在长乐溪上筹峰山林慎思读书处。宋朱熹题其读书处为“德成岩”。封建时代长乐县衙两侧建有乡贤祠与忠义祠,以纪念长乐历代先贤与忠烈,而两祠所祀的第一位神主都是唐林慎思。


    IP属地:广东2楼2012-11-18 09:09
    回复
      林石,字显良,生卒年不详,福州福清人。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丙戌科恩科(即特奏)文状元。
      据《三山志》记载:“文举特奏,林石,状元,字□□(脱字庆为“显良”),居福清……”《八闽通志》卷14“福清县坊市”记载:“状元坊,宋时为林良显特魁立”。 据考,林石有一个兄弟叫林万。林万有两子叫林洪源、林浚源。林洪源:字汝济,别院赋魁,宝庆二年丙戌科王令龙榜进士,官至漳州司令、潮州法曹等。据文史工作者刘福铸考证,“林石中状元时间应在嘉定十六年(1223年)至绍定二年(1229年)之间”。官职不详,由于目前史料不全,其事迹难以考证。


      IP属地:广东3楼2012-11-18 09:15
      回复
        林壮行字君用,陶江十二世禹臣之弟。年十二举神童科。宋理宗绍定四年辛卯科(1231)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授迪功郎。壮行博学多才,文章显于南宋。


        IP属地:广东4楼2012-11-18 09:18
        回复
            林济孙,字石友,号凤梧,仙游仁德里人(今龙华镇)人,他少时好学勤读,天资聪颖,元正至六年(1340年)即赴京应试。结果,一举高中状元,轰动四乡。
            据史载,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至清末的1300年间,莆仙有22人高中状元。比起均延续300年左右的唐、宋、明、清诸朝,元朝政权仅维持不到100年;加上当政的蒙古族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士子能登状元榜更为不易。然而莆仙地区就有两人高中状元,林济孙即为其中之一,足见才华出众。
            林济孙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不久便升任侍讲。时值全国各地连年饥荒,社会动荡,世道混乱。林济孙心系国计民生,遂向朝廷呈上《治世十策》。元顺帝深为赞赏,称其为“江南豪士”。至正三年(1343年),他又凭博闻饱学,奉诏与欧阳元、吕思方同修宋、辽、金三史。
            当时,黄河下游泥沙长期淤积,导致出海口堵塞,河水改道,洪灾连连,沿岸农业生产和百姓生计深受其害。朝廷遂派林济孙主持治黄大政。他一上任,就与总治河防使贾鲁一道,连续八个月奔波在黄河两岸,勘察水情,策划治理方案,大力组织民众疏通黄河南出海口。接着,又率民众堵塞黄河北出海口,恢复旧河道,一举消除北岸水患。大功告成后,遂任河北六府通议官。
            后来,因母病逝,林济孙回乡丁忧守丧三年。待到期满,却闻朱元璋已在安徽起兵,各路义军反元斗争此起彼伏。林济孙深知朝廷腐朽到顶,无意继续为官,遂隐居家乡龙华寺旁小庵“意足园”,直至去世。
            林济孙在世时博学多才,政绩突出。明成化十年(1474年),仙游知县黄灿特地为他建立“状元坊”纪念。而他当年亲手栽植的两株古樟,如今仍郁郁葱葱,人们称之为“状元樟。”


          IP属地:广东5楼2012-11-18 09:21
          回复
            林亨,初名林涤,字蒙亨,枫亭麟山人。才华横溢,屡试不第,作《螺江风物赋》。以执教为生。元至正三年(1343年)上京应试,殿试第一(状元),时年53岁,居官朝请郎,顺帝为其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赐他返乡“跑马圈山,谷皮镇海”为辖权,收取地租作为晚年俸禄。六年后辞归故里,隐居龙华宝幢山下至寿终。明知县为其建状元坊,并建祠奉祀。


            IP属地:广东6楼2012-11-18 09:25
            回复
              林环
              林环(1375~1415)字崇璧,号絅斋,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成祖驾幸北京,命他为扈从官员,“常侍帝侧”。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后人赞其诗“清思异质,藻而不浮,朴而不枯,极诗家音色之妙。”林环又工书法,擅长狂草。有《絅斋集》。
              林震
              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林震
              林震(1388-1448)字敦声,又字起龙,长泰县城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一月初一。他年幼丧父,事继母至孝,家庭生活贫困,但贫不移志,坚持刻苦读书,据林震自述:“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经多年苦读,他学问渊博,文章超群。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林震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对此,胸怀大志的林震并不满足,再历十年刻苦学习。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进京会考,获第15名进士。据传林震参加殿试时,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题。林震才思敏捷,即赋:“骑鲸直上九天台,亲见嫦娥将桂栽;幸得广寒宫未闭,待臣连月抱归来。”皇帝闻之大喜,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第三名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闽中一科三鼎甲,至今传为佳话。
              林震状元及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他居官八载,担任文学侍臣。曾主持编修《明实录》。林震出身清寒,淡泊明志,不愿浮沉宦海,乃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称疾告归”。
              林震回乡后,闭门读书,以诗史自娱。他持身谦恭礼让,待人接物从无疾言遽色,非因公事不至郡邑之庭。林震居家之时,广藩(广东布政)曾两次聘请他赴粤主持乡试。林震慧眼识人,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赞誉。
              林震是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漳州(今芗城区)塔口庵及长泰县城南门,各建立状元坊(现已无存),以示彰扬。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林震在家逝世,享年61岁,葬于长泰县钦化里(今属武安镇)康林山,坟墓未立碑石,可谓淡泊生后。林震元配薛氏,继室黄氏,传有三子一女,其后裔一部分传衍外县及台湾等地。朝廷曾颁旨,敕封林震继室黄氏为安人,今圣旨保存在长泰博物馆。
              林震富有文学才华,写下不少诗文,惜多已散失。今存有《儒学科贡题名记》、《林氏族谱序》等文章以及《紫极宫》、《春日偶成》、《归省》、《元宵》、《题苏步坊》等30多首诗歌。长泰县仍存有林震生活、读书、墓葬等文物遗址。位于长泰县城状元巷的状元井,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林震的民间故事,脍炙人口。诸如:林震在漳浦海岛读书,该处因此得名“林震屿”;林震状元及第时,家中井鸣三日;林震卒之时,有星坠于其户;林震在金銮殿上“一笔化三千”,与江西沈文求争元夺魁;漳州因有状元方能称“府”等。这些故事世代流传,表达了百姓对状元林震的崇敬。


              IP属地:广东7楼2012-11-18 09:32
              收起回复

                明代状元 林大钦
                林大钦(1512~1545),明代状元。字敬夫,号东莆,小名大茂,小时因深得启蒙老师的赏识而更名大钦。他字敬夫,明正德六年(1512年)农历十二月初六日(1513年1月12日)诞生于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镇)仙都村,故又号东莆。
                林大钦从小家境贫寒,但十分勤勉好学,“聪颖异俦”。十周岁时,随父进城,在书肆中发见苏洵的《嘉佑集》,即爱不释手,求父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熟读了苏轼、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气势宛如三苏。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为困窘,但他求学之心弥切。在林廷相、林廷泰等族伯的支持下,他饱览族伯的万卷藏书,得以“博通子史百家”。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十九岁的林大钦,在府试中初露锋芒,使有关官员“相与叹赏”,预言他“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赴省参加乡试,得中第六名举人。越年春,林大钦抵京城参加会试,得中贡士,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接着,他面对殿试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飚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皇帝所器重,御擢第一。史称林大钦“年二十二,对大廷”,那说的是虚龄,实际上只有二十周岁又三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属罕见,所以四百多年来,备受称道。
                科举应试文章,历代相沿,早有定式。当时,主考官礼部尚书夏言格遵程式,一再告谕诸生,不可标新立异,并据此选定了孔、高二生之卷,以备御览。血性方刚的林大钦不管这一套。他毅然突破成格,一口气写下了洋洋四千余言的《廷试策》。都御史汪宏阅后,大为惊叹,推荐给大学士张孚敬,并呈明世宗亲裁,终为明世宗“拔之常格外”。
                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终年34岁。著有《东莆先生文集》。


                IP属地:广东8楼2012-11-18 09:38
                回复
                  林宣德部分史书有记载,但暂找不到详细资料


                  IP属地:广东9楼2012-11-18 10:02
                  回复
                    林鸿年

                    福建清朝第一位状元林鸿年
                    林鸿年(1804-1886),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十六年状元及第,是我省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林鸿年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二十五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自励:“状元二字消难去,我亦摩挲铁砚来。”回家后,林鸿年更加用功,并于道光十六年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次,林鸿年摘得丙申恩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时值三十二岁,成为了福建省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
                    道光十八年,琉球国王尚灏去世,要举行册封世子尚育袭位的大典,上报朝廷希望出使参加大典。由于林鸿年学识卓著,处事老练且严于律己,便成为出使琉球的最佳人选。于是林鸿年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王正使,经福建,从闽江口扬帆出海,远赴琉球。
                    林鸿年到琉球后,首先代表清廷向已故琉球国王尚灏致祭,而后举行册封大典,宣读诏敕,册封世子尚育为王,并赐御书的“弼服海隅”匾额。难得的是,在这典礼前后的一百六十天内,林鸿年廉洁自守,屏绝馈遗,婉言谢绝琉球国王馈赠的宴金,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迫销售,而且当他知道琉球人民生活困苦时,还把从出使费用中省下来的240万贯钱一并交与琉球国王进行赈恤,一举赢得了琉球举国上下的真心感戴。
                    回国后,林鸿年得到了清廷的极大信任。先后升任林鸿年为山东乡试副考官、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广东琼州(今海南省)知府、护理雷琼道、云南临安府知府、云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职。后被污革职。
                    林鸿年回到故乡时,正值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开设正谊书院(现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便聘林鸿年为山长,随后的十九年内,林鸿年一直尽心尽职地为地方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谊书院是省内举人、贡生学习制艺诗赋的最高学府,“林鸿年训士以器识为先,尤重根底之学”。在他的悉心教导之下,正谊书院人才辈出,更教导出有如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出类拔萃的人才百余人。光绪八年(1882年),特赏三品卿衔。逝后有《松风山馆诗抄》传世。


                    IP属地:广东11楼2012-11-18 10:25
                    回复
                      以上皆为文状元


                      IP属地:广东12楼2012-11-18 10:26
                      回复
                        林管,藻溪镇林坳人。自幼博文精武,智能双全。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参加朝廷武科考试,得廷对第一,中武状元。被朝廷授枢密副使的官职。   由于当时金国占领宋朝国土后,仍然要南下吞并南宋。,为了国家安全,不受外敌侵略,收复失去河山。一心尽忠报国的林管,主动请求带领部队,北上抗击金兵。但是当时的朝廷当权者害怕战争,仍然屈膝求和,也不思驱逐金兵,收复失去的国土。这样林管的请求没有被答应,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并且还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不久,林管带着遗憾被迫离开朝廷,回归故里,在于林坳建了自己的状元府。
                        林管虽然身在家乡,可是他心里仍然牵挂国家军事和朝廷政事。由于忧国忧民,最后积劳成疾,在老家病逝。死后,后人把他安葬在藻溪九堡村。
                        林管一生爱国忧民,不忘抗击侵略,受到后人的景仰。
                        林仲虎
                        林仲虎(生卒年月不详)字景瞻,号定窗,仲麟之弟,宁德二都梅溪人。宋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及廷试,举为第一。
                        嘉泰元年(1201年),朝廷遣检讨林桷出使金国,贺其正旦节,命仲虎为副使。时宋金对峙虽渐趋稳定,但金人仍屡次南侵,战事时起。仲虎至金廷,金章宗完颜景私下会见他,仲虎坚决拒绝金章宗的无理要求,力争不屈。开禧元年(1205年),蒙古部落崛起,给金国后方以重大威胁。韩侂胄欲乘机对金结盟以提高自己声望,于是年六月遣礼部侍郎李壁充贺生辰使,仲虎为副使,以观其势。使团既渡淮河,行次扬州。时镇江都统戚拱遣义士朱裕,联络弓箭手火焚涟水县,随后淮东安抚使郑挺又潜师袭击该县。金人大怒,责宋背盟,欲举师报复。闻事故突发,随员皆惶惑不安。李壁奏请朝廷后,枭朱裕之首于边界上,仲虎则陈述应变之三策。冒着生命危险到金中都和谈。金人消除怀疑,热情款待,避免了战祸。
                        使团返朝后,韩侂胄北伐之意益坚。仲虎权衡形势,“知兵未可动”,上疏奏曰:“乐因循者狃于私意,言进取者病于寡谋.为今之计,当重发而必成,不可轻出而苟且。”因其言不合侂胄之意,遂被外调,出守浮光。开禧二年三月,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北伐,以江淮宣抚使丘侂负责两淮军事。交战后,丘侂一味退守,金兵大举南侵。宋军死者无数,城邑亦相继沦陷,形势十分危急。仲虎力请于朝,得强弩手千余人驰援,击退金兵,解了和州之围。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侂胄北伐失败,被史弥远等人密杀。金朝要以侂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又要求赔款白银三百万两,每年增岁币三十万两。宋廷完全接受,双方达成和议。议和后,仲虎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充通谢副使,赴金国和谈。行至中途,金人又启战端,乃归。仲虎卒后,葬于六都香林寺后山。
                        林仲虎虽是武举出身,但他文笔极好,诗作尤佳,有《百将诗》、《杂诗》传世。   林仲虎自幼喜读兵书,嗜好弓马、刀枪。成年后,他先以武举魁漕选,夺得赵扩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举第二名。六年后,再应武举,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武状元。林仲虎擅长作文,尤长于诗,13 岁时即能吟诗作赋,他著有《百将诗》、《出疆唱酬集》传于世。《宋诗纪事补遗》收录有他的诗。


                        IP属地:广东14楼2012-11-18 16:44
                        回复
                          林汝浃(1178~?年),字伯深,号则庵,南宋福建长溪县劝儒乡望海里九都(今福鼎磻溪)花门头村人。武状元。
                          生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家贫,幼年资质聪慧,曾从大洞庵老僧学儒业,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他擅长诗赋,出口成章。一日至匠铺购买剪刀,受到工匠雅谑,即以剪刀为题吟道:“一双蒲剑两边开,几向红炉炼出来;寄语嫦娥须展手,蓝袍急急为君裁。”工匠称奇,便以一快剪相赠。汝浃多才多艺。年二十五始入泮宫就读,课余随父习武。因日常刻苦磨炼,功技压群。又兼学医,善治骨伤。
                          宁宗赵扩嘉定四年(1211年),林汝浃赴京应试,中右榜武状元,授职合门舍人。中秋,宁宗赵扩设宴百花楼,令群臣咏新月诗以助兴。汝浃即呈一律:“高压群星出海涯,清光不许乱云遮;上悬碧落三千界,下烛红尘百万家。陶径柳疏金影现,榭庭帘卷玉钩斜;嫦娥特地通消息,报道君家有桂花。”宁宗大悦,即赏黄绢5匹、白绸10丈。林汝浃历任武功大夫、琼州安抚使、郴州安抚使、辰州明道等职。告老返乡后,修建双魁书院,延聘良师教育后人。
                          林梦新
                          林梦新(?~?),字号不详,温州府平阳(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人。南宋理宗赵昀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举第一人(武状元)。《弘治温州府志》载:林梦新曾任过知州,余事不详。


                          IP属地:广东15楼2012-11-18 16:46
                          回复
                            林时中(?~?),字号不详,温州府平阳县林坳乡(今苍南县赤溪镇繁枝林坳)人,后徒沪山八丈。南宋度宗赵诃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武状元。 林时中正史无传,查有关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亦无林时中条目。此榜平阳籍有姓名可考的武进士达16人之多,有武榜眼周仁勇。
                            林本直
                            林本直(?~?),字号不详,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武进士第一人。据《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十七年五月,赐中式武举林本直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赐一甲一名武进士林本直甲胄等物及诸进士银两如例。一甲一名武进士林本直率诸进士上表谢恩。顺治十七年,顺治帝谕兵部:“武进士林本直、黄建中、武灏、谢文王鼐蔡昶、孙万茂、耿念祖、马成龙张鸿元、杜量谦俱经朕屡试弓马,才技堪用。著照例随侍卫学习骑射。”在康熙十一年,据记载,太原镇这一年始设总兵官一人,以前曾设副将,后设参将。林本直为清朝首位出任山西太原镇的总兵官,驻扎在平阳府。在康熙三十六年,历官至湖广提督。[


                            IP属地:广东16楼2012-11-18 16:48
                            回复
                              林德镛,字白庵,生于揭阳县榕城(今榕城区)。幼好武,膂力过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第2名。六十年(1721年)中武状元。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并加哈哈珠子扈。康熙皇帝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对林德镛甚为赏识,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干,於1722年去世。
                              林天滮
                              林天滮(?~?),字会丰,号北田,浙江江山(今浙江金华江山县)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考中武科举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会试(春闱)恩科第一名(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一等侍卫。此科武会试,兵部右侍郎蒋元益知武举。吏部右侍郎曹秀先为此科武会试正考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源汉为副考官。殿赐林天滮等50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他先入侍禁闱,后历官江西抚标右营游击,迁左中军参将。乾隆五十二年(1787)任海坛总兵


                              IP属地:广东17楼2012-11-18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