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88,197贴子:8,747,358
  • 8回复贴,共1

我们不懂什么叫意境,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不懂什么叫意境,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2年的布克奖走到了一个新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奖金从三万英镑涨到了五万。当然,除了奖金还有其它比如说选出的作品不那么严肃难解之类的程式化改变。借着这股东风和好得不能再好的运气,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了当年的布克奖。随即刮来一阵旋风,有的人对作品大加赞赏,有的人却嗤之以鼻。但是所有人都对布克奖得奖作品看起来似乎是一本通俗冒险小说而大跌眼镜。
三年之后,中国引进了这本小说,当时我还在上初中,一个喜爱幻想的孤僻男孩不可能不被这本书吸引。青春期开始腐蚀我的时候我迷上了科幻和冒险那类男孩子们都喜欢看的东西,读了一大堆类似《金银岛》《海底两万里》的冒险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看看这名字!我怎么可能不好奇呢。(虽然这是个小小的误会,这本书如果直译的话应该叫做《Pi的生命》,到如今我都觉得中译本的译名毁了这本书,毫无疑问,也提高了它的销量。没想到李安拍摄的电影也沿用了这个译名。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几乎所有进电影院的观众都期望看到一部单纯的海上冒险片,有不少人还以为是动画片,孩子们不停吵闹“我不要看这个电影!”,装逼人士们故作深沉的问:“你看懂了么?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故事有些没讲清楚。”至于我自己,我想说这部影片是我进电影院看过的3D片中最值回票价的一部。)然后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本。
中译本的序是我读过的外国书评人写的书评中最烂的一篇,但是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书的装帧很棒,不过怎么看怎么像青少年冒险小说。因为阅读期待的不同,一开始的阅读过程缓慢而艰辛,再说那时我还不明白这本书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它最乏味的部分:开头和结尾。书的开始可以说是马特尔的一点自传加上他写这本书时脑海中幻想的经验。年少的Pi的成长过程普通而温馨,没有生活问题的困扰使得Pi开始关注内在的心灵。Pi这个名字其实是他自己起的。Pi的原名叫Piscine,也就是法语游泳池的意思,但是因为和英语的小便(Pissing)发音相似,他经常被人嘲笑,于是Pi就简化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自顾自又故弄玄虚地给自己的新名字添加了一堆没有意义的意义。Pi的宗教意识觉醒的有些过分,他信仰三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基督教对于其它宗教的排斥可是出了名的,另外两种宗教我不是特别了解,估计对别的宗教也不是很宽容,然而Pi就是皈依了三种不同的宗教。关于这本书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能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没错,前提是如果你相信这本书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1楼2012-11-23 12:32回复
    真相有可能是Pi对于真实发生的事情选择了逃避,在脑海中编纂了另一个充满奇迹的故事。可是什么是真相?事实有意义吗?我们凭什么能说这是事实而那不是?你相信奇迹吗?如果你不相信奇迹你又如何能相信上帝?
    故事有个不错的结局,至于相不相信上帝完全还是我们自己在选择。如果你连一个人能在海上跟一只老虎漂流227天没死都能相信,那相信上帝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显然,这不是本严肃精致的小说,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品,有一定的深刻意义,又不至于让人迷惑和厌烦。作者的语言流畅幽默,即使在面对最残酷的事实时我们也不会感到太压抑,开放的结局带着后现代主义的色彩。总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趣味性十足的小说。
    对于电影,我自然不是因为李安的名声才去看的,虽然我也很欣赏李安。电影给我的震撼难以言说,画面巨大的美感和意境带着东方独具的隽永。李安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西方人不懂什么是意境,可悲的是我们中也很少有人懂什么叫意境。李安通过电影把东方所谓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海上的镜头不仅仅是华丽刺激的产物,救生艇与大海构成的画面和略带禅意的意识流充分地说明了这样的美是东方人所独有的。意境不需要懂,意境需要的是感受。
    这部影片非常出色,很多地方的表现力甚至是原著都不能企及的,即使是像我这样先读了原著的人也没有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觉得影片有任何失彩,反而深受震撼。电影的效果也绝对一流,音乐别具一格。影片总体的风格上依然带有李安那缓慢平静的味道。近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好片子。
    最后,吐吐槽,配音实在糟糕透顶。


    3楼2012-11-23 12:32
    回复
      人工置顶


      4楼2012-11-23 20:12
      回复
        有影评人说这部电影适合年长过有些阅历的人看,毕竟太深奥的东西没人去看…这就是所谓的叫好不叫座…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1-23 20: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