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26贴子:421,443
  • 6回复贴,共1

春江水暖,鹅也得先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巫马期

  《天龙八部》里最能活跃气氛的人物当属包三先生包不同,他的名言是“非也非也”,“一定要跟人家顶撞几句,才吃得落饭。他说话如果不得罪人,日头从西天出来了。”后来看到清代毛奇龄的一些事迹,觉得他的脾气跟包不同很有点儿相像。
  毛奇龄字大可,号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以学问渊博闻名,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之一。他著述丰富,最有成就的是经学研究,还曾参与修撰《明史》。学问大,脾气也大,古今学者很少有能入他法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说毛奇龄:“其学淹贯群书,而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言者,必力反其辞。”这不就是包不同作风么?《清代学者像传》之类书里应该有他的标准像,但我想象中,他的模样应该和包不同差不多:容貌瘦削,身形甚高,穿一身灰布长袍,脸上带着一股乖戾执拗的神色。
  朱熹的《四书集注》一向认为是权威注本,毛奇龄就撰《四书改错》大力批驳。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阎若璩(百诗)有一部代表作《古文尚书疏证》,揭露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系伪作,真《古文尚书》在东汉时已经佚失。毛奇龄看后大不以为然,写了《古文尚书冤词》为《古文尚书》鸣冤、辩护,认为它就是真的。阎若璩的说法经过很扎实的考据,后来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几乎可称定论。毛奇龄这份“冤词”等于替伪《古文尚书》强辞夺理,真《古文尚书》假如地下有知,恐怕会觉得自己才真“冤”呢。
  有一回诸人宴集,谈起宋诗,有人称赞苏东坡的诗写得好,毛立即长篇大论地批评苏诗“未必佳”。有个叫汪懋麟的不服气,忍不住举《惠崇春江晚景》中的两句为例反驳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难道不算佳句吗?”毛奇龄顺口就还了一句:“春江水暖,鹅也知道,怎见得鹅就比鸭‘后知’呢?”这个典故通过《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等的渲染、传播,遂成了毛奇龄的一大笑柄。不知道他为人的,就觉得奇怪:毛西河总算也是成名的诗翁、词人,怎能说出如此不解诗的“妙论”来呢?了解他脾气的,也只说他太倔强,只顾逞一时口舌之利,全然不讲学术规范。
  但在毛奇龄自己所著《诗话》中,关于这次辩论则是这么说的:汪举“春江水暖” 两句,是要证明宋诗也有远胜唐人之处,而毛认为“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因为唐诗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句子,在花丛中,鸟因为熟悉环境而比人更先识得路在何方,“先”是“先”于人的意思。而苏诗中的鸭又是“先”谁而知冷暖呢?若说是“先”于人吧,人并不生活在水中,当然不可能比鸭“先知”;若说是“先” 于水中其他动物吧,难道鹅就比鸭“后知”?虽然仍不免有好胜强辩之意,比起那生硬的一句“鹅讵后知耶”,总还是要有说服力得多了。
  毛奇龄这段自述,大概更近于当时论辩的实况。无奈他好强辩的名声太响,而王渔洋、袁子才等人的著作影响又太大,所以提起这桩事来,后人免不了还是会这样嘲讽他:“池塘春涨绿参差,正是桃花对影时。曾记大毛公有语,暖回鹅也得先知。”


1楼2007-05-20 14:04回复
    借东坡成名者多,又于谁有碍呢?


    2楼2007-05-20 14:10
    回复
      东坡就是碰见太多这种人,不是疾贤妒能,就是借着他想出名,都是些丑角吧.

      好久不见了,洞破


      4楼2007-05-20 14:58
      回复
        • 222.161.27.*
        毛奇龄其实是个幽默的老头。平生著作多达四百余


        5楼2007-05-20 19:05
        回复
          • 222.161.27.*
          篇末提到的袁枚 也是常跟古人过不去的


          6楼2007-05-20 19:06
          回复
            唐诗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句子,在花丛中,鸟因为熟悉环境而比人更先识得路在何方,“先”是“先”于人的意思。而苏诗中的鸭又是“先”谁而知冷暖呢?若说是“先”于人吧,人并不生活在水中,当然不可能比鸭“先知”;

            这个就说的很明白啦~ 毛奇龄很幽默的样子 ..


            7楼2007-05-20 2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