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吧 关注:1,076贴子:2,382
  • 6回复贴,共1

清 冯武 著《书法正传》部分图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IP属地:河北1楼2007-05-20 20:08回复
    2


    IP属地:河北2楼2007-05-20 20:09
    回复
      3


      IP属地:河北3楼2007-05-20 20:10
      回复
        4


        IP属地:河北4楼2007-05-20 20:11
        回复
          5


          IP属地:河北5楼2007-05-20 20:11
          回复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书家代不乏人,书作浩如烟海。艺术的发展,必然会兴起对艺术理论的研究,而理论研究又促进着艺

            术的发展。上溯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书法作品与书学理论著述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可等量齐观,而且在其发展和繁荣的进程

            中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同样璀灿的两颗明珠,而任何轻视实践或理论的观点,都是不足取的。
            一九七九年,我社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试图对历代书学理论进行一次初步的整理,但吉光片羽,面对帙浩卷繁的书学理论宝库,毕竟只

            能勾勒出一个极为简略的轮廓。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书法艺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及时而系统地整理出版历代书学著

            作,已是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决定出版这套《中国书学丛书》。
            丛书收录的篇目,着重于历代存录的书学专著,对在历史上影响较大而又与书学关系紧密的金石专著也酌情收录。为尽可能保持原著面貌和便

            于阅读,丛书均以繁体字直排的点校本刊印。书学专著近几十年来鲜有重版,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善本更属凤毛麟角。在点校时,力求采用

            传世较好版本,以同书不同版本互校为主,最后确定一本,在原则上不作本校和他校。对历史上唯存一本或仅刊印一次的版本,则只予标点。

            点校本均附有校勘记,以便查考。对版本中明显的错字、冷僻的古体字、通假字、异体字以及避讳等尽可能迳改作通用字,不再出校。对一时

            无法找到版本而又确系重要的专著,存目而缓行出版。对书中个别地方有文义不通、不可句读和明显脱漏而又无本可据者,暂不作妄改,以俟

            将来。限于人手和版本查找的困难,丛书暂不按年代次序而择条件许可者先予出版,在丛书出齐后再按年代编配成函合为一帙,届时并另编索

            引,以便查阅。
            对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们深感经验不足。期待着专家、读者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扶持,帮助我们搞好这项工作。
            编者


            IP属地:河北6楼2007-12-25 17:14
            回复
              丁亥春,马齿八十一矣,吴门缪孝廉文子不以老耄舍我,而延我于树滋堂。窗明几净,笔精墨良,晨夕共向芸编蠹卷,扬搉千古事,户无杂

              宾,烹苦茗,爇名香,不知世间有所谓歌舞声色、博簺围棋、狗马玩好、酬酢炎凉者。一日茶罢,文子告余曰:“叟之学,吾固闻之矣,然八

              十年中,孰者为最优?”余曰:“余少而遭乱离,破巢完卵,久焚笔砚。长而以家累,久事村塾,无少暇,即有家学,徒闻之而未有得也。然

              于吟诗法书二事,或稍有一知半解,而书学为稍闲。”文子曰:“叟试悉数之,余请更仆而听之。”余曰:“书自苍颉沮诵以来,随代而屡变

              ,古文而为篆籀,篆籀变而为八分、小篆,小篆变而为隶兼篆,隶变而为今正书,正书变而为行书、章草,章草变而为草书,诸体之中惟正书

              为最切要焉。盖小篆者正书之源也,行草者正书之变也。夫书之为道,象形为文,相生为字,写于竹帛曰书,古今人言之者众矣。而其途则有

              三:曰六书,曰声韵,曰笔法。讲六书者,则有许氏《说文》、徐铉《解字》、徐锴《系传》、戴侗《六书故》、郑樵《六书略》、杨桓《六

              书统》、周伯琦《说文字源》、赵古则《六书本义》、颜鲁公《干禄字书》、张有《复古编》等书;讲声韵者,则有《广韵》、《礼部韵略》

              、丁度《集韵》、毛晃《增韵》、《韵会举要》等书;而笔法则为书甚多,求其明白简易深切无隐者,则未之有见也。余自鼎革以来,僻处乡

              曲,懒游都市,于当世收藏家皆未登龙池而采骊珠。第就平日所留意者,聚得六十余种,其余所未见者,良多也。而况所见者,又无多可取也

              。”曰:“叟盍即所取者合成一书,且发明其所未发者,以嘉惠后学乎?”余曰:“此意良所愿了,虽然,以寡闻浅见之耳目,而剖明千古不传

              之秘奥,书成其不为辽东豕貂裘续者几希矣。”文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此事非小道也,为天地之文明,为古今之眼目,说者愈多而亡益

              甚。叟其忍使不绝如线者而竟付之无何有之郷乎?与其不轻传而竟绝其绪,孰若公诸天下后世,而俟一后起者得驰骋乎康庄之衢也。”余曰:

              “噫!风烛之年,途远而日暮矣,即吾所知者,而当世已艰遇夫知之者。且吾所知为不然者,而往往居之不疑焉。嗟乎!绝固吾不忍也,不大

              声以呼而使纷纭于即绝之后,尤吾所不忍矣!于是徇文子之命,冒颜而成是编,以冀岩之阿,水之裔,或有谓之此未死翁庶可语而教吾所不逮

              ,诚甚幸也!诚甚幸也!不然,千百年后,蚕箔瓿口之间,或有拾而惜之者,钟王或因是而煌然乎!靖节云:‘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请易‘醉’为‘老’,何如?”
              虞山简缘冯武述。


              IP属地:河北7楼2007-12-25 1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