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吧 关注:246贴子:751

道衍的佛教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类别: 明清佛教 年代: 明、清 顺序代码: 16-09-03
主题词或关键词: 中国佛教历史 佛教 宗教
栏目关键词: 哲学宗教 出处: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 辅助分类项: 佛教

如图:姚广孝 中州先生后和陶诗


1楼2012-12-25 07:53回复
    道衍是中国佛教史上并不多见的人物,他是元末明初特定社会政治生活的产物。元末的佛教寺院,可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朱元璋就是一个显著事例。社会的动荡不 安,使自小喜于进取的道衍萌生功名利禄之心。据载,道衍出家的动机,即因“见僧官驺从之盛”,故试图通过学佛而扬名天下,“以显父母”。但年至四十开外而 事业无成,乃云游胜迹以舒胸臆。他曾游中州嵩山寺,遇相者袁珙,袁相他是“性必嗜杀”的“异僧”,属“刘秉忠之流”的人物。归途中,他登京口北固山,即景 赋诗怀古,抒发政治抱负,云:“肃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姚广孝传》,查继佐《罪惟录》卷一六)至于明代初年,功臣多被打击,士子无所作 为,失去政治信心,故反见僧侣积极参与政治。
    。 道衍的一生,是极其矛盾的一生。他既出家为僧,却又念念于功名;既助朱棣成就帝业,却又常居僧寺。他欲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佛法与现实可以统一,佛学与儒学应当会通。在他晚年所著的《道余录》中,即以这种儒释的一致说为中心,展开对程朱排佛言论的反驳。


    3楼2012-12-25 07:56
    收起回复
      道衍提出,大乘佛学的立足点既是世间与出世间的相通,那么学佛也就不应消极出世,而应积极参与世事。在他看来,消极出世只是二乘、外道之说,大乘佛教从世 间与出世间的一致上立论,排除了这种消极性,已经积极面对现实人生。这种理论,虽说有一定的佛学依据,但在道衍那里,则成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借口。
      。 在世间、出世间一致说的基础上,道衍着重论证了释氏之说与儒家之学的同一性,驳斥了程朱有关佛教“自私”、“独善”等的批评。他说,佛教的“妙真如性”与 二程的“道即是性”在性本体论上并不矛盾;又说,佛教与儒家都谈性命道德,都是圣人之学,“并行而不悖”。佛教宗旨在“化人为善”,出家是为了众生利益, 决非自私独善行为。他说:“佛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圣人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当知世间、出世间圣人之心未尝不同也。”(《道余录》)道衍由此立论,证明他一 生的言行既符合佛教教义,又不悖于儒家学说。


      4楼2012-12-25 07:57
      收起回复
        理学的核心,旨在强调封建伦理规范,提倡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为此,程朱一再批评佛教“绝伦类”、放弃“忠孝仁义”。道衍则辩驳道:“夫佛之学,有出家在 家之分焉。出家者为比丘,割爱辞亲,剃发染衣,从佛学道。在家者为居士,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此等事何尝无之?”他接着说:“佛法来中国已二千余年,山河 社稷,国土人民,君臣父子,相生相养之事,何曾断绝!”(《道余录》)这就是说,佛教未曾、也不会妨碍儒家的伦理原则。他以大慧宗杲为例说,宗杲虽身在丛 林,但不忘世事,他同情抗金事业,与主战派人士心心相印,实践忠孝之道,以至受秦桧之流迫害,“当时士林中称其忠孝两全”。因此,佛教不仅无碍于理学,而 且还能促进理学的推行。
        . 宋以后的佛教界,学问研究衰歇,人才十分匮乏,像道衍这样儒、释、道三教兼通,且对理学有切实认识的僧侣,已属凤毛麟角。朱棣曾赞誉道衍的佛学,说他“潜 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畿辅通志》卷一六七)。实际上,道衍在儒、道方面的修养并不在佛学之下,他曾对程朱语录 “逐条据理,一一剖析”。但道衍并不真正批判理学,只是指出佛学无意于背离理学;也“非佞于佛”,只是认为理学不必以佛教为抨击对象。
        . 道衍的思想和行为,对明清以及近代佛教僧侣有一定影响。虽然此后再也没有重演“靖难之役”的历史,但是积极参与政治、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性格在某些僧侣(尤 其是禅僧)身上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同时,由于道衍助成帝业的行为,使明清统治集团更加注意对僧团的控制,使佛教完全丧失了自主性。清初雍正帝兼人王、法 王于一身,并直接干预佛教思想和事务之争,多少是因为接受了道衍参政活动的历史教训。


        5楼2012-12-25 07:59
        收起回复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王阳明与道衍都是我要学习的模样。


          IP属地:江苏6楼2012-12-29 16:53
          回复
            真正好的思想不泛于世,怕是中国的另一种愚民,想了解道衍的思想,他的作品现在详细介绍的都不好找。难道怕我们学了以后造反不成???


            IP属地:江苏7楼2012-12-29 17:10
            收起回复

              回复 红色夜行者 :
              兄弟在融会贯通方面是大有悟性的,真心的话。
              找道衍的东西所以很难,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A.儒学是谓中华主流与正统的政治思想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之历来所倚重的理论基础。儒学既包含了中华主流思维之中的认识论,也包含了建立在认识论之上的大系统乃至超大系统相关的并且与最佳的动态模型相匹配相适应的方法论以及其稳定运行的操作平台的构建与控制理论。特别应该说明的是儒学里面即包含了中华古典的智者对于动态模型以及他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基于结构的思维,基于结构之下的层的思维。且又对于满足大系统运行的种种之节点,标定了种种之“行规”。


              8楼2012-12-30 04:36
              回复
                儒学这个东西可以“生发”之处甚少,需要格守之处甚多....用中华当代的一位军事家的话则是其大有“婆婆嘴”之嫌。但是,儒学有个最好的好处:他不需要搞“量根施道”,亦基本不需要悟性与根器以及凡此种种...每个人以及每一层...只要“照章办理”就可以了。
                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善巧与方便。儒学最为本质的是他是基于一个超大系统之超稳运行所必需的,并且为之而生,为之而谋,为之而规范。而且,儒学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大,其化裁到人如是,家如是,机构如是,国亦如是矣。
                儒学及所蕴含又代表了一种中华的抽象精神,他可以超越信仰体系之不同,人家国生态之不同以及各自的文化积淀之不同,而做自由地运行。用当代的一位政治家的归纳,儒学亦是合之于三性:规范性,包容性,实效性。用基辛格的归纳:儒学最是适合于“理性的制衡”的运行以及运行的筹谋模式。


                9楼2012-12-30 05:06
                回复
                  儒学是一个基于“广行”之行的学问,条条框框诸多,因此从本质上说他并不是个基于思的学问。我说的意思是儒学只是关注于一个超大系统所以可以超稳定运行的行,而基于结构之中的每个层的节点之上,还是需要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但是这种发挥在于儒学之中亦所蕴含的心性元素,而不是从规范性方面来超越儒学甚至突破儒学之内的规则。


                  10楼2012-12-30 05:25
                  回复
                    阿弥陀佛...我也是个婆婆嘴!
                    B.话说自从秦始皇帝搞了“焚书坑儒”的一点论之后,历代聪明的且有谋略之帝王与相关的政治家们就从中汲取了教训就搞起了多点论,在尊儒成为了共识之后,大致搞出了三个战略:
                    1.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该说这还是在玩一点论,而且很是霸道。
                    2.在儒学之内找出处并且引入了“心性”的元素,避免了机械的思维以及概念与逻辑的思维;或者说是力图规避于低段位的援引式思维。————我看着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 之道。因此,儒学范畴之高人里最应该膜拜的是朱熹腾志!
                    3.实施通过弘扬正统来抑制支流的尊儒大法成了明智帝王的主流战略——是谓将心性融贯于执政环节之中,达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适度。因为,上行需要的是并非儒学,而是通达于“上善若水”之种种章法,下行则需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种种的规范性。
                    他的表现形式是在乎于编书而非焚书——明成祖与道衍之《永乐大典》与康熙之《四库全书》..莫不贯彻朱熹的心性思维与聪明才智。他的实施要点在于a.理顺学说之关系。b.框定学说之分类,圈地于学说之比重。c.铲除各个学说之中的异端邪说,(邪说之书绝不入选..)达到弘扬正教之根本目的。
                    ...
                    因此说,由于A.儒学为行政之主流思维。B.编书为主流思维的疏导战略。
                    现在很多书看不到,找不到以及失传之种种....并不奇怪。


                    11楼2012-12-30 06:27
                    回复
                      还有你头像中的猫,你的猫是灰色的,我的猫是黑色的,在心中。


                      IP属地:江苏14楼2013-02-21 13:40
                      收起回复


                        15楼2013-08-12 12:42
                        回复
                          此书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司马迁称该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北宋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领、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有的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有的学者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有的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
                          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历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尽管由于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主要内容:《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嵬秋猕,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仁本 之2》
                          I


                          17楼2013-09-14 23:42
                          收起回复
                            一念起,万水千山
                            一念灭,沧海桑田
                            出世入世,念起念落,譬如朝露,不执无常
                            lynx525兄在这里
                            俺觉迟了!


                            19楼2014-02-11 02:05
                            收起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伊戈尔王》之<波罗维茨舞曲> ,以前熟悉的旋律,从来没有感觉像这次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般动听。
                              征服与被征服,攻心为上,波罗维茨首领康恰柯汗向被俘的伊戈尔王劝降遭到拒绝后,命女奴向伊戈尔王献舞时所表演. 如此优美的旋律竟然是兵戎相见之后的相劝!


                              20楼2014-02-11 02: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