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派老生吧 关注:152贴子:12,746

金声玉振---杜近芳访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1-08 20:54回复
    老太太真可爱. 从拜王瑶卿 到田汉老给写剧本, 看得出 从小就是个既刻苦又有心的孩子.
    之前只看过她的林娘子, 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林娘子.


    2楼2013-01-08 21:53
    收起回复
      挚爱杜近芳先生的艺术,喜欢看杜先生的弟子:陈淑芳、丁晓君、窦小旋演的戏,从她们身上不仅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杜近芳先生的特有的韵味,举手投足亦能看到老师为人处世的影子。


      3楼2013-01-08 23:09
      收起回复
        我说的道理嘛,是有点想当然,女人唱女人自己的戏,演自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太自然不过的事啦。在这里首先请g先生原谅我擅自引他的文字:【乾旦创演的戏,坤旦基本能继承到位,甚至有所发展;而坤旦创演的剧目,乾旦难以胜任,杜和赵的那些戏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清朝不许女性登台那样的特殊条件,乾旦几乎没有产生的必要?(斗胆假设一把历史) 】
        男女使命不同,所以比骨骼,身高,荷尔蒙,爆发力,(耐力另说)比这些有点没劲。若要女人们真要符合这些标准,长了胡须和喉结那就不是女人了,也很难找到好的如意郎君了。若没有什么性别歧视的因素,我倒是觉得不违反自然规律比较好。杜近芳的个头就不高,脸也不大,精致细腻,我想若换成程砚秋先生那样的大脸盘子和大个子的林娘子我反正接受不了。
        另外一点,能编的未必一定能唱,能唱未必能唱的好,对于谁也没有听过见证过张君秋先生唱红色娘子军来说,您难道不是臆断吗?
        凡事都有特例,女人也有郑海霞般身材高大,声音低沉过男人的;男人也有个子矮小,音域特别宽能唱很高音的。但普遍来说男唱女声,男人的喉结在唱一些高低起伏反差大或细腻的拐弯部分比较吃力。其实,欣赏的口味和感觉都是比较个人化,有人不喜欢金属音,觉得尖亢,但有人很喜欢杜近芳的金属音,而且觉的特别的朗润;有的人不喜欢男旦总感觉听着,咽、憋、挤,不自然;但喜欢男旦的就好这口认为他是“中正平和”的老传统。谁也无权下定论评判谁的品味高或低吧。您的《男旦观》我看过了,扬扬洒洒的巨著,说明您对男旦情有独钟,我不想用偏执这个词了。您说杜近芳“如果没有男旦的被取缔。那唱出来比杜好的男旦不知道有多少”我不知您老看过多少男旦比杜近芳好的,请把这些“不知道有多少的人”只要你看过的能记住的请一一列举出来,让我们也自己品品。恐怕结论不一定一致。我从不否认男旦对京剧早期做出的贡献,但女旦的优势同样也有另男旦无法逾越的优势,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都不累”说明,自然界就是这样的规律我们欣赏林娘子和林冲的互动就肯定比看陈永玲舒服,如果看陈先生演林娘子我敢保证许多人不来电的。也只有杜近芳这样的真女人,她浑然天成不做作的妩媚和灵动,与那娇小柔弱身躯中的透出的坚强与刚烈不屈,让人心里产生的怜爱是五大三粗的男人,怎么浓妆艳抹的装也装不像,学也学不来的,因为她的真,从内而外的真与美。
        您说艺术不同于生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艺术要升华,但男人演女人,别忘了一切终归是为了像真女人,最怕听谁说什么,他们要比女人还女人,那还是女人吗?太过了,那叫美吗?太肉麻可不是什么好口味。
        我一看这篇《我的男旦观》你对男旦的如痴如醉,和满是溢美之词的描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就老后悔写楼上那条了。本来男旦就是本末倒置的事,您是欲加之爱何患无辞啊。
        我的词汇量少属于黔驴技穷型。故,必须暂时打住。所以也只能再借g先生在《我的男旦观》“落荒而逃”前留下的那句话: 【赞佩CMWH13的连夜“奋笔疾书”。】
        【但我们俩在观察事物的侧面与其后得出的结论上,实在是“夫在东来妻在西”,我们俩如果要展开辩论的话,结局只能是两折戏,“韩琪杀庙”与“包公铡美”。】
        我也逃了。。。。。。 


        IP属地:西班牙9楼2013-01-10 04:21
        收起回复
          呵呵,两位先生披肝沥胆奋笔疾书挑灯夜战,你们矢志不渝忘我地顽强耕耘和灌水,使眼界为之大开。两位用排山倒海的文字书写出男旦女旦的各方长处与优势,观念的些许不同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自然得到质的碰撞。这种集知识和风趣的“旋转”和较量,激发出魅人的金花,满眼俱都是五色的华光,令人钦佩由衷赞叹。本人实乃棒槌一名,对长一点的帖子基本不怎么看,但是在两位先生此番漫谈中,双方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认真应对沉着交锋各抒己见,着实得到不少收获。喜不自禁,不由产生出贪婪与阴暗,您二位应当被榨取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丰富多彩更有益的营养和正能量。


          IP属地:江苏17楼2013-01-12 13:33
          收起回复
            呵呵,没吹啊,摆事实而已。要靠吹就能成就杜近芳,大家谁还练什么功啊。该回答的我都回答了,举例、比喻、对比。。。不是左右顾而言他,而是用更生动一些的形式阐述观点而已,九曲十八弯也好,殊路同归也好,最终的目的都要汇入主题回复嘛。(曾经我在其他吧里对杜近芳的表演进行过更详细的分析,故不再重复),我还真不知道咱都轻如鸿毛了居然还算吹自己啦??本人词汇量少,黔驴技穷,才疏学浅,实在愧对GMWH先生对我的厚望,来这的目的更不是卖弄自己,平常在这里也很少发言,本人识字也不太多,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公论恰好完全代表我的观点,所以就借花献佛了,望礼多人不怪。我的水平的确是太低,心性愚钝。但不妨碍偶对GMWH您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您真没必要废话,浪费您宝贵时间,偶自责的很。
            不过,咱虽不是养猪专家,但不妨碍能品尝出猪肉味道是否鲜美。谢谢鼓励,彼此彼此吧!不过没您奉陪的日子恐怕快不会写字了,是该再见的时候了!不远送啦。。。。。。


            IP属地:西班牙20楼2013-01-13 04:31
            回复
              好!争论出结果,请继续


              21楼2013-01-13 07:47
              回复
                激烈酣畅却不带火星,均是高手!辩论的同时令吾等获益良多。艺术之争从来难有定论,概莫如此。


                23楼2013-01-13 16:43
                回复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芙还曾问我:“您是不是觉得杜近芳在表演行当上有所突破?”我说:“我认为是的。例如李香君这个人物,她虽然身在青楼,可她是一个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多才多艺的、十六岁的纯情少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难之境,贪官污吏们祸国殃民之时,心爱之人的变节求荣带来的惨痛之中,却表现出了无比坚贞的刚烈气节。这个人物如果用青衣的路子来演,就显得太呆板、太老成了;如果用花旦来应工,就会显得太轻浮、太浅薄。李慧芳老师说这类角色应属闺门旦应工。其实《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和《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早年都属闺门旦应工,现在的很多演出中是用花旦来应工的,就显得有些轻浮和浅薄。杜近芳成功地运用了京剧里的这个行当,突破和发展了这个行当;不过,可惜的是到现在我还看不出还有谁能继承和演好这个行当的人物!
                  记得1950年,在我的少年时代,我还处在对收音机和手摇唱片机中传出来的梅兰芳大师的优美唱腔的无限顶礼膜拜的时候,忽然听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杜近芳所唱的标准的“梅派”的《女起解》、《玉堂春》和《奇双会》等唱腔时,感到她那充满青春气息、自然流畅、甜美娇媚,鲜嫩欲滴的声音,比梅兰芳大师的还要好听。我那时根本不懂得什么“新星”不“新星”的,对京剧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当听到杜近芳的歌唱时,真的感觉到眼前竟像充满了明媚的阳光一样。这种感觉没有一丝的编造和夸张。那时候,正如评论家所说的:杜近芳正是蓓蕾初开的时候,有的评论家称杜近芳扮像极佳,极像梅兰芳大师。用一个现代的时髦儿的语汇来说,即她是彼时京剧界的“青春阳光女孩儿”。
                  友人问我:“你能给杜近芳的歌唱下几个字的考语吗?”我回答说:“当然可以!杜近芳的歌唱如‘乳莺出谷’;或者可形容为‘莺啼暖树’;或者可形容为‘芙蓉月夜’; 或者可形容为‘孔雀春风’ 我之所以把杜近芳所创立的流派不称作“杜派”,而称之为“新梅派”,还因为杜近芳所创立的流派是沿着“梅派”的京剧改革的康庄大道继续向前延伸和推进的。杜近芳所创立的一些新腔、新唱法,无论怎样变化,还是京剧味儿,“梅派”味儿;她创的腔,清新流丽、典雅大方、不邪不怪、不偏不仄,即令是一些涉高涉险的新腔,也能做到“化险为夷”“有惊无险”,千变万化,总不离京剧寸步;不像有些人创的新腔,越来越复杂,离京剧越来越远,京剧味儿越来越稀薄,所谓唱戏越来越像唱歌儿或改编的其它地方戏的腔儿,而丢掉了京剧的本色。 


                  IP属地:西班牙33楼2013-01-14 05:12
                  回复
                    当然,我并不是说杜近芳的每一部戏都是完美无缺的。有些人说杜近芳现在唱得并不如个别人说得那么好,为什么处于少数地位的一些人却偏要坚持对她评价那么高呢?我觉得还是李玉芙说得对:“这些人没有看到和听到过杜近芳艺术全盛时期的演出和创作,才会说出这种不尊重她个人和不尊重她的艺术劳动的话来。相信这些人只要看一看杜近芳以前演出的录像,听一听杜近芳以前演出的录音,就会改变看法了!”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成就,当然要就他(或她)的主要艺术活动时期和所曾经达到过的艺术高度来进行评价。
                    上海有一位王家熙先生,北京有一位徐城北先生,他们都是戏曲理论专家。他们都极有见地地对杜近芳的艺术成就作出过崇高的评价。但他们只说到她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然则,“很高”到了什么程度?“独特” 又到了什么程度呢?似乎具有可比性的、客观的、公正的量化尺度是什么?碍难说出口。其实,这个具有可比性的、客观的、公正的量化尺度就是:杜近芳在继承和吸收了“王派”与“梅派”丰富的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梅派”!当然,这个“新梅派”不仅仅是杜近芳个人努力创造的结果,更是党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所实行的正确的文艺方针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荟萃于杜近芳周围的优秀京剧艺术家群体对她的提携和扶持的结果!可惜正当杜近芳的盛年时期赶上了“文化大**”,漫漫十年只演了一出戏,不然……
                    固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和踵其后的张君秋等艺术大师在某些方面所达到的旦角艺术高度(例如在剧目的丰富程度,表演艺术手段和技巧的丰富程度,文化艺术修养和底蕴的丰富程度等方面),杜近芳还没有能够达到,但是,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杜近芳的得天独厚的嗓音天赋(纯美透明的音质— 简直是没有一点瑕疵的美玉),以及她运用自如的控制气息的能力,她的润腔能力,她的歌唱与念白(无论京白或韵白,尤其是京白)的音乐性,她的乐感,她歌唱和表演中真情的流露和恰到好处的表达,她创造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等等,在这些方面,她已达到的旦角艺术的新高度,恐怕也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和踵其后的张君秋等艺术大师们,所不曾达到的。杜近芳崇高的京剧艺术成就是一个客观事实,褒也罢,贬也罢,不理不睬不予承认也罢,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是任谁也无法否定的客观存在。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就应该客观、公正地面对这一事实,并对她作出相应的科学评价! 


                    IP属地:西班牙34楼2013-01-14 05:19
                    回复
                      呵呵,初看更是吓了我一大跳,清新俊逸,意境深远!“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成团岂是珠 ”好诗!绝句!仔细一看,原来是‘白居易’的诗,哦吆~原来您不是原创啊??嚼人家嘴里的物件好不好味道,您应该最清楚啦。不过咱嚼海王的打油倒是和您嘴里嚼的美味有一拼:
                      萤光火光都是光,有光就比无光强。
                      火生热能好处多,萤供观赏乐人肠。
                      火若失控酿灾难,谁闻萤光致祸殃?
                      乐天不懂辨证理,放言本身就带狂。
                      莫道露非珠,各有各用途。
                      洒露润花草,挂珠养皮肤。
                      珠撒转团团,露滚圆乎乎。
                      因有相通处,所以叫露珠。


                      IP属地:西班牙37楼2013-01-15 01:08
                      收起回复
                        两位还在上演“春闺梦”吗?
                        而且还是“被纠缠”的幽咽婉转、连绵不断。
                        一位“春梦无痕”,你可曾“身体蒙伤损”?
                        一位“恋念春晖”,你是否“烽烟屡受惊”?


                        38楼2013-01-15 12:32
                        回复
                          刚知道杜先生也演过红娘,太想看了,照片也行啊。确实若以相府大丫环的身份来看,今天舞台上的红娘有点过了,且有越演越疯的趋势。
                          小时候常听杜先生五十年代中期的唱片,真的是金嗓子啊,我觉得从杜先生走红的时代至今女演员好嗓子的不少,但无人可及杜近芳先生的金嗓子那麽美妙,扮相更没得说,看看电影里的林娘子岂不惊为天人。


                          39楼2013-01-15 23:56
                          收起回复
                            突然发现此楼被删了很多层,不知为何? 太震惊了。


                            40楼2013-01-16 10:43
                            收起回复
                              能够很明显看出,杜近芳对丁晓君投入的心力特别多,她究竟希望丁晓君完整再现一个当年风华绝代的“我”,还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有自己风格的我?(杜近芳的艺术道路正是后者,她发源于梅,却又旁逸斜出,自成一格。)
                              丁晓君自己又是怎样想法?自己的想法能实现吗? 是否意识到了无论如何按环境和自身条件,再也不可能克隆出一个杜近芳了?宁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不做“病梅馆记”里的树?


                              42楼2013-01-27 1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