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527,570贴子:72,696,198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1楼2013-01-21 18:40回复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2楼2013-01-21 18:42
    收起回复


      4楼2013-01-21 18:43
      回复
        六、城市区位分析­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
        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
        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8楼2013-01-21 18:44
        回复
          七、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
          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
          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9楼2013-01-21 18:44
          回复
            我顶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1-21 18:44
            回复
              八、旅游­
              1、旅游的作用:­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2、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11楼2013-01-21 18:44
              回复
                十.关于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1、 等温线­
                (1)水平分布规律:­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2)垂直分布规律:­
                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
                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2、 等温差线­
                (1)纬度变化:­
                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2)经度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 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 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两侧递减。­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5、 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6、 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7、 等震线:­
                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14楼2013-01-21 18:46
                回复
                  我爱你楼主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1-21 18:48
                  回复


                    IP属地:海南17楼2013-01-21 18:50
                    回复


                      18楼2013-01-21 18:58
                      回复


                        19楼2013-01-21 19:00
                        回复
                          谢谢楼主么么哒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1-21 19:16
                          回复
                            刘明马克


                            21楼2013-01-21 19:19
                            回复
                              @﹍记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01-21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