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界吧 关注:16,861贴子:136,811

【分享】古代女子发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能这个大家在别的贴吧看过很多回,可是还是想与大家分享分享。。顺便,蹭蹭经验


1楼2013-01-23 14:19回复

    丱(guàn)发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
    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2楼2013-01-23 14:20
    回复

      飞仙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3楼2013-01-23 14:20
      回复

        双平髻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
        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4楼2013-01-23 14:21
        回复

          垂鬟分肖髻
          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5楼2013-01-23 14:21
          回复

            双丫髻
            古代少女发髯名。宋代少女一般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宋代黄庭坚有:“学绾双鬟年纪小”和“云鬟垂两耳”诗句。宋代晏几道诗有:“垂螺拂黛清歌女”、“犹绾双螺”,其他如“两两青螺绾额旁”、“双螺未合”,以及吕滨老诗:“起来重绾双罗髻”等,都是形容还未到梳成发髻时的少女发饰形式


            6楼2013-01-23 14:22
            回复

              双挂式之梳编法,
              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7楼2013-01-23 14:22
              回复

                双挂式之梳编法,
                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8楼2013-01-23 14:22
                回复

                  单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
                  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9楼2013-01-23 14:23
                  回复

                    双螺髻:
                    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10楼2013-01-23 14:23
                    回复

                      堕马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11楼2013-01-23 14:23
                      回复

                        倭堕髻
                        倭[wǒ] 堕[duò] 髻[jì]又叫“堕马髻”,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古代妇女发髻式样。
                        《玉台新咏·日出南隅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唐 许景先 《折柳篇》:“寳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三娘 长身玉色,倭堕如云。”
                        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2楼2013-01-23 14:24
                        收起回复

                          惊鹄髻
                          古代妇女发式。其形如鸟振双翼状。惊鹄髻式,在汉末三国(魏)时就有,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历经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仍流行这种发式。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13楼2013-01-23 14:25
                          回复
                            好吧。没人了。。没动力了。等会儿在发吧


                            14楼2013-01-23 14:26
                            回复
                              楼主继续啊···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1-24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