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外的茶香吧 关注:77贴子:329
  • 7回复贴,共1

香火(2013/1/3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我们镇子上有一处观音寺,人们平时都称其为大庙,其实说大也不过是前后殿再围上一圈佛堂而已。我之所以要在此处解释清楚,是想要表明,这里只是小镇上的一处简单的“大庙”而已。
我们镇上在夏秋时都是人不多的,大多数人在春节刚过便奔向全国各地,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特别是夏季,在本地念书的孩子都投奔父母去了。街上除了灰粒便是几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一片干燥,像晒干了的海绵。此时是庙里少有人迹,除了几位师傅外最多也就是几位老婆婆来参拜,听师傅们讲讲经或是找其中一位老师傅看病。满堂的罗汉大神也不似那么神武,枯燥的站在堂里,神色空洞。庙门也总是半掩着,朱红的门面对着河边的高岸诉说着每年春节时的繁荣。
显然,这里不会是一年到头的空虚。偶尔那么几天,比如请菩萨时开的庙会或是春节时来上香还愿的人群……
年将近时,朱红的门就开口了,从此时起便有一群群的人从外地涌回镇上涌进庙门。我家在过年时是必定会去上香的,一般是在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数着春晚的节目等待着钟声。一旦十二点的钟声响起,便整装涌上街。街上总是三五成群的人,越近庙门人就越多,香火味就越浓,人气儿就越旺。
有时夜里下了雪,洁白的大地上印上一行行的脚印,那会让人更快乐。大人抱着孩子,年轻的男女并肩走着。有人冒着风雪,快步的走,嘴里嘻哈的唱着什么。更多的是一大家子,环绕着,几个晚辈手持香烛,中年的扶着老人,有说有笑的从红灯笼下走过。街道旁不时有人从门里钻出来加入队伍。
走到庙门口的高岸上便可以看到一辆辆车子停在不远处,庙前的鼎里面烧着火旺旺的香烛。附近有人在轮着放鞭炮,人们从高岸上下来,躲闪这炮响来到门前,门口挤了一群人,进进出出。门旁有一对乞讨者,手里的盆子一直叮当作响。庙里时时传出厚重的钟声,前堂里许愿参拜的声音一阵阵的美妙着。
这时母亲总会从前门就去,一一叩拜每位神佛,我和弟弟常常是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便会从后门窜入,来到院子里。院旁有一排排的红烛,烛焰在风里扭动着,人们来到这儿点香,点亮后向东西南北各拜上三拜,这叫见过四方财神。这时我会极不自在,因为无论站在哪里,都会有人朝着我拜,仿佛我便是财神,在他们弯腰相拜时便有义务降福泽于他们或者至少初一大早上就该去他们家散钱。可惜我不是财神,所以面对他们自然只有不自在。
院子的中央是个高高的火炉,里面是人们参拜后的香,燃烧着,肆意着火光。人们在火炉旁“洗脸”,就是用手拂着火焰沾上香火在脸上抹,立刻便会有温暖从双手和脸部沁入,来回三次十分舒适。
人们相信这样会沾上好远,会有福泽,我私下里想,即使神佛并不降福,这样在冬夜里“洗脸”也已经很幸福了。
靠近大殿的地方有口种,五块钱可以撞三下,直到现在我都在纠结这样的收费到底能不能算是纯洁的香火钱呢?不过就算疑惑如此,我也十分钟爱这口种,喜欢它雄厚的声音,更喜欢人们撞钟时的笑容。
我一般不会进正殿,向神佛叩头也是小时候才干的事了。有时候母亲会拉我到后殿看新请的菩萨,我是喜欢那些菩萨的,他们很漂亮祥和,可我长大后便不再愿意逐一跪拜,不拜了我也不好意思去看。
我多半是在院子里看来回的人,虔诚的信徒,燃烧的香火和冷而美的雪景。在院子里还会有人们还愿送来的动物,多是些大白鹅,他们在院子中乱跑,引得孩子们在后面追。偶尔我转身向前堂望去,站在里面的罗汉便凶猛的看着我,我被他们看得慎得慌,便跑去“洗脸”,想祈求他们别和我过不去。
大约一个小时后,母亲便会来找我们,我们便又和人群一起相伴回家。到了高岸上依旧能感受到身后延绵不绝的香火和脸上一丝丝的香烛气息。回家后便伴着这种气息入睡,梦里悄悄跑去看殿里的千手观音,看他静静的对我们笑。
我所感受的香火便够了,满足了。在接下来的几天,去大庙的人也越来越少,十几天后,人们又相继离开镇子。大庙又重新半掩上门,罗汉依旧表情空洞,紧接着我也离开镇子去上学,镇上又枯燥起来。
只是偶尔我放假回家,在炉边被烟冲了时会想起大庙里的香火,随后开始思念春节的到来……


1楼2013-01-31 14:35回复
    很怅然的文风,淡淡的思念,写不尽对故乡的回忆。平实的文字,写出了最真实的心情。欣赏了


    2楼2013-01-31 15:23
    回复
      欣赏 学习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1-31 18:23
      回复
        介个 。。 我记错了。。介个。。嘻嘻


        IP属地:吉林4楼2013-02-06 18:18
        收起回复
          欣赏了。问好作者。


          5楼2013-02-19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