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614贴子:1,255,839
  • 0回复贴,共1

对福克纳的一次成熟模仿:评《枯枝败叶》 Childnotte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福克纳的一次成熟模仿:评《枯枝败叶》 Childnotte
普通作家与伟大作家的区别之一,在于普通作家写作的时候,脑海中的画面不过是一张照片,而伟大的作家们往往会在脑海中窥探到另一个世界,起初不过是一道光,作家们看着光芒渐渐消逝,眼花缭乱中写下了第一笔,然后,那个脑海里的世界便涌现出来。人们可能在一百年的时光流淌中看到人类命运的痕迹,也可能在忽然间的匆匆一瞥里看到历史潮水的翻腾不息。所以,伟大的作品不在于篇幅,艺术的发展也并非历史。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始终徘徊在远古时期。
能写出《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不意味着作家有多出色,只是说明了天才会在灵感爆发的一瞬间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想象力。这种奇迹般的作品诞生于偶然,但是人们总是抱着偶然达到的高度去评定作家的水平,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太高估了作家,要么就是把作家贬的一文不值。马尔克斯作为伟大作家中的一员,很幸运地,经常性地被高估了,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也几乎达到了人们高估的标准,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抱着读过《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心理去读《枯枝败叶》,我个人的感觉不是惊喜或失望,而是有点陌生。
当然,我读过福克纳,伍尔夫,甚至一点点的乔伊斯。站在他们的层面上来评论《枯枝败叶》,最中肯的评价应该是:对福克纳的一次成熟模仿。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看过其它马尔克斯的作品。仅从这三本来看,马尔克斯的开篇似乎都与死亡和葬礼有关。美国的亚马逊曾经这样评论道:“在世的作家里,小说开篇写的最值得回味的,除了马尔克斯,就是莫里森。”《枯枝败叶》亦是如此,这点我是很折服的。不过《枯枝败叶》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人物塑造的不深刻。这里的深刻是相较于《百年孤独》来说的。《枯枝败叶》里的人物缺少灵魂。三个视角的转换有着极其浅显的规律,若不是如此,读者会经常性的搞错第一人称指的是谁。
伍尔夫与乔伊斯能通过短暂的时间折射出人类无限的意识活动。在他们的作品里,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蔓生的枝桠虬结裹挟的结晶体无处不在,小说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维度。你尽可以用冗长的篇幅去描写一天,然而深度和广度是篇幅无法创造的。看得出来,马尔克斯有这样的野心,《枯枝败叶》就是其野心的试验品。福克纳式的叙事技巧趋于成熟,叙事语言与人物塑造已经拥有了马尔克斯的特质,但这样的作品还远称不上伟大也不可能算是独特。如果某个评论家在《枯枝败叶》刚刚出版的时候说:“我听到了一部伟大作品的前奏。”那么他或许是真正读懂马尔克斯的人。至于我自己呢因为《百年孤独》已经成为经典,我大可以像喜欢放马后炮的人一样说我从《枯枝败叶》中看到了伟大作品的雏形。
伍尔夫认为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其时代的第一章,我在评论《百年孤独》是放肆地以为它或许是我们时代的最后一章。至于《枯枝败叶》,就算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吧。


1楼2013-02-04 19:5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