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命召唤吧 关注:1,802贴子:14,979
  • 12回复贴,共1

小话戈戟—总览篇(论戈戟形制的历史沿革)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论戈戟形制的历史沿革
前言
戈·戟是先秦古战中,最为主流的兵器之一,古今学者皆以其为传统勾兵类武库中,最为典型之代表。郑玄在《考工记·庐人》注曰:“勾兵,戈戟属”,当有此意。就实际而言,戈戟上启新时期时代之石(玉)戈,下达宋代之门戟,其使用跨度之大,延革之久,形制演变之复杂,亦是先秦兵器中少见的。
但先秦文献仅《考工记》中载有戈戟形制尺寸及铸造之法。以至于东汉之人再论先秦时器物,亦是茫然,竟会颠倒戈戟形器之本末。对内、援、胡以东汉戟形推之而注,可谓词不达意也。因而后世好此器者多辨考、质疑汉代之说。先有北宋黄伯思所著《铜戈辨》,后有清代程瑶田,推黄之言论并结合出土器物论述戈戟形制。至近代西方考古学引入后,百家争鸣积累百年,对戈戟形制、部位、组件称谓方达成共识,我等生众方有缘得见戈戟之全貌。(小子才有本钱,在此大言不惭,著述误人。此功劳当归其间辛劳研究之中外学者,在此略表敬意,下文不乏谬误,当明在我,不在彼人也。)
然戈戟研究至今仍有许多未经之地,雾霾重重。如戈戟之缘起与消亡,戈戟演变与战争之关系,失刺之戟与戈的辨别,凡此种种疑议,引来蛙声片片。更有少数读书不求甚解之徒邯郸学步,用汉儒之法,曲解歪批,每每引得贴吧混战,月经不断。
故小子以粗陋浅薄之见识,行信手拈来之法,顺走马观花之势,撰此科普骈**一二启蒙、带路之用。为诸君小话千年勾兵之沧桑。
全文共九篇,分总览篇、殷商篇、西周篇、列国篇、战秦篇、两汉篇、三国南北朝篇。
本总览篇,共分六章,分别为:
第一章 戈戟的部位图说和组件介绍
第二章 戈戟的各自起源
第三章 戈戟至铁器化时之演变
第四章 戈戟的历史流向
第五章 青铜时期的合金成分与铁器技术
第六章 作战用法与战争关系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井中伟 《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一书及《战国时期燕国戈的类型学考察》、《由曲内戈形制辨祖父兄三戈的真伪》二文。
杨平《浅谈中国古代勾啄兵器戈的演变》及军博馆资料汇编
杨泓《中国古代的戟》一书和钟少异《试论戟的几个问题》一文
王学理《解读秦俑》一书及《兵马俑坑·陈兵图》一文。
以及《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考工记兵器疏证》《考工记-戈体已倨已句二病新探》、《有方考论》、《先秦主要格斗兵器浅析》、《先秦及秦代攻防武器发展概论》、《夏商时期戈与野战方式浅说》、《试析汉画像中戟的图像》、《秦代武库初探》、《钩镰戈戟与勾兵考述》、《戈为何会成为中华文明独有兵器初探》、《说文解字 战具命名研究》、《敦煌汉简中的兵器》、《河北地区所见先秦时期有铭兵器调查与研究》、《河南出土楚国青铜兵器述略》、《中国古代铁器及冶炼技术对朝鲜半岛的传播》、《山东青州博物馆馆藏西汉时期铁戟表面特征分析》、《秦汉时期兵器生产情况新探》、《能执干戈以卫社稷青州市博物馆藏青铜戈赏析》、《南越国出土铁器的初步考察》、《论商代青铜兵器的明器化现象》、《金相学在先秦两汉铁器研究中的应用》、《从铁器的金属学研究看中国古代东北地区铁器和冶铁业的发展》、《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有方训释辨正及其形制发展》、《两汉时期的兵簿档案》、《晚期巴蜀文化出土兵器研究》、《汉代军械勤务考述_以西北考古资料为中心》、《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兵器》等文。
感谢古兵先生等网友提供的照片图册。


IP属地:福建1楼2013-02-12 17:53回复

    第一章 戈戟的部位图说和组件介绍
    以往文中介绍戈戟之组件、形制,多以戈头为主。而忽略戈戟其他配件的说明,割裂其作为兵器的整体概念。且看下图(图1.1)
    图1.1 青铜戈戟部件及部位名称
    通过图1.1可以看到戈除了头外,还有 柲(音必),冒(有类管銎冒称龠,音月),鐏,距,鞘这些部件,而戟是在戈冒处为刺所取代。故此小子特置戈戟组件为文首,不厌其烦,搜罗各路资料,将戈戟之组合,破丝剥茧,为君一一道来。


    IP属地:福建2楼2013-02-12 17:55
    回复

      第一节 戈头
      先从戈头介绍起,戈头(图1.2,1.3)戈头一般由援、内(na)、胡、阑组成。“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胡”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称阑。内与胡上有穿(即孔眼),可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柲上,保证戈头不至于在实战中脱落。

      图1.2商末周初戈头

      图1.3秦兵马俑戈头


      IP属地:福建3楼2013-02-12 17:57
      回复

        最原始的戈头是石(玉)戈,二里头文化第一次出现青铜戈(图1.4)。这时的戈仅有内和援。原始的戈头在关于戈戟的最初起源部分我们会详细看到。

        图1.4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戈其中4和5为铜戈,其他为石玉戈。


        IP属地:福建4楼2013-02-12 17:57
        回复

          戈援 上下皆开刃,上刃用以推摏。【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即为此意。下刃配胡用以勾划,末端为锋,用以啄击。援身中部多有一条凸起,称为脊,一些戈在脊的两侧开有槽(图1.5)。但有些戈脊处下洼,形成槽,(图1.6),开槽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重省料,另一方面是加强啄击时的创面,给予更大杀伤。

          (图1.5)东周铜戈

          图1.6
          西周早期长援长内戈,上下有阑,微胡一穿,戈上的血槽和援的形状表明这个戈可刺入体内放血,强调了啄击,但有微胡后,亦可以勾割。


          IP属地:福建5楼2013-02-12 17:59
          回复

            戈内(音那) 有片状和管銎之分。前者有直、曲之分,嵌入木柲而横出柲后(图1.7乙丙)。后者有短、长之分,以柲贯入銎孔,戈头笃定于柲端(图1.7甲,图1.8甲乙)。内的三面分别成上缘、下缘、后缘,片状戈内上常有一穿(如图1.9)。从春末战初,戈中直内者,其缘开刃,称刃内戈(图1.10),此后几百年刃内戈成为主要的戈戟形制。

            图1.7 (甲) 商代管銎戈

            图1.7 (乙) 商代夔纹曲内戈

            图1.7(丙)直内戈

            图1.8甲 管銎戈

            图1.8乙 管銎戈


            IP属地:福建6楼2013-02-12 18:03
            回复

              图1.9 周初直内短胡戈详解图

              图1.10 战国刃内戈,长胡,援锋曲刃。此为戈戟成熟之款,延续几百年。


              IP属地:福建7楼2013-02-12 18:05
              回复

                戈阑 位于内和援的连接处,上下与两侧凸起的部分,被称作阑,阑用于防止戈头在啄击时,因反作用力而产生的后陷滑脱。阑上下端还可以用于固柲,东周戈援的尾部近阑处,开有穿,是主要的缚绳部位。


                IP属地:福建8楼2013-02-12 18:05
                回复

                  戈胡 早期的戈,无论从戈援的形状还是固定柲的方式来说,都不利于勾割,这一时期的戈还是以啄杀为主(如图1.7甲乙丙),到商代晚期,部分戈头在援的下刃近阑出,做出一呈弧状弯曲的延长下垂部分,被称作胡(图1.9),此时出现的为微胡或者短胡,少有长胡,且多有一穿用于固柲(图1.11甲)。胡的产生和加长最早是为了增穿,缚柲牢固,防止戈头的滑脱,但随着胡部加长开刃,勾割功用凸显出来(图1.11乙)。到了周初,有胡戈就较为流行(如图1.6,图1.9,图1.11甲),此时戈才真正成为勾啄兼用之器。

                  图1.11甲 周初短胡一穿

                  图1.11乙 长胡多穿,胡部开刃


                  IP属地:福建9楼2013-02-12 18:06
                  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福建10楼2013-02-12 18:06
                    回复


                      IP属地:湖北11楼2013-02-13 14:50
                      回复
                        话说啊,如果我把楼上删了我就是沙发了


                        IP属地:广西12楼2013-02-13 15:20
                        回复
                          楼主,啥时期的这个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12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