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吧 关注:2,779贴子:33,843

【天下无二裴】裴氏基本资料+起源+迁徙+名人+字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对此极为赞誉。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尤其是在隋、唐,的确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变革中都有着裴氏族人的参与,留下了裴氏族人的身影,有的甚至可以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使我们裴氏后裔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唐以后的千年历史中,依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寻祖追根的热潮中,探讨,重温一下裴氏的起源,家族的历史,祖先的辉煌,对我们这些裴氏后裔来说,无异是十分有意义的。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3-03 16:19回复
    1、裴氏的起源
    我们的远祖无疑是黄帝。传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苗裔孙中有个叫女修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吞食了一枚玄鸟卵,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大业。大业也叫皋陶,他娶了女华为妻而生下了大费,大费也叫伯益。提起伯益,这可是我们远祖中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教会了人们凿井取水;后又帮助舜帝驯服鸟兽,奉禹的命令教人们种植稻谷,劳苦功高,得到了舜帝和禹的褒奖和信任。舜帝赐他为嬴氏。要知道那可是“庶人无姓”的时代,有了姓氏就表示脱离了庶人的行列而跻身于贵族队伍中了。舜帝死后,禹接任了帝位。皋陶死后,禹便命令伯益摄政,意欲把帝位禅让给他,但出人意料的是,伯益在禹死后三年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去当隐士了。为了颂扬伯益的高风亮节,人们建了很多宗庙纪念他,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
    伯益娶姚氏女为妻,生了大廉,号鸟俗氏;大廉的裔孙中有个叫费昌的,费昌目睹了夏桀的无道昏庸而归顺了商汤王,成了汤王的御。费昌的裔孙仲衍辅佐商王太戊,为王御;仲衍的四世孙叫轩;轩生潏,潏住在西戎,为商朝保卫西垂之地;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跑,恶来力大,父子俩都忠诚地辅佐商纣王,以至周武王在伐纣时把恶来给杀了。恶来死后,蜚廉看到纣王大势已去便自杀了,死后葬在太霍山,有石棺。
    恶来生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是嬴氏部落的首领,住在犬丘;因善于养马,周孝王命令他在汧、渭之间养马,马繁殖得很快,为周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周孝王把秦地封给了非子,号称秦嬴,并允许非子在秦地建邑,一来使其成为周王朝的附庸国,二来使其延续嬴氏。非子的后代后来被封为 乡(今山西闻喜城东)侯,便以“ ”为姓氏。周僖王时,非子的六世孙陵又被封为解邑君(今山西临猗县西南),陵公为了不忘故土,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将“ ”去“邑”从“衣”,为“裴”,这便是裴姓的来源,也是史书上所说“秦”、“裴”同祖的由来,裴陵就是裴氏家族的始祖。
    关于裴姓的来源。史学家还有一说。说是秦公子针(亦称后子,秦景公之弟),为了躲避景公可能的加害,逃到了晋国。晋平公把他安置在周川之裴中(现闻喜县东),号称裴君。景公死后,秦哀公接位。公子针便回到了秦国,他的后人们还生活在周川,并以裴为姓,也就是说秦公子针是裴姓的始祖。这个说法亦有裴氏先祖的墓志、墓碑可以做证。绝大多数的裴氏后裔就没有去管历史学家们的争论不休,公认陵公是裴姓的得姓始祖。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3-03 16:19
    回复

      南北朝后期,河东裴氏有诸多家族活跃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少得多。北周时,活跃在南方政坛的裴氏精英纷纷北归,与北方的裴氏家族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隋王朝的建立、一统、以及尔后的治理、巩固政权提供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实现国家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
      裴矩,字弘大,属西眷裴。杨坚为大丞相时,矩担任丞相府纪室。杨坚取代北周政权改隋后,在平陈的统一战争中,为元帅纪室,直接参与了平陈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平陈后又奉命伐叛军王仲宣,并以三千之军,击败二万之众的叛军,并一举平定岭南(今南越),确立了大统一的格局。后又在沟通西域各国,大破西突厥的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裴政,字德表,属中眷裴。隋开国(公元581年)时为隋文帝起用,与苏威等修订律法,创造性地为隋制订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制、废除酷刑等一系列律条,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隋、唐两代的封建制度的繁荣,巩固提供了有力保证。
      裴仁基,字德本,属中眷裴。从小骁勇,隋开皇初,为文帝侍卫,隋开始统一战争中奋勇当先,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裴镜民,字君倩,属东眷裴。文帝即位后,为隋守卫西南边陲,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讨伐西南夷的过程中,因后援不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裴蕴,裴忌之子,属西眷裴。隋平陈之役中,为隋充当内应,加速了南陈的灭亡。炀帝时,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兵源,他发起、参与了二次查实户口的“貌阅”,为隋国库的充实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一一枚举。总之 ,以这些杰出人才为代表的裴氏家族,参与了隋建立、统一、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整个过程,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预演。


      IP属地:浙江4楼2013-03-03 16:21
      回复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统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唐王室关系密切的裴氏家族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平定安史之乱后,强盛的唐王朝已不复存在,为了挽救唐王朝的颓势,裴氏家族以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丰富的从政经验,顽强的斗志,竭尽全力地为李唐王朝输血打气,后期所出现的几位裴姓宰相,以裴冕、裴垍、裴度、裴休为代表人物,他们呼风唤雨、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在整个唐后期的历史中,到处可见他们那高大的身影。
        “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李唐王朝岌岌可危,裴氏家族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的忠诚再一次得到了验证。裴冕(字章甫,公元703—769年,属东眷裴)与裴諝(字士明,公元719—793年,冕子)父子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叛将史思明曾是裴冕在任范阳节度史时的部将,諝公落入史思明之手后被史委以伪职,他利用伪职身份不断地把各种情报送入唐营,安史之乱平定后,他以对唐的忠贞不二,得到了皇室的重用。裴冕在安史之乱时,立劝太子即位,肃宗终于到灵武不久即位,改元至德,任冕为宰相,主持军国大政。在这场太子即位,建立抗敌中心、重建机构、组织力量、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斗争中立下了首功。肃宗、代宗时期,裴氏家族中担任宰相的还有裴遵庆(字少良,公元685—775年,属中眷裴),天宝年间,曾任吏部员外郎。天宝中,因处理吏事成绩斐然,被称吏事第一,因不附杨国忠,出为外官。肃宗立,任吏部侍郎,上元年间,拜相。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逃,遵庆公自汾州奔赴追随,忠于朝廷,至老仍受重用。宪宗统治期间,裴氏家族又出了两位宰相,他们就是裴垍(字弘中—80年,属东眷裴)和裴度(字中立,公元765年—839年,属东眷裴)。垍公的慧眼识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宪宗元和年间,被召为中书舍人,宰相李吉甫请垍公推荐才杰,以便任用,垍公欣然提笔,当即书写了名士30余人,几个月内,都被选用,元和三年秋,垍公代相,重用李绛、崔群、韦贯之、裴度、李夷简,这些人以后都做了宰相。垍公提拔、起用、重用了当时的杰出人才,为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裴度可是裴氏家族中杰出代表人物中的最优秀代表。度公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进士及第,不久任监察御史,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后转本司郎中。


        IP属地:浙江6楼2013-03-03 16:22
        回复

          唐后期,各藩镇割据已成了皇室的心腹大患,宪宗立志削平藩镇,度公积极支持并参与了这场斗争。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他曾安抚魏博镇田弘正,使之归顺朝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曾赴蔡州行营宣慰,回朝向宪宗报告了淮西吴元济可取的可能性,坚决主张削平此藩以镇其他藩镇。元和十年,藩镇河北王承宗与山东李师道派刺客行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宰相武元衡和度公,结果武元衡遇害,度公受伤。遇刺后第三天,宪宗便拜他为相,总领军国事务。度公以平 淮西为己任,宪宗着他全权处理。元和十二年,度公亲自督战,终败吴元济、消除了皇室的心腹大患。也因此震摄了其他藩镇,他们或俯首听令,或纳币交款,使得中央政权的统治得以加强。为此,宪宗嘉奖有加,进金紫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并令刑部侍郎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刻石记功。唐代的这段历史也因此被称作“元和中兴”。在元和中兴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度公也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相”。当时唐王朝还有一个痼疾,即宦官干政,度公对此深恶痛绝,时加指斥,对宪宗的不当也加以直谏,但解除了心腹大患的宪宗已逐渐听不进度公的意见,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迁度公为河东节度使。后度公虽在宪宗后的穆宋、敬宗、文宗三朝为相,但由于宦官当道,也时用时弃。发人深思的是,凡用了度公,天下因之大治;凡舍弃度公不用,天下因之而乱。因此度公被史书赞为“用之则治,舍之则乱”的治国能臣。度公晚年不得志,只得结庐东都洛阳,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诗作和以排泄忧国忧民的愁绪。开成四年(公元837年)薨于“绿野堂”。他虽然带着遗憾走了,但他的事绩却令历代统治者和丵平民百姓感叹,唐后期的历史上也永远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伟大身影。唐宣宗大中年间到唐僖宗乾符年前,裴氏家庭又有了两位进入了最高决策层,当了宰相。他们是裴休(字公美,公元787-860年,属东眷裴)。二公善于管理,为国家开辟财源,廉洁奉公与对皇朝的忠诚令人敬佩。裴姓家族为了挽救李唐王朝又贡献了三位宰相。他们是裴澈(字深源,属东眷裴)、裴贽(字敬臣,裴坦的侄子)和裴枢(字纪圣,属东眷裴)。他们凭着对王室的忠诚,企图挽这座已经崩塌的大厦于既倒。澈公因参与立李煴为帝的宫廷政变末遂而被诛杀。枢公在朱全忠一手制造的臭名昭著的“白马驿之祸”中与朝中的其他忠于王室的官员们一起被集体诛杀,包括了裴针、裴纾、裴格、裴练等裴氏官员。“白马驿之祸”的第二天贽公被赐死。至此,朱全忠彻底清除了裴氏家族在朝的大小文武官员,毫无顾忌地废掉了傀儡唐哀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我们伟大的先人们终于成了李唐王朝的殉葬品。裴氏家族亦无可奈何地从一个令人生畏的士大夫望族走向衰落。裴氏子孙必须牢记血的历史教训,永远不要忘记“白马驿之祸”。以史为鉴,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和工作,使自己及整个家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裴氏家族的灿烂辉煌。


          IP属地:浙江7楼2013-03-03 16:22
          回复
            3、唐以后裴氏的绵延与聚落
            经历了唐以后的战机,经历了宋、金、元、明、清的战乱,裴氏族人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却把种子散布到了全国,甚至国外。在唐以后的年代里,裴氏家族后人们凭借着千年风风雨雨所锻炼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凭着自己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以自己家族的杰出人物为代表宣告着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方法书写着历史,为历史作出卓越的贡献。
            山西是我们裴氏家族的发源地和祖居地,裴氏族人在这里分布较广。
            度公的后裔宋银光禄大夫裴见素,竟从老家河东搬到了平遥阴庄(今金庄村),也许真的是风水使然,其后,有一支又迁到了西戈村。这一支又分出东、西、窑底三大支股,其他支亦有分居的。所繁衍的裴氏族人之多竟达到了山西首位。曲沃裴姓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河东裴成携其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去了河南新安芦院村,把长子嵩留在了老家,嵩公当了涞水的县丞,见曲沃地方不错,干脆也从老家搬出住到了曲沃。到了清康熙年间他的裔孙裴 度(公元1667—1740年)当上了江西巡抚一省之长已够风光,他的儿子裴宗锡(公元1712年—1779年)当了安徽、贵州、云南的三省巡抚。裴清(中眷之后)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迁到了夏县。其六世孙裴一谏举明经亦当了官,任唐山、山阳县令。他的儿子裴章美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618年)中了举,当了永清的父母官。裴家鐈,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亦中了举。安邑是闻喜的邻县,因此裴氏族人历来就有不少。清顺治二年又出位进士,叫裴俊德,当了安徽的五河县令,老百姓还为他立了功德碑呢。明代的举人博野县的县太爷裴泰,迁到了灵石。其子裴继芳,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举。裴度公的后裔不少,裴郁就是一个,宋初时因避兵灾到了平陆县常乐里冯村居住,自乾隆开始直至民国四修家谱,为我们裴氏后裔研究祖宗的历史提供了不少资料。泽州的裴氏族人均称自己是裴行俭公的后裔。元代进士裴仕仪是由河东迁入大阳镇河东村。明朝时出了两位举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裴骞。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进士叫裴宇,后一直官至翰林,礼部尚书。南京振武营兵变,他忠君而不怕死,把厉害祸福向这些人交待清楚,这些人竟乖乖地全听了他的,因此“兵变旬日而定”。回朝后又转任工部尚书。还著了一本叫《内山集》的书流传到了今天。最不幸的裴氏族人要数稷山沙沟的了,不知犯了什么大罪,裴金、裴银、裴铜三兄弟只得弃家仓皇出逃,到了稷山沙沟,裴铜见这里山水怀抱,虽说荒芜,倒也是草树蓊郁,所以就在这里留了下来,把这里辟成了家园,发展成了百户人家,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一场大旱后,只剩下五户人家,现在总算又成了大村大户了。太原裴氏与阳曲裴氏人丁兴旺,还出了几位名人,裴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进士,任太常寺少卿。裴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进士。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3-03 16:22
            回复

              裴璩(字原明,裴休之孙,裴弢之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他在任浙江节度使时,奉命讨伐叛平王郢的行军路中,见江西贵溪裴源山清山秀,清泉不断,群山怀抱之中还有千余亩平地可垦作耕田,当即命人筑宅垦荒,将家眷安置与此,这便是裴源裴氏家族的由来。后来其子孙又有迁贵溪朱港基裴家、泗沥上裴家、古港村、范川村、方川村以及万年县裴梅、上饶县九廊庙裴家等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家族。裴源的风水的确不错,璩公的儿子裴铎就一举成名,当上了后唐的工部尚书。之后不久,宋咸淳年间一下出了裴士宗、裴金、裴仪三个进士。后一个官至兵部侍郎,一个建康通判,一个黄门郎。元至正年间也出了进士叫裴与权最后当了中书舍人。明代也出了二位进士,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裴德泽、嘉靖元年(公元1526年)裴近。度公的后裔裴哲、亦爱临州之山水,他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三十年在富洲当官,见丰城山水秀丽而居于此。另外吉水、清江、南丰等地亦有裴氏聚居村落,山水之美,并孕育出几位进士,他们是清江裴汝钦,吉水裴诚、裴延络。


              IP属地:浙江10楼2013-03-03 16:23
              回复

                江西丰城裴素裕背井离乡跑到了湖南湘潭。其子孙又有迁善化、衡山、湘乡的,目前子孙颇多,成了这几个地方的裴姓始祖。明永乐年间湖北监利的裴纲(与裴纶同辈)在武陵(现常德)住下。成了常德裴姓始迁祖。安邑(安乡)的始迁祖裴纪也是从监利迁来的,明永乐年中,后裔裴胜才智过人作了大理寺丞。
                裴复一明洪武时搬到成都新店子燃灯寺住,也繁衍了一大批子孙后代,现已遍布了巴蜀大地。
                唐僖宗年间,裴从矱陪哥哥裴从矩来宜兴做官,见钱塘山水确实很美,辞别了做县宰的哥哥到这里筑宅置产,成了钱塘裴姓的始迁祖。天台坦头、溪南裴氏繁衍生息,现在成了那里少有的旺族了。至于常山裴氏的根,肯定是在裴柏村,但支干在哪我们尚未循到。
                裴成当年(公元1371年)留下了长子嵩在闻喜,自己带着三个弟弟世英、次子信和三子到河南新安芦院村住了下来,后代繁衍了一批又一批,使度公的香火旺盛。河南的偃师、渑池、新安、宜阳、洛阳、虞城、鄢陵、汝州、嵩县、巩县、伊州、孟津、登封十三个县市均遍布了他们的子子孙孙,其裔孙裴衮在清康熙年间一考而成了老爷。开封的裴氏后裔更加勤奋,清朝后期连续在三朝出了三位裴姓举人。裴季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裴季勋,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裴维侒,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进士。他们的祖先是从曲沃迁来的。固始的裴志大、裴志刚、裴志高从山西来在这里安的家,他们的后裔有的早已出了省,在皖西的霍邱等地有了自己的聚落。
                度公的裔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安溪县令时,在安溪住了下来。裴三郎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到清流住了下来,他的后裔裴应章(公元1537——1609年)先于隆庆二年中举,后官至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现在的清流县城还有座“官保尚书”的门楼,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裴坚在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大人时,便在武夷山此居住了下来。


                IP属地:浙江12楼2013-03-03 16:24
                收起回复

                  我们裴氏家族的起源地——闻喜裴柏村在唐以后也经历了磨难,一由于战乱,二由于族人纷纷外迁,元末明初时,竟连一所家塾亦不能维持,明嘉靖年间,当地政丵府出资重修了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出资购置良田30亩,以供祭祀与办学之用,乾隆年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损资为其购置良田60亩,作为办学经费来源。祖源地的衰落并没有阻挡裴氏后裔寻根问祖的脚步,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丵命”年代里,亦是如此。裴柏村今天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吸引了更多裴氏族人前来瞻仰祖宗的风采,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来到这块圣地。
                  裴氏族人在困境中尚能放出光芒,裴氏族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必将使裴氏再度走向辉煌,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家中有我,外交官中有我,政界有我,商界有我,军界有我,我无所不在,各界精英队伍中都有我裴氏族人的存在,一个群星灿烂的局面已经形成。我裴氏后裔有着祖先久经锻炼、顽强生存的血统,有着祖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传统,必将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全世界放出更强光,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的奉献


                  IP属地:浙江14楼2013-03-03 16:24
                  回复
                    谱牒由来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离散,风俗浅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后生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3-03 16:29
                    回复
                      修谱范例
                      在编纂之例中,首先,以始迁祖为始祖,他就是这个新的聚族而居的族人的精神支柱,团结族众的核心。第二,修谱时,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第三,通过修谱达到收族的目的,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众尽量收录在谱内,使其归宗。第四,妇人节孝坚贞者,方可入谱(对妇女的歧视和戕害,于此可见一斑)。第五,严禁渎伦违法行为。
                      在编次之例中,说明了全谱的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含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如说:“首序言,明作谱之宗旨也。次字派,正名定分也。附以旧序,纪谱牒之源流也。”
                      在分编之例中,首先明确了族谱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于拾遗婴为己子者之类问题的处理,与亲生者俨然有别;第三,对于谱付刊后有生者、卒者、娶妻与改葬者,特立长生录、往生录附载,待续修添人。
                      在书法之例中,对于为何称“湘潭裴氏”、为何称“族谱”作了解释;对于正室、继室、侧室的称谓,夫妇不合传等处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妇人只能书于其子或其夫名下,并鼓励“从一而终”;为僧道者不入正谱,以氏之异端,非我族类也,说明清季,佛教道教在南方农村遭到抵制。
                      在订正之例中,统一格式,采用欧苏并式;宗派划一;严格避讳。在筹款之例中,按丁派费,只收男丁费,不收妇女的费。说明在封建时代的宗族内,男子是主宰,妇女没有地位。
                      在收领谱牒之例中,修了新谱,必须收回旧谱;新谱编列字号发放,注意保存,杜绝鬻卖典质。家谱的管理制度极为严格。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3-03 16:29
                      回复
                        家谱的变迁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书·裴子野传》)。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3-03-03 16:30
                        回复
                          家谱目录
                          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姓家谱收藏情况。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1991年我去考察时,他们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碑石高 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碑文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裴滔为唐人。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2.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3-03-03 16:30
                          回复
                            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4.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时坊刻本。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本谱体例严谨,第 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IP属地:浙江20楼2013-03-03 16:30
                            回复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有:
                              12133〖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12134〖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12136〖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12137〖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江苏泗洪县**局档案室(缺卷3)。
                              12138〖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江苏镇江市博。
                              12139〖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美国。
                              12140〖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学。
                              12141〖江苏武进〗东安裴氏宗谱16卷,(清)裴景圣主修,裴世纶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图(存卷1、2、6—8、10、13—16)。
                              12142〖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1卷,(清)裴光晋八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存卷首1、4)。
                              12143〖浙江常山〗裴氏宗谱5卷,首1卷,(清)黄飞鹏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阁底乡江家四村(存卷首1、2)。
                              12144[安徽黟县]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清)裴有耀修,裴元荣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北图、南京博。
                              12145〖江西〗南丰裴氏宗谱3卷,民国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12146〖河南〗固始裴氏宗谱12卷,(民国)裴吉煜等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绿野堂活字本。北图,河南固始县档。
                              12147〖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8卷,(清)裴中笏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册。北图,河北大学。
                              12148 裴氏族谱2卷,明万历刊本,2册。美国。
                              12149 裴氏世谱,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册。美国。
                              12150 裴氏宗谱 公元1942年木刻本,10卷,裴树风裴子庆等篡修,湖北英山裴家河 


                              IP属地:浙江22楼2013-03-03 16: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