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10,995贴子:26,931,227

哲学国与宗教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但是迟迟没有动笔,不过最近发生的事情却让我觉得这篇文章越来越有意义。人类文明若说有什么终极目标,我想就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这个目标是普世的,但是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却从来没有普世的方法。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制定了很多计划,比如理想国计划,伊甸园计划,轮回计划,半神计划,大同计划,以及后来的共产主义计划和自由资本主义计划,很可惜目前都木有成功。这几个计划最终描述的场景很一致,但是各个计划间的差别比较明显,其中差异性最大的就是中国的大同计划(总觉得和煤矿有关系),这个就涉及到不同文明间的人如何看待人类自身的问题,我很负责任的说,中国人恐怕是唯一一个认为人性本善的群体,其他的文明体系都有“原罪”与“失乐园”这一概念,人类是受到了惩罚而活在世间。唯有中国人很积极的认为生命是美好的。来对比下不同文明体系的传说:中国人认为人类刚出现的时候活的很惨,但是我们的英雄与神明披荆斩棘创造了美好的文明与社会。其他人认为人类刚出现的时候活的很好,但是犯下了”希望拥有自己的追求“的罪刑而被逐出天堂。或者人类是为了某个超自然的目标而来世间修行文明的好坏并不重要。这一基本的定义的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文明追求,中国人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在人间建立天堂,西方人希望通过赎罪重回伊甸园(末日),印度人希望早死早超生。。除了中国人其他文明皆把最终关怀寄托在神或者某个不可知的力量上,因此西方政府的合法性往往需要神明赋予,而中国人的最终关怀在每个人之上,因此要求执政者符合”道“——某种可知的规律,而人民的选择与追求恰恰是道的最重要部分。(先秦时代的中国哲学在集中回答人们想要什么的问题,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在回答神希望人们追求什么)有了上述不同,我们可以称中国为一个哲学文明,而其他都是宗教文明。有人说既然中国人实现文明目标的基础是人那么为什么没有走上西方化的民主呢?首先,中国人的文明观是积极的,政府或者说社会是我们的财富与创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奉行这一理念,这样看下来自然没有西方化的民主。而其他文明的政府与社会观比较消极,政府是不得以而存在的,追求幸福最终要靠个体,于是就有了议会什么的专司妥协的机构。(这里有一点逆加强,单个人站在个体的角度比较容易有积极的行动,而通过集体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反而容易陷入停滞)我做过一个样本只有十几个人的统计,中国人小时候比较喜欢想成仙~而其他国家的人比较希望获得神或者命运的恩赐,换句话说中国人想成为神,其他的想成为人。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两者间的不同。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3-06 20:21回复
    转载下与朋友的交流
    附属阅读(二):中华民族--哲学的民族与宗教包容性(1) 本文credit 特别送给萨同学,她的哲学国与宗教国一文是本文的基础。 此外本文部分内容也是摘抄她的文章。 在萨同学的文章里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中华文明用以区分其他文明的根本标准。 这里给予力所能及的分析。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补充。 因为萨同学的短文里提了不止一个问题,而大家很少阅读长文流,所以这里同样切成几部分进行分析。凌乱之处希望大家见谅。 第一个就是社会起源。萨同学的文章说的很清楚,这里就直接摘抄了 “来对比下不同文明体系的传说:中国人认为人类刚出现的时候活的很惨,但是我们的英雄与神明披荆斩棘创造了美好的文明与社会。其他人认为人类刚出现的时候活的很好,但是犯下了”希望拥有自己的追求“的罪刑而被逐出天堂。或者人类是为了某个超自然的目标而来世间修行文明的好坏并不重要。这一基本的定义的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文明追求,中国人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在人间建立天堂,西方人希望通过赎罪重回伊甸园(末日),印度人希望早死早超生。。 除了中国人其他文明皆把最终关怀寄托在神或者某个不可知的力量上,因此西方政府的合法性往往需要神明赋予,而中国人的最终关怀在每个人之上,因此要求执政者符合”道“——某种可知的规律,而人民的选择与追求恰恰是道的最重要部分。(先秦时代的中国哲学在集中回答人们想要什么的问题,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在回答神希望人们追求什么)“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3-06 20:26
    收起回复
      因此萨同学认为“中国为一个哲学文明,而其他都是宗教文明”这一点我是十分同意的。实际上,如果更具体的说,汉代后以外儒内法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明成为了一个哲学为基础,宗教为点缀的文明。(毕竟其他流派如墨家还是要敬鬼神的,而近亲日本文明的国教神道教也是有鬼神基础的)其特点是对外来宗教的包容性(不威胁到执政基础为前提下)和追求内部哲学的共通性。之所以说以外儒内法思想为核心的主要原因是这两者形成了中国的道德基础和监管手段(以德治国,以法监国)的同时还共同排斥了来世以及鬼神对日常社会管理的影响。(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汉代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加入了宗教成分如君权天授,但是很快这个天就变成了顺天应人的天,即天赐予君权的正当性的基础却是现世的人。正所谓X失其鹿,有德者据之。 这和西方动不动教皇封个大帝,或者搞个哈里发和老百姓P关系没有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中国历史里的道统是根据他能否拳头够大的同时改善整体人口的生活为基础的。这也是王道和霸道的最关键区别。一个只有霸道的政权在整个中国文化圈内是无法长久的(例如蒙元,反例是满清,至少我们不能否认康熙雍正乾隆在个人能力上都是中国历代皇帝的前10之列)因此说,中长期政绩是衡量中国政府执政合法性的唯一标准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而这个概念本身又和儒家构建完美社会,法家社会绝对高效运行的思想是切合的。这一点也许能提前回复一部分宋同学后来提出的“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西式民主社会”的一个小注解。(因为西式民主社会所追求的目的是各方面利益的平衡,而不是中长期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俩其实不是一个事情)但是这是下一章我要讨论的事情,这里先不碰。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3-06 20:27
      收起回复
        因此说,儒家思想(这里不谈法家的关键是法家更多是执行手段的哲理,法术势并无法构成结构宇宙的道德观)的最关键处是入世,目的是拯救混乱的社会,解决社会危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儒家与其他宗教最本质的区别,即一切努力都在本生完成,不考究前生,也不追求来世。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儒生往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概之所在(当然,具体手段啥傻B的人也不计其数)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知识分子的基础哲学,结合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草根的文化团结性,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巨大的稳定性。而这种为祖先负责,为先师负责,为天下负责,为子孙负责,就是没有“为X神负责”的思想也恰好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断代的文化延续性的根本基础。而这种脱离本身阶层,以管理天下眼光去做取舍的精神(要区分这种精神和政治投机者),西方几乎到了启蒙时代才出现。即使在今天,虽然理想不同,政见不同,中华文明中这种青年中并不罕见。人人上就有很多。这里先不予多说。(打算放第三部分聊了。。。)回到哲学层面,我这里编辑部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来做送同学的一个小科普,希望能对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有一点帮助,当然,考虑到所有阅读者不一定有哲学背景,这里对冯先生的原文是有尽量的简化的,希望不影响原意。


        IP属地:广东5楼2013-03-06 20:27
        收起回复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IP属地:广东6楼2013-03-06 20:28
          收起回复
            哲学


            7楼2013-03-06 20:28
            回复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 这里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IP属地:广东9楼2013-03-06 20:28
              收起回复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以下就专讲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3-06 20:28
                收起回复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但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3-06 20:29
                  收起回复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正如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初学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经常遇到两个困难。一个当然是语言障碍;另一个是中国哲学家表达他们的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讲后一个困难。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不知道这段文章能否很好注释萨同学开头的两小段话,本身才疏学浅,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3-06 20:29
                    收起回复
                      注1.墨家的鬼神观很大程度上是实用主义的,墨家基本不相信鬼神,但是苦于无法证明鬼神的不存在,因此不要得罪了比较好。
                      注2:在王阳明之前中国正义的概念是模糊的,而王阳明则进一步把指出给正义下定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正义在于自己的验证,这个我觉得是忠恕之道发展完整的标志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3-06 20:33
                      收起回复
                        自己顶下,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很多兔子认识的都不够,国家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也不够还希望兔子们多多努力


                        IP属地:广东14楼2013-03-06 20:41
                        收起回复
                          另就长春婴儿一案,中国人会认为能行善的只有人,能为恶的也只有人,我们不会怪罪于神明


                          IP属地:广东15楼2013-03-06 20:43
                          收起回复
                            留名司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3-06 21:04
                            回复
                              就个人来说,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大抵都不是中国的东西。比如儒学和道教,和西方宗教的差距以及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这点上国内有学者将之归为“哲学”、“神学”、“人学”还是有道理的。


                              来自贴吧神器17楼2013-03-06 2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