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吧 关注:3,015贴子:16,095
  • 1回复贴,共1

【黄沙故道】:东汉末年 孙坚曾兵败甘肃桑园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汉末年孙坚兵败桑园峡
  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战场上,孙坚无疑是位悲情英雄。无数读者将他和诸葛亮列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典型。这几天,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再次勾起了人们对那个英雄时代的向往。曹操、刘备、孙坚等人成为媒体和观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1825年前,悲情英雄——孙坚却在兰州桑园峡兵败而回。桑园峡是黄河东出兰州后遇到的第一道峡谷,这里峭壁耸立,最窄处仅仅有7.5米。在汉代桑园峡名叫葵园峡。明肃王迁兰州后,在葵园峡南岸开辟桑园,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桑园峡。也有一说,这一带峡谷极其狭窄,如同人的“嗓眼子(咽喉)”,时间长了人们依其谐音,称为桑园子峡。公元185年11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在苑川河谷下游到桑园峡一带拉开帷幕。一方是周慎、孙坚率领的东汉政府军,一方是韩遂、边章率领的羌汉联合起义军。为击败韩遂孙坚想出一计,谁知汉军没有使用,却被韩遂、边章用上轻松击败周慎、孙坚率领的3万汉军。
  孙坚想出了什么计谋呢?如此精彩大战,为何罗贯中没有写入《三国演义》中呢?且听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先生解开千年前的谜团。
  周慎孙坚率部,沿阿干河而出,直逼苑川河谷
  孙坚是江南吴郡人,为东汉末年的名将,曾被封为破虏将军,故而人们称孙破虏。《三国志·吴书》第一篇就是《孙破虏传》。千余年来,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的许多故事,随着《三国话本》、《三国演义》的传播,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了。但孙坚“兵败桑园峡”却鲜为人知。
  孙坚为何会到兰州来呢?这件事说来话长。184年,河北等地发生黄巾起义,波及到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一时间,天下大乱,东汉政府派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俊率军镇压,孙坚利用这个机会,四处招兵,最后聚拢千人,形成一股势力,被朱俊推荐为佐军司马,在战斗中孙坚崭露头角,引起了张温等人的关注。
  由于黄巾起义军吸引了东汉政府军主力,西北各族也乘机酝酿一场规模更大的起义。184年11月,陇山以西至河湟一带发生了规模空前的羌汉人民第五次反汉大起义。起义军以北宫伯玉、李文侯为首,挟持金城豪强韩遂、边章主持军事。起义军杀了护羌校尉、金城太守等人,并将金城郡治所搬迁到了易守难攻的榆中县,势力达到了10万人。第二年,也就是185年3月,起义军兵分两路东进,一路进攻汉阳郡,一路进攻三辅(西安及其周围)。而东汉政府则派皇甫嵩、张温、袁滂、董卓等率10万军队前来镇压。不久,皇甫嵩被调走,中郎将董卓则多次被起义军击败。这时,朝廷令司空张温以车骑将军主持对义军作战,张温上奏,请朝廷任命孙坚“与参军事”。双方相持到11月,董卓等利用义军军心浮动的机会,击破韩遂、边章。张温派周慎、孙坚率军3万,从美阳(今陕西法门寺)追击北宫伯玉指挥的韩遂、边章羌汉义军。韩遂、边章一路西撤,过陇山后,丢失陇右,一直退到黄河边,最后撤入了榆中县城(在今榆中苑川河下游一带)。
  周慎、孙坚则紧追不舍,一路追击而来。据考证,当时周慎、孙坚率军,沿阿干河谷北而来,直逼榆中县。


1楼2013-03-10 00:28回复

    孙坚献计,在桑园峡截断义军粮道,却被拒绝
      韩遂、边章无路可退,指挥义军拼死抵抗,双方僵持不下。此时,孙坚建议,韩遂、边章军无“宿谷”(意为存粮),主动要求带兵截断起义军的粮道,迫使义军向羌中撤退。然而周慎拒不采纳孙坚的计谋,却指挥军队从东面包围榆中县城。周慎的这一招,被韩遂、边章识破,他们借用孙坚计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事先派军队在县西面屯守葵园峡(今桑园峡)。其时,周慎所部的粮食从金城县(在今西固一带)运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汉军的粮道被截后,很快就军心不稳,陷入混乱。义军乘势攻击,周慎、孙坚大败而回。
      孙坚兵败桑园峡是个很精彩的故事,可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墨重点放在曹、刘两家上,对孙坚的刻画远远不够,甚至在弱化孙坚,比如在后来“反董卓”大联盟中,董卓部下骁将华雄,本为孙坚所杀,谁知罗老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却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写成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再说“断粮道”的计策。汉末三国时,断粮是十分常见的计谋,曹操就是攻破袁绍的乌巢大营,烧了粮草,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因而,孙坚这个计策算不上有多高明,但却非常实用。正如孙坚的性格一样:“性阔达,好奇节。”
      周慎、孙坚兵败而回,董卓的日子也不好过,董卓被起义军围困在天水,他也使了一计。不过董卓的计谋要比孙坚的高明。董卓被困无粮可吃,就派士兵在渭河边筑围堰捕鱼,起义军没有在意,结果围堰越修越大,借着围堰的掩护,董卓成功将被困士兵撤过渭河,等起义军发现追击时,董卓下令挖堰放水隔断追兵。


    2楼2013-03-10 0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