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吧 关注:6,593贴子:22,095
  • 7回复贴,共1

从十三世纪中国军事发展特点看忽必烈的军事成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韩志远 文章来源:《元世祖研究》2005年


1楼2013-03-17 21:38回复
    关于元世祖忽必烈的研究,长期受到元史学界的重视,陆续出版一些很有影响的论著。然而,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对忽必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政治作用研究较多,而对于其军事成就论述甚少。这主要是由于他直接指挥的战役次数不多,且并未留下完整系统的军事著述。因此,研究他的军事成就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多年前在参加军事科学院主持编写《中国军事通史》,并撰写第十三卷《南宋金军事史》时,涉及到宋与蒙元战争及相关军事问题。但是,因通史体例所限,原已写就的与忽必烈和元代军事有关章节被压缩或删除。以后,曾想对忽必烈的军事成就方面作些专题研究,但终因手头事情太多,一直无暇顾及。近来,朱耀庭先生编纂有关忽必烈研究方面的著述,多次催我撰稿,实感盛情难却,勉为其难。今翻检旧稿,重新加以梳理和补充,选择从十三世纪中国军事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论述忽必烈军事成就,或许对其军事成就的认识会有一定的意义。下面就此问题做些探讨,希望元史和军事史专家赐教。

    忽必烈出生于公元1215年,卒于1294年,其一生几乎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因此,探究忽必烈军事成就,首先要对他所生活的十三世纪中国的社会情况,尤其是对当时的军事态势有所了解。
    忽必烈出生时,其祖父成吉思汗在漠北草原创建大蒙古国已有九年的时间。这时,中国境内形成南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外,南方尚有大理,北方还有西夏。蒙古国兴起之后,面临与诸老牌政权并存的局面。诸国并立,使社会诸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各政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相互间的冲突、矛盾日益加剧,而且相互间渗透、融合亦日趋明显。这种现象表明,以军事手段结束分裂走向全国重新大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实现全国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当时的各军事集团并不是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各国都意识到要想立足和生存,必须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这无疑客观上加快军事发展的进程,并带来十三世纪军事发展的许多新特点。现将新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战争。这一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多元的,有蒙夏之战、金夏之战、宋金之战、蒙金之战、蒙宋之战、蒙古大理之战、元宋之战等;战争类型是多元的,有兼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等性质的战争。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较大规模的战争有数百次1。这是以往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
    第二,战争的目标有了新变化。十三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形成以中原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为正统,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割据为藩属的传统观念。边疆少数民族发动对中原王朝的战争是以掳掠为主要目的,并未危及到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但是到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掳掠,而是以取代中原王朝、统一中国为目的。如蒙古的灭金之战和元朝的灭宋之战的目的,都是要“天下一家”2。战争的目的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因此无论由谁最后完成统一都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战争的规模和水平在加速发展。十三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日趋完备,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战争的规模和水平较上一世纪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战争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战场地域空前广阔。十三世纪以前,战场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而这一时期,战场地域广阔程度前所未有。金朝以中都(今北京)为中心,统辖北方大部地区。蒙古立国于漠北草原,西夏控制今甘肃、宁夏及内蒙古大部地区,大理国于大理(今云南大理)建都,南宋统辖东南之地。统一战争就是在广袤的大地上展开,战场地域涵括了山地、平原、沙漠、草原、江河、海洋、湖泽等几乎各种地理条件。
    二是战争速度和机动性加强。女真和蒙古属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一年四季鞍马车辆迁徙流动,逐水草游牧和集体围猎的生活,养成群体性和流动性的习性。这种习性作用于战争,军事行动的速度和机动性都优于其他民族。女真、蒙古在进行兼并和统一战争中,充分展示了速度快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金史》曾赞誉金帅完颜宗望行军作战之神速说:“启平州,战胜白河,席卷而南,风行电举,兵无留难,再阅月而汴京围矣”3。再如蒙古于金贞佑二年(1214)攻金,短短几个月间,“凡破金九十余郡”4。说明战争速度之快。


    2楼2013-03-17 21:44
    回复
      第三,讲究谋略之运用。例如,他在指挥的攻宋鄂州之战中的表现可见一斑。此战发生于元宪宗蒙哥统治时期。元宪宗八年(1258),蒙古军分三路攻宋。当时,因蒙哥对忽必烈存有戒心,并未用忽必烈领兵。直到中路军塔察儿部进至长江边无功而返后,蒙哥才改令忽必烈统帅中路军马,进攻鄂州。元宪宗九年(1259)八月,忽必烈领蒙古兵渡淮河,入大胜关。九月初,使者从四川来军前通报蒙哥死讯,忽必烈不愿丧失战机,仍继续进兵。当月由湖北黄陂突破长江天险,进围鄂州。十月,蒙古军已攻破鄂州东南隅,宋军急忙赶筑新城,又被蒙古军攻破,宋将张胜、高达率军拼死拒战。宋将吕文德从重庆率师东下援鄂,冲破蒙古军围阻,进入鄂州城,增加了城中守御力量。十一月,蒙古军攻势仍不减弱,鄂州守军伤亡已达1.3万多人,鄂州危在旦夕。正在全力攻取鄂州时,后方传来留守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图谋汗位的消息。忽必烈决定退兵回去争夺汗位。但是,忽必烈如果贸然撤军将会面临南宋军队反击,使蒙古军队陷入十分危险的处境。对此,忽必烈命令军队一面作撤军准备,一面声称将直趋临安。宋军中计,派人到蒙古军营求和。忽必烈趁机提出条件是以长江为界,宋每年奉献银20万两、绢20万匹。在宋军统帅贾似道答应条件之后,忽必烈从容撤军31。忽必烈的精妙的谋略,不仅使宋军失去趁蒙古军撤兵进行反击的机会,而且使宋处于以后毁约失义的不利局面。
      第四,采用先进作战方法。蒙古军队长于骑兵作战,以野战为主要的作战方法。这种作战方式在灭金和西夏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以后的灭宋之中,却难以发挥其机动快速的优势。忽必烈在对宋作战中不断调整作战方式,使军队掌握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法。如襄樊之战,初期,蒙古军采取强攻战术,被宋军击退。随后,采取切断汉水通道、绝襄樊之援等办法,围困襄樊守军。蒙古军前后在鹿门山、白河口等地夹江修筑堡垒,并筑台于汉水中流,堡垒设置弓弩炮石,有效地封锁汉水通道。忽必烈又命阿术、刘整等“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得练卒七万”32,建立了一支足以与宋军抗衡的强大水军。据有学者统计,襄樊之战蒙军投入的战船约1.33万艘次,水军约15万次33。正是蒙古军掌握了先进的攻城方法和水战方法,才夺取了襄樊之战的胜利。再如,宋元丁家洲之战,宋出动“军马十三万”,采取用步、骑、水等兵种联合作战的方式,其中步军指挥使孙虎臣领步兵为前锋,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宰相贾似道统后军34。元军战舰顺江而下,“骑兵夹江而进,炮声震百里”,大败宋军35。元军所采取的也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方法。又如,厓山海战,宋军1000多艘战船联结成水砦,与元军决战。元军采取火炮等兵器远距离制敌的方法,向宋军发起猛攻。当时,身囚在元军船上的文天祥曾用诗句记录下战争场面:“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厓海,今朝只有北船在”36。大量的采用火器和应用远距离制敌方法是在忽必烈时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6楼2013-03-17 21:47
      回复
        可惜没有干掉印尼越南日本


        8楼2013-03-27 15:16
        收起回复
          忽必烈几乎没有领军作战过,蒙哥成为大汗后,忽必烈得以开府金莲川,搜罗了大批各族精英为己用,成为其以后争横天下的重要资本。公元1252年,蒙哥汗认命忽必烈和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为正副统帅,率大军绕道吐蕃、远征云南的大理国,以达到在战略上包抄南宋王朝的声势。由于部下英勇效命,忽必烈的这次处女远征大获成功,灭亡了大理政权,招抚了云南、吐蕃一带的番邦部落。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蒙哥汗之后却表现出了对忽必烈这个兄弟的明显不信任感,不但将征服领地全部交给副将的兀良合台镇守,并且在忽必烈率军班师途中就下令撤销了他的兵权,让其径自回归封地。
          公元1256年,急于建立不世奇功的蒙哥汗下令三路大举伐宋,以幼弟阿里不哥和自己的长子玉龙答失留守和林,塔察儿王率左翼诸王及北方汉人世侯的军队进攻湖广;兀良合台率云南驻军配合进攻广西、湖南;自己率怯薛精锐及四川地区蒙、汉、探马赤军,直取四川。战事铺开后,塔察儿的左翼军进展缓慢,接连遭到了蒙哥汗的训斥,而恰好忽必烈又遣使前来请求从征,于是蒙哥汗顺水推舟,下诏让忽必烈代替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务必控制湖广,以接应以后东出四川的大军。


          IP属地:山东10楼2023-12-29 12:36
          回复
            ,在北方战场上,阿里不哥军的统帅出术哈儿(旭烈兀之子)、哈喇察儿的军队,也被支持忽必烈的东道诸王移相哥(哈撒儿之子)的军队打败。该年冬,忽必烈以中原驻诸军北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不战西退,忽必烈大军夺取和林,自此似乎大局已定。
            然阿里不哥之后施展缓兵之计,一面遣使悔罪,自称来年将亲自觐见忽必烈;一面加紧搜集军马。1261年秋,阿里不哥自认为羽翼已丰,遂突袭和林,留守的移相哥部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阿里不哥重新夺回和林。到该年11月,忽必烈以诸王合丹为主将,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大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先锋合丹火儿赤。但在十天后的另一场会战中,双方激战一天均伤亡惨重、未分胜败。此后,因发生山东军阀李璮之乱,忽必烈不得不分军南下,北方战场遂陷入对峙、拉锯的局面。
            由于阿里不哥统辖之地均贫瘠、苦寒,相持数年后渐渐不支,但其到处搜刮的恶行,最终使得原来的同盟者——察合台汗国统治者阿鲁忽决定背叛阿里不哥、投效忽必烈,于是阿里不哥被迫又展开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另一场战争。。。。到了公元1264年七月,面对众叛亲离、缺衣少食、东西受敌的绝望局面,阿里不哥只得承认争位失败、决定向忽必烈投降。
            史书记载的两人见面时的景象十分有趣,忽必烈当时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我与你孰是孰非?”,阿里不哥也良久才回答道:“昔日我是,今日你是”。。。。最终,忽必烈宣布赦免阿里不哥争位的罪行,仅诛杀了其部下中最主要的十人,然阿里不哥仅仅一个月后即染病身亡,具体病因史书没有注明。


            IP属地:山东11楼2023-12-29 12:36
            回复